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起源及魏国的演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魏姓氏的由来500字 魏姓起源及魏国的演变

魏姓起源及魏国的演变

2024-07-02 17: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源于氐族: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到洛阳后,向百姓征重税,民不聊生。秦州略阳(甘肃天水市秦安县)氐族人王元寿聚众万人起义,自号“冲天王”,改汉姓名为魏揭,最终被镇压。魏揭被杀,其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

(2)源于满族: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氏。

(3)源于蒙族: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汉姓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族:在藏族、傣族、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姓魏氏。

二、魏国的形成及演变

魏国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即:古魏部族、隗姓魏国、姬姓魏国、魏姓魏国。

(一)先魏的起源

魏人始于姜姓炎帝魁隗氏的一个分支,为隗姓魏部族。

1、炎帝魁隗氏

《帝王世纪》载:炎帝,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潜夫论·五德志》曰:“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为师而火名。

炎帝魁隗氏,名柱,生于华阳,长于姜水,初都于陈仓。

(1)华阳:古时将华山、秦岭以南(包括秦岭南骊)的汉中、四川等地都称为华阳。南朝宋置华阳郡,治华阳县(今陕西勉县西老沔县)。属梁州。华阳县后迁勉县东,即今洋县一带。今秦岭南骊有华阳镇。距陈仓(宝鸡市)不过百里。常羊,常即:秦岭南骊洋县的常阳山,羊即古洋水,今为洋县的阳河。洋县之名源于古洋水。羊也为炎帝图腾,炎帝之后人有羊部族。

(2)姜水:即今宝鸡市南的清姜河,故炎帝为姜姓。宝鸡市南有姜水城(今名姜城堡),炎帝长于此。

(3)陈仓(宝鸡市)地是炎帝的发源地。今宝鸡市有清姜河、神农镇、炎帝陵、神农庙、神农谷,均是神农氏炎帝族所居而得名。

2、炎帝魁隗氏迁徙

炎帝魁隗氏逐步沿渭水向东迁徙,经具茨之山(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至伏羲之陈都(河南淮阳县)。

在具茨之山,一支炎帝魁隗氏后人留居于此,称大隗氏,称具茨之山为大隗山。以隗为氏,为隗部族,也称鬼容部族,后建立鬼容国,也称鬼臾国。在黄帝时期,鬼臾国国君鬼臾区,为黄帝之臣。

《山海经·中次七经》载:又东三十里,曰大隗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

《少室山少姨庙碑》写到: 轩辕之访大隗 ,先求牧马之童。景区有水帘洞,石牛山,杏花谷,桃花岭,铜锣湾等,这里有天然泉水。

《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

《汉书•地理志》: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

《史记·孝武本纪》: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

到商代时期,魁隗氏后人的鬼臾国发展成为鬼方,遭商朝打击。

3、魏部族的形成

在炎帝魁隗氏逐步沿渭水向东迁徙时,一支炎帝魁隗氏部族留居于渭水的巍地,即今兴平市西的马嵬坡。先称巍部族,后演化为魏部族,他们与炎帝另一支羊部族在渭水北岸相依生存。魏部族以隗为氏,羊部族以炎帝图腾之羊为氏。魏部族在南临渭水,羊部族在其北的岐山脚下,两族在此一直延续至商代时期。至今这一带以魏和羊的地名有多处,这都是因魏、羊人所居而得名。

4、隗姓魏国

商代中期,商王武丁讨伐炎帝魁隗氏后人的鬼方(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一支鬼方向西北逃窜至荆山(河南灵宝市阳平镇)。

《竹书纪年》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

《尚书》记载:荆、河唯豫州,荆就是灵宝荆山。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商王武丁在荆山(河南灵宝市阳平镇)又继续追击鬼方,致使鬼方的隗姓人又向北逃入今山西中、北部,后于狄人相融。

一支隗姓鬼方人则西逃,回到炎帝魁隗氏先祖之地的渭水流域,融入同族炎帝魁隗氏后裔之魏部族。与魏部族在巍地(陕西兴平市马嵬坡)建立了隗姓魏国。魏国是一小国,商代后期受商亲崇国及丰国的控制。周人迁入岐山后,隗姓魏国为周文王所灭。

(二)姬姓魏国

1、周文王始封姬姓魏国

商末时期,周人在始祖古公亶父带领下,占居了渭水流域的岐山一带。古公亶父之孙周文王时,剿灭这一带的商亲国子姓毕国(陕西咸阳市北)、姒姓崇国(陕西户县)、姜姓丰国(陕西户县)及丰水一带即其他弱小之国,炎帝魁隗氏后裔的隗姓魏国(陕西兴平市西的马嵬坡)也同时被剿灭。

周文王为加强巩固周人地域,封姬姓周人在隗姓魏国之地巍(嵬),今陕西兴平市马嵬坡,建立了姬姓魏国。

《左传》(昭公九年)周景王命詹桓伯使于晋,向晋平公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

这五个国均是在西周镐京(西安市西北)以西,当为周文王所封为姬姓之国。可见姬姓魏国始封为周文王。

2、周武王移封姬姓魏国

西周初期,周武王伐纣灭商,建扩了周都镐京(西安市西北)。同时也为扩大周畿,将周都镐京一带的小国都收回,为周王室之地。周武王收回了周文王所封的姬姓魏国之地(陕西兴平市马嵬坡)。移封姬姓魏国于河曲之间原芮国东北之地,筑建魏城(山西芮城县古魏镇),仍称姬姓魏国,与姬姓芮国为邻。其地北靠首阳山,南临黄河。

《汉书·地理志》载:魏,河东郡河北。

《诗》曰:魏国,亦姬姓也,在晋之南河曲。

《水经注》载:故魏国城南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余里,北去首阳山可十里,处河山之间,土地迫隘。

周武王封姬姓魏国于姬姓芮国之地,是因姬姓芮国国君芮伯几代,都为周室重臣,常年居于周都镐城。魏国仍是只有一城的小国,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姬姓魏国为晋献公所灭。

(三)魏姓魏国

魏姓魏国始于毕万封魏,后人在春秋末期建立了魏姓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为秦灭。

1、毕万封魏

(1)毕万来历

毕万的祖上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兄毕公高。商末时期,周文王灭子姓毕国后,将其地毕原封子毕公高,建立姬姓毕国(陕西咸阳市北)。周武王继位建新都镐京(陕西西安市西),封弟毕公高之毕国为公爵国,以镇守周京都,任毕公高、周公旦、召公奭为周朝三卿,辅佐武王。毕公高助周武王灭商王朝,建立周王朝。

西周末期,公元前770年,犬戎与申联合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姬姓毕国也被犬戎所灭。一支毕国的姬姓毕公高的后裔北逃至同族晋国生存,改为毕氏,即毕万一族。

(2)毕万封魏

春秋初期,毕万请人筮卦为兆头出奇而因归附晋国,为晋国晋献公之臣。公元前661年,毕万随晋献公出征,灭姬姓耿国(山西河津汾河南岸一带)、霍(山西霍州市)、魏(山西芮城县)三国。因毕万作战勇猛,晋献公将剿灭的魏国之地(山西芮城县),赐封给毕万为邑,并任命他为晋国大夫。毕万死后,子孙以其封地为氏,称魏氏。

《左传》载: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古本竹书纪年》载: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灭耿,以赐大夫赵夙;灭魏,以赐大夫毕万。

2、魏姓魏国的建立

公元前636年,毕万之孙魏犨因为随晋公子重耳出亡有功,重耳继位后为晋文公,令魏犨承袭魏氏的封爵,列为大夫,称魏武子,魏氏成为晋国强族。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发生,魏桓子、韩康子与赵氏共灭智伯,并瓜分其所有领地,从此晋国赵、魏、韩三卿独霸。至此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脱离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封魏斯为魏文侯,魏姓魏国正式成为周之诸侯国。

3、魏国都城

(1)魏城:今山西芮城县古魏镇。毕万所封居之邑。

(2)霍城:今山西霍州市。悼子迁徙霍城。

(3)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乡。晋悼公赐封魏昭子于安邑。

(4)洹水:今河北魏县。魏文侯由安邑迁都于洹水。

(5)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魏惠王由洹水迁都于大梁。

4、魏国疆域

魏国疆域最大时为: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市),此后魏国亦称梁国。

3、魏国君王世系

魏国君王历代世系

6、魏国大事迹

(1)跟随重耳: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魏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后(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晋国登上晋国位,是为春秋五霸的晋文公。晋文公念魏武子多年出生入死,保卫自己的安全,册封魏武子为晋国大夫。魏武子由于从晋文公重耳出奔,被称为五贤臣之一,为魏氏在晋国奠定了更深厚的基础。

(2)昭子助晋:魏昭子魏绛,又称魏庄子。为晋国司马,整肃军纪,将自身利害置之度外,斩杀扰乱仪卫军队晋悼公的弟弟杨干。魏绛居功不傲,不但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不居功,而且带兵打仗多有战功仍甘为赵武之佐,立功无数。他曾请晋悼公赈济贫民,以安军心,解民困。使晋国成为强国。晋悼公赐封昭子于安邑(山西夏县禹王乡)。

《左传》载: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魏绛与赵武率师斩行禀。十年(公元前563年),与士鲂戍梧及制。十三年(公元前560年),佐栾魇将下军救寺。十八年(公元前555年),与栾盈以下军克寺。

(3)献子创新:魏献子魏舒。山戎部落进犯中原,魏舒及荀吴(中行穆子)率晋军进攻无终(山戎国名)及和群狄(好些少数民族)。同戎狄的步兵遭遇于大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大原之战中,创造了以步战代替数百年的车战,打败了山戎。从此步战、阵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主导方式。

(4)桓子分智:魏桓子魏驹时,晋国为智氏、赵氏、韩氏、魏氏掌控。智氏势力最大,智伯联络韩氏、魏氏预灭赵氏,并分其赵氏土地。结果魏氏、韩氏、赵氏三家联手,灭了智氏,共分智氏土地。随后魏氏、韩氏、赵氏又逐渐瓜分晋国土地,使魏氏土地及势力大增加,成为强族。为成为诸侯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5)魏斯立国:魏斯继位魏氏,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无奈,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封魏斯为魏侯,魏国正式成为周代的诸侯国。从此,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都成为中原大国,与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后称魏斯为魏文侯。

(6)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联合卫宋两国军队,征伐赵国,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派人向齐国楚国求救。齐威王任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主力驰援赵国。解决邯郸之围。孙膑指挥齐军未去邯郸救赵,而向魏国重城大梁进逼, 魏军庞涓亲率主力,放弃进攻邯郸,回驰大梁。但同时间,齐军已于 桂陵(山东菏泽市东北一带)设伏,准备截击魏军。魏军由于长期在外作战,已疲态毕露,再加以长途跋涉之急速行军,士兵皆战意大降。于是齐魏一交战,魏军战败。

(7)中原称霸:公元前352年,魏国联合韩国将齐国打败,齐楚求和。公元前350年,魏反攻秦国,包围秦孝公于定阳,秦国战败乞和。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称逢泽(今河南开封市南)之会。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8)马陵之战:公元前343年,魏国称王,盟友韩国不从。次年,魏国出兵攻打邻近的韩国。齐威王看到魏、韩两国皆元气大伤,便任田忌为主帅,田婴为副帅,孙膑任军师,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首都大梁。 魏惠王将攻韩的魏军撤回,并任命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统率十万魏军攻向齐军。孙膑以减灶诱敌之计,引诱魏军深入,于魏军必经之处 马陵设伏。马陵通道狭窄,被林木所包围,而且地势险阻,庞涓中计,孤军深入,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因没有准备,即时溃乱,庞涓中箭,结果被齐军大败。庞涓眼见无法改变局势,只得自杀。齐军再乘胜追击,歼灭魏军10余万人,并俘虏了魏军的主帅太子申, 马陵之战以魏军大败而告结束。

马陵之战后,魏国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从头号强国顿时沦为二流强国。 此后战国开始了齐国和秦国争霸的局面。

(9)合纵连横: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张仪为魏相国,公孙衍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以抗秦,有五国伐秦之举,有三晋及燕、楚五国,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当时曾推楚怀王为纵长。但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攻到函谷关,秦出兵反击,魏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讲和。联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这次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齐、楚。由于联军组织不严密,故被秦军击败。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在修鱼(河南原阳县西),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斩杀8万余人,“合纵”随即失败。

(10)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余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战后,魏国、韩国精锐损失殆尽,再无力量单独抵御秦国。

(11)窃符救赵: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魏无忌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釐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魏安釐王,魏安釐王惧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

信陵君到了邺,盗出兵符假传魏安釐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杀死不从的晋鄙,强行夺权。信陵君统领晋鄙的八万士兵去救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邯郸之围,并于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侵攻军迎头痛击,攻秦至函谷关,秦国大败。

7、魏国灭亡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秦国将军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亡。

8、秦汉复魏

秦国灭魏国,把魏国公子、宁陵君魏咎放逐外地废为庶人。公元前209年,陈胜起兵反秦,魏咎加入了陈胜阵营。陈胜攻下魏地后,立旧魏国王族后人宁陵君魏咎为魏王,魏国复国。

公元前208年,魏王咎兵败自杀,其弟魏豹逃到楚,得到楚怀王拨了数千人给他,再向魏地进攻。魏豹攻下了魏地二十余城,楚怀王立豹为魏王。魏豹带领精兵跟从项羽进入关中。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把大梁地据为己有,于是徙魏王豹于河东(大约是今山西省中南部),以平阳为都,封为西魏王。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率兵从临晋渡过黄河,魏王豹向汉归降,带兵跟随刘邦攻楚。刘邦在彭城之战惨败后,魏豹离开刘邦回国,可是到达国内便叛离汉。刘邦遣郦生游说魏豹,被拒绝,于是刘邦派韩信攻魏,俘虏了魏豹,把河东并为汉的郡,魏国彻底灭亡,归汉。

三、魏姓的文化及发展

1、魏的名义

魏,古通巍、嵬。

《说文解字》:本作巍。高也。从嵬委声。

《论语》注曰:巍巍,高大之称也。后人省山作魏。

《玉篇·鬼部》:“魏,象魏,阙也。”魏即指阙宫门之台观。《文选·班固》:是以来仪羽集于观魏。

《集韵》载:魏或作嵬。巍或作嵬,通作魏。

魏,古鉥文,鬼原为祭神时,巫师戴着面具跳傩神舞的形象。

为了祈神明保佑五谷丰登,众巫女头顶一串高高的禾草扎成的高帽,在巫师的率领下狂舞,这种装饰有高大形象,故称为魏。这种舞女所戴的头饰也称“魏”,后来高大建筑的大门,也叫做“魏”,由此引申出“高大”之意。一般是指楼台和高、大、威武的意思。扩展意思是:鬼神。委即神,鬼即鬼。

傩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

2、魏姓图腾

魏姓图腾(一):是以魏氏之义标注的图腾,由三部分组成:

(1)左边是高大女子如委蛇般的蹲姿,代表魏氏来源于母系之神感。

(2)中间的禾代表他们始祖炎帝的发明农业种植。

(3)右边的为祭神时,女巫头顶一串禾草扎成的高帽子,在巫师的指挥下,手舞足蹈、狂欢起舞,以祈祷神明保佑五谷丰登。

魏姓图腾(二):是以魏字之义标注的图腾,由禾、女、鬼组成:

部族的女人,托举丰收的禾谷,观视带有面具的祈祷巫师(鬼),祈求神明保佑,年年丰收。

3、魏姓的迁徙分布及人口繁衍

(1)魏姓的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陕西南部、河南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境内发展繁衍,后发展至今河北南部、山东。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河北、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魏无忌的六世孙魏歆因在西汉时任钜鹿郡太守,封曲阳候,封地巨鹿郡下曲阳,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郡下曲阳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今江西,或迁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时,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

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中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中国一大姓氏。

(2)魏姓的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魏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山西、河南地区。两汉至唐朝,魏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北方和中原。

唐朝以后,魏姓已经进入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和福建,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时,魏姓大批进入闽南。明末永乐年间魏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魏姓大约有34万余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一位。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中国魏姓总人口的17%。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安徽,这五省魏姓大约占中国魏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福建,这三省的魏姓又集中了21%。中国形成了以四川、赣皖苏、鲁豫冀为中心的三大块魏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魏姓大约有45万余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魏姓人口增长比中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苏、江西,这三省魏姓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浙江、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的魏姓又集中了32%。福建为魏姓第一大省,占魏姓总人口的19%。宋元明600余年,魏姓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人口主要向江南地区迁移。中国形成了闽赣、苏浙鲁两大块魏姓聚集区。

当代魏姓的人口已近570万,列在中国第44位,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增到570万,增长了11倍多,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湖北、陕西、山东、江苏、甘肃、安徽,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魏姓人口。河南为当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9.6%。中国魏姓的分布形成了秦川、豫冀两块魏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人群回迁十分的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迂移。

4、魏姓郡望堂号

(1)郡望

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钜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

(2)堂号

魏姓的堂号主要有敬爱、治礼、十思、钜鹿、九合等。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钜鹿堂:魏姓因钜鹿郡为望,故也以“钜鹿堂”为其堂号。

5、魏姓名人

(1)魏姓古代名人

魏 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

魏 冉:战国时期楚国人,秦任将军,后为秦拜相,封穰侯。

魏 相:西汉丞相,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被封为高平侯。

魏伯阳:东汉时期的炼丹术家,著有《参同契》三卷。

魏 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为蜀征西大将军,南郑候。

魏 舒:晋武帝时为司徒,其人能断大事,为时人所推崇。

魏子建:北魏宣武帝时,任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

魏 收:北齐史学家。北魏时曾任编修国史,著作郎,著有《魏书》。  

魏 徵:唐朝政治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

魏 胜:南宋抗金名将。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

魏了翁: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鹤山全集》强调“正心、养心”。

魏良辅:明代戏曲家,昆腔的创立者。著有《曲律》一书。      

魏 源:原名魏远达,清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龚自珍齐名。

(2)魏姓近现代名人

魏大同:曾任中华民国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长。

魏 巍: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

魏文伯:历任最高人民检查署华东分署检察长,上海市委书记。 

魏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

魏 宏: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