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博主以「炸裂封神、一生必读」标题博眼球,更有甚者分享读书变现攻略,「快餐」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凳筋一般设置在哪里 读书博主以「炸裂封神、一生必读」标题博眼球,更有甚者分享读书变现攻略,「快餐」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

读书博主以「炸裂封神、一生必读」标题博眼球,更有甚者分享读书变现攻略,「快餐」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

#读书博主以「炸裂封神、一生必读」标题博眼球,更有甚者分享读书变现攻略,「快餐」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为一个也算出过些书的作者,我可以拿自己经验说事:

开始我也不喜欢这些噱头,也会去跟编辑——尤其是营销编辑——争一下。

久而久之,算了,大家都不容易。

只要别太过分,就那样吧。

相当多数书的腰封啦、扉页推荐啦、广告语啦、甚至作者介绍里一大堆花里胡哨的噱头啦,以及后续的推广方式啦,不是作者自己能左右的。

越不是大牌的作者,越控制不了。

每个作者都觉得书是自己的产物,是自己的孩子。

但对出版方而言,书首先是商品。

出版社印书是指望卖钱的。

广告语是给没读过的人看的。

十几年前了吧,我有个朋友的朋友,之前没出过书,势单力孤,跟个出版社签了个合同,买断稿费:一次性给你多少钱买断书稿,以后书卖多少,都没你啥事了,不会补版税。

至于合同各种条款,自然都对作者很不利。

小作者嘛,第一次出书,只好忍气吞声。

之后出版社开始瞎推广,说这书作者是某某名人的女朋友,说书里有什么什么隐私。这手段实在没谱,但你跟出版社较不上劲。

这是作者还活着呢,就这么折腾。

又过了几年,某出版社出《基督山伯爵》,反正大仲马也过世百来年了,怎么推广都行。

那本书宣传语写,“法国版《越狱》”、“刘翔的减压书”——因为当时刘翔和美剧《越狱》正当红。

《基督山伯爵》好歹也算名著,被这么整活,大仲马如果活了大概也没法忍?

我后来跟一位营销编辑聊这个案例时,吐槽说哪怕你想蹭边,可以说“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基督山伯爵》是结构最完美的小说”之类嘛,蹭《越狱》蹭刘翔,感觉怪怪的。

那位编辑老师教导我:

书的广告语是给没读过这本书的人看的。

没读过《基督山伯爵》的人,你觉得有多少知道马尔克斯?会在意马尔克斯对小说结构的标准?

对那些不怎么读书的人,你是强调《基督山伯爵》的故事结构多精彩,对19世纪中叶之后的通俗故事影响多大,还是直接说个“刘翔”“《越狱》”来得直观?

当然咯,这年代书的广告语噱头越来越通俗,许多人总会觉得大概是编辑们没水准。

但我认识的许多作者,尤其是小众题材作者,以及诗歌翻译家之类,本身都是编辑。

编辑和教师,是我所见小众作者最适合的职业——光靠写东西养活不了自己,那就顺便做编辑或当老师咯。

品位、阅读量,他们都有。如果要想雅致的推广方式,他们有的是发自。

但在做书时,首先想的还是,“把书卖出去!

他们毕竟在接触市场,远比我这个写东西的更理解读者。

我一位编辑慨叹过,“这年头做文创比读书赚钱”,为什么?

“太多人不喜欢读书,但又想显得有文化。”

所以只好做点噱头。

专心写书做书的人,是最不希望自己做的书被误读被误解的。

但这个时代,没那么厚的资源背景时,是得靠点噱头甚至误读,才能把书推出去的。

用我一位编辑的话说:

不管怎么弄,只要最后能让好书能多几个人读到,也就开心了。”

《飘》的小说版当年的广告语,没有吹嘘小说多么百转千回,斯佳丽性格魅力如何动人,而是“买本假期读读,XX美元不亏!”

因为对没读过这本书,平时也不太读书的人而言,价格优势最容易打动人嘛。

至于时代和阅读的关系,其实吧,不同时代,阅读的方法与媒介本就不同,并无一定之规。

柏拉图与孔夫子那个时代的许多大师,许多都述而不作。他们自己讲,有人负责记,负责整理。后人读了,仿佛读课堂讲义。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最初是口头文学。罗马诸位大诗人所写,也不是用来读的,而是唱的、吟诵的。

苏轼有名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八十多个字,一条微博的长度。实际上,他老人家《东坡志林》,序言道:

其间或名臣勳业,或治朝政教,或地里方域,或梦幻幽怪,或神僊伎术,片语单词,谐谑纵浪,无不毕具——搁现代,算碎片化阅读。

沃尔特·本雅明先生有过一个统计:1820年代,巴黎有阅读(书籍或报纸)习惯的,只有7万人。剩下的巴黎人不读书:一半是因为文盲,一半是因为没这习惯。当时最畅销的书,是欧仁-苏《巴黎的秘密》,是本带有八卦色彩的小说;大仲马就是被这书启示,才打算写《基督山伯爵》的。他的编辑劝他写一个以巴黎上流社会为背景的复仇故事,“因为市民都想窥探上流生活的隐私”。而且,《基督山伯爵》这些名著,是连载出版的。可以想见,当日巴黎市民也一边读大仲马,一边咬牙切齿:“还不快更新?等死我了!”

中国市民读物大兴盛,众所周知,是明代的小说。明朝开国到正德年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首,当时一度被合为《英雄谱》,是歌颂英雄传奇。正德到嘉靖年间,第二代。民间刊刻发达,神魔小说发展,于是《西游记》出来。其他演义类继续,比如《宋书志传》、《大宋中兴演义》。第三阶段,隆庆万历阶段。《金瓶梅》出现。从描述英雄神魔,到凡人故事。当然,伟大的色情小说如《如意君传》,也是这时候出来的。

——即,明朝小说流行的历史,是先历史剧,再仙侠剧,最后,大家都看上婆媳剧家庭伦理剧了——今时今日的电视剧发展,也差不多是这逻辑。

真相是: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光里,阅读是件奢侈品。

所以在20世纪之前,写作者针对的阅读者,是少数受过教育、有阅读习惯、经济优裕的中上层人士——毕竟在人类绝大部分历史上,普通百姓基本不识字。

所以这个时代,大家不听吟游诗人唱史诗了,不用羊皮纸或竹简了,读纸书少了,用各种屏幕阅读,也算技术发展,时代必然。

所以没什么是必然的是应该的。

只是每一代人,每一个个体,会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罢了。

与其纠结他人阅读的方式,不如把时间花在阅读本身上吧——这个时代的好处是,有足够多的阅读方式供选择。

对真喜欢阅读、乐意把时间花在阅读上的人而言,这其实算好事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