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中魏征斩龙的故事是怎么来的?不妨从扬剧中寻找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魏徽魏征有什么区别 西游中魏征斩龙的故事是怎么来的?不妨从扬剧中寻找答案

西游中魏征斩龙的故事是怎么来的?不妨从扬剧中寻找答案

2024-07-12 17: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扬剧背后的秘密

之所以要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在扬州一带的香火戏中有一出戏叫《魏征斩龙》,大致情节与《西游记》中的故事差不多。那么香火戏与扬剧是什么关系呢?咱们所聊的扬剧,其实是香火戏与花鼓戏在上世纪初的合称。两者有一段特别好玩的渊源。

花鼓戏形成于清乾隆年间,通过吸收徽班和其他剧种,逐渐发展成熟。这种地方戏于1920年登上了上海世界大舞台演出,大获成功。为了体现出该剧的新格局,当时的代表人物将花鼓戏改为“维扬文戏”,因为只用丝弦伴奏不用锣鼓,又被称为“小开口”。

香火戏形成于清初的扬州,是由祭祀时摆上香案,进而进行的一些娱乐活动发展来的。同样是1920年,香火戏也到了上海,在新民戏院首秀大获成功,随后改名为“维扬大班”。香火戏以锣鼓伴奏,所以又被称为“大开口”。

尽管维扬文戏与维扬大班在唱腔等方面有区别,但是都用扬州方言演唱,也都出自扬州,所以本质上都是扬州的地方剧种,血脉相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大上海存活下来,两家于1935年合并为“维扬戏”,并一起登台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

魏征故事的戏脉之谜

很多人会认为,魏征斩龙的故事出自《西游记》,而吴承恩恰好是江苏淮安人,淮安距离扬州并不远,因此扬剧前身的香火戏《魏征斩龙》也是出自《西游记》。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两者的关系比我们想象得还复杂。

在朱一玄、刘毓忱的《西游记资料汇编》中有一篇《永乐大典》中的魏征斩龙的故事,故事的情节与《西游记》的这段类似,可见吴承恩并非故事的原作者。如果仔细分析这篇文章可以发现,用词、断句等不像明初流行的风格,而是像宋代的话本。

话本是兴起于宋代的白话小说文体,是宋元时代说书人以及杂剧作家写作、表演的底本。由此可见,在宋元时代,魏征斩龙的故事就已经以戏剧的形式被不断搬上舞台了。元代杂剧成熟后,在元明时代,魏征斩龙的故事已经被演了很多年了。

从香火戏追溯到民间杂剧,再追溯到话本可以看出,扬剧的戏脉一直贯通到宋代,绵延千年没有断绝。扬剧的生命力与扬州唐宋以来的重要地位有关,也与这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关。如果仅仅把它看作地方戏不足以表达它上世纪初曾经的辉煌。

三百六十度看扬剧

了解了扬剧的历史与文化后,笔者在网上听了几段,感觉并不过瘾,想现场感受下扬剧的魅力,最近刚好出差来到了扬州。先是在东关古街的茶馆听了几段,觉得并没有很特别,很是失望。朋友得知笔者在扬州,专门推荐笔者入住青普扬州瘦西湖文化行馆,去体验真正由扬剧艺术家带来的作品。

行馆坐落在瘦西湖旁,周围绿树如茵,行馆由120万块扬州古砖修建而成。走进行馆,突然整个世界静了下来。很难想象,在如此闹市中,竟然有一个这么雅致、安静的存在。走过古砖铺就的格子式围墙建筑,来到了行馆里的艺文空间。

扬州行馆专门开发了十多种艺文体验活动,笔者首选了扬剧“水调满扬州”。这个体验的导师是国家一级演员孙爱民老师。

孙老师是扬州扬剧团当家花旦之一,从1988年至今都工作于扬州市扬剧团,在扬剧的表演和研究方面相当资深。她的作品笔者在网上听过,见到真人倍感亲切。孙老师准备了丰富的戏剧史知识,把扬剧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

对任何一种小调、曲牌,她都现场做了演唱,让人极为深度地体验到了扬剧的魅力。一边学习知识,一边体验,还能试穿戏服。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同行的朋友们无一人离席。从步法到唱腔,这堂课解答了笔者对扬剧的所有疑问。

消失的剧场与艺术家的坚守

当看到孙老师课件上有《魏征斩龙》的剧目时,笔者立即兴奋了起来。看来笔者之前查到的材料并不错。扬剧的前身是社火戏与花鼓戏,而这两个剧种在宋代是以话本的形式存在,进而到元明时代以杂剧等形式存在,戏脉从未断过,让人极为感慨。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扬剧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当年的剧场逐渐消失了,各种艺术造诣非常一般的民营剧团不断火了起来,走街串巷做生意,也降低了扬剧的品质。不过,依然有一批孙老师一样的艺术家一直在坚守着。

孙老师对剧场的渴望让笔者极为动容。艺术家与舞台的关系,比画家与画布的关系还要密切。孙老师特别怀念在剧场演出的日子,每一句唱词、每一步都感觉不一样。扬剧本来就是按照剧场排练的,剧场的逐渐消失,让艺术家们很难过。

大量的民营剧团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启用艺术水准不高的演员,同时不断打价格战,让专业的艺术家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不过,好在地方政府非常重视这一块的发展,也开始在各个层面扶持艺术家。同时,青普扬州文化行馆通过扬剧课程的开发,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并推广扬剧。在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此宝贵的艺术不应该也不会被埋没。

参考文献

1. 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

2.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

3. 蔡铁鹰,《西游记版本源流考》

4. 董长晴,《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5. 陆永云,《地方戏曲“扬剧”漫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