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军工】睿创微纳:非制冷红外领军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德红外与睿创微纳比较 【华西军工】睿创微纳:非制冷红外领军者

【华西军工】睿创微纳:非制冷红外领军者

2024-07-17 16: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机械军工e洞察

报告摘要

►技术立身,快速发展

公司成立于2009年,于2019年上市,在红外行业属于比较年轻的公司。成立以来公司深耕非制冷红外技术,目前已具备先进的集成电路设计、传感器设计、器件封测、图像算法开发、系统集成等研发与制造能力。得益于技术方面的领先性,公司发展十分迅速,并且从早期为下游公司提供红外设备核心的机芯、模组等产品逐步拓展了整机业务。2017-2020年度营收复合增速为77.86%,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74.03%。2020年度公司营收15.61亿元(+128.06%),归母净利润5.87亿元(+190.28%),业绩高速增长。

►军品发展前景良好,民品需求爆发

红外热成像仪最早运用在军事领域,其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性强、目标识别能力强、全天候工作等特点,被应用于军事侦察、监视和制导等方面,在武器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单兵红外装备方面我国渗透率较低,潜在市场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在单兵红外装备上进行了大规模装备,但离世界一流军队人均1部以上的水平还存在巨大差距。我们认为后续夜视仪、红外枪瞄等单兵红外设备市场将进入稳健增长阶段,主要增长来源于渗透率继续提升和原有设备的高端化产品替换。

由于红外热成像制导具有多种优势一直是一种主流的导弹制导方式,在制导导弹中应用极其广泛,目前我国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和实弹演练强度提升促使红外制导导弹需求增长,从而带动制导用红外热成像仪的需求大幅提升。

民用方面,红外芯片成本降低和科技发展使得红外设备在民用市场的需求及应用大规模爆发。近年来由于红外芯片实现了国产化,同时芯片的封装技术从金属封装发展到了陶瓷封装,再进一步向晶圆级封装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红外产品的成本和售价下降,使得红外技术和产品在民用领域得以快速普及。公司在基于先进红外热成像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消费级红外热成像产品以及与其他高新技术融合的红外光电技术领域均有技术储备,近年来已逐步开花结果。

►多项核心竞争力保证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从芯片到机芯再到整机,红外核心技术极其扎实。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及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生产,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根据各红外公司官网信息,公司是继美国DRS之后第二家对外发布10μm非制冷探测器产品的,在多项红外技术关键技术指标上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先进的封装技术也是公司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公司金属封装和陶瓷封装探测器产能约为50万只/年,陶瓷封装技术已向市场推广,并在军品中得到初步应用,有效降低了产品成本。

此外,公司近年来公司积极向下游拓展,已实现多个领域的整机销售。其中户外和狩猎领域是公司整机产品to C端市场的重要突破点,近年来营收规模快速扩大。

公司在军品方面公司军品红外热像仪覆盖型号广泛,特别是在军用非制冷红外探测器领域,公司凭借其领先技术做到了市占率最高,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枪瞄、夜视仪、红外望远镜等单兵红外设备,以及反坦克导弹等非制冷弹。目前公司军品订单饱满,除批产型号外,在研及预研项目储备充足,为公司军品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投资建议:

根据公司 2020 年业绩快报营收实现营收 15.61 亿元,同比增长 128.06%;实现归母净利润 5.87 亿元,同比增长 190.28%。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2 年分别实现营收 22.44 亿元和 30.69 亿元, 实现归母净利润 7.68 亿元和 10.91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1.73 元和 2.45 元,对应 PE 分别为 52X 和 37X。首次覆盖给予“买 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公司军品主要系订单驱动,受军品采购政策和需求的影响,可能存在军品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此外随着销售规模扩大,公司军品存在降价风险;

因智能驾驶等新兴技术更新较快,且下游客户对成本较为敏感,公司红外设备在新兴市场拓展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

正文

1. 国内非制冷红外芯片领军者

1.1 红外行业的后来者居上

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11日成立,2016年6月16日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7月22日成功科创板。

公司是一家领先的、专业从事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与MEMS传感技术开发的集成电路芯片企业,致力于专用集成电路、MEMS传感器及红外成像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自2009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红外热成像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2018年5月,公司发布12微米1280×1024百万级像素数字输出红外MEMS芯片,在深耕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同时,公司也在不断探索太赫兹成像探测技术,于2018年1月推出VGA面阵非制冷太赫兹成像机芯。2019年,率先发布10微米1280×1024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实现10μm像元、大规模面阵非制冷红外焦平面芯片的批量化生产。

公司实际控制人马宏先生直接持股比例为 17.77%,第二大股东李维诚持股比例 为 12.17%。截至目前,公司有七家控股子公司和三家参股子公司,并建有山东省红 外成像与光电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光电成像技术工程实验室。

控股子公司为艾睿光电、合肥英睿、苏州睿新、无锡英菲、成都英飞、无锡奥夫 和上海为奇。其中,艾瑞光电是公司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及组件的研发、生产 和销售经营主体,主要产品包括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热像机芯模组和应用终端 产品。艾瑞光电研发人员占比 47%,已获授权及受理专利技术 567 项,涵盖的技术 领域包括集成电路芯片、MEMS 传感器设计和制造、MatrixⅢ图像算法和智能精准测 温算法等。2019 年艾瑞光电领军发布国内首款 10μm 1280×1024 氧化钒非制冷红外 焦平面探测器。艾睿光电现持有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武器装 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获得军品供应资质。

公司目前已具备先进的集成电路设计、传感器设计、器件封测、图像算法开发、系统集成等研发与制造能力。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军用及民用领域,其中军用产品 主要应用于夜视观瞄、精确制导、光电载荷以及军用车辆辅助驾驶系统等,民用产品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汽车辅助驾驶、户外运动、消费电子、工业测温、森林防火、医疗检测设备以及物联网等诸多领域。

1.2 营收、利润高速增长,业务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公司营收、利润快速增长,2017-2020 年度营收复合增速为77.86%,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74.03%。2020年度公司营收15.61亿元(+128.06%),归母净利润5.87亿元(+190.28%),主要系新冠疫情引致红外测温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公司除对外销售测温产品整机,还为下游客户提供设备所需的红外芯片和机芯;此外公司持续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加强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以及政府补助增加多方面因素使公司 业绩高速增长。

公司毛利率水平较高。2019 年公司主营业务实现毛利率 50.42%,较去年同期下 降 9.72 个百分点,主要系公司对探测器和机芯进行降价让利下游客户,以提升核心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另外公司近年来积极向下游整机产品拓展,销售额增长迅速,但毛利率低于芯片和机芯等产品,也使得整体毛利率有所下滑。2020Q3年公司整体毛利 率 63.22%,主要系产品技术工艺提升、产品结    构变化等使探测器和整机毛利率提高。

红外设备制造步骤包含芯片、探测器、机芯到整机,公司具备从芯片到整机的 研制生产能力,其中对外出售探测器、机芯和整机产品。生产流程是CMOS读出电路晶元后,进行MEMS传感器晶圆加工,随后进行划片切割成为红外MEMS芯片,将红外MEMS 芯片封装之后形成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探测器与图像处理电路组装后形成机芯,将机芯与智能处理电路、镜头、机械结构件、显示屏等组装成为整机。

探测器、机芯和整机业务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2020Q3年探测器、机芯、整机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亿元、2.11亿元、4.60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幅111.86%、294.61%、172.05%,各类产品均实现较大增长。且民品实现销售收入78,975.17 万元,占当期主营业收入的73.83%,较上年同期增长156.17%;军民比例3:7,军民市场齐放量。

2. 红外产品军民应用前景广阔

2.1 红外行业简述

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又称红外光、红外热辐射,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6至1,000微米之间。

红外线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辐射,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质都不断地辐射红外线,红外线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温度和材料特性直接相关,温度越高,红外线能量就越大。

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红外热像仪也叫红外成像系统或红外探测系统,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用来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的高科技产品。

红外热像仪通过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然后经过光电转换、电信号处理及数字图像处理等手段,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简单来说,红外图像转换成可见图像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利用对红外辐射敏感的红外探测器把红外辐射转变为微弱电信号,该信号的大小可以反映出红外辐射的强弱;第二步是利用后续电路将微弱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从而清晰地采集到目标物体温度分布情况;第三步是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上述放大后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电子视频信号,电视显像系统将反映目标红外辐射分布的电子视频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得到可见图像。

红外探测器是红外热像仪的核心部件之一,用来探测、识别和感知红外辐射,探测器水平直接决定了最终形成的可见图像的清晰度和灵敏度。

红外探测器的设计、生产及研发涉及到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制冷和封装等多个学科,技术难度很大,目前全球仅有美国、法国、以色列、中国等少数国家能够掌握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核心技术。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红外探测器都是焦平面阵列,其特点是由M×N个热敏单元(即像元)排成阵列,用来接收红外辐射,睿创产品即采用焦平面阵列技术。

红外探测器可以分为制冷型探测器和非制冷型探测器。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在探测原理上属于光子型,利用红外辐射与探测器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光电效应实现对目标的探测;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在探测原理上属于热式,利用目标红外辐射与探测器材料产生的热效应实现对目标的探测。由于需要低温制冷工作,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应用场合受限,而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无需制冷工作,可维护性高,复杂度低,成本低,体积更小,功耗更低。在军用领域,不仅能够取代部分制冷型应用,还能应用于诸多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受限的场合,比如单兵装备等。在民用领域,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占绝对份额。

封装也是制作探测器的重要步骤之一。封装成本占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制总费用的50%以上,而决定封装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其采用的封装技术,所以封装技术己逐渐成为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目前行业内封装技术可以分为金属、陶瓷及晶圆级封装三类。其中晶圆级封装难度最大,但集成度更高,提高了批量生产的效率并能将封装成本从千元量级将至百元量级,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降低使用门槛,扩大市场容量。当前公司的陶瓷封装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是公司主推的封装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销售产品中,走在了国内市场的前沿;此外公司的晶圆级封装技术在国内也处于领先地位,处于初步推广阶段,并已在部分产品中应用。

另外,红外成像产品的信号和图像处理电子器件主要还采用SMT焊接等方式组装在PCB电路板上。目前采用ASIC芯片集成方式替代PCB电路板级元器件集成是低成本红外成像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可以显著减小成像模组尺寸,降低量产成本,在大规模量产的情况下规模效应显著。2020年8月8日,公司领先发布基于自主研发ASIC处理器芯片的全系列红外热成像模组。该系列模组搭载自主研发的“猎鹰”AISC处理器芯片,取代了传统热成像模组的FPGA方案,具备更小体积、更轻重量、更低功耗、更优成本、更高性能特点,即满足新一代红外探测器SWaP3(Size,Weight Power,Price,Performance)的应用要求。

2.2 军用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红外热成像仪最早运用在军事领域,其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性强、目标识别能力强、全天候工作等特点,被应用于军事侦察、监视和制导等方面,在武器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根据全球红外巨头Flir公司在2019年的估算,全球红外市场的空间约为340亿美元,按照用户的属性或产品用途可分为国防、工业和商业三大类市场。其中,国防领域的市场空间最大,约为158亿美元。

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的军用市场由于底子薄,仍处在大力追赶阶段。近年来红外热像仪在我国军事领域的应用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包括单兵、坦克装甲车辆、舰船、军机和红外制导武器在内的红外装备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单兵红外设备和红外制导是军用红外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赛道。单兵红外设备方面,根据《红外成像技术的军事应用及展望,2003》一文中显示,目前我军红外装备的人均配备比例尚不足0.1,而美军为1.7,我国红外设备渗透率较低,潜在市场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在单兵红外装备上进行了大规模装备,但离世界一流军队人均1部以上的水平还存在巨大差距。我们认为后续夜视仪、红外枪瞄等单兵红外设备市场将进入稳健增长阶段,主要增长来源于渗透率继续提升和原有设备的同类高端化产品替换。

由于红外热成像制导具有多种优势一直是一种主流的导弹制导方式,在制导导弹中应用极其广泛。其主要优势有灵敏度高、导引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实现“发射后不管”、具备准全天候功能以及强适应性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红外成像制导自诞生以来一直是精确制导导弹家族中的宠儿,根据《浅析美国精确对地打击武器配系及作战使用》数据,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飞机共发射了5000余枚“小牛”式空对地导弹,大约2/3是红外成像型制导的AGM-65D,取得了显赫的战果。目前我国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和实弹演练强度提升促使红外制导导弹需求增长,从而带动制导用红外热成像仪的需求大幅提升。

2.3 民用领域需求快速增长

红外芯片成本降低和科技发展使得红外设备在民用市场的需求及应用大规模爆发。近年来由于红外芯片实现了国产化,同时芯片的封装技术从金属封装发展到了陶瓷封装,再进一步向晶圆级封装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红外产品的成本和售价下降,使得红外技术和产品在民用领域得以快速普及。

红外热成像仪在民用市场消费额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产品成本下降带来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随着红外热成像仪在电力、建筑、执法、消防、车载等行业应用的推广,国际民用红外热成像仪行业将迎来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期。

根据Maxtech International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预测,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由2018年的45.73亿美元达到2023年的74.6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0.29%。

在安防视频监控产品市场,随着传统产品竞争的日趋白热化,红外热成像技术成为安防厂商的关注重点,海康威视、大华等龙头厂商都在着力布局红外热成像产品市场。根据中国报告大厅数据,2010年至2017年,我国视频监控市场规模从242增长至1142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24%。根据《中国安防》预测,十三五期间,红外产品安防监控领域市场规模将达150至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以上。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及消费水平提高,红外热成像仪将更多的应用于汽车辅助驾驶、个人消费电子及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新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需求空间广阔。公司在基于先进红外热成像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消费级红外热成像产品以及与其他高新技术融合的红外光电技术领域均有技术储备,近年来已逐步开花结果。2020年下半年公司全新Asens系列车载红外摄像头上市,全面满足从低速无人车到L4级别自动驾驶的安全需求;发布AT1280首款130万像素高清红外测温系统,配备红外AI智能分析软件,可满足高通量大范围人群体温检测应用需求;以及推出全系列基于自主ASIC芯片和自主12微米晶圆级封装红外芯片的微型热成像监控与测温模组,聚焦机器学习和基于云的人工智能技术,随着5G技术的普及,将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慧家居、家庭安防监控、智慧诊疗等领域,加速抢占未来红外市场。

2.4 国产红外设备“走出去”已成趋势

纵观我国红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核心器件全部依赖进口(2010年以前)→实现全国产化(2015年左右)→红外产品大规模走出去(2020年起)三个阶段,随着我国红外产品不断出口海外,国内头部厂商有望树立品牌效应,实现收入规模的跃迁。

红外探测器的设计、生产及研发涉及到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制冷和封装等多个学科,技术难度很大,目前全球仅有美国、法国、以色列、中国等少数国家能够掌握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核心技术,早期我国探测器全部依赖进口。由于探测器成本占到了红外热像仪的60%,直接导致国产红外热像仪价格昂贵。2008年前后,我国陆续有企业走上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自主研发之路,政府也通过各项政策和专项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从2015年起,我国已能够自主生产红外探测器、机芯等红外热像仪所需的全部关键零部件,目前我国红外设备制造产业整体呈现出了军工集团、中科院系科研院所和少量优质民营企业三大体系并存的格局。

近年来,国内非制冷红外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已经具备探测器的自主研发及量产制造能力,目前国内非制冷红外行业已经掌握了从探测器、成像机芯到整机产品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高德红外致力于红外探测器的自主研制与批产化,早在2013实现了红外核心探测器技术自主可控,目前已拥有三条完全自主可控的8英寸探测器批量化生产线;公司专注于非制冷氧化钒红外探测器研制生产,氧化钒技术国际领先,在小像元技术方面国内领跑(10μm),探测器机芯出货量最大;大立科技是国内非晶硅技术龙头,目前在探测器大面阵方面国际领先(600万像素)。从2019年销售规模上看,高德红外以16.38亿元的销售额排名第一,公司及大立科技分列第二、第三位,而2020年三大厂商销售额更是突破往年,并且这些企业的复合增长率明显高于红外龙头企业FLIR,国产替代逐渐增强。

根据Yole调研报告《2020年热像仪和热探测器报告》显示,在2020年的全球红外热成像整机出货量上,美国FLIR市场占有率35%排名第一,高德红外位居第二,市场占有率17%,同时也是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中国热成像厂商。全球十强中,中国厂商占据四席,分别是高德红外、海康威视、睿创微纳和大立科技。

随着中国热成像厂商在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上的持续发力,其全球市场份额还将稳步扩大。Yole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红外热像仪全球市场占有率占比已达44%,几乎占领2020年全球红外热成像整机市场的一半,相较2019年提升了29%。如此高的增长,使Yole提出新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红外热像仪在全球红外市场份额将达到64%,或将开创一个属于“中国制造”的2025年。

3. 多项核心优势保证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3.1 国从芯片到机芯再到整机,红外核心技术极其扎实

纵观红外热像仪市场,主要企业例如FLIR均实现了从芯片到整机的一体化覆盖。红外行业特别是民用红外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每年都不断有新领域拓展,由此导致了红外产品往往需要定制化生产,同时下游市场虽多但缺乏如通信基站等海量级别的应用市场,因此需要外采芯片和机芯的厂商在下游市场不断拓展的情况下难以迅速响应新兴市场的需求,也难以维持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因此我们认为国内整机厂商很多,但只有像睿创微纳这种拥有上下游完善的技术储备的企业才更具有竞争力。

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及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生产,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和专利,目前公司已获授权共计96项涉及红外成像传感器热敏材料、器件结构和加工工艺的专利、14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以及软件著作权38项,并于2017年获批作为牵头单位承担“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任务。2019年公司成功研发1280×1024像元间距10μm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根据各红外公司官网信息,公司是继美国DRS之后第二家对外发布10μm非制冷探测器产品的,在多项红外技术关键技术指标上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红外芯片小像元是公司最为突出的技术领域。2019年10μm1280×1024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产品的研制成功,该探测器采用氧化矾技术,像元中心距10μm,集成百万像素阵列,实现片上14位数字输出,在30Hz工作帧频下,噪声等效温差(NETD)优于40mK。目前,市场主流技术节点为17μm/12μm像元中心距。更小像元中心距的焦平面探测器可提供更清晰细腻红外图像,满足大视场、远距离的应用场景需求,适用于边界安防、国土防卫、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场景。

此外先进的封装技术也是公司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公司金属封装和陶瓷封装探测器产能约为50万只/年,陶瓷封装技术已向市场推广,并在军品中得到初步应用,有效降低了产品成本。

公司IPO项目技术投入占比大,持续保持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技术优势。公司IPO发行6000万股募资4.5亿元用于以现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芯片技术改造及扩建、红外热成像终端应用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及睿创研究院建设,对非制冷红外焦平面芯片进行技术升级,开发波长级像元尺寸传感器技术、晶圆级封装技术、晶圆级红外光学技术和专用红外图像处理芯片技术,实现非制冷红外芯片的集成化和模组化,大幅降低红外成像模组的价格,同时,将核心技术向红外热成像终端应用产品延伸,并致力于太赫兹芯片及成像系统、下一代红外芯片及智能红外模组和高端光学MEMS芯片技术研究,从而保持技术先进性,稳步扩大产能,以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3.2 下游拓展顺利,卡位to C户外&狩猎市场

公司早期民用市场主要为向海康威视、大华等安防企业提供红外芯片和机芯,近年来公司积极向下游拓展,已实现多个领域的整机销售。其中狩猎市场是公司红外整机增速较快的市场,主要为海外户外玩家提供红外望远镜,猎枪的枪瞄等整机产品。

公司红外成像技术领先,其突出特点为图像高清晰,被誉为“看清头发丝的热像科技”,且具有价格优势,在海外的户外及狩猎市场广受好评,公司近年来海外收入近年来也持续高增长,2019年海外收入达到2.39亿元,占总收入的34.93%,2020Q3年海外主营业务收入3.79亿元,增幅191.34%。

目前红外产品需求主要来源于军用或政府(to G),以及工业等领域(to B),缺乏个人级或消费级产品(to C),公司选择从户外&狩猎市场进行整机产品的突破点具有多重意义:

1)卡位to C市场,目前红外产品受制于成本因素在C端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公司凭借其在军品领域的枪瞄望远镜领先技术针对性的开发了户外&狩猎市场,户外市场属于高消费市场,在红外成像仪价格还不“亲民”的阶段也具备较大市场空间,同时该市场对产品价格敏感度较低,也有助于公司维持较高毛利率水平。最后公司近年来已经积累的市场口碑能够帮助公司在该领域形成一条强有力的护城河;

2)快速扩大整机销售规模,优化收入结构并积累相关技术经验;

3)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技术通用性好,比如猎枪枪瞄和军用枪支枪瞄,可以做到一种技术,两个应用市场,并且可不断根据两种用户的反馈对产品进行双向优化。

以狩猎市场为例,海外持证猎人数量多,也是相关产品渗透率提升空间大。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法国已有120万的持证猎人,为欧洲之最。目前公司民品户外夜视产品销售主要集中在欧洲,并已逐步拓展至北美等市场,新冠疫情使人员聚集的娱乐活动大幅减少,打猎等非聚集性活动有望成为在人群中进一步普及,公司该业务收入有望持续高增长。

3.3 军品覆盖型号广泛,保证公司持续成长

公司军品红外热像仪覆盖型号广泛,特别是在军用非制冷红外探测器领域,公司凭借其领先技术做到了市占率最高,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枪瞄、夜视仪、红外望远镜等单兵红外设备,以及反坦克导弹等非制冷弹。并且在部分型号上公司红外探测器实现了独家供货,彰显出军方对公司技术的认可。

目前公司军品订单饱满,除批产型号外,在研及预研项目储备充足,为公司军品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4 军光谱拓展,打造综合光电感知设备供应商

公司近年来还布局了激光、太赫兹、微波等相关领域。其中激光方面,公司主要产品包含铒玻璃人眼安全激光器和基于铒玻璃激光器的激光测距模块研制生产技术,可满足3-15km 激光测距需求,主要应用于各类有激光测距需求的整机系统,目前已进入批量生产环节;太赫兹方面公司推出了国内首款,也是目前唯一阵列规模达到640×512的非制冷THz焦平面探测器,噪声等效功率优于80pW,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光电公司拓展电磁波频谱范围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2021年1月4日美国工业传感器巨头Teledyne宣布将以股票(50%)+现金(50%)方式收购红外热像仪龙头制造商FLIR,交易总值约80亿美元,预计交易将于2021年中完成。通过观察FLIR的发展路径以及本次两家公司合并可以发现,拓展电磁波频谱的覆盖范围是光电类公司持续成长的必由之路。FLIR自成立以来深耕红外领域,其下游市场不断拓展。后续公司将发展愿景定义为“世界第六感”,从而进一步将产品的覆盖范围延伸至激光、可见光等相邻的多种领域。由此可见,FLIR的成长一部分得益于红外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另一部分得益于频谱拓展带来的业务广度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公司在红外市场飞速发展之时选择拓展频谱范围进行储备,将有助于公司长期发展,并可在红外发展趋稳时打破单一红外行业市场天花板。

4.  投资建议

公司是国内非制冷红外龙头,早期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打入国内安防市场为其提供红外相关的机型、模组,随着红外芯片成本下降,红外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开始普及,公司也顺势向下游红外整机拓展,近年来发展迅速,并抓住了户外这一“利基”实现整机产品的跨越式发展。军品方面,公司产品受到下游客户充分认可,在手订单充足,非制冷领域特别是红外枪瞄方面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后续发展无忧。

根据公司2020年业绩快报营收实现营收15.61亿元,同比增长128.06%;实现归母净利润5.87亿元,同比增长190.28%。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2年分别实现营收22.44亿元和30.6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68亿元和10.9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73元和2.45元,对应PE分别为52X和37X。目前我国红外行业处于蓬勃发展中,军用和民用领域需求不断增长,公司军品业务在十四五期间将持续增长,民品业务也将随着红外芯片成本的降低而蓬勃发展。公司作为非制冷红外龙头企业,有望在未来发展中持续提升收入、利润规模和市场份额,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5. 风险提示

公司军品主要系订单驱动,受军品采购政策和需求的影响,可能存在军品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此外随着销售规模扩大,公司军品存在降价风险;

因智能驾驶等新兴技术更新较快,且下游客户对成本较为敏感,公司红外设备在新兴市场拓展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分析师:陆洲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0110001

研究助理:朱雨时

证券研究报告:《睿创微纳:非制冷红外领军者》

报告发布日期:2021年3月29日

重要提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若您并非华西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受限于访问权限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为华西证券军工团队设立及运营。本订阅号不是华西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是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华西证券及华西证券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为使用本订阅号信息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华西证券所有,华西证券对本订阅号及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华西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