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黄芪【中药】【中医百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芪吃法和功效与作用 炙黄芪【中药】【中医百科】

炙黄芪【中药】【中医百科】

2023-11-20 10: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黄芪1 1 #

黄芪2 1 #

黄 芪3 1 # 名称

Radix Astragali

黄芪 口芪 元芪 绵芪 绵黄芪 棉芪 北芪 生黄芪 炒黄芪 黄耆 西芪 抽芪 卜奎芪 浑源芪 大岚芪 炮台芪 大有芪 炙耆 百本 芰草 炙黄芪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及内蒙古黄芪A. mongholicus Bunge的根。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播种后4~5年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晒干。

【原形态】

1.膜荚黄芪(卜奎芪、口芪)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厘米,根头部径1.5~3厘米,表明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叶轴被毛;小叶13~31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8~3厘米,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夏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较叶稍长;花萼5浅裂,筒状;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6厘米,旗瓣三角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厘米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

2.内蒙古黄芪(红蓝芪、白皮芪) 形似上种,惟其托叶呈三角状卵形,小叶较多,25~37片,小叶片短小而宽,呈椭圆形。花冠黄色,长不及2厘米。荚果无毛,有显著网纹。

【生境分布】

1.膜荚黄芪:生于山坡灌丛及旱坡砂质壤土地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2.内蒙古黄芪: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 性味

甘,温。

炮制

蜜黄芪: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的蜂蜜25斤)。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 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炙黄芪的效果 功效

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及内蒙古黄芪的根。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经脉

归肺经、脾经。

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

炙黄芪的药方 1、治小儿小便不通 绵黄芪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肘后方》) 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 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7、治尿血,沙淋,痛不可忍 黄芪、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8、治吐血不止 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9、治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舌咽干,又不可投药者 好黄芪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如茶点羹粥中,亦可服。(《肘后方》)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治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糯米一合,黄芪、川芎各一两。上细锉,水一大盏,煎至一盏三分。温服。(《妇人良方》)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14、治男子精血出 黄芪一钱,桂心(肉桂)二分。上为散。酒服一钱,日三。(《普济方》) 15、治肠风泻血 黄芪、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传家秘宝》) 16、治小儿疳瘦 黄芪、人参、白茯苓。上等分。为末。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呷之,不拘时。(《普济方》)

【食疗方】

1、黄芪茶

材料:生黄芪60~90克,大枣30克。 做法:加水煎煮30分钟后饮用,可反复使用。 功效:此方可抗压补气,利水退肿。

2、黄芪汤

做法:黄芪100克,人参、白术、肉桂各50克,捣成粗末,每次服用10克,加姜、枣,水煎后,去渣温服。 功效:此方以黄芪、人参补气,白术健脾,肉桂温阳;适用于中老年人脾属虚寒、中气不足、食少无味、大便溏泻者。

3、黄芪养生汤

做法:黄芪12克、枸杞9克、红枣9克,煎汤,每日服用。 功效:可调解免疫、防癌抗老;另可补气健脾、降压降脂。

4.补虚正气粥

做法:黄芪30克,人参10克,大米90克,糖适量。将黄芪、人参切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砂锅煎沸,煎出浓汁后将汁取出,再在参、芪锅中加入冷水如上法再煎,并取汁。 将上述药汁合并后分成两份,早晚各用一份,同大米加水煮粥,粥煮熟后加白糖食用。 服法:早、晚餐空腹食用,5 天为一疗程。 功效:补元气,健脾胃。适用于五脏虚衰、久病赢瘦、心慌气短、体虚自汗、慢性泄泻、脾虚久痢、食欲不振、气虚浮肿等一切气衰血虚之症。

5.参芪炖胎盘

做法:鲜胎盘(紫河车)1具,黄芪60g,党参60g,当归身20g,生姜15g,菜油、白胡椒、料酒、盐、味精适量。将胎盘洗净,放入开水中煮沸3分钟,捞出后放入砂锅内,加入诸中药及清水,开后去浮沫,入生姜,用文火炖至胎盘熟透,加调料即可食用。 功效:大补气血。适于气血虚弱,形瘦乏力,精神不振,面色憔悴,放、化疗红、白血球下降明显。

6.参芪汤

原料:党参250克 黄芪250克 白糖500克。 做法:将党参、黄芪洗净,以冷水泡透,加水适量煎煮,每半小时取药液1次,共煎煮3次,然后合并药液。将合并的药液用文火煎熬至稠粘时停火,等浓缩液冷却后,加入白糖,使之吸净药液,混合均匀,再晒干,压碎,装入玻璃瓶。用沸水冲化后服用,每次10克,每日2次。 功效:补益肺脾之气。适用于气虚型心悸气短、食少便溏、脏器下垂、浮肿、气喘、头晕等症。

7.参芪首乌精

党参250克,黄芪250克,制何首乌200克,白糖500克。将党参、黄芪、制首乌洗净,用冷水浸透,加水适量煮沸,沸后改为文火,每半小时取一次药液,共煎3次;将3次煎液混合,去药渣,再继续用文火煎熬浓缩,到稠如膏时停火待。

8.黄芪粥

做法:黄芪20克,梗米50克。黄芪加水500毫升,煮至200毫升,去渣,入淘净梗米煮至成粥,温热顿服。 功效:补益肺气。

9.母鸡黄芪汤

做法:黄芪120克,母鸡1只。母鸡宰后去内脏洗净,和黄芪炖烂,撇去浮油,喝汤吃肉,每月3~4次。 功效:补气利尿消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