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造办处:《从汉代到明代麒麟形象的演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麒麟像什么动物图片大全 虎魄造办处:《从汉代到明代麒麟形象的演化》

虎魄造办处:《从汉代到明代麒麟形象的演化》

2024-07-02 0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1)

1995年,在河南荥阳苌村发现一座东汉晚期壁画墓,在前室西壁北侧壁画中发现一“麒麟”形象,其头后隶书“騏驎”二字(图2)【2】。

(图2)

在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画像石上,也发现了“麒麟”形象,其右上角榜题“?不刳胎残少则至”(图3)。《宋书·卷二十八·志第十八·符瑞中》:“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不刳胎剖卵则至。”文献记载与画像石榜题中,有关“麒麟”在何种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描述基本相符。而武梁祠画像石上的“麒麟”形象,身上有类似鳞片的纹饰,这在全国唐代以前的“麒麟”形象中非常罕见。

(图3)

“麒麟”形象在汉代画像石中还有很多,其形象大多都与当时的文献描述相符(图4~7)。

(图4)

(图5)

(图6)

(图7)

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除了画像石外,还有立体的“麒麟”形象。1974年,河南偃师寇店乡李家村发现一处汉代窖藏,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4件鎏金铜“麒麟”。形制相同,呈站立状,昂首竖目,头顶直立一角,颈部有刻纹的项圈,尾下垂,足近似马蹄状。通体鎏金。高8.6、长6.7宽3厘米,重200克(图8)。原考古简报中称其为“鹿”【3】。

(图8)

大英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件东汉鎏金铜“麒麟”(图9),造型与偃师出土的“麒麟”形象相似。这些鎏金铜“麒麟”的造型与文献描述相符,并与汉代画像石上的“麒麟”形象吻合。

(图9)

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从有带有“騏驎””榜题的“麒麟”形象来看,与文献记载中对“麒麟”形象的描述基本吻合。因“麒麟”似鹿或马,所以常用马或鹿做偏旁,故“騏驎”即“麒麟”。同时,全国各地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也常见这种造型,虽然大多没有榜题,但参考有榜题的“麒麟”造型,便可以认定这些没有榜题的造型都是“麒麟”形象。因此,可见汉代时期“麒麟”的造型相对比较统一,其特征为长的像鹿或马、头有一角、角端有肉(圆顶无角尖)、麕(麋)身牛尾、马足圆蹄;少数有翼、有鳞。

2.汉代“麟趾金”与麒麟形象的互补关系

先秦时期的《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这段诗中描绘了瑞兽麒麟是有趾、定和角。

(图10)

《汉书·武帝纪》:“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蹏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据《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宝玉部上》记载:“《汉书》曰:武帝行幸回中,诏曰:往者朕郊见上帝,泰山见金,宜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焉,‘获白麟有瑞,故铸金如麟马,以协嘉祉也,古有骏马,名腰褭,赤喙黑身,日行万五千里也。’”文中麟趾即麟趾金;褭蹏 [ niǎo tí ]亦作“褭蹄”或“袅蹄”,褭为古代名马,褭蹏即马蹄金。那么麟趾金、褭蹏金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图11)

2011年~2016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数量已达478件,总重量超120公斤。此次发掘共出土马蹄金48件,其中大马蹄金17件,小马蹄金31件。大、小马蹄金其形相似,均为马蹄状,中空、斜壁,前壁高后壁低,呈一斜面,底为较为规整的圆形。麟趾金25件,中空。长斜壁,前壁倾斜度较大,后壁较短。底为椭圆形,其形似鹿趾。上口周缘饰金丝掐成的一组纹饰纹,后侧有一金丝攒成的花蕾状突起,上口嵌琉璃面。通体修长,壁面无波纹,抛光十分光洁【4】。(图10~11)

(图12)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海昏侯墓所出土的这两种即为文献记载的麟趾金和褭蹏金。圆形似马蹄状即为褭蹏金(马蹄金);椭圆形似鹿趾为麟趾金,将两件麟趾金并列后,即成为鹿蹄形状。因此不叫麟蹄金,而称为麟趾金(图12~13)。因此,麒麟从其麟趾的形状似鹿,即可得知其外形特征与鹿相似。虽然与文献记载、画像石和青铜器上麒麟形象的圆蹄不符,但也至少与鹿蹄相符。而非猛兽,因猛兽为兽爪。

(图13)

3.六朝文物中的“麒麟”形象

1957年,在河南南阳邓县南朝画像砖墓出土的画像砖中,有一块画像砖上有一似马作奔跑状,肩有翅膀,头上有独角,且角尖作弯曲状的造型,其前有榜题“骐驎”,此“骐驎”即“麒麟”(图14)【5】。

(图14)

此画像砖上“麒麟”形象与汉代略有不同,最大的变化是其头顶上的角。在南朝画像砖上“麒麟”的形象,有角尖、且角尖弯曲呈钩状,而汉代时期“麒麟”的角是圆顶为“肉髻”状。这种南北朝时期角尖弯曲呈钩状是受东汉“天禄”和“辟邪”形象所影响。南北朝时期出现此造型的“麒麟”亦非仅此一例。还有1926年,河南洛阳陈凹村北魏元晖墓出土墓志上的“麒麟”形象(图15),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虽然墓志上无榜题,但其造型与邓县画像砖上的“麒麟”形象别无二致。

(图15)

因此,所见南北朝时期没有榜题的此类造型,亦可以归类于“麒麟”。同时,在邓县南朝画像砖墓出土的画像砖中,还有一块与“骐驎”形象画像砖非常相似的造型。其最大的区别是有“兽爪”,而不是“马蹄”(图16)。非常遗憾,这件非常完整的画像砖并没有榜题可做参考。但根据自汉以来“麒麟”的形象来分析,这件有兽爪造型的形象,个人认为暂时不能归类于“麒麟”。

(图16)

出土的南北朝文物中,除了画像砖外,亦有立体形象的“麒麟”出土。1993年8月,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发生一起盗墓案,位于底张乡的北周武帝孝陵被盗。其中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墓内有一方金质“天元皇太后玺”(图17)。此金印上为一只跪卧的“麒麟”形象,头似鹿或马;头上一角、角尖弯曲;马足圆蹄;肩有羽翼。这些特征与南朝画像砖上的“麒麟”形象完全吻合。同时,《隋书·礼仪志六 》记载北周皇后玺:“皇后玺,文曰‘皇后之玺’,白玉为之,方寸五分,高寸,麟钮。”皇后用玉玺,身为皇太后的玺印使用金质而非玉质,也是合情合理。因此,此玺为麒麟钮无疑。

(图17)

4.隋唐文物中的“麒麟”形象

1971年,陕西乾县唐代章怀太子墓出土一面太子妃房氏生前使用的铜镜(图18),外饰铭文:“鉴若止水,光如电耀,仙客来磨,灵妃往照,鸾翔凤舞,龙腾麟跳,写态征神,凝兹巧笑。”根据铭文可知,镜背内区四面的形象分别是“龙、麒麟、鸾和凤”。从镜中“麒麟”的形象来看,还保留着“鹿”的外形特征,与南朝“麒麟”形象没有太大的区别。

(图18)

在唐代的文物中,除了铜镜上的“麒麟”形象外,也有立体的“麒麟”形象。在陕西咸阳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前的石像生中就有“麒麟”(图19),而此“麒麟”形象现在普遍被误称为“天禄”。顺陵前“麒麟”造型的石刻,与邓县南朝画像砖上、北周“天元皇太后玺”金印上的“麒麟”造形一模一样。可见,唐代“麒麟”的造型延续了六朝时期。六朝至唐代时期的“麒麟”在延续汉代“麒麟”造型后,可能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在局部有了变化。比如最明显的就是角的变化,并普遍出现了翅膀。而唐代的“麒麟”形象也没有停止变化。

(图19)

1978年,湖南长沙望城区铜官镇蓝岸嘴窑址出土一件青釉红绿彩条纹“麒麟”形瓷器(图20)。类似器形多见于六朝时期的墓葬中,有学者认为是水注;也有说是烛台或插器等多种名称。长沙窑瓷器的生产年代最早不会晚于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最迟不会早于五代天成四年(即公元929年)。具体来说,长沙窑兴起于八九世纪之交,盛于晚唐,衰于五代。

(图20)

从这件长沙窑“麒麟”形瓷器上,清晰可见“麒麟”身上鱼鳞状鳞片,并没有双翼,这是在以往的相关文物中很少出现的。从时间上来推断,这件器物属于晚唐时间。类似的造型还见于Robert H. Ellsworth 的旧藏(图21)。而这两件“麒麟”的造型与宋代的“麒麟”形象非常接近了,唯一还保留着鹿头独角的六期“麒麟”形象。

(图21)

5.宋代文物中的“麒麟”形象

唐代李商隐《晋元帝庙》:“弓剑神灵定何处?年年春绿上麒麟。”(《浩然斋雅谈》(见《四库全书》本《浩然斋雅谈》卷中,四库馆臣注:‘案此诗李商隐集不载,未详所据何本,疑姓名有误。’)。宋代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碑字已漫青草死,酸风吹杀石麒麟。” 南宋曾极《石麒麟》:“短樊长堑起寒烟,知是何人古墓田。千岁石麟相对立,肘騣膊焰故依然。”唐宋诗人傻傻分不清将南京和丹阳地区南朝石刻艺术统称为“麒麟”(图22)。导致现在的学者多以止为据,明知故犯,将错就错的继续统称为“麒麟”。

(图22)

(图23)

无独有偶,2022年9月28日,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有重大考古发现,并公布了两岸石壁上祥瑞图(图23)。考古公布:主要图案是海马(实际应该是麒麟)、仙鹤和祥云。公布为什么说这是海马呢?纯粹是为了附会《东京梦华录》。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卷一》:“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图24)

(图24)

那么,石壁雕刻的是海中还是天上呢?很明显,祥云、仙鹤、麒麟,无一是与海(水)有关的。那又何来“海马水兽”?难道《东京梦华录》说它是海马它就是海马吗?怪不得那些唐诗宋词有关南朝石刻的叫成“麒麟”也都跟着叫“麒麟”,这种纯属以讹传讹。在宋以前的“麒麟”形象从未有与水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误载与讹传比比皆是,我们需要“辨别”。

(图25)

然而,到了宋代及以后,虽然偶尔还能见到这种鹿头带角,身上有鱼鳞状的“麒麟”形象。但换成双角的龙头形象之后,逐渐取代了唐以前相对统一的鹿头“麒麟”形象,一直延续到现在。此时的这种“麒麟”形象,与汉代到唐代时期的“麒麟”形象已经相去甚远。不过,至少在元代的文物上,还能见到与长沙窑出土的这件“麒麟”相似的形象。如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元代青花盘,盘子中间即为“麒麟”(图25),可见自汉以来的“麒麟”形象依然在延续。

(图26)

在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营造法式》中,有一张麒麟插图,虽然此图不在原书残卷之中,却还能在一些抄本里找到它。对比故宫所藏的清初抄本和陶湘所藏的民国抄本,两幅麒麟都是龙头麟身,这个特点在宋代以前都不见记载,却是明清至今最常见的麒麟形象,可见现代麒麟在宋代已经基本成型。参考(图26)宋《营造法式》中的麒麟配图,上为清初故宫抄本,下为民国陶本。除了《营造法式》外,宋代可以确定为麒麟形象的文物非常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南宋马麟绘制的《三官出巡图》,图中有一头异兽被认为是麒麟,体态似鹿,头顶肉角,浑身鳞片(图27)。

(图27)

宋代麒麟的鳞片和龙头是怎么来的?先说鳞片。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麟”和“鳞”两个字是长期混用的,前面提到的“鉴若止水”唐镜中,“麟”就写作“鳞”。在其他古籍里,这个现象也不少。望文生义,一种叫“鳞”的生物,长鳞片似乎理所当然。另一个原因,可能和宋代多处“牛生麒麟”异象记载有关。牛生出畸形胎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书》记载:“元帝建武元年,牛生犊,两头。”现在看来不过是发育畸形,古人不知,视为异象。一直到唐代,牛生怪胎多是连体畸形,却在宋代出现了“麒麟”畸形。经笔者粗略统计,牛生麒麟记载在宋代出现8次,最早是在宋徽宗时期。宋徽宗命人作图下发,求购麒麟,可能促成了宋代牛生麒麟说法的传播,以至于越传越多,越传越玄。同时期的金代也有1起类似记载,后来的元代有3起,明代20起,清代还有5起。

6.元明时期文物中的“麒麟”形象

元代石雕栏板,背腹有鳞的独角马头牛形麒麟(图28),首都博物馆藏。从元代开始,对畸形牛犊的描述变得更详细,如“有鳞无毛”“体色青黄”“口目皆赤”等。明代的记录离奇如玄幻小说,麒麟出生时还伴有雷电绕母牛、小牛吐火鳖、夜空现火光等异象。下面摘录两段原文给大家欣赏一下。《异林》:“弘治中,滦阳民家牛产一麟……俗谓麟能茹铁粪金,遂以铁灌之而毙。后献其皮于镇府。”

(图28)

讲述一位财迷以为麒麟能吃铁拉黄金,鬼迷心窍到给畸形牛犊灌铁,生生给灌死了。《山西通志》:“崇祯十四年,兴县北乡高一奎家牛生麒麟。麟越,明年,复生一麒。”这头牛可谓产麒麟专业户,今年生一头,来年又一头。虽然记载的怪胎各式各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身鳞甲。至于龙头,其实是鳞片的“副产品”。宋代笔记《东斋记事》说水牛在水里受蛟龙影响,才生出了浑身是鳞的怪胎。群众深以为然,并在明代进一步夸大:牛龙交合生出麒麟。《五杂俎》里就说:“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既然是龙子,长个龙头也就不奇怪了。

(图29)

经过宋明两代疯狂添油加醋,麒麟已经集鹿、马、狮、牛、龙形象于一身。到了元代,麒麟形象更加多元:无鳞独角马、周身覆鳞的双角鹿、背腹有鳞的独角马头牛、周身覆鳞双角龙头爪兽……麒麟已经没个统一形态,铭文说是麒麟那就是麒麟吧。其它一些元代“麒麟”形象,如:元代大瀛海道院记碑中的独角马形麒麟(图29),浙江宁波象山县博物馆藏。元代双凤麒麟纹石雕,麒麟四肢长爪,周身无鳞,右边龙头有角,左边似狮头疑似双角(图30),国家博物馆藏。

(图30)

明代,麒麟为龙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所以龙头、鹿蹄、浑身长鳞的麒麟逐渐占据主流。从宋到明,中国神兽们都在逐渐“龙化”,白泽、龙马、獬豸、角端等神兽与麒麟极易搞混,明代以后认麒麟基本靠鹿蹄。《大明会典》中的麒麟配图(图31)。

(图31)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遣使进贡了一头长颈鹿,这是长颈鹿第一次入华,引起众人围观。当时翰林院的沈度写了一篇《瑞应麒麟赋》,写道:“臣民集观,欣喜倍万”,并配上画图。第二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直接从东非的麻林国(今肯尼亚或坦桑尼亚)带回一头长颈鹿,群众喜闻乐见,万人空巷。明朝人如此稀罕长劲鹿,以至于有段时间麒麟和长颈鹿几乎划了等号。

(图32)

明代绘画及补子中的长颈鹿型麒麟(图32)。长颈鹿在明代称为麒麟,其实非常偶然。首先,长颈鹿并不符合麒麟形象,只有鹿身和肉角沾点边。其次,宋人早就见过长颈鹿,不仅明确记载过其外形,还命名为“駞牛”“徂蜡”,后来清代记载长颈鹿为“恶那西约兽”,和宋人一样没管长颈鹿叫麒麟。可见,只有明代人这么干。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414年。那一年明成祖朱棣亲征漠北,八月凯旋,群臣歌功颂德,九月收到进贡长颈鹿,臣子把它当做祥瑞的麒麟,讨个欢心,岂不美哉?明代特产的长颈鹿型麒麟就此诞生。最后一次长颈鹿入贡发生在1438年,考虑到长颈鹿的野外寿命约20年,可能1458年以后,明人再没见过真实的长颈鹿,画长颈鹿型麒麟只能临摹前作。从永乐到明末,就在这样的临摹传承中,长颈鹿型麒麟的形象渐渐走样。

(图33)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正统青花麒麟纹罐(图33),麒麟形象兼有长脖子和鳞片。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一件明代后期的麒麟补子,补子上的麒麟身形与普通鹿无异,鳞片是六边形的(图34)。

(图34)

初期的长颈鹿绘图,把长颈鹿身上的斑纹画成六边形的龟甲纹,后期临摹者真当那是鳞片了。到明代中晚期,长颈鹿大多身披细密的六边形鳞片,其实是长颈鹿与原先麒麟形象的融合。另外,永乐时代的两幅《瑞应麒麟图》都比较写实,给长劲鹿画上了长脖子。明代中晚期的补子,以及配图版《异域图志》里,长颈鹿型麒麟的脖子越画越短,最后几乎与普通鹿无异,到清代便不再出现,被鹿型麒麟同化了。这支绵延200多年的插曲固然精彩,但没有最终改变麒麟的形象。到最后麒麟还是麒麟,长颈鹿还是长颈鹿。【6】

那么,明代将长颈鹿叫“麒麟”,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叫长颈鹿为“麒麟”?因为我们知道那是个“误解”,所以没有再继续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下去。所以,前面提到唐代李商隐的《晋元帝庙》、宋代苏泂的《金陵杂兴二百首》、南宋曾极的《石麒麟》中有关辟邪或天禄是麒麟的错误记载,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将麒麟误认为是“海马”均为错误的记载。我们不能以讹传讹。另外,可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日语中长颈鹿和“麒麟”都是きりん,日语叫长颈鹿为“麒麟”。

(图35)

明代王圻、王思义在《三才图会》中有关“麒麟”形象的图像及文字记载 (图35)。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可见麒麟地位起码与龙同等,并不低于龙。

但在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地形训》中又记载:“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这里又指麒麟为应龙之孙,与龙的等级又低了点。明代《五杂俎》中记载:“龙性最淫,故与阳牛人交,则生麟……”

到了明代,“麒麟”的形象整合了龙、马或鹿,基本上就是:龙头、双角、麋身、龙尾、龙鳞、足为偶蹄。这种“麒麟”的形象,大致就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麒麟”形象。

从上面这些相关文物,再结合文献资料。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出,从汉代到明代,“麒麟”形象的一个传承关系。

参考资料:

【1】南京博物院、邳县文化馆:《东汉彭城相缪宇墓》,《文物》1984年08期。

【2】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荥阳苌村汉代壁画墓调查》,《文物》1996第3期。

【3】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寇店发现东汉铜器窖藏》,《考古》1992年09期。

【4】刘慧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马蹄金、麟趾金意义探析》,《南方文物》2017年01期。

【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邓县彩色画象砖墓》,文物出版社,1958年。

【6】陈奕宁:《麒麟演化史》。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图文由作者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