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的规划与布局特征(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姚古镇现状 黄姚的规划与布局特征(上)

黄姚的规划与布局特征(上)

2024-07-06 03: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街巷及建筑所呈现的总体风貌看,黄姚作为镇一级的建制,其规划布局无疑是成功的,不仅主街串联支巷,支巷衔接宅院,整个古镇的建筑布局井井有条。而且建筑与山水互为映衬,如诗如画,享有多项荣誉: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色旅游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最美十大古镇、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城镇、央视财经频道2018年度魅力小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中国最美五大水乡”之一。黄姚古镇规划布局的成功源于它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

(一)遵循勘舆理论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为了让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匹配,在道家风水理论的影响下,黄姚的先人们根据山形水势,发展出了一套勘舆理论。就是先把需要保护的山、水、石、植被等自然因素赋予不同的风水意义,从而使其进入保护体系,建立一套自然环境的保护体系名目。接着借助勘舆之说形成村规民约,建立一套处理建(构)筑物与自然山水关系的基本法则,指导人们在实施建筑过程中作好规划布局,谋划好具体的保护措施。黄姚的这种地脉文化不仅使得古镇的历史风貌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相互协调的理想状态,美化了古镇居民的传统人居环境。而且这种地脉文化还经历一个变迁的历程,从明代万历成为乡镇级建制以来即开始自然山水的神化进程;到清代乾隆年间经过黄姚名人林作楫的大力宏扬,和一大批地方名绅的共同努力,黄姚地脉文化中的保护对象和保护法则基本成形;到了清晚期,人们进一步强化了自然审美在建筑规划中的引领作用,使得神化在保护自然环境中的作用被逐渐弱化,人们更加愿意出于审美原因而非风水原因对自然环境采取保护行动。

在地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人们首先是认定了一批龙迹,就是把一批山水神化为与龙有关的圣地。这包括:把黄姚周边的九条山川认定为陆路龙脉;把宝珠江、小珠江、兴宁河、姚江认定为水路龙脉;把山上的植被想象为龙鳞;把真武山想象为龙穴。神龙和龙气从陆路龙脉汇聚到龙穴,再经水陆龙脉出发到古镇的各条街巷,给古镇居民降瑞送福。龙神经过陆路龙脉来到龙穴真武山之前,还要受到欢迎,于是人们又把龙脉之畔的一些零星山峰想象为迎接神龙进入古镇的献礼,如酒壶山、金瓶山、银瓶山等石山是盛酒待龙的酒壶和茶壶,旗鼓山是迎接神龙的彩旗和锣鼓。祥龙带来的瑞气进入古镇之后,不能让它外泄,必须好好保留,于是又把文明峡想象为留住龙气的门户。龙神带着福气进入古镇后,经姚江流到文明峡,会被文明阁镇锁。如此,神龙就会继续留在古镇中护佑人们。从真武山通向古镇的道路、桥梁也是神龙进入古镇要使用的龙路和龙桥,是引导神龙和龙气进入街巷的必经之途,于是各街巷的人们千方百计修筑通往真武山的道路,在桥头建立龙祠。

然后是建立了一套处理建筑工程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一基本准则。这包括为了处理建筑与龙脉、龙穴、龙气等龙迹间的关系,而对阳宅、阴宅、道路的走向分别提出一系列要求,即建筑物如何靠山临水以获得防御空间和取水方便;如何利用山体与建筑的屏隔功效防止寒潮的进入;如何保护龙鳞(植被)以保护地下水源不断流;如何选择座向以获得良好的景观;如何规划道路,以方便神龙带着福气进入街巷;如何选址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等。到清代嘉庆至道光时期黄姚街的地脉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并开始外溢。

这时,人们不仅认为黄姚的风水能够荫庇黄姚老街,而且还能够庇护街外的周邻乡民。于是参与捐资以实施黄姚风水地脉项目的人员已不仅仅局限于黄姚老街,而是逐渐扩展到了周边的乡镇,甚至于昭平县城。如文明阁重修工程,其参与捐资的人员就分别来自宁化里、见龙里、文化里等三个乡镇。保存在文明阁中的道光庚子年( 1840年) 所立《重建文明阁碑记》其捐款名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段为黄姚街民捐款名列,后段为周边村落乡民捐款名列。这些名单涉及到宁化里、文化里、见龙里三里共二十个村寨,即: 仁会寨、玉笋山、西坪、石塔圩、白眉山、旺头山、苦竹寨、崩江、新丰寨、古洞、北黎、虎( 竹)寨、茶埠寨、猪头岩、罗望洞、容堂圩、见肚寨、东坪、封门、黄屋社。此后,直到清代同治年间,黄姚地脉文化所延及的区域已经扩及到邻县的贺县部分乡里和整个富群江流域。《重建文明阁碑记》称:“尝考县志,昭之凝化里控贺联富,与文化绣壤相错……所以妥神灵者于斯,所以培风水者亦于斯!从兹以后农桑徧植于郊原,商贾安集于墟市……斯阁之建,固凝里文运之隆替所攸关也。”这清楚地说明,文明阁的建成,攸关到贺县及整个富群江流域农桑的丰收、商贾百业的安集和文化的兴隆。

随着时代变迁,到清朝光绪之后,黄姚古镇已有部分先进人物开始对风水之说产生怀疑。针对同一件事情,他们提出的意见往往会与深信风水的人完全相悖。现存于宝珠观的《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宝珠观壁背并通宝珠山碑》对这时期黄姚百姓关于风水认知的变迁有比较详细的记载:“风水之说,岂可过泥,又何必尽非?……考本境祖庙宝珠观,九曲朝堂……先乡辈亦虑河涨,冲激照墙,因增砌数尺以广余。时喜谈风水,家遂有填实不美之论,其后不旋踵,而地方果有不测之虞。是风水似不可尽非也!……乡中父老集众聚金,审慎重修。”从碑文所述可知,黄姚一些深信风水的人为防宝珠观照壁被河水冲垮,决定拓宽河旁防洪堤。但另外一些不信风水的人认为拓宽河堤会影响美观,于是反对。这种争论导至增建河堤的议项被长期搁置。可是,不久之后,黄姚街发生一些“不测之虞”,于是信风水的人就又跳出来主张要填实宝珠观前后的大小珠江河岸。但不信风水的人仍然认为大小珠江河岸风光是自然所赐,一旦破坏无法重现。而加固河堤是人力所为,可以通过变通,达到既加固防洪设施又不破坏自然景观的目的。双方互不相让,最后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审慎重修”,这样既保护了宝珠观的“风水”,又不破坏河岸的自然之美。

龙 脉

在黄姚人的观念中,龙脉就是神龙行走的通道和轨迹,这种脉迹必须是条状的,所以只有山脉、山川、河流等带状的地形才能称为龙脉。这些龙脉都必须通向真武山,因为真武山是龙穴,是神龙聚集的地方。黄姚的水路龙脉共有四条,分别是宝珠江、小珠江、兴宁河和姚江。其中,以从真武山脚流出的宝珠江最为重要,因为龙神都从真武山出发进入古镇。被公认的陆路龙脉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九座山峰,即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石山,这些山峰连绵起伏宛如一条条游龙,从四面八方向真武山聚集,民间称之“九龙聚穴”。但这一说法矛盾重重,其一,既然真武山是龙穴,就应该是真武山之外的九条龙向真武山聚集。但此说同时把真武山也列为龙脉。其二,无论是从现场考察来看,还是从卫星地图上观看,所列举的九条山脉其地势并不指向真武山。

为此,又有了第二种说法,即九条龙脉是古镇周边九条呈凹形的谷地及其两侧的山岭所共同组成的脉形地貌。 一是马鞍山谷地,它是马鞍山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伸至真武山的谷地; 二是白猪塘谷地,它从白猪塘经平心村西侧到达真武山; 三是玉泉洞谷地,它从玉泉洞经白山村东侧到达真武山; 四是金瓶谷地,它从金瓶寨与珠塘岩之间向东越中学背旗鼓山后,沿姚江折向西南至真武山; 五是勒竹谷地,它从勒竹村向西南经金鸡山北侧到达真武山; 六是金鸡谷地,它从金鸡山与天马之山间到达真武山; 七是天马谷地,它从天马山与螺山之间沿姚江逆行至真武山; 八是隔江山谷 地,它从石钳口穿蚌山与隔江山后沿姚江北折到达真武山;九是银壶谷地,它从银壶寨经黄屋社和旁山北侧到达真武山。

聚 龙 穴

真武山位于黄姚街东北方向宝珠江的东岸,是黄姚宗教体系中的祖山,黄姚人所认定的九条陆路龙脉都以它为核心,向四周散发。人们认为,黄姚街之所以兴盛,就是因为龙气沿着龙脉聚集到了真武山,然后从水路进入古镇,降福人间。所以,《严禁真武山碑记》就称:“盖黄姚之东,有名山为号曰真武……且前有石拱,名曰带龙,结自明季永固,来兹聚秀凝奇,发祥呈瑞,四境居民,藉斯以荫邑,谨保障一方而已哉。”

祖 坟

一必须土地肥沃,适合农耕,确保丰收。《牛岗坪禁碑》[888]在论述牛岗坪的风水时就说:“窃思牛岗之坪,原系龙脉风水所关,又系牧羊之地。春来田野遍耕,牛马无寄足之区。籍此地以为抚之原则,春耕有赖,国赋从出。”

二必须是交通咽喉之地。《天溪凹禁山碑》[889]在谈及这里的风水时,明确指出:“严禁风水龙脉。山场土地□后至天溪凹一带之山,乃□头、虎头、沙棠三寨。虎□山龙脉喉咽所关之处……即天溪凹之山,三村喉咽,岂可伤哉?”天溪凹位于黄姚西侧,之所以成为理想的祖坟茔地就是因为它是三村往来的枢纽。

三必须得到佛道之佑,能吸纳福气。道光年间的古氏、莫氏都将祖坟修建于古镇南面的天马山脚,而且还要让祖坟向北以朝向真武山和宝珠观。认为这样,祖坟就能够吸纳真武山的龙气、得到宝珠山佛莲宝珠的映照。

娱 神 礼 器

黄姚民俗认为,要像迎接贵宾一样举办欢迎仪式,才能引导祥瑞之气沿着龙脉汇聚真武山。而且福瑞之气进入古镇各街市以后,也要像贵客一样尽情挽留。为了引进并留住瑞气,人们又把一些自然山石和人构建筑想象为娱神的礼器。这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迎福之器,就是把神龙迎到真武山汇聚的器具。一般分布于龙脉附近,因为龙是从龙脉上过来的,龙到了福气也就到了,所以迎龙的礼器要分布在龙脉的必经之途。为此,酒壶山被想象成了盛装美酒迎接祥龙的的酒瓶,旗鼓山成了欢迎瑞龙进入古镇的彩旗和锣鼓。天马山成了各路神仙进入古镇的座骑。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所立《严禁真武山碑记》就记载了黄姚乡绅们关于龙脉上的礼器荫护黄姚四境的看法和评价:“盖黄姚之东,有名山为号,曰真武,由其龟蛇并见而得名者也。况金瓶、文明,左右侍卫。旗鼓、螺星,镇锁水口。天马、御屏,障列离宫。日月依肩而出,绿水绕足而旋。”

二是引领和护卫之器。神龙和福气都是大人物,其出场必须要有盛大场面,需要有人在前面开路并作护卫。因此,把祥龙从真武山聚龙穴引入古镇街市的礼仪必需隆重。为此,就建带龙桥把龙气带入街市,建佐龙桥和护龙桥护卫龙气,建见龙祠让龙神登场现身。

三是留福之器。龙气从真武山进入黄姚古镇之后,会向四周散逸,这就必须要有一些屏挡之物,把福气留在古镇内。恰好,古镇四周有一些山峰,即东有真武山,西有隔江山、蚌山,北有酒壶山、旗鼓山、马鞍山,南有天马山、天堂山和螺山。这些山体从四周护住福气不让它逃逸,就把龙气一直保蓄在古镇之中。群山合围,使古镇有了一个藏风纳气、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使黄姚成为桃花园般的理想境地。特别是南面,因姚江水向南流,龙在水里顺水下游,福气更多会从南面散发,故而南面必须要有一座门,能够把风水关在古镇中。

而南边文明峡的天马山、天堂山与螺山正好隔着姚江耸立东西,就像是一扇大门在南边关住了姚江的水口。

民 宅

经过长期观察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黄姚街民对阳宅的选址总结出了四句口诀,即:“阳宅需教择地形,背山面水人称心。山有龙来昂秀发,水须环抱作环形”。所谓背山,即是枕山,就是民宅选址时,只要条件允许,就尽量让房屋的背后靠着一座山峰。古镇周围群山耸立,酒壶山、真武山、鸡公山、蚌山、宝珠山、螺山、隔江山、天马山、天堂山、牛岩山、关刀山等石山挺拔高耸,他们既是欢迎祥龙进入古镇的礼器,又是挽留福气长聚古镇的屏护,背靠了这些山峰就是背靠了福气,就拥有了“人杰地灵、财阜民兴”的靠山。而实际上,背靠石山是为了使街巷和民宅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更利于躲避天灾人祸。

所谓面水就是民宅或街巷的大门前要尽量靠近水源。人们认为水有“荫地脉、养真气、聚财富”的作用。笔直的河道水势较急,易造成灾难。弯曲的河道水流平缓,更益于日常生活。所以民俗认为,只有弯曲环抱之水才能聚集福气,故而“水须环抱作环形”。很多时候,人们还会将屋前所临之水想象为一池墨水,有了墨就要有著文的案台和搁笔的笔架。为此,在屋前所临的山水中最好能有一座小山作为房前案山或笔架山,即有一座小山与房屋隔水相望。这座小山如果只有一个山峰称为案山。如果有多个山峰,形如笔架则称为笔架山。案山和笔架山的体量要小于屋背的靠山,因为门前之山过于高大会给人一种压迫感。这种山水环绕房屋前后的环境,实际上既是人们出于对安全感的渴求而希望得到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空间,也是为了方便取水满足生产生活之需。

所谓龙的秀发是指山上的林木植被。黄姚虽然雨量充沛,但地下是石灰岩溶蚀地貌,暗河遍布,泥土无法藏水。导致黄姚成为旱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所需,建立民宅、村落或者街巷时,不仅必须选址植被丰茂的地方,而且还要保护好山上的植被。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涵养水源。

风水之说对黄姚规划的影响

黄姚的风水理论从它形成之初就一直指导着黄姚的城镇规划。这种影响主要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街巷走向

为了方便祥龙带来的福气从真武山进入到各街各巷,每条街巷都会尽力修筑通往真武山的道路。黄姚八条主街分列三大区域,其中东区的新兴街和中兴街位真武山麓,中区的鲤鱼街、安乐街、金德街、迎秀街、天然街等五条街首尾相连,街口均指向真武山,且经过带龙桥和宝珠观跳桥有道路与真武山相连。中区各街的南北两侧还分布有一些南北向的巷子,不能直通真武山,不能直接引入真武山龙气,于是人们千方百计修筑迎福专道通往真武山。这条专道进入中区的入口选在羊巷的北门楼即三星门。在门楼旁立有“鼎建星桥碑”[890],碑文记载:从康熙至嘉庆持续近百年,巷中的绅士古会宇(祖)、古业显(子)、古士新(侄)、古士扬(孙)一门三代人接力筹资修筑巷口通往真武山的道路。西区龙畔街是东西向的,主街街口无法指向真武山,于是人们就在街的中间开了一座新安门,门前设立兴宁庙和仙山祠,不仅面对真武山,还直接在祠庙中供奉真武神。

(2)促成一些公共设施的选址与落成

九龙汇聚龙穴真武山后从水路进入古镇需要带路,于是人们就在宝珠江上建带龙桥。嘉庆十一年(1806年)立《鼎建三星桥碑》就说:“带龙入市,四面桥路,靡不康庄”;真武山西南面的宝珠山及其附近的其它山峰如同佛家的宝珠莲花,有了佛莲宝珠的簇拥,又有龙气的聚集,黄姚街自然与众不同。于是人们就在宝珠山前建保珠观;“龙脉”作为福气进入黄姚的通道,备受当地居民的关注,因此镇内建有多个保护“龙脉”的祠——护龙祠、佐龙祠、回龙庙、见龙祠、会龙祠;黄姚南面文明峡虽然有天马山和螺山耸立于姚江东西两岸就像一道大门,但必竟中间有姚江江流,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口,很容易让龙气逃逸。为了强化文明峡作为风水门的关锁之功,人们便广筹巨资在天马山上建起了文明阁,借用神庙来镇锁风水。关于文明阁对镇锁风水的作用,《道光庚子年(1840年)黄可学撰重建文明阁碑记》中有明确记载:“阁处黄姚东南方,坐巽向乾,气象开阔,岩壑耸翠,俨若画图。故前人建阁于此,洵一方之巨镇也……所以妥神灵者于斯!所以培风水者亦于斯!”说明文明阁对黄姚风水有着巨大的镇守作用。

(3)促进一系列自然奇观的保存 为小镇增添了系列特有的景观小品

在黄姚的地脉文化中,凡是形状奇怪的石头都是上天赐于人们的礼物,它们深深地根植于地下,是根苗壮实的象征,人们称这种石头为生根石。保护好它们,整个古镇的房子就根基稳固,人身、事业就平安无险。为此,凡是珍稀的石头都被黄姚民众刻意保留。鲤鱼街的盘道石鱼挡在了街路中间,但因为它外观像是一条鲤鱼,修街辅路时,这块石头就不被允许凿掉,即使人们在这里必须要绕行。佐龙桥旁的禹门石形状像鱼,旁边的古榕树根弯曲像龙门,从外观形象上阐释了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为此,无论修路还是架桥,这方禹门石也不能被破坏,必须完好保留。

(4)促成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确保秀颜天成的古镇风貌

山林植被是龙身之鳞,要保护龙脉汇聚龙气,确保“人杰地灵”“财阜民兴”,就必须保护龙脉上的林木山石。为此,必须严禁开山取石,严禁采伐林木,严禁胡乱开挖山地。所以黄姚不仅古树名木多,山林植被亦保持了很好的覆盖率,到处青葱欲滴;民宅要环水而居,这就要求不能随意把水道截弯取直,尽量保持溪流自然的弯曲形状。为此,人们在建造房子的时候,只能让街巷随着河道的走向而曲拐。黄姚的许多街巷都不是一条直线,经常作“之”字形拐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适应这种风水要求。而这种弯曲状的街巷布局又使得黄姚多了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人们在街中穿行,如果不拐弯走到下一个路口,永远不知道前面是什么风景。为了对自然环境实现常态化保护,历史上,黄姚街民还拟定了许多保护条款,并在保护对象附近树立石碑,广而告之。现存于黄姚街宝珠观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天溪凹禁山碑》是一通为了保护黄姚西边三寨风水龙脉而立的公约,碑文开篇称:“立严禁风水龙脉”。接着公布了违规开凿山石的处罚办法:“嗣后本境诸色人并三楚石匠人等再行恃强,仍在此处开挖起石凿碑……勿怪经鸣九甲绅老,即并向起石之人理论,公罚公究。”现存于新兴街门楼旁的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年) 所立《严禁真武山碑》其碑文明确了对真武山的保护条款:“藉斯以荫邑,谨保障一方而已哉……向因私砍以经议罚,是以合排绅耆,惜纤费鸠工勒石,大彰严禁□后……”。现藏于黄姚文明阁中的乾隆三十年( 1765年) 所立《禁山石碑》其碑文则公告了对天马、天堂、螺山等地的保护规定:“嗣后不拘来人、本地,敢在此三山採石,罚银三两六钱。不,则鸣官究处。”

注:以上内容节选自《读懂黄姚》

来源丨梦境黄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