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筑"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从他们手中诞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鸟巢施工副总指挥招聘要求 5年筑"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从他们手中诞生

5年筑"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从他们手中诞生

2024-07-16 17: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欣赏更多精彩 点击进入奥运资讯 

 

  

  

    谭晓春

  

    潘民祥

    

    邱德隆

    

    李兴钢

   

    那和利

  

    工人在国家体育场施工

    5年筑“巢”,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横空出世!“鸟巢”的问世,为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画上了圆满句号。

    人民网记者探访“鸟巢”的设计与建设者,他们,只是数十万奥运场馆建设者中的代表。据了解,仅参与“鸟巢”建设的就达两万多人,最多时工地上有7000多人。

    他们,平凡而伟大!

    忙碌的工地总指挥

    谭晓春,57岁,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总经理、党委书记。

    初见谭晓春,身板高而结实。2003年9月,他领着一拨人第一次走进当时尚未正式开工的“鸟巢”工地,至今快5年了。

    5年中,谭晓春累计有3年时间夜晚是在工地度过的。今年除夕,和前几个春节一样,他爱人又到了工地,晚上两人一起和坚守工地的工人们吃年夜饭。一直忙到大年初三,谭晓春才抽空回家换了一套干净衣服。

    作为总承包部总经理,谭晓春就是“鸟巢”前沿阵地总指挥官。他和同事们将现代科技引入“鸟巢”施工组织与管理:开发“建筑工程多参与方协同工作网络平台系统”,实现“鸟巢”工地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钢板加工厂家的“零距离”沟通;建立“虚拟建造系统”,实现在工程施工前的模拟施工……

    谭晓春告诉记者,“鸟巢”钢结构焊缝总长300公里,可每一条焊缝的焊接人、焊接时间、焊接部位等,他都一一记在了电脑里。“百年奥运,中华圆梦。一定程度上说,这‘鸟巢’代表着北京奥运,北京奥运代表着中国形象,我们必须精益求精,除了确保万无一失外没有其他选择。”

    “鸟巢”工地上的许多人都说,谭晓春是最繁忙的人。就在采访过程中,谭晓春又接到了新任务:出任奥运会期间“鸟巢”保驾护航的负责人。“虽然‘鸟巢’卸载了,但我们‘鸟巢’建造者的责任现在还不能卸载,永远也不能卸载!”谭晓春语气仍是那样坚定而从容。

    焊枪巧“绣”300公里

    潘民祥,34岁,上海四安金属结构公司焊接技师。  

    潘民祥和千余名焊工一起,历时两年,克服重重困难,将那些巨大的钢柱和桁架用一条条焊缝、一个个焊点焊接筑成钢铁“鸟巢”。

    有着10余年从业经验的潘民祥是南区焊接施工的队长,半个“鸟巢”由他们焊接而成。

    “鸟巢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也是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奥运关键项目。钢结构焊缝总长300公里。”潘民祥说,国内首次采用的一种高强度特厚钢板,他们也是首次焊接。焊接时,需先将钢板加热到150摄氏度以上,为保证焊接质量,必须连续焊接不中断。

    炎热的夏季,焊工身穿厚厚的防护服,手执面罩、焊枪,分小组轮流交替施焊。焊接柱脚箱体时,箱体外围加热后,焊工要钻到箱内焊接。一般一个焊工要在不足1平方米的高温箱体内施焊10分钟,然后由另一个焊工接替。

    焊接许多大构件时,焊工们只能在几十米的高处采用仰焊。焊工钟海文说,“施焊时,哪怕滚烫的焊花掉进脖子也不敢停止焊接,否则会出现裂纹、夹渣等质量问题。”

    2006年8月底,施工单位对“鸟巢”主结构进行合龙。按设计单位要求,合龙温度为19摄氏度正负4摄氏度,北京8月深夜至凌晨的气温符合要求,他们就将焊接合龙的时间定在凌晨2时。

    2时整,穿戴防护服的焊工们各就各位,进行对称焊。他们有的躺着焊仰缝,有的蹲着焊平缝、立缝,个个精神饱满。看到紧张有序的焊接施工场面,潘民祥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连续焊接9个小时,“鸟巢”钢结构顺利合龙。经超声波检验,“鸟巢”焊接的合格率达100%。

    2000张照片记录历史

    邱德隆,39岁,北京城建集团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副总工程师。

    在邱德隆的电脑中,储存着2000多张照片,他的这些照片中有不少是记录“鸟巢”建设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毛病”。

    近5年过去,“鸟巢”渐近完美了。

    回顾这些年参与“鸟巢”建设的经历,邱德隆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这个大跨度建筑,从钢结构到膜结构再到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每一步,无不是一个又一个世界级建筑难题。

    “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没有软件……所有的一切,只有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来解决。”

    “鸟巢”42000吨钢结构主要由24个桁架柱支撑,在受力最大的6个桁架柱的受力最大部位,使用了一种叫做Q460的高强钢材。这种钢材在国内建筑钢结构中是首次使用,其焊接技术处于空白。作为分管“鸟巢”钢结构施工技术的负责人,邱德隆牵头组织相关单位一道开展技术攻关活动,在经过100多项次试验后,梳理出上万个数据,最终攻克了Q460钢焊接的技术难题。Q460钢材在“鸟巢”的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被誉为“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的里程碑”。

    “我们参与建设‘鸟巢’就如同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一样,破解这些关键性技术难题绝对就是一场场重量级比赛。对此,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一个一个去战胜它,直至进入决赛并获取最终的胜利。”邱德隆说。

    中方总设计师的感慨

    李兴钢,39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国家体育场中方总设计师。

    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几乎就是“鸟巢”工作室:桌上是“鸟巢”模型,墙上是“鸟巢”图纸,架子上一摞摞放着“鸟巢”资料。

    1969年出生的李兴钢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2003年初,李兴钢作为中方总设计师赴瑞士,参与后来被称作“鸟巢”的国家体育场设计。

    “创作‘鸟巢’是一个不断推敲与求索的过程。我们最大的设想是,让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回归体育建筑和人类体育活动的本质,也就是以竞赛和观赛、以运动员和观众为本。”李兴钢说,现在许多人关注“鸟巢”外面的钢结构,但设计却恰恰是从内部,从一个体育场的核心部分??赛场和看台开始的。“‘鸟巢’在全世界范围都是当代的、独特的,但它不是设计的原因,而是设计自然延伸的一个结果。”

    出任“鸟巢”中方总设计师已5年多,“中间巨大的压力是必然的,这源自于责任。”李兴钢告诉记者,最紧张时,他和同事们基本在晚上9点多才有空隙吃晚饭,深夜睡下,脑子里老静不下来,一到凌晨两三点就醒了,折腾到五六点才又睡去。

    “对我们许多设计与建设者而言,‘鸟巢’就像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既充满爱,却也总是挑剔的。但我要说,‘鸟巢’基本完美地实现了我们心中最初的设想。”

    当好“后勤大管家”

    那和利,45岁,北京新奥集团商贸公司经理。

    那和利一家与奥运结缘是在7年前。2001年7月13日下午,经村民无记名投票,他当选北京市朝阳区洼里乡洼边村十四大队队长。当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那和利祖辈居住的村庄成为奥运场馆建设规划用地。当队长后不久,他所在的洼边村就接到全村搬迁的通知。那家是满族,也是洼边村的大家族。那家祖辈17代老小都在这里生活、劳作,故土难离。老党员、老支书那忠坚定地对儿子那和利说:“国家的事是最大的事。你是队长,咱家就带头搬吧!”

    2002年8月,他家第一个搬走,全村500多户不到两个月全部顺利搬迁。

    在村里做了两年拆迁善后工作的那和利,2004年来到新奥集团所属的商贸公司,负责为奥运场馆建设者提供后勤服务。

    几年里,他从没休过节假日,就连除夕夜都是在工地度过的。为当好奥运工程的“后勤大管家”,他经常跑到工地了解情况,征询意见:还需增加哪些服务设施,怎样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

    那和利与同事们在奥林匹克中心区相继开办了平价超市、大食堂、IP电话厅、网络教室、免费图书室等,还专门辟出60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为农民工放映露天电影。

    随着奥运会开幕日一天天临近,“鸟巢”等重大工程也竣工在即。眼下,那和利更忙了。他指着桌上那本厚厚的《奥体中心交通场站运行计划》说,“我们要逐渐从为奥运工程建设者服务转向为赛时服务。这个场站建好后,带道车、媒体车等车辆的停放、维修,安全检查等后勤保障都得管,许多细节都要考虑周全。”

 

相关链接:

鸟巢之美惊艳世界 入选时代周刊最具影响力设计国际马拉松雨中落幕 "鸟巢"首演达到团队预期工程师着手解决鸟巢漏水点 竞走赛道可能改动“鸟巢”经历大雨考验 应对及时服务周到鸟巢九大实际问题:总重4.2万顿 无须避雷针

责编:汪海俊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