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内容 深度

深度

2024-07-18 01: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凝练语文核心素养

此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很丰富,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对每门课程统一的要求。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我们把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关联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其他三点都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关——要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激励学生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这样明确的概括是第一次,对语文教学各个方面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学习任务群”引导教学方式变革

既然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而素养是面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群”的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

学习任务群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除着力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外,还充分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新手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是本次修订的又一个亮点。

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

这种有人文主题的任务群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

学习任务群分布在高中三个年级的三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中,最大限度地达到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增强的目的。

课程标准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阅读与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研习”等18个学习任务群,有的分别落在这三类课程中,有的则贯穿三个学习阶段;有的单独做成单元,有的可以以同一个主题拼合不同的任务群来实施。

18个学习任务群组成一个横向联系、纵向递进的课程系统,并且测算了各任务群所占课时的比例。特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比例,做了必要的规定,避免了课程实施中的随意性,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学习任务群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改变了传统的单元课文呈现方式和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对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的作用。

▲整本书阅读对教师提出高要求

互联网环境下,阅读容易走向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浅尝辄止、断章取义地截取片段信息。新课标强调阅读整本书,正是针对这种现象。

学校要培养善于深入思考、具有创造思维的人才。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全面归纳论点、辨析是非真伪。

因此,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读懂文本,把握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对提升运用语言能力和加深思想深度,学会在大量的文本中过滤和吸取多种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内容、目标和教学提示。其中特别提出“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好书,而且自己要读好选择的书,并且要关注不同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兴趣,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教师在未来课程中的实施要点

这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力度是比较大的。教师在后续实施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把握好语文课程的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面“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性”“综合性”应当是语文课程实施不可偏离的关键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的教育应该和它融合在一起。

第二,坚持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学习方法。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坚持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读书思考、积累梳理和运用实践,促使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第三,整合“学习任务”,紧抓“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要把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任务,通过情境化、结构化的设计,组合成“群”,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科书和教师引领下的自主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内容应该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和语文核心素养。

第四,实实在在做好探究、创新的教育。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创新,探究学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紧扣语文课程的目标,从贴近学生的课程内容和生活现实中的事例入手,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要重视在探究中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

数学: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题量,重视实践和创新

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标修订组负责人)

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学的研究领域与应用领域得到极大拓展,已渗透到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课标将数学素养作为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强调数学课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作用。

▲凝练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目标首先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其次,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进而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这两个过程中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最后,能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简称“三会”)。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三会”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围绕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实践能力的表现。我们通过把“数学建模、数据分析”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把“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作为一条贯穿课程始终的内容主线;在评价考试建议中,要求保证“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一系列具体措施,让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实实在在落在数学课程中。

此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还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数学教学中不仅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更关注如何引导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应用。

不仅如此,我们更希望学生能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可以看出,在整个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中心地位。

▲不再强化模块化的内容结构

数学实验稿的课程内容采取了模块化的内容结构,这种设置没能很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规律。

在新标准中,我们采用了“主线-主题-核心内容”的课程内容结构,设置了函数、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并把四条主线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中。

其中,把“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作为主线是又一个突破,完善了实验稿“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内容的不足,给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设置了专门的课时,设计了评价方式,并要求把完成的结果放入综合评价档案袋中。

这些设计体现了新标准对数学实践和创新意识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重新思考了选修课程的课程定位、设置原则、课程结构,把选修课程分为A、B、C、D、E五类。

A课程是供有志于学习数理类学生选择的课程;B课程是供有志于学习经济、社会类和部分理工类学生选择的课程;C课程是供有志于学习人文类学生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供有志于学习体育、艺术(包括音乐、美术)类学生等选择的课程;E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需求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也可以是社会团体为中学生开发的课程,包括拓展视野、日常生活、地方特色的数学课程,还包括大学数学的先修课程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对评价考试的建议

在实验稿实施过程中,数学一线教师最强烈的意见是课程标准与考试脱节,本次修订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把新标准作为教育改革的“龙头”和学生发展的“路线图”,作为指导教学、评价的依据。

新标准提出了数学学业质量要求。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相应阶段的学习之后,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的总体描述,是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教师教学活动与评价、教材编写的指导性要求,也是相应考试命题的依据。

我们将数学学业质量分为三个水平:数学学业质量水平1是高中毕业应当达到的要求,也是高中毕业的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依据;数学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考的要求,也是数学高考的命题依据;数学学业质量水平3是基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某些内容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提出的要求,可以作为大学自主招生的参考。

高等院校招生评价,特别是自主招生评价,除了高考的成绩外,建议还要参考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评价、学生完成的研究报告或者小论文、选修中各类课程的成绩、大学先修课的成绩等等。

新标准对于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例如:

命题时,应有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还应包括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自然、合理。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的评分应遵循满意原则和加分原则,达到测试的基本要求视为满意,有所拓展或创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分。

此外,考试应逐步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题量;适度增加试题的思维量;关注内容与难度的分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比重与水平的分布;努力提高试卷的信度、效度和公平性。

▲新标准落实中突破的要点

新标准颁布之后,最重要的任务是实施,要把其倡导的理念落实在日常教学中、考试评价中、教师专业发展中和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在这个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三个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第一,开展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希望教师能从一节一节课跳出来,进行主题式教学(深度学习)设计和实施,因此,新标准特别强调“把握数学本质”“注重主题(单元)教学”“重视情境创设和问题提出”。

第二,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要重视日常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考试命题时,要有一定量的开放题,并重视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第三,关于“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的实施和考试评价。很多教师对数学建模活动的理解停留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数学建模,从主观上觉得很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实施“数学建模活动”教学的积极性,需要加强对“数学建模活动”的培训,更新教师观念。考试中如何考“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是对整个数学教育界提出的挑战。

英语:以主题意义为引领,推进个性化学习

梅德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个性特点更趋多样化。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胜任力。这些成就、问题与挑战是我们修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参考。

▲助推学生终身发展

修订组通过研究和提炼,明确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大要素构成。

就其关系而言,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四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课程总目标。

通过这四大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好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跨文化交流中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信息。

修订组在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基于上述四大核心素养,聚焦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改进与创新:

一、明确面向大众教育的普通高中定位;

二、调整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重;

三、树立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育人取向和文化自信;

四、提出培养善于学习与反思、勇于探索与建构、积极合作与交流等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五、研制与学科育人本质和育人功能相吻合的学科核心素养;

六、研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

七、研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八、提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九、加强教学与评价建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学科核心素养在如何落实

为落实核心素养,我们首先建构了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满足高中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坚持普通高中英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明确必修课程内容为高中毕业要求,选择性必修课程为高考要求,选修课程为高校自主招生或其他要求。

其次,优化了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内容体系与育人任务,在发展英语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分析判断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减负增效,减少了必修课程容量,调整了对高中毕业的学业要求,扩大了选修课程的内容范围,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以主题为引领,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诸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活动串联,力求解决长期存在的碎片化知识教学现象和课堂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再次,提出了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形成的“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和优化学习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情境化,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这种活动观符合外语学习的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等特点。基于语篇所提供的主题情境,由信息获取与理解、梳理与加工、整合与内化、表达与交流、迁移与创新构成一系列融语言、思维、文化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架起了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的桥梁,在活动中落实课程内容,通过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目标和课程总目标。

▲教师在未来课程中的实施要点

第一,要转变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教学观念,深刻理解学科育人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基于学科内容、依托学科活动的育人有效途径。

第二,教师要重视课程结构和学分要求的变化,探讨如何通过6学分的必修课程,切实为全体学生奠定英语学习的共同基础,并通过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选择,推进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多元需求。

第三,努力改变碎片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六要素整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语言、文化、思维融合的教学,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形成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第四,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重视提高有限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效,依据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开展教学与评价活动,通过形成性评价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五,教师要主动并积极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开拓英语学习的渠道和丰富英语学习的资源创造条件。

版权声明:转自 | 校长传媒【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转载出处。】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