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玩坏的专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校专利转化率不足 《被玩坏的专利》

《被玩坏的专利》

2024-07-12 12: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部分地区的专利补贴早已取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非正常专利申请?

专利代理的费用越来越低,X正、X维、X皓之类的机构靠什么活着?

安徽某地的专利编写产业闻名天下,这些专利为谁而编写,案源从哪里来?

河北石家庄和保定的知识产权电销产业,面向全国迅速开拓业务,切入口是什么?

《被玩坏的专利》是一个系列,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之后,我们从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这个角度来谈一谈。

高校专利占比畸高

“截至2023年9月,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超过四分之一。”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某次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在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排名榜单中,前二十名里有十名是高校及科研机构。甚至在部分省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了让人觉得夸张的程度。

例如,陕西省具有较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这些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有效发明专利量占陕西省总量的70.2%。下表是陕西省申请人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排名,其中前十名都是高校及科研机构,无一企业;甚至前二十名、前三十名,也基本都是高校及科研机构。

统计时间:2023年12月31日

高校及科研机构这么高的专利占比是极为不正常的。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沈健的研究,尽管美国集中了全世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政府的绝大多数科研资助也流向大学,但美国大学发明专利占整个国家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比例不足4%,企业发明专利占比则达85%。

在美国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排名榜单中,前二十名全部是企业,前一百名中,高校及科研机构也寥寥无几,不足十家。下图中有美国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五所大学,其中哈佛全美排名91。

作为对比,下图左侧是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五所大学。遥遥领先。

统计时间:2023年12月31日

2020年,曾看到这么一条新闻:

“2019年深圳大学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数量247件,较上一年度增长23.88%,继续保持全球教育机构第3位,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加州大学,并超过了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不知如何评价。

高校专利转化率极低

2023年8月,广西审计厅公布了9所区管高校2020~2022年财政补助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1所高校累计获得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5个项目实现转化;1所高校获得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这两所高校必然是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其中两个。看一下这三所大学在2020~2022年的专利申请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5030件;广西大学:3719件,桂林理工大学:2446件。

上面的统计情况意味着,这上万件专利申请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不能实现成果转化的无用申请。

不单是广西的9所高校存在专利无法转化的情况,中国的其他省份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同样存在专利无法转化的情况。

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应该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也应该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实际上,很多创新公司的成果一开始都是来源于大学,甚至直接应用大学的专利产生。

但《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而在发达国家高校专利转化率普遍很高。以美国为例,高校专利转化率高达50%,是中国高校转化率的13倍。

不过说句题外话,即使是成果转化做的很好的斯坦福大学,每年获得的专利许可收入也不过在1亿美元左右,和一年40亿美元左右(作为对比,清华大学一年约五六十亿美元)的经费投入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因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有很多,专利转化只是其中一种。比如很多成果也会通过论文等方式流入公共领域(笔者不是混学术圈的,对于论文就不发表评论了)。

专利无用背后的原因

2023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司徒国海指出:“高校和院所的专利权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存在大量沉睡专利,有货无市”。但实际上,很难说是“有货无市”,更应该说是“缺货”。

原因一,科研成果太少。

我国每年的科研项目着实够多,科研投入也是下了血本。比如单2020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就接收269671项基金申请,加上省市的科研项目,超过上百万个。只要这些科研项目能有十分之一产生成果,我国的科技早就起飞了。

如果有好的科研成果,好好转化一下,很可能直接身家数千万或者身家过亿,相信没有哪个科研人员挡着不去转化。

笔者接触的很多高校和院所的老师,做出成果之后,都会主动联系申请专利,进行完善的保护,然后寻求转化。有些会主动联系企业转化,有些甚至会拿着成果去创业,还有很多甚至不需要去主动转化,自然会有人找上门来。

据笔者了解,很多大型科技企业都有专门的团队关注和分析高校及科研机构在相关领域的最新专利;最不济,也会通过专利检索系统进行自动追踪,以第一时间发现优质成果。

所以,为什么成果转化率低?因为没有成果。

很多科研项目对应的成果就是几篇SCI论文,这些论文大多数都不可重复,那么这些科研成果对应的专利又怎么可能去实现转化呢?

原因二,专利文本质量太差。

有业内人士将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利戏称为“自杀式专利”。这里的“自杀式专利”,不是说申请的专利很厉害,能自伤一千杀敌八百,而是彻底的自杀。

做一个类比的话,就像是足球比赛前,先把己方要进球的球门封死。

一个专利的保护范围是由其权利要求限定的。通常而言,第一条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最大;再通常而言,权利要求中包含的技术特征越少,保护范围越大。

可以形象的理解为,权利要求包含的技术特征越少,其他人能突破的点就越少。因为规避专利的唯一方式是,避免使用专利的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

也可以直观的理解为,首条权利要求的字数越少,专利的保护范围越大,别人越难规避。相反,如果权利要求的字数很多,专利的保护范围越小(与权利要求相反,专利说明书通常是越详细越好)。

据统计,上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授权专利中,首条权利要求的平均字数高达886字。其中清华大学略好,平均735字。

如华为、腾讯、小米、OPPO、阿里等企业最新授权的1000份专利,首条权利要求的平均字数约为360~400字。

一条886字的权利要求,大约有一整页A4纸的篇幅,高考作文的字数要求一般也才800字;这意味着,对于其他人而言,满屏都是突破点,想照着做都难。

这样的专利,几乎很难起到保护创新的作用。即使授权了,又有什么用?不但白白公开了技术,还要浪费纳税人的钱去每年缴纳年费。

就这样,要不没有成果,对应的专利自然不存在转化的价值;要不有成果,但专利充满了漏洞,对应的专利同样没有转化的价值。那专利转化率能高吗?

为何高校申请这么多专利

原因一,职称

1990年后,中国大学老师的职务评聘进入了聘任制阶段。在聘任制度中,科研成果是职称评聘业绩条件中的重点,甚至是能否晋升的决定因素。

在主持国家或重大横向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和著作、专利及转化、获奖、标准制定和智库成果等科研成果中,论文和专利是其他各类科研成果的基础。

因此,努力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成为很多大学老师职业发展和职称聘任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

复旦大学“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曾告诫网友:“我写的书没啥意思,都是为了评职称用的,不用去读”。

随着水论文和水SCI成为产业,2016年,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国家提出了“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

职称和事业晋升、加薪补贴、人才补助、落户购房等息息相关,评职称的需求不会消失。论文的地位降低了,相应的,专利作为代表性成果的重要体现,地位就越来越高了。

比如人社部《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具有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明专利,可作为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业绩、成果条件;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明专利,可作为正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业绩、成果条件。

在很多省份,如果作为主要发明人,完成本专业项目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以上或省专利金奖,则可破格申报正高级工程师。

为了职称,咱就申请几个发明专利吧。

原因二,毕业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对于硕士的毕业要求不尽相同。

一开始,大部分学校的要求都是论文。很多同学为了一篇论文劳神费力,开题难,开篇难,引用难,过查重更难。论文并不简单,但为了毕业,只能拼命水论文和水SCI。

后来,随着破除“唯论文”风向,很多学校对于论文的关注降低了一些,但开始强制要求研究生毕业要有创新性成果。

创新性成果一样不简单啊。硕士研究生很少有机会与能力深入研究,也没有时间试错,也没有经费试错,学校也没有打算让硕士做科研创新,怎么会有成果?

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门道,拿到一个授权的发明专利似乎就简单多了;专利还能作为代表性成果的重要体现;那不就巧了吗?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个研一什么也不会,研三还没有什么创新性成果的研究生,此时此刻,在延期毕业和对申请垃圾专利之间做一个选择,你会怎么选?

为了毕业,咱就申请几个发明专利吧。

……

为了项目结题,咱就申请几个发明专利吧。

为了人才积分,咱就申请几个发明专利吧。

……

不知不觉之间,高校和院所就申请那么多的专利,将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众世界名校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高校专利应如何改善

让专利回归本质

专利制度可以鼓励创新者分享他们的发明,又保证他们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对发明的独家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可以带来经济回报,从而激励创新者继续投入研发,推动科技进步。

专利制度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创新激励机制之一(或许没有之一)。水论文水就水了,危害没有那么大,但是水专利损伤的是整个国家的创新。

专利既代表不了一个人的科研能力,也代表不了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一项技术能获得专利权,不代表这项技术很创新,也不代表这项技术很前沿。专利只是一份普通的法律文件。

在职称评审、研究生毕业考核、计算人才积分等过程,将专利作为指标实属“外行”行为。

考核老师该不该晋升、考核学生当不当毕业,有千千万万种方式,但务必不要再让专利作为一项指标。这不科学。

只有去除了不正当的需求,才能让专利回归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本质。

专利管理专业化

对于国内的大型科技型企业而言,都有不小的专利管理团队,人数从数十人到数百人不等。基本是每50~200名研发,配置一名专利管理人员。

很多高校和院所的专利申请量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但是却没有基本的专利团队。在很多高校和院所,都是科技处在管理专利。

但专利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科技处处理的更多是流程性的事务。

对于一项技术需不需要申请专利、有没市场前景、专利如何布局、在哪些国家申请、授权前景如何、是否需要其他辅助保护措施、专利质量高低等,科技处很难有准确的判断。

但上述内容,却是做好专利工作所必须的。

所以,高校和院所的科技处之下,应配置由专业人士构成的专利管理团队,执行专利风险控制、专利质量控制等工作。

如果实在解决不了编制问题、预算问题,没法配置专利管理团队,找一家靠谱的外部机构代为管理,也是可行的。

专利费用合理化

X州大学招标:发明代理费共3950元/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代理费,1400元/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代理费,600元/项。

X南理工大学招标:1050件普通或核心发明专利总计最高限价为400万,平均一件发明的代理费为3810元。

这个价格低吗,其实有些高校和院所招标的价格比这个价格还要低。

笔者统计了十余个高校和院所公开招投标的专利代理价格,发明平均3677元,实用新型平均是1248元,外观设计平均585元。

笔者从业十余年,团队的代理师基本都是硕士毕业,平均七年以上的行业经验,过往处理的都是大型企业的专利;一个代理师撰写一份合格的申请文件,也平均需要3~6个工作日。

按照我们的作业质量,上述价格是远不足以覆盖成本的。当然,我们不是个例。不说柳沈、贸促会、港专等收费较高的机构,就是三环、华进、三高永信、派特恩等很有性价比的机构,也只是少量承接高校及院所的价格稍高的专利。

如果承接了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利业务,怎么盈利?把很需要专业能力的专利工作变成不怎么需要专业能力的格式编辑工作,一天编辑一个专利,一个月编辑二十个以上的专利。

然而,对于一份合格的专利申请文件,单单是前期的理解沟通方案、查新检索、构思权要布局就经常需要一天的时间。

上文提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利多数是“自杀式专利”,这样的价格,做出来的专利,要是“不自杀”,要是能保护创新了,那才是奇迹。

有知产行业的朋友认为,中国高校和院所的专利应该砍掉90%,笔者对此深表赞同。减少专利数量之后,把原来的预算用在提高专利费用上,才能提高专利质量。

很多高校根本不清楚一个正规的专利代理成本是如何构成,而一味寻求低价。看似节省了专利代理费,但是产出也只会是一堆价值基本为零的专利;这才是最大的浪费。

结语

虽然很多高校和院所的老师懂科研,懂论文,但对于专利的认识似乎有偏差。虽然很多高校和院所的专利就是无聊的数量游戏,甚至是一文不值的包袱。但我们也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高校和院所的老师,开始主动寻找如清水这样的事务所,并愿意为专业服务提高费用,从而真正的保护好自己的创新成果,以免在后续转化的时候没有可用的专利,以免造成国家无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事物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这也只会是中国专利史上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

清水知识产权,愿专利行业清清如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