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麒麟舞 龙华大鼓 渔家婚嫁 惠州拳术 舞鲤鱼 舞火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龙华大鼓队表演 惠州“麒麟舞 龙华大鼓 渔家婚嫁 惠州拳术 舞鲤鱼 舞火狗。”

惠州“麒麟舞 龙华大鼓 渔家婚嫁 惠州拳术 舞鲤鱼 舞火狗。”

2024-06-03 10: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惠州,民俗文化流传千年之久,有浓情、有励志、有精神、有拼搏、有开创、有历史。

惠州市惠城区的小金口“麒麟舞”,距今已有300年多年历史。融诗句对联、声乐鼓点、美术和武术为一体。其表现方式细腻、风趣幽默、动作夸张、具有戏剧性的舞步和诙谐逗趣情节,极具生活气息。

小金口的麒麟舞动作多样,且模仿猫狗吻脚、吻尾、吻身、挠头等动作。通过这些动作表现麒麟寻青、采青、吞青、沙仙戏麒麟、沙仙训麒麟、八仙桌上采青酒等表演情节。传统的麒麟舞有三个基本套路:拜年贺岁舞、麒麟贺丰年和大头佛戏麒麟,套路表演必须十人以上才能完成。

小金口麒麟舞非常讲究礼仪和程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由村中德高望重长者到宗祠和庙宇前,手携柬盒领着麒麟行三拜九叩之礼,完成拜祭仪式后,才能正式开始麒麟舞。麒麟才能爆竹声、锣鼓声、唢呐声的伴随下到各家各户拜年祝福。

2009年,《小金口麒麟舞》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惠州,博罗县龙华镇“龙华大鼓”是龙华镇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由龙华移民的先祖辗转迁途过程中,把北方大鼓带到现居住地,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完善,龙华大鼓成为表现力极为丰富、风格独特的民间立击乐,成为东江流域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

龙华大鼓以同村同姓氏人家为单位组成大鼓队,表演形式为一人打大鼓、两人敲打锣、几十人敲小锣,个别大鼓队还有彩旗配合表演。表演时,一面大鼓放置于场地中心或人拾车载,鼓手站于鼓前,舒展双臂、人鼓合一、身随鼓动、矫健洒脱,几十面大小铜锣敲打伴奏,时轻时重、时缓时急、音调和谐、浑然一体、表演效果十分优美。如果几十个大鼓队同时表演,柔如龙腾虎跃,气势雄壮振奋人心。

2005年《龙华大鼓》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录。

惠州大亚湾“渔家婚嫁”。大亚湾渔民大部分都是两百多年前从朝阳南迁下来的闽南人的后代。过去,一家三代拥挤在一条渔船上,居无定所。建国后,渔民生活得到改善,定居而作。现在大都在小岛上居住。渔民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婚礼习俗。婚嫁习俗由朝阳传承而来,流传至今。

大亚湾渔家婚嫁仪式,基本保存着传统的风俗,包括说媒、定亲、婚娶、回门几个方面,融合了太多的地方民俗。特别是渔民婚嫁禁忌等呈现明显个性。它表现了渔民对婚姻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真实反映了渔民朴素、纯真、厚重的思想感情和良好意愿,具有较强的想象和创造的审美张力,彰显出浓郁而富有特色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底蕴。

2015年,《大亚湾渔家婚嫁》 入选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惠州拳术”历史悠久、特色显明,是惠州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龙形拳由有“东江二虎之一”之称的林耀桂首创、传播。目前全世界已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龙形拳分会。习拳的海内外弟子有1万余人。

惠州李家拳是岭南五大名拳之一,是岭南地方拳种中独具一格的南派武术种类,200多种来影响遍及岭南港澳甚至东南亚,在广东武术界有较高的地位。清朝早期由火地村(惠城区河南岸米地村)村民李义创立,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

莫家拳是中国南拳的一种,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主要流传在惠州、东莞、广州、佛山、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除龙形拳,惠州李家拳等3个省级非文化物质遗产项目外,惠州还有惠州咏春拳、永汉梅花拳、惠州东江螳螂拳、仲恺南螳螂拳、客家小洪拳、白眉拳、林家拳、鹰爪功、三步桩等传统武术类项目及线索。

惠州惠东县平海镇流行“舞鲤鱼”,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舞鲤鱼一般在每年农历元宵节、三月三、九月九或者节庆日表演。舞鲤鱼表演首先由村里长者手持贴合先登门送贴,接贴长辈回礼(利是)后,由4位长者分别手持火把站在表演区域的角照明。然后由5个身穿武服,手持5条鲤鱼模具,(分别为红、粉红、黄、青、蓝五种颜色的鲤鱼,色彩鲜明、娇小玲珑)的少年依序出场。

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响起,众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模仿鲤鱼的各种动作,时而在水面悠然游动,时而互相嬉戏,时而极速翻腾,全力拼搏跳跃龙门,舞鲤鱼时双手动作幅度较大,步法以“圆场步”为主,配合跪立、拾腿、跳跃、跨步等,整个表演过程刚劲有力、热烈奔放,细腻逼真,变幻莫测。

2013年,《舞鲤鱼》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惠州龙门“舞火狗”是龙门蓝田瑶族少女成年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晚上,在吃完团圆饭后,姑娘们到地塘集中, 由两位有福分的年长妇女给她们妆扮,在手臂、腰部贴上黄姜叶 ,头戴竹帽,插上香火扮演“火狗”。

舞火狗开始前,先由男性围长子祠堂拜祭祖先。在祠堂叩拜氏族祖先后,舞火狗正式开始,由连续舞过三年火狗的未婚姑娘领头,从祠堂走到地塘,边走边反复唱古老民歌。在围着地塘舞数圈后,姑娘们唱着歌,到每家的厨房、灶塘跳火狗舞。拜完灶塘后,火狗队到各家菜园舞拜,以求蔬菜长得茂盛。

最后,邻进个村火狗队汇集到村外河边。这时,姑娘们将身上捆扎的黄姜叶、竹竿和香火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气。在整个舞火狗活动过程中,男青年一直在放鞭炮助威,并守候在河的两岸,等姑娘上岸后,与意中人对歌到天亮。

2013年,《舞火狗》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