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广告中的马太效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太效应典型案例 社交媒体广告中的马太效应

社交媒体广告中的马太效应

2023-08-10 12: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品牌是商品与服务的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他不仅仅是由旗下的一系列商品的特征综合构成的,也是由其所在的市场定位构成。比如高端品牌与低端品牌,虽然在质量上没有差异,但是由于定位不同,给消费者的感觉也不同。不仅如此,品牌所处的国家与文化,也极大地影响着消费者的品牌体验。

由于社交媒体具有互动性、大众性、正反馈性,加上品牌本身的力量,就使得新媒体的品牌传播具有某种程度上的马太效应,品牌赢家通吃,强者愈强。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马太效应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

强势品牌更容易利用新媒体传播。以朋友圈广告为例,腾讯开通朋友圈广告以来,进行朋友圈广告都是品牌传播类广告。广告内容并不关注具体产品,也不关注具体产品的特点,仅仅着眼于品牌。广告发出之后,广告下的留言能迅速形成反馈,造成二次强化。再加上传言中的朋友圈广告具有精准定位功能,这就形成了马太效应。强势品牌,如宝马、高端手机,广告下面的留言,整体上看,都以能看到这条广告为荣,相对而言,弱势品牌下面的自嘲,则对品牌形成了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避免社交广告中的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呢?

一方面,产生马太效应的原因,在于新媒体互动、大众的传播特性,其根本原因是群体的相互激发,那么,监控传播中的负面因素,及时干预并阻断负面因素的传播与放大,就是弱势品牌进行新媒体传播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主导传播,达到树立、提升品牌的目的。但是,这种做法只是一种低端的方式,很多时候,也很难实现。

由于马太效应,弱势品牌如果正面与强势品牌碰撞,比如,选择同一社交媒体,在比较接近的时间出现,那么,效果就会事倍功半。但只要认识到这一点,有意识避开,通过不同的场景、事件,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马太效应。比如,在场景与时间上,尽量与强势品牌相隔久一点,另外,还可用具体的事件来分散受众的注意力。

其中最重要,也最经常能分散受众注意力的事件,就是具体的产品。对于弱势品牌,在朋友圈中等社交媒体中,应该以产品传播品牌,而不是以品牌传播产品。

正如前面所说,产品的品牌不仅仅是由产品与服务的功能、质量形成,也是由品牌的文化、国家构成的。后者虽不可回避,但前者却可利用。在相对弱势的文化、国家之下的品牌中,却可能有功能、质量强大的强势产品。比如,汽车品牌肯定是进口品牌强,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产的比亚迪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在朋友圈中特斯拉的广告可以引来一片艳羡之词,而比亚迪的品牌可能会招来许多自嘲,但是,如果广告集中于销售量众多,得到政府补贴、车牌支持的“秦”这一款产品上,却会把互动讨论引向具体产品的讨论,基于诸多的优势,肯定是积极正面的。

上海之前关于新能源车的销售政策宽松,买车就送价值8万元的车牌,笔者身边有朋友却有所犹豫,其原因就是比亚迪品牌比较弱势,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或者说在中国,这样的考量都是非常正常的。随着街道上的“秦”越来越多,频繁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其他人都买了,于是品牌“脱敏”,就形成了正向反馈,购买的人就越来越多。到后来,政策收紧,要求有固定车位,也证明了需求量的上升。

可见,在社交媒体上的广告应该集中在产品本身,以产品传播品牌。■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