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两周年纪念专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两周年纪念专辑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两周年纪念专辑

2024-07-14 09:29: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举发展大旗 深化内涵建设

共同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院

前言

  2005年7月18日,原上海交通大学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强强合并两年来,在教育部、上海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平稳有序、顺利推进,健康发展,呈现了稳定、有序、发展、共赢的基本态势,既增强了学校包括医学院在内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又为未来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的原则意见签约仪式”上讲话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大会

医学院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学科发展空间大大提升。医学院研究生部提升为研究生院医学院分院。可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点,拓展了学科生长空间。

  全面参与国家级平台和基地建设。(1)跻身国家985工程建设;(2)新增3个部、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干细胞研究中心”和“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增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等)。

  本科生源质量明显提高。(1)上海06年一志愿报考医学院学生中,来自示范性高中的学生达到了50%,比上年增长20%;(2)江苏、福建、河南、安徽和浙江等省的录取分数线和往年相比大幅度提升,录取线都超过625分;(3)医学院和交大校部一样,可招收保送生和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有更多机会选拔一流生源。

  学生培养更加全面。(1)医学院本科生目前在闵行校区学习生活一至两年(七年制、八年制为两年),与工、理、管、人文等学科学生融为一体,参加丰富多彩的学术和文化活动,开阔视野;(2)通识课程教育按交大的要求和标准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形成生命医学领域前瞻性学科布局

  我国的生命医学学科发展基本与国际上同步,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生命医学学科最有可能先于整体率先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交大的生命学科有很强的实力,农学和药学也有良好的基础,合并以后,生命医学学科的优势立即凸现。目前拥有的高端人才(含两院院士、长江学者、973首席等)、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已经超过全校1/3。因此,我们将生命医学学科和强大的工科、管理学科一起,确定为学校的三大支柱学科,给予重点支持。

  经过短短一年半时间的努力,生命医学领域未来的优势学科方向已经形成。同时,在综合性大学的格局下,正在形成医工、医理、医管、医文等交叉融合的基本发展框架,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举发展大旗,从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学科发展,以发展凝聚人心

  学校牢牢把握发展为第一要务。合并后的医学院按照985高校的标准,根据创建一流医学院的要求,重新制定并完善“十一五”发展规划。从战略性、整体性、前瞻性、突破性的高度来谋划新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细化建设目标、强化战略举措,构建保障体系。

  把生命医学学科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整合校内外资源,超常规建设,力争使之快速进入国际前沿。如成立了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干细胞研究所、数字医学研究院等,为现代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积极推动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合并后,交大形成了医工结合的强大优势。为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工作,我们两次举办大型的“医工结合”教授沙龙,推动不同学科教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发现并培育了一批医工结合的重大科研合作项目。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成立

数字医学研究院成立揭牌

一切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扎实推进

  2006年,完成了“两课”资源的整合,今年将完成所有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融合。目前正在对校区布局、干部交流、部分招生专业调整、附属医院资源整合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做到看清楚,想明白,成熟一件做一件,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

  ·在校区布局上,在闵行校区预留400亩土地,为医学院未来发展留出充分的空间。

  ·在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上,没有匆忙进行整合,而是想通过自下而上充分的沟通,在更高的起点上整合与改造,使之快速融入国际学科发展的主流和前沿,获得跨越式发展。

  ·学校成立了医工结合推进办公室,就是想进一步加强谋划与协调,把推进融合的工作落到实处。

200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200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坚持“两个一流”目标,贯彻“两个遵循”的办学思想

  合并后,学校明确提出了“建设两个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医学院)的共同发展目标。努力用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发展目标将校本部和医学院的师生员工紧紧团结在一起,同心同德,统筹发展。同时,明确提出“两个遵循”,即:遵循医学院办学规律,遵循综合性大学格局下医学发展规律。主要把握了两个基本发展原则,一是保持医、教、研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和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完整性,附属医院全部归口医学院管理,使得医学院发展得到保证。二是加强开放性和交互性。促进学校与医学院文化的相互包容、学科的相互交叉、教学科研的相互支撑、学生学习生活的相互交流等。

2007年3月推进上海交大医学院发展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杨定华出席推进上海交大医学院发展工作会议

马德秀书记到附属医院调研

张杰校长到医学院调研

调整原有存量,做好医学院增量

  医学院的发展就是交大的发展,学校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尽最大努力,调整存量,做好增量,确保医学院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在985二期投入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调整985建设方案,用超过1/3的平台建设经费,增设3个与医学学科相关的平台,并积极争取到国家和上海的支持,保证了新的平台有较大的投入。

  二是在学校整体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招生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减少其他学科招生数量,扩大医学院研究生招生数量。2006年,医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612名,其中国家计划内501名,硕士生招生总量比2005年扩大了40%,招收博士研究生323名,招生总量扩大了42%。

  三是调整学校房产资源,积极支持医学院发展。学校明确,闵行校区投资6000万元、新建的1.5万平方米文选医学大楼由医学院整体调配;同时,正在筹建系统生物医学大楼(面积达2万平方米,总投资为1亿元)。为支持数字医学(Med-X)研究院建设,拟在徐汇校区提供数千平方米的房产资源。

2005年8月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校部、医学院工作衔接研讨会

2006年8月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校部、医学院深化融合工作研讨会

大 事 记

  ·2005年11月,我国第一个按照大科学模式构建,集中生物、医学、物理、电子、数学、计算机等不同学科一流人才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心––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领衔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我校附属瑞金医院陈竺院士,国际系统生物学之父Lee Hood和代谢学之父Jeremy Nicholson应邀担任中心的学术顾问。

  ·2005年12月,交大“985二期”项目正式启动,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应运而生,在交大“5+8+2”创新科研体系中,系统生物医学平台成为5大重大创新平台之一,不但打破原有的院系门槛,实施学科大跨度交叉,并且在医工交叉、理工交叉上更加有所突破。国内第一个“系统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也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学立项开始建设。

  ·2005年11月9日 中加合作、以筛选肿瘤及自身免疫病治疗药物为主的上海——多伦多医药研究中心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组建的健康科学研究所成立。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成立

  ·2006年1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授沙龙”,大家都风趣地称之为“医工项目相亲会”。来自学校医科和工科的研究人员现场“结对”,在全校范围内遴选科研伙伴。这是我国高校内首次通过现场招贤的方式进行医工“联姻”。学校专门为此次“相亲”征集了130个有价值的医工交叉科研项目,并制作了近100块展板,学校搭建的平台大大增加了遴选的人数,拓宽了选择范围。

  ·为了鼓励更多的医工项目深入了解和融合,学校在校内大平台框架内,多次在微纳米学院、生命学院等组织“相亲”性质的“教授沙龙”,为学科交叉创造更多的机会,又通过学科交叉来带动科研,让工科和医科结合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学校对医工结合给予了政策性扶持,《关于促进医工结合的若干意见》已经出台,从资金、机制、体制等方面给交叉学科更多扶持。学校突破现有学科与科研的组织模式、管理办法和人才培养方式,形成“政策特区”、“人才特区”。

医工结合学术研讨沙龙

  ·2006年3月至7月间,学校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培养学位等63个管理文件进行了修订,编撰形成了新版《研究生工作手册》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手册》。健全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为跨校区管理搭建信息平台。对原有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完善,使系统可以覆盖到包括医学院在内的我校所有研究生。针对医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殊性,研究生信息化平台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有效整合调配各种资源,对医学学科的发展进行了重点支持。在招生资源分配上,对医学学科的发展进行了重点支持,进一步扩大了医学院在研究生招生方面的名额;在研究生培养上,充分尊重医学院在研究生教学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

  ·2006年6月22日,由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与美国waters公司联合建设的中美代谢祖学联合实验室在我校成立。

  ·2006年6月29日,我校成功申报了“系统生物医学”和“细胞分化与凋亡”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此为契机,学校组织优秀人才队伍,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开展医工结合的学科交叉和基地建设。

  ·2006年7月10日,被称为“医工结合典范”的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院”成立,研究院聘请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钱煦教授担任顾问委员会主任,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解剖学专家钟世镇教授担任顾问,计划在医工结合的基础上,用3~5年时间建成三个数字化医学中心(工程中心、临床应用中心、教学中心),一个研发生产基地(数字化放射定向治疗和组织工程人工关节),一个数字化医院。

中美代谢组学联合实验室成立

数字医学研究院成立

  ·2006年9月,本科生入学后,学校教务处统一编制学生学号、班号等基本信息,统一学生信息编码。组织学校和医学院相关部门共同修订《学生手册》。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保留了长学制、实习医生职责、学年奖学金等医学院专用的管理条例。部分公共课如“两课”已经统一安排教学计划和师资。其他公共课、基础课如大学物理等正在逐步融合中。学校专门组织为医学院学生开设了《医学论理学》、《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通选课。医学院也为校本部学生专门开设了《人类肤纹学》、《学习心理学》等选修课。

  ·2006年10月26日至11月5日,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朱正纲、林忠钦、印杰一行率我校代表团赴美,深入考察美国一流大学在医工结合方面的情况和经验,专门访问了在医工结合方面富有特色的六所美国一流大学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

  ·2006年10月开始,由前副校长盛焕烨带队,校党委办公室、规划发展处、科研院、211办公室、人事处、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等组成调研小组,到基础医学院、12家附属医院、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等进行了专题调研。

  ·2006年11月25日,交大生农医药交叉融合战略研讨会隆重举行,包括现卫生部部长、原中科院副院长陈竺、李家洋在内,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16位院士、近百位专家、学者聚集在我校附属瑞金医院,就我校在医工结合领域的优势和不足、目标与定位、重点和战略、特色与规划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学科的交叉与整合是综合性大学建设中遇到的战略性问题,生农医药领域是交大最具实力的领域之一,交大要发挥整体效益和综合学科的优势,努力为国家的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使新的上海交大真正成为新概念、新科学、新技术和创新研究的源泉。

上海交大生农医药学院发展工作研讨会

“系统生物医学上海论坛”的第一届会议

干部交流与培训

  陆阳同志,原在二医大基础医学院任党委书记,在去年11月30日被任命为药学院党总支书记,成为了首位交流的干部。此后,校团委副书记谢艺伟兼任医学院团委书记。这两位同志分别到新的岗位走马上任,标志着我校两校融合干部交流活动拉开了序幕。2007年下学期开始,学校还将推出半年一批的“干部对口交叉挂职交流”举措。校部机关将会有7位同志到医学院挂职交流,而医学院有5位同志到校部机关来挂职交流。此后,将逐步扩大到生、农、医、药等相关院系。

  在干部交流的同时,组织部和党校还举办了各种有医学院教师共同参加的“研修班”、“中青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在第一期有33位留学回国人员参加的研修班中,医学院就有15位学员参加。这是一次以研修班为载体,为留学回国人员搭建相互交流合作及建言献策的平台,也是两校融合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完全按照统一制定的教学计划完成的研修班。在结业典礼上,学员们普遍认为,研修班较好地体现了学校党委进一步凝聚海归人才队伍,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的精神,并表示要继续加强学员之间的联系、沟通,特别在科研、学术交叉合作上要有所作为,为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医学院,更加努力工作。

党校第六期中青班暨医学院2006年中青班结业典礼

共同的精神家园

  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三尺讲台,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56个春秋的医学院教授金正均带给我们灵魂上的巨大震撼。马德秀、赵佩琪、朱正纲到医院看望金正均教授。

  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汪洋从18岁生日那天起,多次参加义务献血,在参加了中华骨髓库的血检登记后,她成为上海交大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学生。并获得了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2007年5月举办的教职工“红五月”文艺汇演中,参加演出的人员达到300多名。在获得一等奖的六个节目中,有三个来自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系统。瑞金医院等单位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在2006年教职工运动会上,医学院教工运动队参加了除女子跳高外的所有项目,共获56个奖项,最终获得了校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

  由青年教师联谊会联合医学院青年联谊会策划组织的首期“医工结合”青年沙龙于2007年7月6日下午在医学院懿德楼隆重举行,一个促进青年学者之间开展学术结对与学科交叉联姻的新平台浮出水面。

  2006年4月,为了迎接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工会与与医学院工会共同举行了“上海交大建校110周年教职工自行车骑游闵行新校区”活动,包括医学院队44名车手在内,全校有110名教职工参加了此项活动。此次活动增进了医学院教工与校本部教工的友谊,体现了交大人团结一致奔向新征程、创造新辉煌的信心和决心。

  2006年8月,两校合并后医学院学生第一次来到闵行校区参加军训,全校共有4000余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军训,医学院由700余人组成的第四营,在本次军训中严格要求、遵守军训军纪,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医学生的良好素质。

工 作 展 望

  确立共同的价值观,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坚决地高举发展大旗,把发展作为文化融合的核心和主旋律,以发展促进融合,以发展凝聚人心,在发展中建立交大人的共同愿景和核心价值追求。

  坚持“部市共建”,保障办学投入。进一步完善医学院“部市共建”的模式,从政策、环境、体制、机制、资金等方面给予医学院更多的支持。同时,我们坚信交大医学院未来一定能在引领中国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国际一流大都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坚持学科交叉和统筹发展,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运用新体制、新机制,将与生命医学学科相关的三个“985”创新平台建设成为学科交叉的高地、重大原创性成果的诞生地、学术大师的汇聚地。积极推动生农医药大平台建设。进一步探索交叉学科特区的建设。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交大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层次M.D.+Ph.D.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八年一贯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有效地整合医学院及12家附属医院的医教研力量,加强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

  用新思路盘活整体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加大对附属医院医、教、研资源的战略整合,形成合力。在重大项目申报、重大疾病会诊等方面加强联合和集成,全面提升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确立附属医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认真做好校区规划,明确卢湾校区、闵行校区和徐汇校区的功能定位。

  坚持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合作类型和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和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医疗机构的合作;将医学院更多的博士生送到国外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医院、跟随一流的导师做最前沿的研究;要建立海外高端医学人才库,加快一流人才和团队引进。大力拓宽国际科研合作渠道,提升国际科研合作水平。

相关链接:马德秀:两校合并以来,呈现稳定、有序、发展、共赢的基本态势

宣传部 0 2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