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之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魏晋国画家 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

2024-07-10 08: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晋国的国君下定决心清除威胁,清洗可能夺权的近支公族(国君家族)。

于是,晋献公“尽杀群公子”,又在骊姬之乱时“尽逐群公子”。后来他的儿子晋惠公“不纳群公子”。“公子”是“公”的子,也就是历代国君的儿子。几度喋血,几经驱逐,晋国的近支公族或被杀,或流亡。等到晋文公回国时,他已经是晋献公儿子中仅存的一位。鉴于公族强大导致数世之乱的教训,晋文公延续了打击公族的策略。

晋文公的儿子们,公子雍去了秦国,公子乐去了陈国,公子黑臀去了周都洛邑。他们都离开晋国,客居别国。原本应当留在国内辅佐国君,分享权力的小宗被排斥在外,晋国的掌权者变成了异姓贵族和一些远支公族。

他们被提拔和重用的前提是有功劳,有能力。

赵氏的第一代宗主赵衰,曾随当时还是公子的晋文公流亡了19年,他辅佐晋文公称霸诸侯,能力非凡,功勋卓著。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称霸,赵氏一族也从赵衰开始兴起,同时崛起的还有胥、籍、狐、箕、栾、郤、伯、先、羊舌、董、韩等卿族。

异姓卿族的崛起为晋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更有进取精神,更重视提升自身能力,让晋国迸发出新的活力。卿族名人辈出,成为晋国在春秋时期持续称霸的中坚力量。

春秋中后期,晋国成为绝对的超级大国。

然而,福祸相依。卿族为了自身利益,明争暗斗不断,喋血事件时有发生,著名的“赵氏孤儿”事件就是其中一桩。

卿族兼并的同时,还不断攫取国君的权力。

公室(国君家庭)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随之萎缩。国君的“钱袋子”缩水、“枪杆子”握在别人手上,成为致命的问题。强大起来的卿族甚至杀死国君,另立他人。

晋灵公被赵盾(赵氏第二代宗主)的堂弟赵穿所杀;晋厉公被栾书和中行偃所杀。

晋国国君就像当时的周天子,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一个被搬来挪去的吉祥物,一个暂时还有点用处的政治符号。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不在于公族还是异姓,而在于分封制度。

分封制运行久了,天子的土地和人民被诸侯瓜分,诸侯的权力被大夫蚕食,大夫则被家臣架空。分封变成了占有,联盟制的天下裂痕越来越深,裂隙越来越多。而晋国将用一个国家的命运为后世的君主试错。

晋国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管理体制,六卿同时也是三军的正副司令(将、佐),正卿(执政卿)由军队的总元帅(中军将)兼任。而有了战功就能得到封赏,最重要的封赏是领地。按照当时的制度,卿族的子孙们拥有世袭这些领地的特权。

时间越长,战争越多,卿族积累的土地和百姓就越多,国君就逐渐丧失了“绝对优势”。

同时,卿族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掌权的卿族想在国内进一步扩张势力,就会同其他卿族发生冲突,乃至升级为火并。每灭掉一家,其他各家就能鲸吞蚕食这家的土地、人口、军队、赋税。

所以,晋国卿族间展开了极为残酷的“淘汰赛”。

掌握核心权力的大卿族,从晋文公时期的十一族(胥、籍、狐、箕、栾、郤、伯、先、羊舌、董、韩),到春秋末期,洗牌、淘汰到仅剩智、韩、赵、魏、中行(杭)、范六家。

著名的“赵氏孤儿”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下宫之难”中赵朔一支被屠灭。赵朔之妻依靠公主身份逃过一劫,生下了遗腹子赵武。程婴、公孙杵臼舍生取义,才让赵氏孤儿幸免于难。赵武长大后,韩厥为报答赵氏养育之恩,说服国君恢复了赵武的身份,赵氏才再次回到晋国政治核心。

淘汰赛还在继续,强卿巨室谁都不甘心做别人的盘中餐。

公元前497年,中行氏和范氏想要吃掉赵氏,赵简子(赵鞅,赵氏孤儿赵武之孙)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南)。

智、韩、魏想借机一举灭掉中行、范、赵三家,就借国君之口下令出兵平叛。他们首先攻打了中行氏、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则去攻打国君。智、韩、魏帮助国君成功守卫了国都,中行氏和范氏二卿攻城失败后出逃。随后,智氏威逼赵氏,赵氏家臣董安于为保护赵氏,自杀身亡。赵氏暂时安全,晋国国内斗争告一段落。

此后,晋国的六卿制变成了四卿制。

接下来,齐景公、宋景公、郑献公、卫灵公纷纷入局,晋国内乱演变为国间混战。为了度过危机,晋国卿族间暂时团结起来,由“智氏主内,赵氏主外”。赵简子挂帅出征,以少胜多,力挽狂澜,击败了齐、郑、卫等国联军,获得“齐粟千车”,挽救了晋国的命运,保住了晋国的大国地位。

公元前493年,晋国正卿智文子(智跞)去世,力挽狂澜的赵简子成为晋国新一任正卿。

17年后(前476),赵简子去世,时任智氏宗主的智瑶(智文子之孙,又称智伯、荀瑶、智襄子)接任晋国正卿。赵氏宗主之位则由赵襄子接任。智瑶是一个强权人物,他担任晋国正卿,预示着新一轮淘汰赛即将到来。公元前458年,智、韩、赵、魏瓜分了中行氏和范氏的土地。

“背景板”晋出公无法忍受这群乱臣贼子的行径。他呼吁其他国家的支持,向四大卿族发起挑战,反被打得惨败,只能逃离晋国,最后客死异乡。

智瑶在宗室里扒拉出一个顺眼的立为新国君,史称晋哀公。这位晋国国君在史料中,时而被称为晋哀公,时而被称为晋懿公,又或被称为晋敬公。他的谥号是什么根本没人在意。我们就称他晋哀公吧!因为确实够哀伤。

此时,晋国可瓜分的土地已经所剩无几,四卿短暂的结盟也即将破裂。智瑶直接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开口就是要“万家之邑”。要知道那时候小邑只有几十或几百户人家,“万家之邑”不亚于今天的一个省会,至少也相当于一个大的地级市。

当然,智瑶也找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说这是为了匡扶公室,地是给国君的。智瑶先同韩家家主韩虎(韩康子)谈话,因为韩氏最弱。韩虎是韩氏第十位宗主,他知道智瑶的野心没有止境,今天给他一个万家之邑,明天他还会要更多土地。智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三家吞并。

韩虎决定拒绝智瑶。

韩氏家相(家臣之长)段规有不同的想法,他说:“智伯(智瑶)好利,刚愎自用,不给他土地,他肯定会讨伐我们;不如给他,他得了地,还会和别家要;别人不给,他会出兵讨伐。我们可以免于灾祸,等待事情有新的变 化。”

段规认为谁先反抗,谁会挨打,先反抗不划算。韩虎采纳了段规的意见,给了智瑶万家之邑。

智瑶又和魏氏家主魏驹(魏桓子)谈话,魏驹也不想给。

魏氏家臣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

魏驹说:“毫无理由就要土地,所以不给。”

任章说:“无故索要土地,大夫们一定恐惧;我们给他土地,智伯一定骄纵。他骄傲轻敌,恐惧的人会团结在一起。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有云:‘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家主您不如给他土地,让他骄横,然后选择同盟,共同图谋智氏。为什么要以一己之力独自对抗智氏呢?”

魏驹觉得有理,也给了智瑶万家之邑。

智瑶轻而易举就得到了两个万家之邑,认定自己可以控制韩、魏两家。所以,他在向赵氏索取土地时,更加肆无忌惮,点名要赵氏的蔺和皋狼之地。

此前,智瑶打着晋国的旗号四处征战时,大肆扩张智氏的土地。讨伐郑国时,取成皋;伐中山国时,取穷鱼之丘;智瑶还吃掉了中山国的属国仇犹。穷鱼之丘和仇犹在晋阳附近,这次智瑶索要的蔺和皋狼之地也在晋阳附 近。智瑶一直围着晋阳做文章。

因为掌握晋阳城就能掌握赵氏的生死。

赵氏的领地面积颇为广阔,但是没有险关坚城可守。赵氏经历过“下宫之难”,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为防患于未然,赵简子在世时就命家臣董安于建造了晋阳城。

晋阳城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位于太行山和吕梁山夹缝的狭窄处,据险筑城,易守难攻。从晋阳出发还能通过井陉翻越太行山,进攻中山国。晋阳城南面是太原盆地,北面是忻定盆地,再向北是大同盆地。占据晋阳,还能控制大片的农田、牧场。

从董安于筑晋阳城开始,这里就成为我国北方的边防重镇。后来唐高祖李渊就是从晋阳起兵夺取了天下,建立了唐朝。

智氏早就想吞并赵氏,当年他们利用国君向赵简子施压,威逼赵氏处死董安于,就是想削弱或者灭掉赵氏。董安于死,赵氏失去股肱之臣;董安于不死,他们就有理由攻打赵氏。最后董安于选择自杀,保护赵氏。董安于谋略过人,忠肝义胆,灵位被安放在赵氏宗庙,世代享受祭祀。

董安于已经去世,而他建造的晋阳城还在继续保护赵氏。

赵无恤如果乖乖地献上蔺和皋狼之地,晋阳东、西两侧就都是智氏的地盘,早晚会被智氏收入囊中。一旦失去了晋阳城,赵氏无险可守,灭亡是迟早的事。而赵无恤如果拒绝,那智瑶正好借机开战,灭掉赵氏。

真是好一条毒计。

而且,皋狼之地对赵氏有着特别的意义,那是赵氏先祖在周获得的第一块封地,赵氏绝不可能让出皋狼之地。

在同韩、魏索要土地的时候,智瑶做了两手打算,拿地或者灭族;而对赵氏,智瑶很可能只做了一手准备:开战,消灭赵氏,吞掉赵氏所有土地。赵无恤断然拒绝。

智瑶胁迫韩、魏两家,跟随他一起攻打赵氏。赵无恤率赵氏族人退守晋阳,智、韩、魏三家围困晋阳长达一年时间(《史记》记载为一年多,《战国策》记载为三年之久)。

久攻不下,智瑶引汾水灌城,汾水冲向晋阳城的城墙,越涨越高,城墙的低矮处已经被淹没。河水灌入城中,大水如果再涨六尺就会把全城淹没。人的意志随着河水的高涨,滑落到最低的深渊。“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史记・越世家》)

晋阳城就要守不住了。

赵无恤派家臣张孟谈潜出了晋阳城,让他出使韩、魏,劝说两位家主反 水。张孟谈能成功吗?

这不仅在考验张孟谈的能力,也是在考验智瑶的水平。

智瑶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为人一言难尽。智瑶曾嘲笑赵无恤长得丑,没有勇气,不知道怎么当上的接班人。智瑶还曾在宴会上戏谑韩氏家主韩虎,侮辱韩氏家相段规。

智瑶如此目中无人,就不怕吗?

他确实不怕。

智瑶曾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国语·晋语九》)

他有绝对的自信,只有我为难别人,哪有别人来为难我?

在引大水灌晋阳的时候,智瑶带着韩虎、魏驹一起看自己的“杰作”,他毫无顾忌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河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

韩氏的平阳紧邻汾水,魏氏的安邑挨着绛水。智瑶想敲山震虎,他的目的确实达到了。两只蛰伏的老虎,已经伸出了利爪。

魏驹悄悄用胳膊肘碰了下韩虎,韩虎用鞋子踩了下魏驹的脚。两人连眼神都不用交换,就已经达成了共识。张孟谈见到韩虎和魏驹,说:“唇亡齿寒,赵氏被灭后,就轮到韩和魏 了。”

韩虎和魏驹说:“我们也知道唇亡齿寒,就怕万一谋划的事情泄露,祸患马上就会降临。”

张孟谈说:“谋划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怎么会泄露呢?”

韩、赵、魏三家“反智同盟”正式建立,他们商量好对策,约定好发难的时间后,张孟谈潜回了晋阳。

赵无恤等到了他的家臣张孟谈。张孟谈为晋阳,为赵氏带来了生的希望。午夜已过,黎明即将到来。

赵无恤按照约定时间,杀死智氏守卫河堤的官吏,把汾河决堤的方向引向智瑶的大军,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笑智瑶的人马,居然没有驻扎在高地。因为他从来就没想过会被别人攻打。

韩、魏又从两翼夹击智氏,智氏大营土崩瓦解,智瑶被杀,智氏全族被灭。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结束,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地盘,史称“三家灭智”。

此后,韩、赵、魏三家,对外尽力扩张,对内不断蚕食晋国公室土地,尽力抢占地盘。当晋幽公即位时,他继承的晋国仅剩下绛和曲沃两座城邑。据《史记》记载,晋幽公竟反过来朝拜韩、赵、魏的家主。昔日的霸主,沦为大夫的附庸。

最后,韩、赵、魏连绛和曲沃也瓜分了。又过了很多年,在洛阳的一个小院落,晋静公被刺客杀死,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悄无声息地走了,晋国最后的痕迹被抹除。那时人们只知道韩、赵、魏“三晋”,没人在意世上还曾有过晋国。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正式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韩、赵、魏正式建国,魏斯、赵籍、韩虔分别为魏文侯、赵烈侯、韩景侯。因韩、赵、魏原同属于晋国,经常被合称为“三晋”。《资治通鉴》以此为开篇,七雄争霸的时代到来,历史的车轮驶入了战国时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