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石器时代罕见的陶画艺术佳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鹳鱼石斧图是什么文化 我国新石器时代罕见的陶画艺术佳作

我国新石器时代罕见的陶画艺术佳作

2024-07-08 13: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绘画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华夏祖先的童年——史前时期就放射出奇光异彩。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中国史前绘画艺术遗存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等,其中彩陶画的艺术成就最引人注目。1978年,在河南临汝县阎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缸,缸的腹部彩绘一幅“鹳鱼石斧图”,就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少见的陶画艺术佳作。

鹳鱼石斧图采陶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夹砂红陶,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这件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的彩陶缸,形体较高大,器形为敞口,圆唇,腹深且直,平底,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鹰嘴形突纽。与其他同时发现的十余个陶缸不同的是,此缸的外壁上还画着一幅前所未见的图画。这幅被称为“鹳鱼石斧图”的画面纵37厘米、横44厘米,在这样延展的空间里,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勾勒出来。斧柄中部画着一个黑叉,可能是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左边画的是一只肥硕的鹳鸟,通身洁白,圆眸,长喙,短尾,两腿撑地面,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嘴上还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像这种描绘物象的彩陶绘画实为罕见,石斧就像画家落款的年号,让人联想到遥远的原始社会。石斧作为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在改造大自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原始人自然也对它十分崇拜。真实的石斧只能平放,不会自然竖立。但画者却让石斧巍然屹立,斧刃向外,形象严肃,一丝不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这种精心的艺术加工使石斧被赋予灵性和人格化,已成为氏族图腾,接受人们顶礼膜拜。画面上的水鸟,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鹳,也有人认为是鹭。但不管是鹳还是鹭,都是能给本氏族带来欢乐、吉祥的益鸟。鹳衔着大鱼,虔诚地面对石斧,意味着向石斧奉献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欢乐、丰收。这幅画极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礼仪场面的一个特写镜头。

有学者考证,这件彩陶缸当是某个部落酋长的瓮棺。远古人在酋长的瓮棺上画一只白鹳衔一尾鱼,决不单是为了好看,也不是让酋长在天国玩赏。白鹳应是死者所属氏族的图腾,也是所属部落联盟中许多有相同名号的兄弟氏族的图腾,而鱼则是敌对联盟中支配氏族的图腾。这位酋长生前必定勇武善战,曾高举那作为权力标志的大石斧,率领白鹳氏族部落联盟的人民,同鱼氏族进行殊死战斗,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在他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的功勋,专门烧制一个最大最好的陶缸,并且打破不在瓮棺上作画的惯例,用画笔把他的业绩记录在上面。当时的画师极尽渲染之能事,把白鹳画得雄壮有力,气势高昂用来歌颂本氏族人民的胜利;把鱼画得身体僵直,鱼鳍低垂,奄奄一息,俯首就擒,则用来形容敌方的惨败。为了强调这场战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他特别突出了最能代表其身份和权威的大石斧,从而留下了这样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不能不把史前考古与史前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彩陶图竭力张扬鸟强鱼弱的主题,很可能就是喻示远古时的炎黄二帝以及与蚩尤部落发生的大战。大约在6000年前,黄河、长江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炎帝以及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发祥在陕西北部,后来向东北迁徙,并定居在河北涿鹿。炎帝部落发祥在陕西渭水中游,沿着渭水和黄河东迁到达山东。蚩尤部落的活动范围大致是山东、河南、安徽带,东达海边。炎帝部落东迁的结果是在山东、河南一带与原住的蚩尤部落相遇,并被打败,于是逃往涿鹿投靠黄帝,引发炎黄联合与蚩尤在涿鹿大战。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共主,五帝之首,被誉为华夏人文初祖炎帝,一说即神农氏,与黄帝同被誉为华夏人文初祖传说黄帝率领熊、罴(音p)、貔(音p)貅(音x心)、軀(音chu)和虎六种野兽参战。这六种野兽实际上就是以野兽为图腾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遇到的是災黄二帝强大的联盟。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时间天昏地暗,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终于打败蚩尤。传说蚩尤在败逃时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兵士迷失方向。黄帝则用“指南车”指引,带领兵士依着蚩尤逃跑的方向追击。蚩尤败逃到冀州,被黄帝部落杀死。这就是史书记载的“涿鹿之战“。然而,争斗远没结束。不久,炎、黄二帝为争做霸主,又发生了冲突,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的蚩尤村),结果炎帝被打败,这就是一同被记载于史书的“阪泉之战”。战后,炎帝部落彻底归服了黄帝,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员,进一步结合起来。黄帝在今涿鹿县矾山镇建起历史上最早的一座都城——黄帝城(遗址今仍保留)。至此,中原地区那些原来不同祖先的居民后裔,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形成了自称为“災黄子孙”的“华夏族”。据考古研究,仰韶文化时期,鱼纹主要流行于半坡类型,以关中地区最为常见。鸟纹主要流行于庙底沟类型,以豫西地区最为常见。出土于豫西的《鹳鱼石斧图》,就隐含着分别以鱼和鸟为图腾的两大集团的关系。只需将“鱼”集团换成炎帝族,把“鸟”集团换成黄帝族,也就是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画面主题就与史前传说的那场大战相吻合。尽管对《鸛鱼石斧图》的含义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研究者对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意乂却都毫无异议。为表现鹳的轻柔白羽,彩陶缸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没骨、勾线、填色,鹳鸟形象古朴生动,气势宏大,标志着我国新石器时代白衣彩啕艺术已经发展到鼎盛阶段。像鹳鸟石斧图彩陶缸这样画面最大、内容最丰富、技法最精湛的彩陶画,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由纹饰画向物象画的发展。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已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