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麦芽糖图案制作教程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7-07 17: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麦芽糖,俗称白糖,是浦江民间传统副食品中的精萃。

自制麦芽糖,须经过多道工序:

发麦芽:提早将大麦粒浸泡,使其发芽,晒干后备用。

制糖酒:原料为糯米或粟米,经浸泡后捞起,放进饭甑中蒸熟,倒出置于缸内,舀3木勺冷水、3木勺温水浇淋;将捣碎的麦芽粉用温水调成“水麦芽”,亦浇淋其上。用木棍在缸内从上到下、旋转着力搅拌直至缸底,待饭粒全部搅散,于缸口盖上木板,木板上放置棉被、棉袄等物保温发酵。这一过程称作制糖酒。

榨糖酒:约8个小时后,掀开缸盖,取出缸内的糖酒,装入一种用竹篾编织、俗称“榨篰”的包内,放到“糖榨”上榨干。

煎糖:将榨出的糖液倒进大锅,不加锅盖,用火煎熬,使其水分挥发。待锅内煎熬的糖液用双箸一蘸后、将箸头张开,见到原本粘乎乎的糖须酥断,表明糖已至“老”,俗称老糖,说明此时可起锅了。

打糖:把老糖放入团笾,笾里铺满洁净而干燥的谷壳。为防粘糖,笾底须撒上薄薄一层米粉。团笾下放一只生着炭火的壳笼,以保持谷壳干燥防潮并有一定温度。待笾里的老糖摊凉凝固(不流动,用手指按下去有弹性),将已凝固的糖全部放置于一条10余厘米粗、40 至 50厘米长的横木(俗称糖钩)之上。其根部须固定于某处,末端有一钩,当放置于糖钩上的糖流淌下来,即用木棍将它绕起。放上糖钩的糖比面筋还韧,便开始打糖,打糖的原理和动作与手擀面很相似,不同的是,手擀面全靠双手,而打糖则以糖钩代替;手擀面只能由粗变细,而糖钩却能够由细变粗。此时,用手将糖从糖钩上拉出,再将拉出的糖条伸回去环上糖钩,这一伸一拉一环的反复动作就叫“打糖”。打出的糖由原来的红褐色变成白色,越打色越白,直至全白为止。

抽糖:然后,将糖合打成10来厘米粗细,用铡刀切成20至30厘米长的糖条,并把它“幽”(捂藏之意)进团笾里干燥的谷壳中。大约“幽”半个小时左右(糖在谷壳里会愈幽愈硬,“幽”的时间过长会使糖拉不开),即可取出,再用手拉成粗细适中的糖条,这就是抽糖。将抽过的糖用剪刀剪成长短适中的糖条,重新放进谷壳里“幽”一夜,次日,这些白糖就会变得又松又脆,这就是白糖成品。

白糖中还有一种叫“裹心糖”,顾名思义,即夹心白糖。其制作方法是:当糖打白后切成10来厘米粗细、20至30厘米长的糖条时,将它捏作扁平状,裹入红糖、芝麻、桔皮丝等掺合的“芯”,以同样的抽糖工序制作而成,便是香甜可口的夹心白糖了。

展开全文

据老辈人传言,白糖能将人食进肚内的头发丝等物“缠绕”出来,具有清理肠胃的功能。

白糖甜而不腻,营养丰富,是副食中的精品、饮茶的佐品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旧时,人们常用以给当年出嫁的女儿“挑年场”,春节时用来“撮碟”招待宾客。

制作白糖剩下的糖糟,除了可供饲养牲畜之外,还能制成另一种副食品,亦称“糖糟”。其制法是:将榨了糖酒后的糟晒干或炒干,掺入加有红糖的糖油(即糖浆),揉捏成比鸡蛋稍大的团块。团块即“糖糟”,又是食品中之一大精品。如此“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彰显民间先人超乎寻常的智慧。麦芽糖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浦江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白糖易吸湿返潮而发粘,故宜密封,不透风、不透光贮藏,亦不可将其赤身露体放置。须藏匿于阴凉干燥的物体如谷壳、米粉、面粉或米花当中,而且要隔离开来。否则,白糖会发滋、发粘、发韧,影响质量与口感;如糖条粘结在一起,吃食很不方便。

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各色各类副食品极为丰富。制作白糖则因工序琐碎,且多系人工操作,既耗时又费力,普通家庭一般不轻易制作,也少有人愿学习和继承。目前,旧时的白糖制作专业村也只剩极少数老人在操业,城乡有零星小贩仍在四处吆喝兜售。当然,亦有远赴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叫卖者,据说生意不错。

白糖无任何不利于人类健康的化学添加剂,这一传统食品应该是环保的,对食用者不会有身体损害和其他副作用。因此,它是具有生命力的,不单不会被现代社会生活所淘汰,往后或许仍大有广阔市场。

源自浦江文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