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宋代黄鹤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鹤楼的尺寸是多少米 第四章 宋代黄鹤楼

第四章 宋代黄鹤楼

2024-07-07 05: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四章 宋代黄鹤楼 第四章 宋代黄鹤楼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此后五十年间先后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短命的朝代,直至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同时期,在周边地区又有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南唐、荆南(南平)、北汉等政权,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各个割据势力连年征战,社会处于分裂状态动荡不安。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公元1127年,北宋被金兵灭亡,康王赵构南渡后重建宋朝,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位为帝,史称南宋。两宋相继,共计三百余年。众多史料表明,黄鹤楼历经五代,延续到了南宋初年。

一、“高楼千载倚江城”

“高楼千载倚江城”,出自南唐状元卢郢的诗作《黄鹤楼》。据《十国春秋》载,卢郢,金陵人,生于何年不详,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左右,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状元。卢郢文章写得好,卢郢的姐夫徐铉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撰写文章,很多天也没有写成。卢郢听说后,自己口述文章,命人笔录,一蹴而就。徐铉把文章进呈后主李煜,李煜评道:“语势遒俊,似非卿作。”徐铉急忙把事情原委告诉了后主,从那以后,卢郢文名大振。

卢郢力大勇猛,喜欢吹铁笛子,且疾恶如仇。一天,他在街上碰到了都城烽火使韩德霸,烽火使是主管都城守卫的武官。韩德霸恃势横暴,动辄殴打百姓,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卢郢见了韩德霸并不躲避,依然吹着笛子。韩德霸见是一个穷酸的文人,便喝令让道,卢郢对他毫不理会。恼羞成怒的韩德霸,命手下抓捕,卢郢不慌不忙,奋臂一挥,将十几名士卒打翻在地。韩德霸正想亲自动手,却被卢郢拉下马来,摔得鼻青脸肿。满身伤痕的韩德霸向李后主告卢郢的恶状,李后主听后大声训斥道:“国子监乃人才荟萃之地,就是孤见了卢郢,也要谦让三分,尔一赳赳武夫,怎敢污辱斯文,该打,该打!自今日起,尔不必任职,可回归田里去吧。”

韩德霸本想让李后主惩治卢郢,没想到自己却被训斥了一番,而且贬官成了平民百姓。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千载倚江城。碧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卢郢《黄鹤楼》

从卢郢的诗中可以看出,此时黄鹤楼依然存在。

二、宋代界画《黄鹤楼》

界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门类,在绘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所以称为界画。界画主要用于描绘建筑物,其他景物用工笔技法配合,通称为“工笔界画”。元末明初史学家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记载了“画家十三科”,“界画楼台”是其中的一科。从名称可以看出,界画主要用于画亭台楼阁。界画出现于魏晋时期,到了宋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北宋时期由于皇帝宋徽宗喜欢画亭台楼阁,出现了一批界画名作,界画《黄鹤楼》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宋代界画《黄鹤楼》原收藏于华南理工大学博物馆,这幅界画成为研究宋代黄鹤楼建筑形制的主要依据。从画面上看,同唐代相比,宋代黄鹤楼已发展成为一组建筑群,坐落在子城的高台上。台子高出子城城垣,楼与城之间有台阶相连,直通城内,方便游人游览。

城墙上建有一座牌坊式门坊。画中的黄鹤楼建筑群有小轩、曲廊和重檐方亭等,这些建筑围绕着黄鹤楼布局。檐下斗拱与曲栏眺台互为呼应,屋顶分别采用单檐十字脊四歇山、重檐歇山、单檐歇山及庑殿式屋顶等,统一中富有变化,虽繁复而不混乱,既华丽又庄重。作为主楼的黄鹤楼,位置突出,与低矮的陪衬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飞檐翼角为单檐十字脊四歇山顶,翼角和两脊的两端饰有鸱吻,飞檐与廊柱之间有柱头科斗拱支撑,楼的四面墙上有斜网格式漏窗。画中楼好似单层,从高度讲应为两层,印证了张咏“重重轩槛与云平”的诗句。

图4-1 宋代界画《黄鹤楼》

宋界画《黄鹤楼》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宋代黄鹤楼的繁华景象。高楼、轩廊、亭台依山而立,楼下高大的绿树丛生,江上船来橹往,高帆蔽日,不远处群山连绵。楼上游人如织,或宴饮,或赏乐,或临江览胜,或群贤毕至,赋诗作文;或泪洒楼台,与故交依依惜别。为了适应人们各种游乐活动,围绕黄鹤楼修建了轩廊亭台,此时的黄鹤楼也比唐楼更为华丽壮美。曲折的回栏、层层而上的台阶、牌坊式的门坊,黄鹤楼成为人们登高望远、抒发情怀、聚朋会友、吟诗弄词的场所。

图4-2 王象之编《舆地纪胜》书影

但是,我们从画面中无法断定黄鹤楼的位置。宋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象之研究各地山川地理编就了《舆地纪胜》一书,该书创立了一种新的体例“景物门”。在景物门中,王象之记述了各地的风景名胜,其中关于黄鹤楼的记述:“黄鹤楼在子城西南隅黄鹄山上,自南朝已著,因山得名。”从王象之的记载中可以断定,宋代黄鹤楼的位置仍在城西南隅。

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后,为了阻止金兵南下,蛇山顶上修建了“万人敌城”,试图借用蛇山的险要形势抵挡彪悍的金兵。同鄂州城相比,万人敌城的城墙有所收缩,此时的黄鹤楼可能坐落在主城外面的黄鹄矶子城上。

宋代黄鹤楼的画作还有夏圭的水墨画《长江万里图》。据《中国画学全史》记载,《长江万里图》为绢本,长三丈三尺有余,画上还有王稺登等人的题词。因为画作以长江万里景致为内容,所以画上的黄鹤楼不如界画《黄鹤楼》明细。此外,民国期间《东方杂志》第二十卷第一号上刊出了福建闽县李氏槿斋所藏的《黄鹤楼图》,画作上明确注明是宋代画院真迹。据考证,李氏的确收藏了比较多的宋画,这幅画作笔法布局与宋画颇为相似,可信度比较高。可惜的是原作佚失,至今下落不明。

图4-3 《长江万里图》中的黄鹤楼

三、黄鹤楼旁乖崖亭

在黄鹤楼景区的北区有一座依山而建的亭子,名叫“乖崖亭”,它的修建者是有“纸币之父”之称的北宋名臣张咏(946—1015)。

张咏与宋代名相寇准是直面对方缺点的挚友,与寇准、赵普被称为北宋初年“三能臣”。他自号“乖崖”,取“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之意。张咏早年性格暴躁,有豪侠气概。相传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戴着头巾吃馄饨,当他低头吃馄饨时,带子较长的头巾连着几次掉进馄饨碗里。张咏顿时火冒三丈,一把就将头巾拽下来扔进馄饨碗里,怒气冲冲地高声喊道:“但请吃!”

张咏在湖北崇阳担任知县期间,发现一个管钱的小吏偷了一枚钱藏在头巾里,并带出了库房。张咏要打小吏板子作为惩戒,小吏不服气地说我只偷了一文钱,你竟因这点小事打我,你有本事敢杀我吗?小吏的话激怒了张咏,写了四句判词“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后,随即拔剑杀掉了他。张咏杀小吏的事震动全县,从此之后当地治安大为好转。

图4-4 乖崖亭

咏刚方自任,为治尚严猛,尝有小吏忤咏,咏械其颈。吏恚曰:“非斩某,此枷终不脱。”咏怒其悖,即斩之。

——《宋史》卷二九三

张咏性格急躁,但是爱书如命。他位居高官,不置田产,不蓄姬纳妾,只好藏书,这种藏书、读书的爱好一直持续到他卒于任上。他在治理益州时,不仅发展农桑,还重视工商业富民强国的作用。铜钱作为流通货币在大额商业往来时十分不便,张咏就用桑叶为原料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被后人称为“纸币之父”。今天英国伦敦英格兰银行天井中有一棵英国罕见的中国桑树,就是用来纪念中国交子对世界金融业的贡献的。

张咏博览群书,爱好游览。《登黄鹤楼》就是他游览黄鹤楼时所作。

重重轩槛与云平,一度登临万想生。黄鹤信移烟树老,碧云魄乱晚风清。何年紫陌红尘息,终日空江白浪声。莫道安邦是高致,此身终约在蓬瀛。

从诗中可以得知,宋初的黄鹤楼是栏杆环绕的多层楼阁。登上黄鹤楼后,游人会浮想联翩,万象俱生。宋代理学援道引佛入儒,儒释道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架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士大夫人生价值的双重取向。尔虞我诈、宦海沉浮的官场让文人出身的官员们身心疲惫,他们转而十分向往逍遥自由的神仙生活。所以,张咏感慨“莫道安邦是高致,此身终约在蓬瀛”。黄鹤楼上驾鹤飞仙的传说迎合了文人士子的这一文化心理,很多吟诵黄鹤楼的诗文中有黄鹤楼的传说,这也许是历代众多文人士子们游览黄鹤楼的原因之所在。

后人在他登楼作诗处建亭,以张咏号“乖崖”命名。清代的乖崖亭在布政司内(今武昌司门口),后来毁掉。1993年重建此亭,位于公园北区,在黄鹤楼以东474米、白云阁东北约200米的山北坡上。亭子坐北朝南,呈六圆柱扇面形,高4.43米,斜坡顶,前弧长2.97米,后弧长6.80米,弧距3米,采用安徽黄山产红砂石建造,端庄古雅,别具风格。亭子四周佳木笼荫,清丽幽静。行楷字亭名由画家黄均题写。

四、“黄鹤楼前月满川”

黄鹤楼的民间传说主要是以故事的形式代代传承的。在大文豪苏东坡的笔下,黄鹤楼的民间传说化作了脍炙人口的诗歌。“黄鹤楼前月满川”,苏东坡用七个字就把在月色皎洁之夜江楼相映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宋代文坛人物,当数苏东坡。苏东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父子三人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苏轼自幼聪颖好学,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母亲程氏教他诵经读史。苏轼非常喜欢《庄子》,他后来的浪漫文风与早年受《庄子》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宋史》卷三三八

图4-5 苏东坡画像

“三苏”中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苏轼的词作风格浪漫豪放,影响了后来的辛弃疾,二人被称为“苏辛”。苏东坡不仅文冠文坛,而且书法也达到很高的境界,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苏东坡非常热爱美食,自号老饕,写下了饮食美文《老饕赋》,他创制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等东坡菜至今仍是流行名菜。关于苏东坡的民间传说故事也很多,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苏轼命运多舛。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变法,屡遭贬官。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名为降职,实为软禁。接着又被贬官到了广东的惠州,此后又被发配到荒蛮的海南岛。不过苏东坡的人格就像他的文风一样十分达观,他随遇而安,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滋味,在穷困中寻求安逸乐趣的生活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东坡堪称文学史上罕见的奇才。他在黄州期间游览了三国古战场赤壁,写就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可令人不解的是,黄鹤楼与赤壁同在黄州周边,论名声黄鹤楼当高于赤壁,喜好游览的苏轼为什么没有留下游览黄鹤楼的游记呢,难道说苏东坡不喜欢黄鹤楼?其实苏东坡是非常向往游览黄鹤楼的,为此他还深感遗憾。他的《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就表明了对黄鹤楼的向往。只是因为自己被软禁在黄州,无法实现亲身只登黄鹤楼的愿望。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屐响空山。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洞中铿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愿执鞭。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持归包裹敝席毡,夜穿茅屋光射天。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今几年。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真可怜。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苏东坡这首七言绝句长达154字,每一言都押韵为an,这在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守门老兵夜间被黄鹤楼神仙戏弄的传说。最后一句苏东坡说,希望读者来考证冯京讲的这个故事的真伪。

李公择就是李常,字公择,他少时读书庐山舍,抄书九千卷。李公择与苏东坡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两人遭遇类似,因为反对变法也屡遭贬官。李公择曾做过黄鹤楼下的鄂州知州,苏东坡曾向他询问黄鹤楼的情况,想通过好友对黄鹤楼的描述满足自己神游黄鹤楼的夙愿。

冯当世就是神宗、哲宗两朝的传奇人物冯京,字当世。冯京生于广西宜州,后移居鄂州江夏(今武昌)。他才学出众,不好交结权贵。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殽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

——《宋史》卷三一七

中国历史上“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讲的就是冯京连中三元、两次娶当朝宰相之女的故事。

自隋炀帝开设科举取士到戊戌变法废止科举,中国的科举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其间,连中三元者仅有十三人。三元是指解元、会元和状元。宋代初年,宋太祖赵匡胤进行了科举考试制度改革,把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级别:解试、省试和殿试。解试由各州负责,考中的称为举人,中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省试在京城礼部举行,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贡士”,第一名贡士称为“会元”。殿试是最高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明代把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先经过童试,就是进入县州府学和国子监等学校学习,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只有秀才有资格参加省府举行的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大家熟知的“范进中举”指的就是乡试考中。举人们在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考中的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贡生们当年就可以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的称进士,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合称“三鼎甲”。因为殿试的榜单用黄纸书写,又称金榜,所以考中的人被称之为“金榜题名”。

宋代重文轻武,皇帝非常重视进士。自宋太祖开科殿试,凡中进士者都称为天子门生,甚至可以官至宰相,所以进士的第一名状元地位很高,仕途平步青云。冯京连中三元,在天子门生中是旷世奇才,宰相把女儿嫁给他也就不足为奇。冯京先后娶当朝宰相王丝之女王文淑与富弼之女富若兰。

但是,很多人把冯京称为马凉。相传冯京在殿试应试时,国丈张尧佐的外甥也参加殿试。张尧佐是神宗爱妃张贵妃的伯父,张贵妃早年丧父,由张尧佐抚养成人,因此之故成为当朝国丈。张尧佐谋划让他的外甥科考中第,以便扩大自己在朝中势力。他请了一位“神机妙算”的法师占卜谁是最大的竞争对手,法师经过占卜测算说是冯姓子弟。深信不疑的张尧佐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姓冯的贡生报名参加考试,无奈之下,冯京只好移花接木,把自己姓冯中的两点水移到了名京字上,成为马凉。改名换姓后冯京得以报名考试并一举夺魁,使张尧佐的阴谋诡计彻底落空。

冯京是在黄鹤楼下长大的,所以非常熟悉黄鹤楼的旧闻掌故,因此李常向他求问黄鹤楼的旧闻。

苏东坡另一首与黄鹤楼有关的诗词是《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写给好友朱寿昌的,描写了黄鹤楼雄伟奇丽的景致。词的上阕通过自己“剑外思归客”与朱寿昌“南山遗爱守”的身世对比,发出“风物岂无情”的感慨。下阕在评点狂士祢衡葬身鹦鹉洲的可悲下场,继而表达自己的追慕黄鹤楼上驾鹤飞仙之情。

据此,有人认为苏东坡登临过黄鹤楼,否则怎么会描写得如此绘声绘色。甚至有人认为黄鹤楼内沈鹏所写的“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对联就出自苏东坡之手。因为这副对联的下联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意境相似。其实,苏东坡没有到过黄鹤楼。他到黄州为官,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官到黄州,无权签署公文。他只能住在黄州,没有朝廷的允许是不准随便离开的。尽管,武昌离黄州不远,但苏东坡不可能到武昌游玩。苏东坡曾经乘船路过武昌,在黄鹤楼下经过。但是,这次与黄鹤楼是擦肩而过。宋治平三年(1066),他与弟弟苏辙辞官护送父亲苏洵与自己妻子的灵柩回乡。在理学深厚的宋代,士大夫以忠孝为重,重孝在身的苏东坡不可能弃船登上黄鹤楼游玩的。

所以说苏东坡只能抱憾黄鹤楼,但是黄鹤楼毕竟还是出现在他的诗词中,对于黄鹤楼而言,应该无憾了。

五、黄鹤楼上山河梦

当年孙权修建黄鹤楼的初衷是佑护吴国河山。到了宋、金对峙的南宋时期,黄鹤楼激发起以岳飞(1103—1142)为首的爱国之士的故国山河梦。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他那振聋发聩的“还我河山”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为挽救国家危亡而血洒疆场。岳母在岳飞背后刺“精忠报国”四字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故事。

南宋绍兴四年(1130),岳飞任黄州、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率军西进,收复了汉水重镇郢州(今湖北钟祥),然后分兵北进,连克随州、襄阳,邓州,大败金军与伪齐军,并趁势收复唐州、信阳郡,从而控制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打开了与四川、陕西的通路。因为战功赫赫,他被授予清远军节度使。绍兴六年(1132),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同年冬,再次击败金与伪齐军的反击,兵临蔡州。绍兴七年(1133),升湖北、京西路宣抚使。

赵鼎奏:“湖北鄂、岳最为上流要害,乞令飞屯鄂、岳,不惟江西藉其声势,湖、广、江、浙亦获安妥。”乃以随、郢、唐、邓、信阳并为襄阳府路隶飞,飞移屯鄂,授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

五年,入觐,封母国夫人;授飞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又除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命招捕杨么。

——《宋史》卷三六五

岳飞一生有七年时间屯兵武昌,并把府邸设在武昌,因而他留在武汉的遗迹较多。他三次北伐抗击金军都以鄂州作为基地,首次北伐就从鄂州出发。绍兴三年(1133),岳飞第一次北伐取得辉煌的胜利,被宋高宗封为武昌郡开国侯。岳飞对封官加爵并不感兴趣,他唯一的理想是收复旧山河,解救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他回武昌后继续紧锣密鼓地准备第二次北伐,一面接连上书要求继续北上抗金,匡复山河,一面加紧军事训练。

南宋绍兴四年(1134)的一天,他忙里偷闲,与下属沿蛇山拾级而上,来到了黄鹤楼上。岳飞登楼后北望中原,想到山河破碎,人民饱受战火之苦,满怀悲壮地写下了《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词的上阕描写了当年中原大地花红柳绿、楼阁栉比的安定繁荣景象。而到了南宋时期,在战争的阴霾下,尸殍遍野,千里无鸡鸣。通过今昔对比,岳飞表达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正是这种深沉的爱国爱民之情,激励着岳飞与金军浴血奋战。他强烈反对统治者只顾自己苟且偷生不管人民死活的议和政策,誓要率领精锐的岳家军渡过黄河、洛水,收复中原,在国泰民安后再登黄鹤楼。那时该是怎样的兴致高昂啊!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陷害致死。孝宗时为岳飞平反昭雪,下令恢复其官职,追谥“武穆”,以礼改葬。当岳飞之子岳霖到鄂州时,鄂州军民哭泣着迎接,表达对岳飞的深切怀念。南宋乾道六年(1170),鄂州民众在武昌立忠烈庙,用来祭祀岳飞。南宋嘉泰四年(1204),岳飞被封为鄂王,忠烈庙改名为鄂王庙(俗称岳庙),庙旁移植有岳飞生前栽植的松柏,被称为岳柏、岳松。元代,统治者压制汉族的民族精神,将鄂王庙拆毁。明正德十四年(1519),在武昌大东门外重建岳王庙(亦称精武庙)。明万历八年(1580)建祠于宾阳门内。清同治初年,岳王庙及岳松、岳柏都被毁掉。

岳飞死后,《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手书墨迹在收藏家手中流传了八百多年,元人谢升孙、宋克,明人文徵明和清人李兆洛都留有跋语。

最早是福建安抚使魏了翁得到了岳飞这首词的手书墨迹,加了跋语后珍藏起来。元代末年,谢升孙获得了魏了翁的这幅藏品,也加上了自己的题跋:“似金人废刘豫时,岳飞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于朝贵者,可见公为国之忠。”谢升孙认为,岳飞写这首词是为了上书宋高宗赵构,趁金人废除刘豫的良机率军收复中原。

刘豫(1073—1146),字彦游,北宋末历任殿中侍御使、河北西路提点刑狱等职,金兵南下时弃官逃命。南宋建炎二年(1128),他杀死守将向金人投降。建炎四年(1130)九月,被金人立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后迁都汴京(今开封),统治河南、陕西等地,配合金兵进攻南宋。绍兴七年(1137)被金废黜。刘豫被废后,岳飞向高宗上奏,请增加兵力,伺机进军中原。赵构竟然以“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为由,断然拒绝了。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这一墨迹被刻于武昌蛇山黄鹤楼上。谢升孙珍藏了二十多年后,明代书画名家宋克(1327—1387)、文徵明(1470—1559),清代学者李兆洛(1769—1841)先后得到了该墨迹,他们一一题跋珍藏。

20世纪初,这首词公开发表在《国粹学报》上,后由钱汝雯先生收进《宋岳鄂王文集》。近人徐用仪(1893—1962)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一书的卷首就用这首词,天津大公报社1932年出版。当时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徐用仪把岳飞的这首词放在卷首,是借用岳飞“还我河山”的爱国之志激励中华儿女誓死抗日。抗日战争期间,有位爱国人士把这首词岳飞手书墨迹刻石陈列在黄鹤楼旧地,并制成拓片赠给抗战将士,激励国人抗日士气。同时,黄鹤楼遗址旁边,突然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这首词,词后附有楚南粟培堃写的跋文,并注明此词“系岳武穆手书真迹,殆初屯鄂州时作也”。

图4-6 岳飞亭

粟培堃和讨伐袁世凯的蔡锷将军是同乡,又是留日同学。蔡锷在桂林督办陆军小学期间,粟培堃是文化教员,李宗仁、白崇禧都是他的学生。后来,他参加了蔡锷发起的护国讨袁运动。民国建立后,他在湖北省政府任职,和家人居住在黄鹤楼下的武昌粮道街。

1937年,武汉的抗日群众团体在原岳王祠废墟中,清理出一尊明万历十年(1582)四月镌刻的青石碑,碑上有岳武穆遗像和张翼先所撰的四言像赞诗。于是众人推举辛亥首义同志会的胡贽负责筹措资金,修建岳武穆遗像亭,置碑于亭中。亭以碑得名。随即移到蛇山中部顶端,建成“岳武穆遗像亭”(简称“岳飞亭”)供奉,借以表达人民大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热忱。亭坐北朝南,由木石构成。六角攒尖顶上铺着碧兽瓦,单檐向外展开,麻石立柱,看起来十分端庄古朴。亭檐处有一块额,上书孔庚题的“岳武穆遗像亭”六个字,临面的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

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

图4-7 岳飞雕像

不久,日寇侵占武汉,此碑下落不明。新中国成立后,该碑在汉阳发现,已断为两截,现陈列于黄鹤楼碑廊。1992年,岳飞亭划归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并做了修葺,另外还修建了四座岳飞精忠报国石牌坊、岳飞铜铸塑像、鞠躬柏和大型青砂石浮雕,形成了今天的岳飞景区。

六、“黄鹤楼中醉不知”

在岳飞登楼赋词后不久,黄鹤楼就不知什么原因被毁掉了。在黄鹤楼仅存旧址的时期里,仍然有人来此游览,而且留下了描写登览过程中所闻所感的诗文。“黄鹤楼中醉不知”就出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黄鹤楼》诗。从诗句的字面意思看,好像是人在黄鹤楼上开怀畅饮喝醉了。其实,那时黄鹤楼已经不存在了,诗人描绘的是在黄鹤楼的神游。黄鹤楼的仙人传说与历史沧桑让诗人神游忘返。

同岳飞一样,陆游也留下了抗金名篇。不同的是,岳飞是令金兵闻风丧胆的名将,陆游则是一生不得志的诗人。陆游的遗诗《示儿》成为传世名篇。

图4-8 陆游画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陆游刚一降生,就因金兵南下举家逃难。他的一生都是在宋、金交战中度过的。受家学影响,陆游自幼聪颖博学,但他的一生充满坎坷。慑于母命,陆游被迫与自幼就青梅竹马的爱妻唐琬“执手相看泪眼”地分离。十年后,满怀忧郁的陆游在沈园碰到了嫁于他人的唐琬。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唐琬为陆游献上了一杯酒。悲欣交集的陆游在院墙上题下了《钗头凤》后,怅然离去。唐琬读后附上了同名词作《钗头凤》,回家后,郁郁寡欢的她身染疾病,不久就离开了这个让她有爱又恨的人世。二人的爱情悲剧令后人哀婉不已。陆母威逼陆唐二人离婚是因为二人沉浸于儿女之情中,陆游丧失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仕途大志。然而尽管饱读诗书的陆游才华出众,在科举应试中并不顺利。

1154年,陆游到京城临安参加科考,位列第一。他的名次在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前面,再加上他高谈抗金,秦桧非常忌恨他,复试时便命主考官把他的名字删去。直到秦桧死去,陆游才有科举考取功名的机会。绍兴二十八年(1158),三十四岁的陆游到福州宁德县做了个县丞主簿这样的小吏,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宋孝宗即位后,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负责起草法令、文件。

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宋史》卷三九五

陆游为官后,一有机会就上书朝廷,苦谏北伐。后来由于北伐失利,加上陆游揭发皇帝亲信结党营私,引起了宋孝宗的不满,先后把他贬到建康、镇江两地任通判。1164年,主战派张浚举兵北伐,陆游积极参与谋划,提出很多建议。不料初战失利,投降派又重新上台,腐败的朝廷,为向金人表示议和的“诚心”,罢免了张浚。陆游愤然上书,那些投降派乘机给他加上了一个“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陆游被撤职。陆游在家闲居了四年后,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他为四川夔州府通判,接着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部下任干办公事。陆游从家乡去四川赴任路经武昌时,第一次造访了黄鹤楼。

南宋乾道六年(1170),陆游携家眷从浙江山阴起程,乘船沿江而上,去四川夔州赴任。他在去四川的途中,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沿途风物民情,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自八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晨,陆游曾在武昌停留了七天,其间登石镜亭、奇章阁,访黄鹤楼故址和吕仙洞。

二十八日,同章冠之秀才甫登石镜亭,访黄鹤楼故址。石镜亭者,石城山一隅,正枕大江,其西与汉阳相对,止隔一水,人物草木可数。……太白诗云:“谁道此水广,狭如一匹练。江夏黄鹤楼,青山汉阳县,大语犹可闻,故人难可见。”形容最妙。……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崔颢诗最传,而太白奇句得于此者尤多。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问老吏,云在石镜亭、南楼之间,正对鹦鹉洲,犹可想见其地。楼榜李监篆石刻独存。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复与冠之出汉阳门,游仙洞,止是石壁数尺,皆直裂,无洞穴之状。旧传有仙人隐其中,尝启洞出游,老兵遇之,得黄金数饼,后化为石。东坡先生有诗纪其事,初不云所遇何人,且太白固已云:“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今鄂人谓之吕公洞,盖流俗附会也。有道人澶州人,结庐洞侧,设吕公像其中,洞少南即石镜山麓,粗顽石也,色黄赤皴驳,了不能鉴物,可谓浪得名者。由江滨堤上还船,民居市肆,数里不绝,其间复有巷陌,往来憧憧如织,盖四方商贾所集,而蜀人为多。

陆游认为黄鹤楼成为“天下绝境”主要源于崔颢与李白之间的诗坛斗气。陆游笔下的“访黄鹤楼故址。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等文句暗示了宋代黄鹤楼已不存在,故址也难寻。据此可推断,宋代黄鹤楼毁于南宋中期。

八年后,南宋淳熙五年(1178)夏,陆游奉召回京又经过武昌,在这里写下了七言古诗《黄鹤楼》:“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据此,有人认为陆游此次游览了新修建的黄鹤楼。这种说法比较牵强,当时正值南宋与金政权对峙时期,朝廷与地方官府疲于战争,不可能修复一座供人游乐的黄鹤楼。再说,在那兵荒马乱、时局不稳的岁月里,又会有多少人有闲情逸致游览黄鹤楼呢?陆游的诗文与当时的历史环境表明此时的黄鹤楼已经荡然无存,他游览的只是黄鹤楼的故址。

七、“月明黄鹤楼”

宋代的黄鹤楼旁有一座“一览亭”。据清同治《江夏县志》记载,亭子建在仙枣亭后、太白堂的左侧。亭子名字来自杜甫《望岳》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由此可见,在一览亭处也可以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1112—1171)曾在此亭间写道:“何由登泰山,一快天下览。”意思是说,何必一定要登上泰山去领略登泰山而小天下呢,一览亭上同样也可以快览天下。

王十朋,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南戏五大传奇之一《荆钗记》讲述的就是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悲欢离合的故事。王十朋少年时就学通经史,以诗文闻名于乡里,十九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同陆游的科举道路类似,由于奸相秦桧当权,科场黑暗,王十朋屡试不第。一直到秦桧死去,四十六岁那年才考中,因为他的策对出色,被钦点为状元。

他力主抗金,上书建议起用抗金将领张浚,遭到主和派的排斥,离京回家。

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相传他在县学读书时,一位附庸风雅的官员钱百享设法请到王十朋,要他以“钱百享升”四字开头赋诗一首。王十朋推辞不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钱家鱼肉满箩筐,百姓糠菜填饥肠。享福毋忘造众福,升官莫作殃民郎。”其中“升官莫作殃民郎”成为名句,他也是以此作为自己的为官座右铭。王十朋一生清廉,他的夫人贾氏,品行端淑。王十朋夫妇乐善好施,常以清白相勉。南宋隆兴元年(1163),王十朋任职外地,家中十分贫寒却不改志向。他的夫人死在泉州任所,却因为路远无钱将灵柩及时运回家乡,结果灵柩在泉州停放了两年。

图4-9 王十朋画像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王十朋主张恢复抗金又被排斥,以集英殿修撰出任饶州知州,一年以后调任四川夔州。两年后,调任湖州。无论是自饶州赴任夔州,还是自夔州移任湖州,都必经夏口。在途经夏口时,他游览了黄鹤楼故址与南楼,写下了《黄鹤楼》:

云锁吕公洞,月明黄鹤楼。抱关非故卒,谁见羽衣游。

为纪念王十朋,1994年在山北梅园重建一览亭。亭分上、下两层,八角攒尖顶,层檐飞展,叠角高挑,筒瓦脊饰。下层背南朝北,无护栏,东西北贯通;上层朝北面南,从亭至山巅有小石桥通过,东、西、北有石护栏柱。亭高8.9米,八根青石柱的间距各为1.87米,一、二层的衔接处为精致的菊花石刻雕。此亭依山就势,结构精妙,形体峭拔,特别是位于半山之间,更显光彩照人。四周或古树布荫,或虹桥卧影,或流水琴鸣,画意洋溢,诗情涌动。站在亭间,可鸟瞰山北的自然景色和市区容貌。亭名由诗人贺敬之题写。

八、今古一南楼

在黄鹤楼仅存遗址的岁月里,南楼替代了黄鹤楼,成为人们登楼赏景、宴饮赋诗的游乐胜地。

南楼,也称白云楼、安远楼、瑰月楼、楚观楼等,它与黄鹤楼、头陀寺、北榭并称为古时蛇山的“四大楼台”。最早记载南楼的是南朝宋的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载,庾亮秋夜登武昌南楼,与僚佐们洒落不拘地谈笑。不过,当时庾亮所登的南楼不在武昌蛇山,而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中心的古楼街。

蛇山上的南楼始建年代无考,其兴废沿革及名称变更,地方志书和古代的一些诗文中有所记载。它的诞生至迟不晚于唐代。据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宋民望著《重修南楼记》载:“楼之建虽在武昌置郡后,南之名已定于歧丰肇夏之初矣!”最早将南楼入诗的是李白,“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诗人杜牧在他的《南楼夜》诗中写道:

玉管金樽夜不休,如悲昼短惜年流。歌声袅袅澈清夜,月色娟娟当翠楼。

那时的南楼只能是黄鹤楼旁游客娱乐的场所。据清乾隆《江夏县志》载:

南楼在黄鹄山顶,宋元祐中,知州方泽重建,自为记。建中靖国初年再修。乾道初年重建,嘉定年间又修。

南宋词人姜夔《翠楼吟》小序曰:“淳熙丙午冬,此楼重建时,一度改名为安远楼。”其实南楼并不是楼,而是蛇山高处的一座平屋。因为位于山的高处,须沿着石梯攀登才能到达,所以称为楼。元代中统、元贞年间重建南楼,但已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采。明崇祯九年(1636),巡抚宋贤在南楼旧址上修建了白云阁,之后巡抚宋一鹤又移建了阅兵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七月南楼焚毁后,总督喻成龙、巡抚刘殿衡再次重建,取名白云楼。乾隆年间,人们在古南楼的遗址上建起斗姥阁。同治十三年(1874),地方官府在斗姥阁的基地上建起官、胡二公祠,纪念湖广总督官文和湖北巡抚胡林翼。清末,地方政府将南楼(俗称鼓楼)下的蛇山打通成洞,使司门口与蛇山之南的长街相通,此洞因之得名“鼓楼洞”。民国初年,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捐资创办养正小学,将南楼作为校舍。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拆除武昌城墙时,南楼也被拆毁。1936年,为拓宽长街通道,鼓楼洞被推平。

1985年黄鹤楼重建开放,为了给游客提供休息和聚会的场所,在公园南区重建新南楼。新南楼背山面南,面阔五间,长16.5米,进深三间,宽7.5米,高9.5米,上下两层。占地120余平方米。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歇山式顶,重檐飞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厦,六根圆柱,轩敞明洁。梁檩柱础,装配严密,格窗板门,朴素典雅,既保存了古迹风貌,又具有时代新意。正面檐下悬挂着王篷常所书的“今古一南楼”大字匾额。

南宋初年,南楼名声大振,成为鄂州(今武昌)著名的旅游胜地,骚人墨客竞相吟唱,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张孝祥、辛弃疾、刘过、姜夔、戴复古、文天祥等诸多人都吟咏过南楼。

图4-10 南楼

陆游去四川路过武昌时,在造访黄鹤楼故址的前一日游览了黄鹄山上的南楼。

二十七日,郡集于南楼。在仪门之南石城上,一曰黄鹤山。制度闳伟,登望尤胜,下瞰南湖,荷叶弥望。中为桥曰“广平”,其上皆列肆,有水阁极佳,但以卖酒,不可往。

他认为,南楼是鄂州众多楼阁中把江山风光融合得最好的。

九、“鄂州南楼天下无”

“鄂州南楼天下无”,此语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之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人。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和苏轼是好友,所以他早年受教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为“苏黄”。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开一代风气。他的书法造诣很高,与苏东坡、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受父亲、舅父李常与两位岳父的影响,诗学杜甫,重于写实。他生性耿直,讲求史实。他在《神宗实录》中直书“用铁龙爪治河,同儿戏耳”,被新党诬陷为“失实”,因为这种记录有损皇威而屡遭贬官,最终客死在广西宜州贬所。

图4-11 黄庭坚画像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于广西宜州,途中在鄂州逗留了一年多。其间,他多次登上南楼,留下了《鄂州南楼书事四首》,用他那奇崛瘦硬的诗歌描述了南楼的优美景色。

其一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阑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其二

画阁传觞容十客,透风透月两明轩。南楼槃礡三百尺,天上云居不足言。

其三

势压湖南可长雄,胸吞云梦略从容。北船未尝睹巨丽,复阁重楼天际逢。

其四

武昌参佐幕中画,我亦来追六月凉。老子平生殊不浅,诸君少住对胡床。

其一描写了南楼风光的静雅秀美,其二描写了南楼的高耸入云,其三是对南楼雄伟之美的传神表达,其四则是借南楼之景表达心志。他对南楼的感情在《庭坚以去岁九月至鄂登南楼叹其制作之美成长》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江东湖北行画图,鄂州南楼天下无。高明广深势合抱,表里江山来画阁。雪筵披襟夏簟寒,胸吞云梦何足言。庾公风流冷似铁,谁其继之方公悦。

十、“黄鹤飞来识旧游”

南楼位于黄鹤楼不远处的黄鹤山头,尽管它没有黄鹤楼那么声名显赫,但风光宜人。登上南楼,四周江山胜景尽收眼底,在黄鹤楼被毁期间成为替代黄鹤楼供人们游乐宴饮的绝佳场所。文人墨客们以登上南楼为荣,认为这是人生中的幸运之事,以描写乡村农事风光著称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是其中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晚号石湖居士。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考中进士,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五年(1178),拜参知政事,因与宋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后就辞官归乡,晚年隐居故乡石湖。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早年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入手学习诗文,转而学习中、晚唐诗风,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其作品风格平易浅显,清新质朴,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为最高。范成大的诗作在清代初期影响颇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之说,剑南指代陆游,石湖指的是范成大。

图4-12 范成大画像

南宋淳熙四年(1177)五月,范成大因病辞去四川制置使一职,乘舟东去于八月十四日到达了鄂州,十五日晚参加了知州刘邦翰设于南楼的赏月宴会。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载:

天无纤云,月龟甚奇,江面如练,空水吞吐,平生所遇中秋佳月,似此夕亦有数。况复修南楼故事,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也……乐府诗一篇,俾鄂人传之。

这首诗就是《鄂州南楼》:

谁将王笛弄中秋,黄鹤飞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却笑鲈江垂钓手,武昌鱼好更淹留。

此时的范成大已是知天命之年,回忆十年来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度过这个本应合家团圆的中秋节,南楼的中秋宴会是最美好的,但梁园虽好,终非久居之乡。南楼的澄空明月、美酒佳肴并没有让他欢欣喜悦,而是清愁依旧。其中的“今古一南楼”成为南楼的匾额,至今仍悬于南楼檐下。

十一、“可惜南楼佳处”

宋、金交战之际的南楼,不再仅仅是人们登临饱览风光的游乐场所,更是有志之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地。当年,壮志未酬的辛弃疾就留下了“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的感叹。

辛弃疾(1140—1207),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文韬武略,不仅留下了600多首铿锵豪放的爱国诗词,还身先士卒,驰骋沙场,因与苏轼同属于豪放派而被称为“苏辛”。他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同属历城(济南)人。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婉约词派代表。清代神韵派大师王士禛称李易安与辛幼安为“济南二安”,“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一生以恢复故国为志。他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阐述自己的抗金复国策略。尽管他的上书在民间广为传诵,主张议和的朝廷对此却反应冷漠。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也许最能表达他抗金建议不被采纳的无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但是直至抱恨病逝,辛弃疾也没有“了却君王天下事”,不过他的爱国热情与豪放的诗词作品为他“赢得生前身后名”。

南宋淳熙六年(1179),任期只一年的湖北转运副使辛弃疾奉旨漕移湖南,调任湖南转运副使。辛弃疾明知这是朝廷阻止他抗金之举,但是他只得从命。临走时,湖北转运使王正之、湖光总领周嗣武、鄂州知州赵善括等地方官员在南楼置酒设宴为辛弃疾饯行。席间辛弃疾悲愤交加地写下了《水调歌头·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周总领、王漕、赵守置酒南楼,席上留别》。

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  序兰亭,歌赤壁,绣衣香。使君千骑鼓吹,风采汉侯王。莫把骊驹频唱,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

辛弃疾将要离别武昌,前往潇湘湖南任职。抗金大志不得施展,使辛弃疾“憔悴鬓成霜”。可惜的是南楼这个风景绝佳之地,风月已凄凉。此时虽然面前满桌美味佳肴,南楼风景无限,但是辛弃疾的内心无限凄凉。

十二、“此地宜有词仙”

大凡风景名胜地,往往或具有奇特的自然风光,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南楼二者兼具,成为人们争先观赏的名胜地。人们往往呼朋唤友,结伴游览南楼—一处适宜以文会友的游览名胜。文人墨客们在欣赏着迷人的景观的时候,文思涌动,挥毫泼墨,把南楼的风光与文化化作文采斐然的辞章。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在游览南楼时,禁不住发出了“此地宜有词仙”的赞叹。姜夔精于诗词文墨、琴棋,留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他的诗作得到了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的欣赏。

淳熙十三年(1186)秋,姜夔正住在汉阳府汉川县的姐姐家。入冬以后,武昌黄鹤山上建起了一座安远楼——南楼的别称。为参加落成典礼,姜夔携友人刘去非一同去游观,并谱写了《翠楼吟曲》记述了这件事。十年后,刘去非在汉阳江边听到歌女咏唱此曲,昔日情景,如在目前,于是便告诉了歌女该曲的产生过程。姜夔得知这一消息后,深受感动,于是,便为此曲补写了词序《翠楼吟·武昌安远楼成》: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图4-13 姜夔画像

姜夔的一些诗词与歌女有关,相传这源于他与一位歌女的不解之情。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合肥有过一位恋人,他的许多词都是写给这位恋人的。姜夔早年曾客居合肥,与一对善弹琵琶的姊妹相遇。并与其中一位暗生情愫。但是姜夔虽然能词善曲却穷困潦倒,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游食四方,自然无法与这位情志相投的意中人厮守终老。这也给才高多情的姜夔留下了终生遗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