汤一介思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禅宗的真正创立者是谁 汤一介思想

汤一介思想

2024-07-10 19:05: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无生秘义

中国禅宗不重经典、不立文字,一切自任本心

中国禅宗有一个“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据《指月录》载: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宗自称其宗门为“教外别传”即依此类故事以说明他们和佛教其他宗派的不同。印度佛教开始在释迦牟尼时也是比较简单,本是一种人生哲学,对一些与人生实际无关的理论往往避而不论,如当时印度讨论的“宇宙是常还是无常”、“宇宙有边还是无边”、“生命死后是有还是无”、“生命与身体是一还是异”等,均少论及。但印度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繁琐,越来越远离实际人生,体系越来越庞大,礼拜的对象越来越多,名词概念多如牛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全然不相合。到隋唐以后,中国的一些佛教宗派都已在想方设法地克服印度佛教的这种繁琐,例如,天台宗纳三千于一念,华严宗融理事于真心,都强调人的本心的作用,这一趋势到禅宗慧能以后更是变本加厉了,而有不立文字,废除经典之说。

禅宗的大师们不仅认为文字不必要,而且认为语言对得道成佛也是无益的。语言并不能使人了解佛法,有人问文益禅师:“如何是第一义?”文益回答说:“我向汝道,是第二义。”(《文益禅师语录》)佛法是不可说的,说出的已非佛法本身。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人们觉悟呢?不过禅宗也常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棒喝之类。《五灯会元》卷七《德山宣鉴禅师》载:

僧问:如何是菩提?师打曰:出去,莫向这里屙。问:如何是佛?

师曰:佛是西天老比丘。雪峰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别也无?师打一棒曰:道什么?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师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峰因此有省。

人所具有的这一灵觉性,既然不是能用知识、语言等使之得到发挥,因此只能用一棒一喝(当然不一定必须用棒喝,其他任何方法都可以,只要能打断执著即可)打破执著,使心默然无对,而达到心境两忘的超越境界。

初示宗旨

中国禅宗破去陈规,废去坐禅,唯论见性成佛

坐禅本是原来佛教一切派别所必需的一种修持法门,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坐四十九天;达摩东来,仍有三年面壁,都是坐禅。但到慧能以后,中国禅宗起了很大变化,《坛经》记载慧能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盖慧能主张“见性成”,认为靠禅定并不能得到解脱,所以他说:

《坛经》

tanjing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心不起,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坛经》

tanjing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心不起,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坛经》说:“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道一是靠怀让的启发,而慧稜是靠自悟,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必须是“识自心内善知识”,也就是说必须靠自己的内在本心才可以达到超越境界。慧稜颂中“卷起帘来见天下”是他悟道的关键,因照禅宗看,悟道成佛不要去故意坐,要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见道,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自然然,平平常常。无门和尚有颂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宗的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一种顺乎自然的境界:春天看百花开放,秋天赏月色美景,夏天享凉风暂至,冬天观大雪纷飞,一切听其自然,自在无碍,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如果执著坐禅,那就是为自己所运用的方法所障,而不得解脱。临济义玄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语录》卷四)要成佛达到涅槃境界,不是靠那些外在的修行,而是得如慧稜那样忽然顿悟。有僧问马祖:“如何修道?”马祖说:“道不属修,言修得,修成还坏。”(《古尊宿语录》卷一)道如何能修得,靠所谓的“修”就是要勉强自己,这种不自然的做法,当然会“修成还坏”。所以修道不能在平常生活之外去刻意追求。

禅宗认为“平常心是道心”,在平常心外再无什么“道心”,在平常生活外再无须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可成为超越的道心,正如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中所说:“性是超越的(离一切相,性体清净),又是内在的(一切法不异于此),从当前一切而悟入超越的,还要不异一切,圆悟一切无非性之妙用。这才能入能出,有体有用,事理如一,脚跟落地。”

断臂求法

中国禅宗不拜偶像,呵佛骂祖,一念悟即成佛

印度文化中颇多神秘主义色彩,印度佛教也不能不受印度传统文化这种神秘主义影响,特别是释迦牟尼以后更是如此。例如,在佛教中有所谓二十八重天,十八层地狱,每个层次又有无数天堂和地狱,以及众多的具有超自然伟力的佛和菩萨,这些当然都是受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有。即使是比较平实的“教外别传”的印度禅也有不少神秘色彩,传说印度禅的二十八祖都有所谓六神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等。就是印度禅修行的四种境界“四禅天”也颇具神秘性。而中国禅自慧能以后却不如此。慧能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基于此,禅宗反对神通和偶像崇拜。

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时么,还我明上坐父母未生时面目。时上坐于言下,忽然默契,便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谓“天神送食”只是道膺的幻想,当他一旦觉悟,幻想尽除,再无天神可寻觅了。人本来应是人,有人这本来面目,一切全靠自己觉悟,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超越力量的帮助。契嵩《坛经》有《无相颂》:

《无相颂》

wuxiangsun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无相颂》

wuxiangsun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这首颂不仅否定了外在的神秘力量的存在,而且否定了所谓的天堂和地狱的存在,认为人们只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平平常常地尽职尽责地生活,在眼前生活中靠自己所具有的佛性(即内在的本性)即可以成禅。宗杲大慧禅师说:“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正如《坛经》中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法界眷属

中国禅宗以“识心见性”、“见性成佛”立论

据以上所述,可知中国禅宗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命题是“识心见性”、“见性成佛”。在《坛经》中应用的基本概念是“心”和“性”。“心”或叫“自心”、“本心”、“自本心”等;“性”或叫“自性”、“本性”、“法性”、“自法性”等。“心”和“性”大体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每个人的内在生命的主体,它本来清净、空寂,它又是超越于现象界的,但它的活动可变现为种种不同的事物,

如《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又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善与恶、天堂与地狱、山河大地、草木虫鱼等都是因“心”之“思量”作用而从自性中变现出来的。一切事物的出现,都不能离开“自性”,就像万物在虚空中一样。如果人的“心”迷误了,就不能见自性,只能是凡夫俗子;如果人的自心常清净,就是“见性”,则是佛菩萨。《坛经》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那么人如何能“识心见性”?禅宗指出了一条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这就是他们所立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法门。《坛经》说:

《坛经》

tanjing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坛经》

tanjing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无相”是说,对于一切现象不要去执著(离相),因为一般人往往执著现象以为实体,如以为坐禅可以成佛,那就是对于坐禅有所执著;如以为拜佛可以成佛,那就是对拜佛有所执著,这都是“取相著相”。“取相著相”障碍自性,如云雾覆盖明净的虚空一样。如能“于相离相”则可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就像云雾扫除干净而现明净虚空。所以无相不仅仅是不要执著一切现象,而且因离相而显“自性常清净”。

拜诣真身

中国禅宗与儒、道两家思想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影响最大,而在儒家思想中“心性”问题又是讨论的主要问题。孔子已开其端,于人性问题有所论述,如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认为,作为人之本性的仁、义、礼、智等四端都包含于人心之中。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成圣成贤,“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路径就在于能把其内在

本性充分发挥出来。这一儒家思想传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思想路径,无论在思维模式还是思想内容上,正是从中国佛教禅宗方面接着这一思想传统的。

佛教本须出家,出家自然不同于世俗的一般生活。出家则不得拜父母和君王,这样也就没有“忠孝”的问题。在魏晋南北朝时,关于沙门要不要“敬王者”、要不要拜父母曾引起过僧人和士人的争论。当时重要的佛教高僧如慧远等认为沙门不须敬王者和拜父母。可是到禅宗为之一变。

前面引用的契嵩本《坛经》中的《无相颂》,这首颂不仅否定了坐禅、持戒的必要,而且否定了在现实世界之外去追求超现实世界的必要,认为人们只要是在现实生活中平平常常地尽伦尽职,发挥本性的功能,在眼前生活中靠自己所具有的佛性(即内在的本性)即可成佛,所以宗杲大慧禅师说:“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这里可以特别注意的是:禅宗不再否定“孝养父母”和上下尊卑的观念了。宗杲又说:“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学不至,不是学;学至而用不得,不是学;学不能化物,不是学。学到彻头处,文亦在其中,武亦在其中,事亦在其中,理亦在其中,忠义孝道乃至治身治人安国安邦之术,无不在其中者。”(《指月录》卷三十二)

那么是不是说禅宗刻意追求忠孝之类呢?照禅宗看,如果刻意追求什么,那就必然为所追求者束缚而不得解脱,而如刻意否定什么,也将为所否定者所束缚而不得解脱,故一切应顺自然。如果一切顺乎自然,那么“父慈子孝”本来也是天性自然之流露,故不必刻意去追求,也不必刻意去否定,所以宗杲说:“父子天性一而已,若子丧而父不烦恼,不思量;如父丧而子不烦恼,不思量,还得也无?若硬止遏,哭时又不敢哭,思量时又不敢思量,是特欲逆天理,灭天性,扬声止响,泼油救火耳。”(《指月录》卷三十一)人虽在世俗中生活,但并不为世俗所累,而能超然自得,因此既可不离世间,又可超越世间,此当为禅宗所追求之精神境界。

大千世界一切自自然然,云“自卷”、“自舒”,水“遇曲”、“遇直”都是自然的事。本来众生平日生活就应如云水,可惜云水是这样,人却不是这样,人若能像云水一样,那三界轮回从何而起呢?最后,再用一个禅宗故事来说明禅宗的“任自然”思想。有一僧,一日在山间拾得一颇像一条蛇形的树枝,他就在这树枝上刻了“本自天然,不加雕琢”八个字。后遇另一禅师,他把这树枝给那位禅师看,那位禅师看后,用手指指“本自天然,不加雕琢”,僧悟。

我们说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这是因为它流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必然要受到中国原有文化的影响,而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故而在长期的交往中吸收着这两种思想的某些因素自是必然的了。(本文节选自三智书院丛书《汤一介哲学精华编》中的《禅宗 — 中国化的佛教》,因篇幅原因,内容有改动。图片来源于著名画家高尔泰、浦小雨绘制的系列禅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