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毒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魟鱼ph值 动物毒素

动物毒素

2023-10-16 09: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陆生和水生的有毒动物(包括原虫以至哺乳动物)所产生或具有的有毒物质称为动物毒素,可分:①毒液,由毒腺产生经毒器放毒,毒液注入其他动物能使之中毒,如毒蛇的蛇毒。②经口毒物,经口内服后才能引起中毒,如河豚的鲀毒素。③分泌毒,由毒腺产生,一般经分泌孔排出体外,接触染毒后可直接损伤人、畜皮肤粘膜,如斑蝥的斑蝥素。这几种动物毒素中危害最大的是蛇毒。

蛇毒 蛇类属于爬虫纲、有鳞亚纲的蛇目。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是依据有无毒器。毒蛇的毒器由毒牙、毒腺和连接此两者的排毒导管所组成。凡毒牙位于上颌前端者称为前毒牙类毒蛇,如眼镜蛇、海蛇、蝰蛇,这类毒蛇的毒性猛烈,属于剧毒蛇; 毒牙位于上颌后端者称为后毒牙类毒蛇,如游蛇、水游蛇,均非剧毒蛇。我国有毒蛇约五十种,其中对人、畜有生命危害的剧毒蛇主要有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小头海蛇、环纹海蛇、青环海蛇、平颏海蛇、海蝰、圆斑蝰蛇、蝮蛇等,大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毒腺排出的新鲜毒液为微酸性粘稠液体,有特殊腥臭,含水量65~80%,固体成分主要为毒性蛋白。各种剧毒蛇的毒液排出量和对小鼠的LD50见下表。

各种剧毒蛇的毒液排出量和对小鼠的LD50

常见剧毒蛇(产地)

拉丁学名

平均一次排毒量固体毒/毒液(mg)

小鼠LD50(皮下注射)固体蛇毒(mg/kg)

眼镜蛇科

 

 

 

眼镜王蛇(广西)

Ophiophagushannah

102/382

0.34

眼镜蛇(广西)

Naja naja atra

80/251

0.53

金环蛇(广西)

Bungarusfasciatus

28/94

2.4

银环蛇(广西)

Bungarusmulticinctus

4.6/18.4

0.09

蝰 科

 

 

 

圆斑蝰蛇(广西)

Vipera russellisiamensis

44/192

1.6

蝮蛇(江、浙)

Agkistrodonhalys

21~41/70~127

2.0

尖吻蝮蛇(广西)

Agkistrodonacutus

59/222

8.9

竹叶青(广西)

Trimeresurusstejnegeri

5.1/27.5

3.3

海蛇科

 

 

 

海蝰(中国沿海)

Praescutataviperina

/0.2

4.5(静脉注射)

平颏海蛇(中国沿海)

Lapemishardwickii

/2.4~5.2

1.4(静脉注射)

青环海蛇(中国沿海)

Hydrophiscyanocinctus

/18

0.35(静脉注射)

注:海蛇资料录自Anthony T. Tu: Venoms,1977;其他资料广西医学院提供。

蛇毒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①毒性多肽或蛋白,如神经毒素。②膜活性多肽,如心脏毒素。③蛇毒蛋白酶,如磷脂酶A。④无毒的活性物质,如神经生长因素。每一种蛇毒含有多种不同的毒素,眼镜蛇科、海蛇科和游蛇科以神经毒为主,而蝰科以血循毒为主。主要毒素如下:

(1) 神经毒素:已从各种毒蛇的蛇毒中分离出70余种不同命名的神经毒素,其中有的已可人工合成,具有60~74个(或更多)氨基酸残基的肽链。短链神经毒素如眼镜蛇毒素,为62个氨基酸残基。所有这类神经毒素在化学结构上有着共同的特点,8个半胱氨酸均排列在固定的顺序位置上,组成4个二硫键,形成8个环段。长链神经毒素如α环蛇毒素,为74个氨基酸残基,其不同于短链的,仅在第4环段多2个半胱氨酸结合的二硫键,并增多一定数量的其他氨基酸残基。神经毒素能阻断运动神经肌接头的突触递质传递,对哺乳动物的呼吸肌有高度选择性。短链神经毒素的这一阻断作用要比长链的快些,其作用的消失亦快些。神经毒素按其作用点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 ①作用于突触前膜的神经毒素; 我国银环蛇的β环蛇毒素,为非去极化型的代表,能使运动神经终末的突触前膜乙酰胆碱囊泡消失,递质释放停止,导致神经肌接头生理传导功能阻断。最近也从我国蝮蛇分离出类同这一作用的神经毒素。②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毒素: 绝大多数的神经毒素属于这一类,包括银环蛇的α环蛇毒素,能与烟碱型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牢固地结合,骨胳肌细胞膜对递质乙酰胆碱的正常去极化反应消失,从而阻断神经肌接头的生理传导功能。神经毒素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蛇伤的外周性呼吸麻痹是临床上致死的主要原因,大剂量新斯的明对挽救呼吸衰竭有一定疗效。

(2)心脏毒素: 已分离提纯近10种心脏毒素,是一种膜活性多肽,能使心肌细胞膜发生持久性去极化。我国眼镜蛇的心脏毒素为60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分子量为6,777; 金环蛇的心脏毒素为124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分子量为13,652。用猫做实验,可见收缩压下降,心电图P-R间期延长,QRS、S-T和T波幅度下降,出现室性早搏,而后房室完全阻断,室性心律以至停搏。心脏毒素的碱性最强,中毒时给予酸性聚阴离子的神经节苷或肝素,对消除心脏毒素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3) 细胞毒素: 已分离提纯20余种细胞毒素,大多数为60~62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细胞毒素能使组织细胞坏死溶解,对血管内皮细胞、横纹肌细胞或肾小管细胞有不同的选择性损害作用。响尾蛇科和蝰科的蛇毒对实验性肿瘤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

(4) 凝血毒素和抗凝血毒素: 蛇毒的促凝作用是由于它具有凝血激酶样活性,含有第X因子的激活质,能激活第Ⅴ因子、凝血酶原或有凝血酶样活性。蛇毒的抗凝作用是由于它含有溶解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的活性,能促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或能阻抑第Ⅱ、Ⅲ或Ⅴ因子的活性,从而阻抑凝血酶的形成。

我国尖吻蝮蛇的毒素在高浓度时是促凝的,含有较强的凝血酶样成分(为187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分子量为33,500),而在低浓度时却是抗凝的(其组分为160个残基的肽链,分子量为20,650,酸性,不耐热),能与凝血酶原结合,干扰其活性,能使凝血激酶和第Ⅴ因子失活,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蝰蛇毒能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激活第Ⅹ因子和第Ⅴ因子而引起促凝作用,也能在磷脂和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促使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眼镜蛇毒和眼镜王蛇毒有抗凝血激酶的作用,延长血液的凝血时间。眼镜蛇毒还有凝集血小板的作用。

蛇毒的其他一些毒素见下表。

蛇毒的其他一些毒素

毒素名称

分布和主要成分

主要毒性

溶血毒素

各种毒蛇均含此毒素,眼镜蛇科含量较高,蝮亚科较低。化学结构近似神经毒素,但无神经毒素的生物活性。为碱性蛋白,分子量为7,000

能直接溶解红细胞膜引起溶血,也能间接在磷脂酶A的协同下使溶血卵磷脂引起溶血。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出血毒素

蝮亚科和蝰亚科的含量较高。为金属蛋白,有的还有蛋白酶活性。蝮蛇的出血毒素为酸性糖蛋白,分子量80,000~91,000

咬伤的局部和内脏毛细血管发生细胞间隙破损和内皮细胞溶解,造成红细胞外渗出血

肌坏死因素

蝮亚科含量较高,眼镜蛇科亦含一定量。为耐热的碱性蛋白。小分子量成分为38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大分子量成分正在探索中

一般不引起溶血而选择性引起肌原纤维的溶解,同时对肌键、软骨也有坏死作用,造成咬伤局部的深层组织坏死

肾毒性因素

蝮亚科和眼镜蛇科含量较高,海蛇科和蝰亚科含量较低

蛇毒吸收入血经肾排出时,选择性地损害肾细胞。蝮亚科主要引起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的细胞坏死,眼镜蛇科主要引起肾小管的变性或坏死

有的蛇毒蛋白具有一定的生化酶活性,有的则没有酶活性而只有生物毒性。已报道的蛇毒酶有40余种,酶活性比较清楚的有10余种。

(1) 蛋白水解酶: 血循毒类蛇毒均含此酶,能引起咬伤局部水肿、出血和坏死。此酶为真性肽链内切酶,并能水解缓激肽原使之成为缓激肽。此外,尚有胶原酶的活性。依地酸钠能与该酶的金属络合,对酶活性有消除作用,可用于血循毒类毒蛇咬伤的局部皮下封闭注射以解毒。

(2)磷脂酶A: 各种蛇毒均含此酶,但含量不一。为102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的肽链。能催化α卵磷脂水解释出脂肪酸而成溶血卵磷脂,使细胞膜磷脂水解,引起红细胞溶血和血小板崩解。

(3)磷酸二酯酶: 各科蛇毒均含有此酶。为肽链端解酶,能降解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此外,尚有腺三磷酶的活性。

(4) 磷酸单酯酶: 海蛇和尖吻蝮蛇毒含酸性磷酸酯酶,眼镜王蛇毒含碱性磷酸酯酶,而眼镜蛇毒则二者兼有。

(5)精氨酸酯水解酶: 蝰科毒蛇毒含有此酶。具有缓激肽释放酶的活性,能增加毛细管渗透性而引起出血,并能促进血凝。

(6) 乙酰胆碱酯酶: 眼镜蛇科和海蛇科蛇毒含有此酶。能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使之失活。

(7) L-氨基酸氧化酶: 蝰科蛇毒含量较高,眼镜蛇科蛇毒亦含此酶。凡含此酶的蛇毒外观呈黄色。能使游离氨基酸成为α酮酸。

防止蛇咬伤,要加强个人夜行防护,集体野外作业须带救治药包。蛇伤局部处理,能减轻全身中毒和保护局部组织,减少溃烂坏死,用药愈早疗效愈好。

我国已有多种蛇毒的单价精制抗毒素投产供应,其中蝮蛇、尖吻蝮蛇(五步蛇)和银环蛇的效价高,疗效也较好。应用这类抗毒素必须掌握对症、早用、足量的使用原则。

其他叮咬或刺伤性动物毒素 除蛇毒外,对人有较大危害的其他毒素,择要列表如下。

能伤害人的其他一些动物毒素

有毒动物及其分布

主要毒素成分

主要毒性

蝎(Heterome-trus,But-hus属等)分布东南亚

主要有神经毒素、心脏毒素、溶血毒素以及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磷酸单酯酶等。每次尾螫排毒量约有毒液1mg。我国蝎毒的致死毒性要比美洲地区的小

能同时阻断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递质传递,并能干扰神经轴索去极化过程的离子转运和心肌细胞膜的钙离子转运,出现心脏传导阻滞。全身反应有出血、肌细胞变性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

蜜蜂(Aspis属)分布世界各地

主要毒素为分子量较小的短肽,如蜜蜂毒素、蜜蜂神经毒素以及肥大细胞去粒肽。此外还有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组胺以及儿茶酚胺等

蜜蜂毒素约占全部蜂毒量的半数,能促使组胺释放而加剧局部和全身反应。局部红肿灼痛多于24小时内消退,严重全身反应有呕吐、心悸、呼吸窘迫。个别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若同时受刺百处以上者,往往危及生命。少量蜂毒能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

黄蜂(Polistes属等)胡蜂(Vespa属等)分布东南亚

毒素成分类同蜜蜂,但为分子量较大的毒性蛋白,并含较多的缓激肽,还有一定量的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等

能尾刺,又能口咬,局部出现组织坏死。严重的全身反应可并发肾小管细胞的变性坏死、心律失调或过敏性休克。缓激肽可加剧局部反应

蜘蛛(Aranea,Latrodec-tus属等)分布东南亚

主要有神经毒,也有细胞毒、溶血毒和透明质酸酶等

咬处局部有两个小红点,周围红肿。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胸腹绞痛,全身肌肉紧张,可历时1~2天,同时有恶心、呼吸窘迫、盗汗、寒战发热、耳鸣和皮肤麻木感等

蜈蚣(Scolopen-dra,Both-rophelus属等)分布东南亚

毒素成分不详

咬伤局部除灼痛红肿外,尚可引起被咬肢体的淋巴管炎,但全身反应较轻

刺毒鱼类我国有100余种,沿海有鲨、𫛏鲛、鲶䲢、鲉等类;江河淡水有鳜、鲶等类

毒器由毒腺、毒棘和沟管三者组成,大部分为鳍棘,也有尾刺(如𫛏类)。毒鱼刺螫时能将鱼棘毒素注入人体引起中毒。毒素为毒性蛋白,是一种外毒素,不稳定,不耐热,胃液可破坏这类毒素,故煮熟内服无毒性

由于刺毒鱼类的毒素成分各不相同,中毒症状轻重不一。受刺后局部有难忍的剧痛、出血、紫绀、不同程度的浮肿,甚至受刺处裂伤坏死,引起继发感染。毒素吸收后,全身症状𫛏类以神经毒为主,鲉类以血循毒为主:个别严重者亦可引起呼吸麻痹致死

海胆我国有60余种,有毒的只有五、六种,如刺冠海胆等。分布我国沿海,南多北少

为棘皮动物,壳体长有许多有毒的细长小刺,刺尖有倒钩,刺伤人体注入毒液,刺端亦同时折断嵌入皮肤。海胆口面长有棘或叉棘,其末端有毒齿

受刺处皮肤红肿剧疼,1天内多可自行消退。倘同时多处受刺,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心悸、肌肉抽搐等

(续表)

有毒动物及其分布

主要毒素成分

主要毒性

水母、海蜇、水螅(海蜇有两种,可食用,水螅栖淡水)分布我国沿海

为腔肠动物,触手和胃丝具有特殊的刺胞,内有刺丝囊,能放射的刺丝其末端有小针刺。刺丝毒素为肽类(海蜇的刺胞毒性较弱)

受刺处皮肤红肿痛痒。多处受刺红肿连片则不易消退,几无全身症状

经口毒物 引起食物中毒的动物性毒物主要为水产鱼贝。所谓毒鱼,是指内脏或肌肉含有毒素,人类摄食后可引起中毒的鱼类。我国的毒鱼可分鲀毒、胆毒、卵毒、肉毒以及含高组胺的鱼类。此外,有的动物如蟾蜍、斑蝥等的分泌毒,倘经口摄入,用量过大亦可引起中毒。主要经口毒物列表如下。

主要的经口动物性毒物

名称及其分布

主要毒素成分

主要毒性

鲀毒鱼类统称河豚,河北称腊头,山东称艇巴,福建称街鱼,广东称鸡抱,广西称龟鱼。我国有毒鲀40余种分布北起辽宁南至南中国海的沿海大江河口

以鲀科东方鲀属的毒性最强,内脏和皮肤含毒素数种,统称鲀毒素,为糖酯类,性稳定,水溶,耐热。各种鲀鱼的肉无毒,但鱼死较久,其毒素可渗入鱼肉中。以内脏1g能杀死小鼠的体重克数为毒力单位。人类最小致死量约20万单位,春季的豹纹东方鲀内脏50g约可毒死11人

轻度中毒者有胃肠道症状和皮肤感觉麻木。因该毒素能阻断运动神经肌接头的传导,并能阻滞神经轴索去极化过程的离子转运。中毒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死亡,一般多在发病后4~6小时内致死。鲀毒素在人体内的解毒和排泄较快,倘发病后8小时未死亡者,多能恢复。河豚是我国沿海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有毒食品

胆毒鱼类已知胆汁有毒的鱼类有草鱼(鲩鱼)、青鱼、鳙鱼、鲢鱼和鲤鱼等。分布全国,为我国主要的淡水食用鱼

鱼肉无毒。胆汁有毒,含鱼胆毒素,化学结构未明,耐热,不论生吞熟食均有毒性。鱼越大,吞服鱼胆汁越多,中毒越重,死亡率越高。由于人的个体敏感差异,毒性反应可有不同。近年国内时有鱼胆中毒和死亡病例报道

中毒均有胃肠道症状,较轻者出现肝肾毒损和溶血,2~3天出现肝大、触痛、全身黄疸以及少尿、无尿,并伴发血尿、蛋白尿和管型等,严重者出现心律紊乱。血压暂见上升,神经系统方面的全身抽搐、截瘫样表现和昏迷等,发病数天后因肝肾毒损致死。可用保肝和肾透析疗法抢救

卵毒鱼类我国有10余种,如西南和西北(青海湖水系)的鲤科裂腹鱼亚科,长江以南溪河淡水的鲤科鲃亚科的光唇鱼属,以及鲶科的鲶鱼等

繁殖期的鱼卵含有鱼卵毒素,为球蛋白型毒性蛋白。耐热性各不相同,一般耐热者其毒性较大,不耐热者其毒性较小

食后很快出现胃肠道症状,严重者有运动失调、吞咽困难、全身抽搐以及昏迷等症状,个别可致死。由于中毒初期的呕吐特别显著,多能自动吐出毒物,故严重全身症状或死亡者较少

肉毒鱼类我国有30余种,如海鳝科、鲷科、刺尾鱼科等各属有毒鱼种,主要分布在福建以南海域

肌肉和内脏含有雪卡毒素,为脂溶性神经毒素,耐热。其毒理作用类似有机磷酸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先有胃肠道症状和皮肤感觉异常,其特点为对冷物有热感,对热物有冷感。中毒较重者出现运动失调,不能站立。倘一次进量超过250g,可因呼吸麻痹致死

(续表)

名称及其分布

主要毒素成分

主要毒性

高组胺鱼类我国有5种,如沿海的鲹科、鲭科和金枪鱼科的有毒属种

鱼肉本无毒,因捕捞后处理不善而产生大量组胺和秋刀鱼毒素,食后出现过敏性食物中毒。人类的组胺中毒量为1.5mg/kg。我国鲐鱼肉50~100g或舵鲣鱼肉100~150g即可发病

中毒程度取决于摄食量和个体敏感状态。主要症状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剧烈头痛、心悸、胸闷和发热等,有的伴口唇水肿、全身荨麻疹、气喘或呼吸困难。一般于1~2天内恢复,但偶有死亡。南方沿海常发生集体中毒

蟾蜍(Bufo属,如中华大蟾蜍等,统称癞蛤蟆)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耳后腺和皮疣含有毒素,称为蟾毒素,属分泌毒,为中药蟾酥的主要成分,耐热,作用类似洋地黄,对心脏有毒损作用。其他毒素尚有氧色胺衍化物和肾上腺素等

多因摄食污染蟾毒素的蟾肉所引起。症状为剧烈呕吐,伴有腹痛腹泻。对心脏毒损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严重中毒者多在发病后数小时内死亡。中毒后可用1.2%氯化钾注射液50~100ml缓缓静脉滴注,有一定解救作用

斑蝥(Mylabris属,如南方大斑蝥等)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体表分泌孔能分泌斑蝥素,系分泌毒,能刺激人体皮肤引起充血,发泡、糜烂。干燥全虫为药剂,内服过量可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吸收后从尿中排泄,对肾小管有高度选择性毒损作用。斑蝥素对实验性肿瘤细胞有一定毒损作用

外用斑蝥膏可引起皮肤发泡。临床中毒多因服用过量斑蝥制剂引起肾脏毒损,出现少尿、血尿、蛋白尿等,严重中毒者可因肾衰致死。斑蝥素亦可损害心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