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系】牙体牙髓病学之龋病6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龋病形成机制 【语音系】牙体牙髓病学之龋病6

【语音系】牙体牙髓病学之龋病6

2024-05-31 11: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总第9期

感谢关注中国好牙医

牙体牙髓病学

第一节-龋病

(三)发病机制

龋齿的发病过程要经过牙菌斑形成、致龋菌在牙菌斑环境内代谢糖产酸形成多聚糖、酸使牙齿硬组织溶解成洞几个重要环节

1.牙菌斑形成:菌斑的基质由细菌利用蔗糖合成葡聚糖而成,而一些细菌表面结合的葡糖基转移酶(GTF)对葡聚糖有很强的亲和力,从而形成细菌集聚的基础。菌斑成熟的关键成分是葡聚糖在细菌与牙面,细菌与细菌之间起桥梁作用,促进细菌对牙面获得膜的黏附和细菌间的集聚。成熟的菌斑结构致密,渗透性减弱,成为相对独立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细菌产酸,不利于酸的扩散和清除。牙菌斑是细菌生长、繁殖、代谢和衰亡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只有形成牙菌斑才能致龋。因此,牙菌斑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

2.牙菌斑环境内的糖代谢 细菌在菌斑内的糖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1)分解代谢:对于齲病有意义的是菌斑的无氧酵解过程。由于菌斑深层缺氧,细菌代谢糖主要通过无氧酵解过程,生成有机酸。菌斑和菌斑液中可以检测到甲酸、乙酸、乳酸、丙酸,琥

珀酸、丙酮酸和丁酸等多种短链有机酸,增加最明显的是乳酸。乳酸的生成可以改变菌斑的pH,增加菌斑液的脱矿能力。著名的 Stephan曲线证实进食糖后菌斑中pH的改变。

(2)合成代谢:包括细菌利用糖合成细胞内和细胞外两类多糖。细胞内多糖的合成是将细胞外的糖转化为胞内多糖储存的过程。在外源性糖源缺乏时,胞内多糖可以作为细菌生存和获取能量的来源。细胞外多糖的合成是细菌通过糖基转移酶的作用合成多聚糖的过程。形成的多聚糖有葡聚糖、果聚糖和杂聚糖,是薗斑基质的主要成分。细菌合成多糖的能力靠其内在的酶系统,与致龋能力密切相关。

展开全文

3.牙齿硬组织的脱矿机制 牙菌斑内糖代谢,细菌利用底物产酸,酸使牙齿脱矿,即牙齿矿物成分的脱矿或溶解,这是龋病发病一系列过程中最重要、最具实际意义的步骤。

从物理化学机制方面认识牙齿的脱矿与再矿化过程,可以将牙齿看作简单的由羟基磷灰石组成的固态物质。作为固体的牙齿,在正常的口腔环境下不会发生溶解和脱矿。这一方面是由于组成牙齿的矿物在化学上十分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牙齿周围的液态环境(唾液)含有足够量的与牙齿矿物有关的钙磷成分,对于牙齿矿物是过饱和状态。而在龋的情况下,牙菌斑的液体环境(菌斑液)是相对独立的,在唾液无法达到的区域尤其明显。含致龋细菌的牙菌斑,在糖代谢时可以产生大量有机酸,改变菌斑液中钙磷的活度(有效离子浓度)的比例,使牙齿处于一种极度不饱和的液态环境中。这样,由于与牙表面接触的液态环境发生变化,即由正常的对矿物过饱和的唾液变成了对矿物不饱和的菌斑液,牙齿矿物溶解开始。

由于口腔菌斑环境的不断变化,牙齿早期龋的过程不是一个连续的脱矿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脱矿与再矿化交替出现的过程。

文章:2019口腔执业医师人卫大纲

主播:汤圆

编辑:丫头

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