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精简知识点+例题+思维导图!超好用,预习或备战考试都能用(学校资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中国地理概况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 精简知识点+例题+思维导图!超好用,预习或备战考试都能用(学校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 精简知识点+例题+思维导图!超好用,预习或备战考试都能用(学校资料

2024-07-16 08: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云、星际物质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探测器等,宇航员扔出的太空垃圾也是天体,属于人造天体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特征)

运动特征:(1)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

(1)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性

(2)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结构特征:

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巨行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4.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到远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5.地球上为什么存在生命?

外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

内因:①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②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产生水汽

6.太阳活动类型及对应发生位置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干扰电离层,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⑵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⑶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⑷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8.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地球不同纬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使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差异。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直接利用太阳能;目前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9.地震波分类及特点:横波(S波)和纵波(P波)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传播

10.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最活跃的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特别注意:对流层厚度不同纬度不同,低纬地区为17-18km,高纬地区为8-9km,中纬地区为10-12km。

 12.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名称,利用大气作用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

①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温度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温度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②人造烟雾防冻害: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③为什么雾多形成于晴朗的夜晚(十雾九晴)?

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的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快速下降,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易凝结形成雾   

④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海拔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也弱,温度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海拔高,风力大,热量散失快。

   ⑤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烈的原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污染少,空气洁净;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少,日照时间长。

⑥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少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海拔较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径较长,被大气削弱较多。

13.  热力环流原理;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应用。

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T37、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地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然而每年夏季,该地区易形成热低压,经常出现雷暴天气(由水汽充足、对流旺盛的积雨云所产生)并形成较为丰富的降水。下图示意该地区夏季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

①描述图中热低压的形成过程。(4分)

该区域沙漠广布,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导致气温迅速升高,空气上升形成热低压。

②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推测在图中热低压影响下美国西南部地区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变化:气温日较差减小(或白天气温降低,夜晚气温升高)。原因:受热低压影响,形成雷暴和降水天气,大气中云量增加。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减小。

14.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6图2.11)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15.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16.风向如何绘制(近地面与高空)?

(1)找高压、低压,在等压线图上,画出该点的切线

(2)画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

(3)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垂直风向(如右图,北半球某地)

(4)近地面风向: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气压线斜交,呈30°—45°。高空: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17.等压线图的判读(此图为北半球)

(1)B为高压中心,A为低压中心

(2)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比较两地的风力大小,并说明原因:(风向如图中实线)甲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风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

(3).A、B两地气温日较差大的是B;原因:

B地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气温日较差较大。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8、水循环示意图

(1)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①海陆间循环最为重要——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②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③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和下渗。

其中人类活动对蒸发蒸腾(植树种草)、降水(人工增雨)、下渗(渗水砖、路面硬化)和地表径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施加影响。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3)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①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变化及原因?

  增大   原因是地面硬化后,下渗量大大减少。

②城市建设后,洪峰会提前还是退后?

  提前  地表硬化,地面径流会迅速汇集,汛期洪峰量增大,所以相对于城市建设前,洪峰要提前。

③城市建设后,蒸发量变化及原因?

    变小   由于地表水通过下水道流走,地面积水较少,蒸发量就会减少,还与缺少植被覆盖有关。   

④城市建设后,地下径流量变化及原因?

  减少  地面硬化后,地表水通过下水道流走,来不及下渗或无法下渗,而使得地下径流相对减少,也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4)蒸发影响因素:

(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不断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海陆间联系的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水循环原理应用:(学程探究建构学习活动五;课本P48活动题)

①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库布齐沙漠初期植树成活率低的原因。(6分)

 库布齐沙漠深居内陆,水汽输送量小,降水少,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缺乏;风力大,蒸发强;土壤含水量低,植树成活率低。

②简述该地采用草方格沙障治沙后植树成活率提高的原因。(4分)

 草方格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减少蒸发,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③指出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对当地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4分

蒸发量增大,下渗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多。       

19. 海水温度、密度、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从下图中区分出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变化曲线)

1)温度:时间上夏季高于冬季。水平方向上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影响,还有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洋流等因素影响);垂直方向上1km以内随深度增加海水温度降低,1km以上随深度增加温度变化很小。(几乎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也无法和表层海水形成对流热交换)

产生影响:海洋生物(影响种类、数量、季节洄游等),影响远洋捕捞、海水养殖等渔业活动;调节大气温度;影响航运

(2)盐度: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结合课本P52落实原因。

(落实地中海与波罗的海盐度高低的影响因素)

红海盐度高:地处副热带海区,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而气温高蒸发旺盛。——气候;附近没有较大河流汇入。——径流注入;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海域封闭度

波罗的海盐度低:周围有大量河流注入,带来大量淡水——径流注入;周围陆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蒸发量小——气候; 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外洋盐度高的海水很难进到波罗的海——海域封闭度

影响因素:

产生影响:晒盐制碱,提供工业原料;海水淡化、冷却水等,补充水源;海水养殖,盐度的稳定性影响养殖的产量和品质。

(3)密度:水平方向从赤道向两极递增;垂直方向中低纬海区一定深度海水密度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很小。

影响因素:温度、盐度、深度(压力)

产生影响:潜艇与“海中断崖”事项

20. 海水运动形式及影响

1、海浪:包括波浪(要素有波长、波峰、波高、波谷)、海啸(海地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的海水波动)、风暴潮(强风引起近岸海面水位急剧升降)

海浪的影响:

(1)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很大的破坏

(2)海浪是营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3)选择风浪小的时候游泳、垂钓、捕捞、航行、勘探

(4)选择风浪较大的时候开展帆板、冲浪等体育运动

(5)利用波浪能发电,提供清洁能源

对海浪的防御与利用措施:

(1)密切关注海浪预报,合理安排海滨及海上活动。

(2)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缓对海岸的侵蚀,保护海岸。

(3)选择合适的沿海海城,建设冲浪运动场所。

(4)发展技术,利用海浪发电。

案例探究:2011年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高达十几米的海浪将车辆等卷入海中并冲毁沿岸建筑,造成1万五千多人死亡,并导致了日本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对人类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灾后,日加强了对海啸的监测和研究并耗巨资加高、加固海堤等。

(1)结合材料,分析日本海啸发生的原因。

日本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引发地震,地震引发海啸。

(2)说明此次日本发生海啸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人员伤亡;摧毁建筑物和道路、破坏港口设施等财产损失;破坏生态环境;

(3)简述日本防御海啸采取的主要措施。

  加强地震和海啸的监测研究和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

加高、加固大堤;营造海岸防护林。

2、潮汐(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学程钱塘江大潮形成原因落实

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

天时:中秋节前后,钱塘江降水丰富,水量大,潮水受顶托抬高水位。且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

风势:夏秋季盛行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潮势。

地利: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状。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的河道,水位暴涨。

教材P57页节首问题:

主要原因:①6月6日(农历闰四月十六)正值月相的望月,月光明亮,便于空降部队行动。②这一天正值天文大潮,涨潮时水位最高,便力于登陆部队行动,减少士兵在海滩上暴露的时间;退潮时水位最低,便于爆破队破坏德军在海岸带布置的障碍物,保护登陆舰安全靠岸。

3、洋流

洋流判定

洋流的影响

气候:①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输送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②对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海洋生物: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形成著名渔场;②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

海洋航行:① 顺流加快速度,节约燃料;逆洋流航行减速,耗费燃料②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③高纬度冰山威胁

海洋污染:① 扩大污染范围  ② 加快净化速度

补充拓展:

21.河流主要补给来源及影响因素,流量过程曲线图

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

(1)东部季风区(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本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东北地区:春季积雪消融,4、5月份形成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东南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小河流会断流。

(3)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冰川消融量随气温的增高而增加,故该地区河流7、8月份水量最大;冬季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河流断流;由于冰川融化量有限,加之蒸发强烈和下渗量大,故该地区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

22.渔场形成的其他原因:

1、大陆架浅海,光照充足,饵料丰富

2、有河流径流带来丰富的泥沙

3、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深层海水上泛

4、上升补偿流带来饵料

第四章地貌

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主要成分是CaCO₃)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形成条件

①有广泛和深厚的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物质基础②丰富的降水(气候温暖湿润)——外部条件③还与岩石的透水性、水体的流动性、水的溶蚀力、气温有关(岩石多裂隙,透水性好)

3.在我国的分布:广西(桂)、贵州(黔)、云南(滇)。

4.地貌类型

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表可溶性岩石经雨水冲刷形成溶沟和石芽,溶沟进一步发展形成洼地,洼地边缘残留岩体形成峰丛和峰林,经流水溶蚀进一步演化成孤峰和残丘。

5.喀斯特地貌区的特点:【“山高水低,雨多地漏,石多土少,土薄易旱”】

①地表崎岖,高低不平,山峰呈锥状耸立;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发育;②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③地表土层薄,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可耕种面积小。

6.世界第一天眼选择落户贵州平塘大窝凼的原因是什么?

①利用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节约资金。②洼地底部多裂隙,连通地下暗河,利于排水,减少基建投资。③附近人迹罕至,无线电波干扰少。

7.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有利:①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②泉水和地下水储量丰富;③喀斯特矿水和温泉还有医疗作用;④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⑤可以因地制宜开发丰富的矿产。

不利:①地形崎岖,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水缺乏,灌溉水源不足,不利于农业生产;②地质脆弱,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等的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③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

二、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1)侵蚀方式

(2)河流侵蚀地貌--河谷

①河谷的发展阶段--时间演化

上游(初期):流经山区,河谷横剖面呈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石块和卵石

中游(中期):河曲,地势平缓地区,S形弯曲的河道。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下游(成熟期):平原地区,河谷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河谷两岸一般发育为宽广的冲积平原。

②河谷的空间分布

    

③河曲和牛轭湖

流的形成: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加,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随时间推移,出现河曲(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如内蒙古高原的草原土壤多植物根系固结,河岸抗侧蚀能力较强,曲流形成后能够得到长时期的保留)。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流速快,凸岸流速慢,加上弯道横向环流的影响,使得凹岸易受侵蚀,泥沙容易在凸岸沉积。

曲流的演变:起初由于凹岸逐渐侵蚀,凸岸逐渐堆积,弯曲程度加大;但在经历某次洪水过程时,弯曲的河道被冲毁,河道自然截弯取直,废弃的河道形成牛轭湖。

(3)侵蚀岸与沉积岸的判断及应用

①平直河道,通过地转偏向力的偏转方向来判断侵蚀岸还是沉积岸。

②弯曲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③根据河流的横剖面判断:侵蚀岸坡度缓,沉积岸坡度陡。

④应用:

侵蚀岸:因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淤积少,水深,是港口选址的最佳位置。

沉积岸: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农耕。是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

2.河流堆积地貌--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沉积而成。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沙源: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渤海,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黄河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微弱,搬运能力差,加之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缓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黄河三角洲。

刚果河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①地形因素:刚果河流经地区,从山地流出后直接注入刚果盆地,携带泥沙主要沉积在盆地里。刚果河从盆地流出直接注入大西洋,与入海口有300——500米的落差。②植被:热带雨林带,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不严重。河流含沙量小。③地质成因:刚果河河口的地壳运动十分迅速,而且是呈规则向下运动,河口一直在下降。

 

冲积扇颗粒沉积物的特征: 冲积物:颗粒有大有小,磨圆度好,有比较清晰的层理,分选性好。(鹅卵石、砾石、砂石、粉砂、粘土)【注意:河流流水沉积具有分选作用,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一般情况下搬运距离越长,分选性越明显。】

注意:风力、流水沉积具有分选性:冰川堆积无分选性;

冰碛地貌(冰川堆积地貌):杂乱无章,无分选性(冰川携带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形成的)欧洲西部平原呈波状起伏状态。

海岸线的进退:

河流入海泥沙量大/河流沉积作用强/海水顶托作用强,三角洲增速快,陆地面积扩大,海岸线前进;

河流入海泥沙量小/河流沉积作用弱/海水侵蚀作用强,三角洲增速慢,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后退。

知识拓展: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几次地壳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的年代越老。

三、风沙地貌

1.干旱地区风沙地貌发育的原因

(1)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沙源足。(2)植被稀少,利于风沙活动。(3)多大风活动。

2.风沙侵蚀地貌

3.风沙堆积地貌

(1)类型:黄土高原、沙丘(根据植被覆盖率大小可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

(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

沙丘迎风坡平缓,背风坡较陡。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治理流动沙丘有效措施是在缓坡一面种草,以固定沙源;在陡坡一面种树,降低风速,以阻滞沙丘前进。

新月形沙丘特点: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有斜层理构造,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3)移动沙丘的危害及措施

危害: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设置草(石)方格沙障、阻沙网等工程措施。

(4)天漠--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沙丘(河岸、湖岸、海岸的沙丘),以丹娘沙丘为例

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河谷平坦、较宽,河道弯曲,谷深壁陡,有沙洲和河漫滩。

沙丘的沙源地:①此处河道平坦、弯曲、变宽,泥沙沉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②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③冬春季气候干旱多大风;④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

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①沙源②动力③沉积):夏季多雨,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强,从上游携带来大量泥沙,到达此处后,河道弯曲且变宽广,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形成沙洲。冬季干旱多大风,水位下降,沙洲、河漫滩裸露,江面宽阔,对风力消减小,谷深壁陡,加剧风力,细沙被大风吹起,风将沙粒侵蚀、搬运到岸边,搬运过程中受到高大河岸(山体)阻挡,风力减弱,搬运物质不断堆积,形成丹娘沙丘。

四、海岸地貌

1.海岸侵蚀地貌

(1)概念:海浪对岩石海岸长时间侵蚀,岩石坚固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不同形状的海岸地貌。

(2)类型

2.海岸堆积地貌

(1)概念:侵蚀下来的碎屑,在海浪顶托作用下,堆积在海岸,形成海岸堆积地貌。

 (2)类型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观察点的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

2.观察顺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间盆地、河谷、山岭等;最后描述范围更小,且需近距离观察的微观地貌,如河岸、陡崖等。

3.观察手段:野外考察、地形图、遥感影像、无人机等。

补充:陆地五种主要地形类型(宏观地貌)

微观地貌:山峰(山丘)、洼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等高线判读:

读闭合等值线:

以等高线为例:若闭合等高线位于两条数值不等的等高线之间,其内数值大小可以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法则来判断是高地还是洼地。

如右图中有两条等值线,若数值a大于b,则M地懂得数值大于a,N地的数值小于b。

问题研究

1.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喀斯特峰丛山地地形崎岖,山体坡度大,土层薄,基岩出露浅多,多暴雨且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裸露,容易出现石漠化现象。

2.喀斯特峰丛山地为什么既旱又涝?喀斯特峰丛山地由于岩石裂隙发育,溶洞和地下河广布,地表水沿裂隙流入地下导致地表水缺乏,从而晴时旱。喀斯特峰丛山地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但地表径流少,且受地形的限制,难以形成流畅的排水系统,所以下雨易涝。

3.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在地势平缓的洼地发展粮食种植业,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山麓种植经济林,在地势陡峭的山腰种植水土保持林,在山顶处种植水源林。

4.为什么要在有些地区实行异地生态移民?耕地和聚落主要分布在洼地,喀斯特峰丛山地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较薄,由于岩石裂隙发育,不易存水,且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生存条件恶劣。同时,异地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防止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5.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植树造林,保护好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景观和民俗风情发展旅游业。

 

第五单元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光照:植物通过争夺阳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气温和降水: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气候及气候特征,植被特征

2.     世界植被类型及对应的气候

2.     森林的作用:水气净美无(物)尘沙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吸烟滞尘。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不同地区森林的作用

不同地区

森林(绿地)的主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的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沿海地区

防止海浪侵袭,保护海堤

 

 

5.红树林的环境生态效益

防风消浪,减少海浪侵蚀,固岸护堤;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降解污染物,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等。

6.     红树林的保护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加强管理与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开发,如观光、生态旅游等;人工补种,促进红树林的恢复与更新等。

7.     精品公园精在何处

一是选用本地树种,体现本地特色,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二是多树种混栽,加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是乔灌草相结合,体现了自然植物中的垂直层次性,四是绿化率高,减少地面硬化,有利于水的下渗,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8.     雨水花园的作用:有利于雨水下渗、净化、蓄积、利用、缓解城市内涝、为生物提供栖息环境、调节环境中的湿度与温度改善局地小气候等。

雨水花园各层的作用:

树皮覆盖层:拦截杂物;利于雨水下渗;减少蒸发

种植土层、人工填料层、砂层:净化雨水

砂层、砾石层:利于蓄积雨水,蓄积的雨水可以为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

9.环境对植被形态的影响

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

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⑤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⑥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

重点题目分析:

结合游记内容,解释当地地理环境与猴面包树形态特征的关系。

当地降水较少且季节変化大,导致猴面包树树干粗大,便于储水耐旱;当地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猴面包树叶少而小,以减少水分蒸腾。

2.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年降水量少(低于400米),地下水位低,树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3.分析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4.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少人工干预。

5.从气候、土填等方面,分析红树林的生长环境。

气候:湿热,气温较高的热带或亚热带,热量充足,降水较多。

土壤:河流入海口处的冲积土或潮间带涨潮时泥沙堆积的沙壤土土质疏松。

6.与西岸相比,澳大利亚东海岸红树林物种丰富,分析其原因。

东部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气温较高;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众多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处堆积,利于红树林的生长。

第二节  土壤

1.     土壤的概念和组成: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     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黑土、红壤)、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土壤剖面构造(森林土壤剖面以及耕作土壤剖面)

3.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点:课本89页

4.     森林土壤和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课本89-90页

5.     成土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6.     植被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植物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生物之间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改善成土母质的性质,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7.     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     地貌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陡峭的山坡,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土层较薄;低洼平坦地区,沉积作用强,土层较厚

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如果阴坡的土壤厚度大,则是因为阴坡光照弱,气温低,蒸发弱,水分充足,植被生长较好。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1.     土壤的功能: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2.     土壤的养护措施: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秸秆还田等。

3.     土壤改良案例:

亚马孙河流域人民利用生物炭(呈碱性)改良当地的酸性土壤

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            

1.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的灌溉措施,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引起地下水位上升;

3.(气候干旱、气温高、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力强),蒸发旺盛,随土壤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

4.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

治理对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农田覆盖(秸秆、地膜)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排灌结合,井排井灌

 不合理的灌溉    合理灌溉,采取喷灌、滴灌技术

其余对策:引淡淋盐;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改良土壤;客土置换

重点题目分析

1.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有机质来源丰富;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气候湿热,植物生长迅速,大量矿物质、有机质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植物体中,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3.目前,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存在着黑土肥力下降的现象,该如何对其进行养护?

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养护

4.分析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为原因。

坡地开垦(或者频繁翻耕)造成黑土流失。连续(或长期)耕种。肥力消耗多。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或者土壤结构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犁底层导致土壤通透性透气性(或透水性)变差

5.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

减少土壤表层扰动,減轻肥力流失(或水土流失)。深层疏松(或消除犁底层)。增强透气性(或透水性)。

6.山顶土壤的颗粒物较细,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课本92页活动题三个都看)

同一地区,山顶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细小风化产物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较粗。山前平原气温较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较强,且易接受、堆积细小风化产物,成土母质颗粒较细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课本96页问题研究)

资料一:1.城市大面积土地表面被硬化,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改变了水循环中的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等环节。

2.以北京为例,说明土壤对蓄积雨水和减轻洪涝灾害的意义

土壤具有蓄水功能,土壤截留降水之后,降水汇入河流所需要的时间就延长了,这样就削减了洪峰,延长了洪峰到来的时间,减轻了洪涝灾害。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定义及分类:

因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洪水灾害的类型:暴雨洪水、积雪融水、冰凌洪水

2.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3.洪涝灾害的分布:

气候: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4.洪涝灾害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2)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3)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

(4)引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二、干旱灾害

1.干旱灾害定义: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长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区分:干旱地区不一定是旱灾严重区。

2.旱灾分布:

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中国: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严重

3.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灾害的自然原因

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临,形成春旱;

华南地区: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形成春秋旱

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等影响,四季均可能发生旱灾

江淮地区:梅雨过后,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形成伏旱

4.干旱灾害影响:

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水资源:人畜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种植业: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次生灾害:极易引起沙尘暴、虫灾、火灾等灾害

5.旱灾与洪灾的关联性:

时间上交替,交错较多的地方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空间上交错出现,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

三、台风

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我国台风分布

台风源地: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洋面、南海中北部洋面)     

灾害分布:东南沿海地区       

多发时间:夏秋季节

3.结构

台风四周气流运动方向:水平方向上,周围气流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上,台风眼上空气流下沉,周围气流辐合上升。

4.形成条件:

1.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2.有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5.台风影响:(辩证分析)

(1)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

(2)强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利:带来充沛的雨水,缓解旱情

四、寒潮

1.定义: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不是所有的降温都叫寒潮

2.分布:

频发地区:北半球、中高纬度(势力强大时可影响低纬度地区)

频发时间:深秋到初春时节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3.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东西走向阻挡: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形成冷空气通道,冷空气长驱南下

4.影响:

(1)弊端

①降温:农作物受冻害,春秋季节危害最大    

②雨雪、冰冻:电信 电力中断,交通堵塞

③大风:掀翻船只,摧毁建筑物

(2)益处

①大范围雨雪天气,一定程度缓解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②带来的低温是天然“杀虫剂”

③雪水加速有机物释放,增加土壤肥力               

④带来大风有助于雾霾消散

5.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

西路: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中路: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经河套平原和华中地区南下

东路:西伯利亚东、蒙古东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南下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更快,横波破坏力更大。

2.区分:震级和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

3.构造: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4.两大地震带分布: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发生地震。

5.影响:

直接影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或灾害群,对人类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对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久影响(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二、滑坡:

1概念:是指山地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产生原因:(水土气地生人)

(1)自然原因:岩石破碎,地表多松散碎屑物;地形坡度—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度较差;降水—暴雨诱发滑坡

(2)人为原因:乱砍滥伐;陡坡开荒;开山挖石;开矿

3.危害:堵塞河道;掩埋农田、道路、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滑坡的破坏能力大小取决于坡体高度和体积

三、泥石流:

1.定义: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决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2.形成:上游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利于水和碎屑物质集中;中游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坡降大,有利于泥石流的下泄;下游堆积区为地形较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有堆积场所。

3.发生条件:陡峻的地形、丰富的松散碎屑物、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4.特征: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奔流而下,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

5.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1)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多地震活动(2)该地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山地面积广大,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第二阶梯交界处,水流速度快,容易发生地质灾害(3)该地区降水多,植被少,岩石破碎,地表承载能力差。

 

 

第三节 防灾减灾(了解)

一、防灾减灾手段

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目的: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内容:包含灾害监测、灾害预防、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

灾害防御分为工程防御和非工程防御

二、自救与互救

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包含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

灾前:常见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台风等灾害可以比较准确预测,要根据预警信息进行灾前准备;而地震等的地质灾害往往是突发的,比较难准确预测,灾前准备也可以在发生灾害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逃生要点:洪涝来临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地震来临,需保持冷静,若条件允许,要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如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灾后:灾后自我保护主要原则是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不同灾害过后的注意事项: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喝煮沸的热水;对房屋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使用。

地震过后,还要防避余震影响,主要是: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了解)

一、遥感技术(RS):

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与传统实地调查等信息获取手段相比,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

1.概念: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2.组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

3.特点: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人,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2.防灾减灾中的主要作用: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问题研究:

1.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 ;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2.堰塞湖形成后对上下游的影响:上游:堰塞坝拦截河水,水位上涨,淹没沿岸农田、道路和村镇。下游:截断江水,导致下游河流流量减小,影响生物多样性;堰塞湖泄流后带来较大洪峰,威胁下游居民点

3.青藏高原震后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自然条件:

气候: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地形地势:地处山地,地势落差较大。

地质构造: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      土壤:地势落差大,地震易引发滑坡。

4.青藏高原震区可以采取哪些抗震救灾措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加强预报,及时预警;制定防震减灾的应急方案等。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固山体,防止滑坡,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其他措施还有及时救援等。

5.云南省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分析其原因:冬季降水少;为喀斯特地貌,下渗量大,地表水资源缺乏;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速度快,留存少;工农业生产需水量大

6.简述防御华北地区旱灾的主要措施:兴修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增强节水意识,节约用水

7.简述中南半岛部分城市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附近入海;降水量大且集中;海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