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经方医案50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煌失眠医案 黄煌经方医案50例

黄煌经方医案50例

2024-07-10 09: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黄煌

简介

祖上四代中医,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自幼便对中医有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

屈指算来中医临床已有13年了,曾有过博览羣书的刻苦,曾有过漫长的求师之路,几

多成功,几多失败,多少迷茫,多少辛酸。自己虽然愚钝,但对中医的热爱还算坚定和

执着。医海中多年来一直痛苦的沉浮和坚强的挣紮着!对黄煌老师的人品学问一直仰慕

已久,但深入学习老师的学术经验还是最近一年多的事情,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对老

师着作的学习及临床经验的运用,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冷静的思考,我的眼前爲之一亮!

疗效的迅速提高,病源大量的增加,使我发现了前行道路中的一盏鲜红而耀眼的明灯!

今就运用老师经验治疗的部分病案陆续发出,以就正于同道!

一、长期低热案

李某,女,22岁,河间市城关镇野场村人。三个月前不明原因引起低热,体温波动

在37。3-38。2之间,反复发作,无规律,胸闷。无恶寒身痛,咳嗽咽痛口苦等症。二

便可,眠差,血常规,血沉化验正常。胸片无异常。曾予菌必治,双黄连等药静脉点滴

数日而无效。他医投银翘散中药治疗亦效果不佳。舌红苔白脉弦,

水煎服。

二诊,病人前三副药後,发热依旧,服四五副後有一天未热。精神较前好。原方再

进七副。病人电话告知,自前热退後未在反复。嘱停药观察。後有其邻居来诊言已痊癒

按:小柴胡汤爲《伤寒论》少阳病之专方,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等症。

黄师认爲:柴胡证中往来寒热的“往来”有其特殊意义。第一是指有节律性,或无节

律性,或周节律,或月节律。第二是指没有明显节律,时发时止。该病人发热日久,西

医诊断不明,用清热解毒之时方也未见效,余则据黄师所说抓住病人的往来寒热之特点

,另据胸闷脉弦等证而应用了小柴胡,最後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本人也用

小柴胡汤治疗过发热,但那时的着眼点却是把往来寒热的方证仅仅认爲是一阵冷一阵热

,寒热交替的表现。从而大大限制了小柴胡的临床应用。

二、咳嗽案

马某,男,60岁,河间市六街人。咳嗽一月有余,咽喉痒而稍红,痰白不多,胸闷

,眠差。市人民医院诊断爲急性支气管炎,抗菌素静脉点滴一周无效。腹部有轻微抵抗

。舌白脉象弦滑。

枣20,四服水煎服。

药後咳嗽大减,效不更方,再进四副,痊癒。

按:黄老师认爲小柴胡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方,因咳喘胸闷属于小柴胡胸胁苦

满的方证,故每每用之。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名柴朴汤,爲日人所常用。对于那些咳嗽

咽痒,胸闷,精神紧张,对外界环境过敏,感染不明显者有殊效。余以前治疗咳嗽多以

《医学心悟》之止嗽散爲治疗咳嗽的主方,适当加减也可收效。但通过比较,治疗此种

咳嗽还是柴朴汤效果迅速和确切。

三、咳喘案

王某某,男,70岁,河间市刘庄村人。患咳喘十余年,夏季加重,多家医院诊断爲

慢支合并肺气肿。经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曾在山东某哮喘医院住院治疗,疗效也

未满意。刻诊:体格壮实,面红,气喘憋闷,动则加剧。痰不多,无恶寒心悸等症。上

腹胀满有抵抗,下肢粗糙,舌暗苔白,脉弦而有力。

皮10,桃仁10,枳实20,乾姜5,大枣20,七副水煎服。

二诊觉腹部稍软,余无变化。原方不动再进七副。

三诊气喘憋闷有减,食欲佳。

守方服用40天,咳喘憋闷大轻,自认爲从治疗以来这是最舒适最满意的的一次治疗。

按:大柴胡汤治疗咳喘余最早见于《皇汉医学》,後见于胡希恕老的《经方求真》

,但运用不多。自从跟黄师学习经方以後逐渐应用,效果颇佳。上案爲最典型者焉。黄

老师经验认爲: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咳喘适用于那些体质强壮,体型偏胖,面红,

舌暗,腹部充实,下肢有鳞屑表现的患者。这些爲我们临床运用此法提供了充分而有力

的依据。收效则是必然!

四、眩晕案

吴某某,女,63岁,形体偏胖。河间市十街人。眩晕两个月,劳累後加重,面黄,

无恶心耳鸣失眠等症,西医诊断脑动脉硬化。静脉点滴维脑路通十五天,效果不显。舌

淡苔薄,咽不红,腹部大而柔软,脉象沉细。

处方:黄耆60,肉桂10,赤芍30,川芎15,葛根80,乾姜5,大枣20,五付水煎服。

药後眩晕大轻,力气增加。

再用前方五剂,眩晕消失。

按:该患者面黄体胖,腹大而软,爲黄师所言之黄耆体质。因体质明了而能爲处方

提供可靠的依据。黄耆桂枝五物汤爲《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的专方。黄师多用此方用于

心脑供血不足之证。根据体质情况黄耆可以适当量大,老师在《仲景五十位药证》中提

到川芎葛根可以改善脑部供血,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