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麦粒肿有什么危害 麦粒肿

麦粒肿

2024-06-27 04: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麦粒肿又名睑腺炎,传统医学称其为土疳或土疡,俗称“针眼”,是一种普通的眼病,人人可以罹患,多发于青年人。此病顽固,而且容易复发,严重时可遗留眼脸疤痕。麦粒肿是皮脂腺和睑板腺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的一种病症,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切记不可自行挤脓,以免引起眼眶蜂织炎等并发症,应到正规眼科进行针对性治疗,滴眼液或者手术.

  

目录 1 基本概述 2 症状 3 病理 4 分型 5 治疗 6 其他治疗办法 6.1 治疗“麦粒肿”的偏方 7 预防 8 参看 基本概述

麦粒肿(stye),是指睑板腺或睫毛毛囊周围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

以针灸之法治疗麦粒肿,在五十年代末就有多病例观察之临床资料[1]。自此之后直到七十年代,各地中、西医刊物,陆续报告了应用挑治、艾灸、耳针等治疗本病均有一定效果。自八十年代以来,不仅穴位刺激之法有所增加,诸如开展穴位激光照射、腕踝针、穴位贴敷、剌血、灯火灸、耳穴埋针等;而且在观察的病例数上也大大超过以往的数十年的总和。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包括各种穴位刺激法)对麦粒肿的疗效是确切的,可促使未成脓者自行消退,已成脓者促进排脓。其总体治愈率在90%以上。关于针灸治疗麦粒肿的机理研究,目前尚未深入展开。  

症状

麦粒肿俗称针眼,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少儿由于卫生习惯,尤其易得。

外麦粒肿

眼睑有两种腺体,在睫毛根部的叫皮脂腺,其开口于毛囊;另一种靠近结合膜面埋在睑板里的叫睑板腺,开口于睑缘。麦粒肿就是这两种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引起麦粒肿的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以麦粒肿多为化脓性炎症。

1、麦粒肿的症状包括:眼睫毛底部周围的眼睑出现带有黄头的脓。 

2、脓头周围的眼睑皮肤肿胀、发炎。 

3、疼痛或触痛。 

麦粒肿通常数天即可痊愈。平时,每小时用温热的布压住感染部位20分钟,可以改善患儿的疼痛症状,也可以促进排脓、加快治疗。  

病理

麦粒肿分两种,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

内麦粒肿

外麦粒肿:睫毛的毛囊部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叫睑缘疖,卫生条件差、体质弱或屈光不正的人,易得此病。得病时,眼睑局部红肿、充血和触痛,近睑缘部位可触到硬结,有时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甚至有怕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数日后毛囊根部出现黄色脓点,脓排除后症状逐渐好转而痊愈。外麦粒肿化脓后如任其自破排脓,常因疤痕收缩而引起眼睑变形、外翻、上下睑裂闭合不全等后遗症,所以应引起注意。

内麦粒肿:又称睑板炎。内麦粒肿是睑板腺的急性炎症,其症状与外麦粒肿一样,但因炎症在较坚实的睑板组织内,所以疼痛较剧烈,炎症持续时间也长,严重时整个眼睑红肿,患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几天后,在眼皮里面长出脓头,排脓后即告痊愈,症状也会随之而消失。

无论内外麦粒肿,如果加压挤脓,细菌、毒素容易倒流到颅内,引起眼眶蜂织炎、海绵栓塞的严重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长“针眼”时,切忌挤压。  

分型

1、外麦粒肿(hordeolum externum)为Zeis腺(蔡司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初起睑缘部呈局限性充

外麦粒肿

血肿胀,约2~3日后形成硬结,胀疼和压痛明显,以后硬结逐渐软化,在睫毛根部形成黄色脓泡,穿破排脓迅速痊愈。如果致病菌毒性强烈,尚可引起眼睑及附近结膜发生水肿。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尤以外眦部者更易,重症病例可有畏寒、发烧等全身症状。

2、内麦粒种(hordeolum interunm)为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其临床症状不如外麦粒肿来得猛烈,因为处于发炎状态的睑板腺被牢固

内麦粒肿

的睑板组织所包围。在充血的睑结膜表面常隐约露出黄色脓块,可能自行穿破排脓于结膜囊内。睑板腺开口处可有轻度隆起,充血,亦可沿睑腺管通排出脓液,少数亦有从皮肤而穿破排脓,如果睑板未能穿破,同时致病的毒性又强烈,则炎症扩大,侵犯整个睑板组织,形成眼睑脓肿。  

治疗

1.局部热敷,以促进化脓,轻的炎症也可在热敷后完全消失。

全身及局部抗生素治疗可促进炎症的消失,青霉素族的抗生素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均可,它对化脓菌的作用都很好。局部可点眼药,一般使用0.25%氯霉素眼药水即可,如分泌物多可用利福平眼药水效果好。小儿入睡后可涂金霉素眼膏。

2.切开排脓,不要等到自行破溃,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并可缩短疗程。

当脓头出现时切忌用手挤压,因为眼睑血管丰富,眼的静脉与眼眶内静脉相通,又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而眼静脉没有静脉瓣,血液可向各方向回流,挤压会使炎症扩散,引起严重合并症,如眼眶蜂窝织炎、海绵窦栓塞甚至败血症,从而危及生命。不要用脏手揉眼睛,以免将细菌带入眼内,引起感染。

麦粒肿病虽小,但很是让人烦恼,痛苦不堪,医疗上又无治疗好办法,用酒精棉球擦拭眼睫毛根部效果非常好。方法是:当开始患病---眼睑发痒、出现红肿或疼痛时,即刻用酒精棉球擦眼睫毛。擦时要双眼紧闭,用酒精棉球(不要太湿,太湿时挤掉一些酒精)在眼睫毛根处来回轻轻擦几下。擦后双眼会感到发热(发热时不可睁眼,否则酒精会渗透到眼里使眼睛疼痛),待热劲过后再睁眼。只要当天擦2~3次就可消肿。

3.输液

配方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支 + 左氧氟沙星*2瓶, 24小时可以痊愈,我的就是这样治好的。左氧氟沙星和舒巴坦钠具有广谱杀菌能力,很多细菌都可以杀光光。  

其他治疗办法

1、早期旋磁理疗,促进浸润吸收或硬结迅速化脓。

2、对顽固的经常发作的病例,可用自体免疫疗法。伴全身发烧,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者可给抗生素及磺胺类的药物的应用。

3.耳针

(一)取穴

耳针穴位

主穴:分组。1、耳尖;2、耳甲艇、耳甲腔。

(二)治法

主穴可任选一组,亦可两组交替取用。耳尖穴刺法:一般选患侧耳尖穴,严格消毒后,用左手捏起耳尖部皮肤,右手持小号消毒三棱针,针尖向下,快速刺入皮内,沿皮下向下刺入约5分深左右,半捻转3次即出针,随之左手拇指沿耳轮向上推,挤出血8~10滴,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止血。第二组穴,上眼睑患病,取患侧耳甲艇;下眼睑患病,取患侧耳甲艇。若上下同发,以较重者为主,双眼同发病取两侧穴。严格消毒后,用26号1寸针或三棱针,迅速在穴区点刺3~5下,注意不可穿过皮肤,各点出血少许,如不出血,可用手挤出少量。以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每日1次,一般只针3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60例,结果治愈317例,显效14例,无效29例,其总有效率为91.9%[2~4]。

4.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睛明、承泣。

(二)治法

主穴均取。以氦-氖激光治疗仪进行照射。输出功率2毫瓦,波长6328埃,与穴位距离为10厘米,每次穴照射5分钟。每日~2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232例,结果全部获愈。痊愈率达100%[5]。

5.挑治

(一)取穴

主穴:肩胛间区。

(二)治法

先寻找反应点,多分布于肩胛间区。令病人反坐在靠背椅上,暴露背部,仔细寻找,多为隆起如粟粒状之丘疹,或呈卵圆形,散在数个,但不高出皮肤,直径略大。如在肩胛区未能寻得,可扩大至背部1~12胸椎至腋后范围内寻找。如找不到反应点,则取膏肓穴。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捏起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尖对准反应点,垂直刺入0.1~0.3厘米,挑破皮肤。要求速刺快退,以出血为度,点刺后不按揉针孔,使其出血,并可轻轻地按压点刺部位附近肌肤,以排除瘀血 0.2~0.3毫升,随后用消毒干棉球按揉。左眼病刺左背部的反应点,右眼则刺右侧反应点。每日1次,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288例,痊愈277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6,7]。

6.灯火灸

(一)取穴

主穴:肩胛间区。

(二)治法

灯火灸

令病人反坐在靠椅上,暴露背部,寻找反应点(寻找方法同上)。待选好部位后,取灯芯草一段,蘸以香油或其他植物油适量,点燃后对准反应点迅速灸灼一下,此时可听到“啪”的一声,表明施灸成功此为1壮。灸处可有小块灼伤,宜保持清洁。灸处一般5天左右结痂脱落,不留斑痕。每次只灸1壮。

(三)疗效评价

共治50例,痊愈44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8]。

7.耳穴埋针

(一)取穴

主穴:眼。

配穴:目Ⅰ、目Ⅱ、肝、皮质下、神门。

(二)治法

每次仅取患眼同侧之主穴,如效不显,则可在同侧之配穴进行均匀按压,寻取反应最敏感的一穴埋针。局部严密消毒之后,用尖镊子挟起经高压灭菌之图钉样揿针,刺入耳穴,并用胶布固定,略加按压。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3天后复查,无效者,重新选穴埋针。

(三)疗效评价

共治112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5.7~96.9%[9,10]。

8.刺血(之一)

(一)取穴

针灸疗法

主穴:太阳、内庭、足中趾尖。

配穴:膏肓

(二)治法

每次仅选一主穴,如效不显,改取配穴。太阳穴仅取患侧、双侧患病取两侧。患者仰卧或坐位,常规消毒后,用26号或28号1.5寸针,斜下刺入穴位 0.5~1寸左右,得气后行强刺激泻法,捻转数次后出针,用手在穴周挤压出小滴血液2~3滴。内庭,以细三棱针垂直剌入1~2分,挤出血数滴。足中趾尖取两侧,以细三棱针点刺,放出血液3滴,并用棉线扎紧同侧中指节三圈,松紧以患者能忍受及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度。膏肓穴双侧均取,以三棱针快速剌入2~3分,用手轻挤出数滴血液。出血后均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30例,结果有效(症状完全消失)223例,无效7例(均合并化脓性感染,且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总有效率为97.0%[12~14]。

9.刺血(之二)

(一)取穴

主穴:耳尖。

(二)治法

取病侧耳尖穴,两眼患病取双侧,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7号注射针头,将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2mm深,不留针,出针后用手指挤压,出血数滴,用消毒棉签拭去血液,纱布覆盖,以防感染。一般每周刺血1次,重者2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56例,结果痊愈1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2%[17]。

10.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太阳。

(二)治法

敷药制备:天南星、生地各等份,共研细末用蜂蜜调成膏状配。将上药适量,敷贴于患侧之太阳穴,上遮塑料薄膜,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约贴12小时后去掉,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0例,39例痊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5%,一般在1~4天内获效[15]。

11.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睛明、承泣。

(二)治法

仅取患侧穴。以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输出功率2毫瓦,波长6328埃,距离10厘米,每穴每次照射5分钟,每日1次,3~4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32例,全部治愈,痊愈率达100%[16]。

12.火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

(二)治法

令患者正坐,医者左手固定患者之眼睑,右手取小号火针或4~7号注射针头,在酒精灯上烧红,对准麦粒肿的粒状体微隆起部的正中,或麦粒肿的脓点正中,直刺 2~3毫米深,速进速出。一般针后脓血即流出,患者顿感疼痛减轻。然后,轻轻挤压麦粒肿,用干消毒棉球擦去脓血,外敷金霉素眼膏。

(三)疗效评价

共治45例,均在两天内获愈,痊愈率达100%。本法方法简便,只要操作正确,不会留下疤痕,且疗程短[11]。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启智。刺激泪点治疗麦粒肿18例。哈尔滨中医 1959;(9):26。

[2]许成祖。耳廓刺血治疗麦粒肿208例。中国针灸 1987;7(4):封四。

[3]衣振云,等。耳尖放血治愈麦粒肿102例。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5;11(1):11。

[4]赵生毅。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中国针灸 1984;4(2):13。

[5]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等。氦-氖激光照射治疗麦粒肿232例。福建医药杂志 1983;(5):72。

[6]刘树鸾。点刺法治疗麦粒肿220例。中国针灸 1986;6(4):30。

[7]高琪如,等。挑治法治疗麦粒肿68例。福建中医药 1981(2):43。

[8]张云飞。灯火灸治疗麦粒肿50例。陕西中医 1989;10(4):175。

[9]任守珍。揿针埋耳穴治疗麦粒肿47例。中国针灸 1986;6(2):8。

[10]七六二医院理疗科。耳穴埋针治疗麦粒肿65例。上海针灸杂志 1984;(2):13。

[11]王和生。火针治疗麦粒肿45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5):301。

[12]张化南。太阳穴刺血治疗麦粒肿50例。广西中医药 1989;12(5):25。

[13]余礼斌,等。足中趾尖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92例。江西中医药1988;19(5):59。

[14]林少英。膏肓穴放血治疗麦粒肿48例。中国针灸 1997;17(5):282。

[15]汤国瑶。天南星膏外敷太阳穴治疗麦粒肿。江西中医药 1985;(1):11。

[16]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等。氦-氖激光照射治疗麦粒肿232例。福建医药杂志 1983;(5):72。

[17]邵志贵。耳尖刺血治疗麦粒肿156例。中国民间疗法 1996;(1):19。

[18]华 臻。内庭穴点剌放血治疗麦粒肿40例。黑龙江中医药 1998;(1):46。  

治疗“麦粒肿”的偏方

中医方剂(一)

【辨证】痰热阻结。

【治法】祛风清热,化痰散结。

中药

【方名】防风散结汤加减。

【组成】防风8克,白芷10克,前胡10克,黄芩10克,元参12克,花粉10克,陈皮8克,赤芍10克,浙贝母10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剂,日服2次。

【出处】《中医眼科学》。

中医方剂(二)

【辨证】外感风热,毒邪凝聚,或脾胃蕴积热毒,或脾虚气弱,眼睑气血瘀滞。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

【方名】清茶油膏。

【组成】生清油,茶叶末各适量。

【用法】用等量生清油与茶叶末调为糊膏,装入磁罐备用,挑清油膏涂于纱布上贴于眼睑病灶处固定,热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钟。

中医方剂(三)

【症状】眼痛,流泪畏光,伴灼热感,目肿难睁,半侧头痛,畏寒发热,口干,大便燥结,失眠,饮食不佳,眼睑红肿发热,有硬结或脓头。

【治法】清热解毒,通俯散结

【方药】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生大黄6克,川弓12克,皂角刺10克,赤芍10克,紫花地丁10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剂,并熏洗。

【按语】生石膏、知母清脾胃之热,生大黄通俯解毒,川弓、赤芍行血散结,皂角刺解毒散结排脓。

中医方剂(四)

【症状】眼红肿痛,眼上睑鲜红发亮,热肿胀,疼痛拒按,烦渴多饮,便秘,舌红。

【治法】疏风散结,清热攻里

【方药】石膏30克,知母10克,连翘30克,金银花30克,荆芥15克,防风6克,白芷12克,当归尾12克,赤芍10克,大黄12克,花粉30克

【用法】水煎服,局部用温盐水热敷,一日~5次。

【按语】连翘、金银花、荆芥、防风、白芷祛风热,石膏、知母清里热,赤芍、归尾活血散结,大黄清热解毒,花粉清热养阴。

中医方剂(五)

【症状】左上眼睑肿胀行如豆粒,有触痛,质软硬兼有,脉细数,舌红苔薄。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生黄芪12克,细生地30克,麦门冬9克,黑元参18克,酒苓3克,北沙参9克,夏枯草9克,香青蒿9克,地骨皮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2次。

【按语】生黄芪、细生地、麦门冬、北沙参、黑元参养阴清热以资正气,夏枯草、甘草托里排脓,香青蒿、地骨皮以退虚热。

1.麦粒肿中药偏方1

【方药】苡仁30克,金银花20克,蒲公英、当归、川穹、陈皮、甘草各10克,栀子、大黄各6克。

【用法】水煎,一日剂,早晚温服。每日取适量药液先熏洗患处,效果更加。

2.麦粒肿中药偏方2

【方药】苍术10克,白芷、薄荷、金银花各6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00毫升,盖严煎沸后置小口玻璃杯内熏眼,不断作瞬目动作。每次熏10~20分钟,每日熏3~5次。药液可重复使用。

3.麦粒肿中药偏方3

【方药】龙眼肉适量。

【用法】取干龙眼肉,外敷患处。

4.麦粒肿中药偏方4

【方药】生天南星、牛地黄各等分。

【用法】共研细末,撒在普通膏药中间,将膏药贴在两侧太阳穴,一日换一次。

【线绳治疗麦粒肿】

在中指上系上棉线绳,把棉线绳捻紧,刺激中指的根部,很快麦粒肿就会消退。后来只要看到长麦粒肿的人我都教他们用这个方法,有几十例了,都是很快就治好。还有一次,一个朋友得了麦粒肿,半边脸都肿了起来,又是吃药,又是输液,都没有明显好转,疼得够呛,我看到后就让她在双手的中指根上都系上绳子,捻紧,放松,再捻紧,反复刺激,结果当天他就不痛了,第二天眼睑就会都消肿了,第三天麦粒肿也消了。  

预防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称土疳或土疡。 麦粒肿分为内外两种:眼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的感染为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由于小儿免疫机能差,对感染的抵抗力不强,加上本性好动,若同时伴有卫生习惯不良,脏手揉眼等,易致细菌侵入腺体而发病。

麦粒肿

外麦粒肿病变部位初起时红肿、疼痛、近睑缘可摸到硬结,形如麦粒,3~5天后脓肿软化,7天左右可自行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排脓或因排脓不畅自行吸收消退。

内麦粒肿:因其炎症部位在坚实的睑板内,一般范围较小,看起来不重,但疼痛却明显,近外眦部(小眼角)的重症麦粒肿可引起白眼球(球结膜)水肿,呈水泡样,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在睑结膜上的病变区呈红色或紫红色中心部有黄白色脓点,脓肿自结膜面自行溃破,脓液可排出,症状消失。

麦粒肿早期可热敷,每日三次,每次20分钟左右,以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消散肿物,晚期可待脓肿肿局限化后切开排脓或让其自溃。千万不要用手挤压或用没有消过毒的针去挑,因为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网,直接和颅内的血管相通,再加上面部的静脉无静瓣膜,挤压后炎症易向颅内扩散,可引起后果严重的海绵窦炎或脑膜炎等。重症者可全身应用抗生素,眼局部用一般浓度的眼药水和眼药膏。

参看 《自我调养巧治病》- 麦粒肿 《手穴手纹诊治》- 麦粒肿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麦粒肿 人体百科 - 眼科疾病眼 视觉 眼球 纤维膜 葡萄膜 视网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神经 眼睑 结膜 泪器 眼眶 眼镜眼睛症状 流泪 复视 视力障碍 畏光 夜盲 眼痛 偏盲 眼干 眼睑下垂 盲点 红眼 眼睑痉挛 眼胀 眼球突出 视物变形 虹视 眼前发黑 眼睑外翻 眼充血 眼屎多 睁眼困难 眼睛痒眼科疾病 视力丧失 睑腺炎 睑内翻 睑外翻 眼睑闭合不全 上睑下垂 慢性泪囊炎 急性泪囊炎 眼部带状疱疹 沙眼 结膜炎 结膜干燥症 角膜炎 表层巩膜炎 葡萄膜炎 眶蜂窝织炎 眼内炎 白内障 青光眼 角膜溃疡 麦粒肿 霰粒肿 飞蚊症 黄斑变性 视网膜脱离 眼眶寄生虫病 眼外伤 眼烧伤 眼异物伤 近视 远视 散光 老视 斜视 弱视 眼球震颤 视神经乳头炎 眼部肿瘤 眼睑肿瘤 中毒性弱视眼科检查 视功能检查 色觉检查 暗适应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检眼镜检查法 眼压检查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 眼电图 视网膜电流图 视诱发电位其它 眼科医院列表 眼科 治疗眼科疾病的药品列表 视目诊病 《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 ICD-10/H00-H59:眼及附器疾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