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摩天大楼数量排名:深圳、香港、上海、重庆高楼最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香港繁华区域排名 最新摩天大楼数量排名:深圳、香港、上海、重庆高楼最多

最新摩天大楼数量排名:深圳、香港、上海、重庆高楼最多

2024-07-10 07: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城市战争  

  摩天大楼被认为是都市繁荣的象征,因为它直观地反映了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然而,不同国家对摩天大楼的定义不同,在中国,建筑规范规定100米以上即为超高层建筑。在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则把60米视为超高层。在美国,则普遍认为152米(500英尺)以上才能叫超高层。

  也有人指出,根据目前世界超高层建筑学会的新标准规定,300米以上才能列为超高层建筑。

  今天的中国,100米乃至200米作左右的高楼已经沦为“普通房子”,只有300米以上的楼宇才勉强配有姓名。

  以下是湾区高楼迷最新统计的各大城市200米以上高楼排行榜:

  图片来自:湾区高楼迷    数据仅供参考

  01

  深圳、香港、上海、重庆高楼最多

  200到300米这个区间的高楼,深圳遥遥领先,全市共有115栋高楼上榜,接近上海的2倍、广州的3倍。

  其次是香港(94栋)、上海(61栋)、重庆(53栋)、广州(46栋)、武汉(40栋)。

  如果看300米以上高楼,深圳仍然排名第一,共有17栋楼上榜。其次是广州,共有10栋高楼上榜。

  紧随广州是香港(7栋)、南京(7栋)、武汉(7栋)、沈阳(6栋)、南宁(6栋)。北京和上海的300米以上高楼分别只有2栋和5栋。

  但如果看600米以上高楼,全国只有一栋,那就是上海中心大厦。

  目前国内已建成的最高的11栋楼分别是:

  1、上海中心大厦632米

  2、天津117大厦596.5米

  3、深圳平安金融中心592.5米

  4、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530米

  4、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530米

  5、北京中信大厦528米

  6、台北101大厦508米

  7、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

  8、香港环球贸易广场484米

  9、武汉绿地中心475米

  10、长沙九龙仓金融中心452米

  02

  重庆摩天住宅数量,全国第一

  值得一说的是,重庆200米以上摩天大楼数量在国内排名第四,仅次于深圳、香港、上海,但300米和400米上的高楼数量,重庆的数量不及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

  值得一说的是,城市天际线并非仅由写字楼勾勒,超高层住宅楼群,同样也是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在许多人印象中,上海、深圳摩天大楼最多,住宅应该也是最高的,但其实不是,

  此次研究发现,新一线城市重庆、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超高层住宅小区比一线城市更多,其中重庆“最高”,凭借2200多幢超高层住宅小区排名首位,是典型的“空中城市”。

  图片来自:贝壳研究院

  数据显示,重庆超高层住宅小区数量是北京的17.8倍。

  之所以有如此悬殊的数据差,是因为重庆城区多为山地,建设用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其纵向发展才能满足居住需求,且住宅日照间距对楼高的限制较低。

  而北京作为首都,在超高层建筑的规划上一直有着严格的限高令。

  同样,综合考虑各个区域地形地貌、日照、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等因素,城市摩天住宅小区的数量分布表现出南北差异。

  南方城市,像重庆、成都、深圳、广州,以及武汉、西安等超过30层的住宅小区数量整体较多,北京、青岛、天津、沈阳等北方城市的超高层建筑不算多。

  总的来看,摩天住宅数量的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

  03

  500米、250米是中国高楼的两道红线,

  摩天大楼确实是城市的形象展示,但未来不是所有城市想建多高就能建多高的,500米、250米成为中国超高层建筑的两道红线。

  根据今年4月底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其中对超高层建筑的要求有明确指出,简单理解就是4句话:

  一般情况下不准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如果确有必要,需要上报中央部委复核。

  250米以上建筑要严控,如果确有必要,需由省级住建部审查,并向住建部报备。

  100米以上建筑要充分论证,与城市规模、空间尺度相适宜。

  中小城市要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县城住宅要以多层为主。

  截止2019年,国内真正交付、高度超500米的大楼只有6栋,北上广深各一栋,再加上天津有两栋。这意味着500米是一条极为关键的红线,它很可能会成为一线城市、直辖市的专属。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北上广深的摩天大楼特征:

  04

  北京:全城限高,不以摩天大楼而著称

  作为首都的北京,全城都有着严格的限高令,对超高层建筑并不热衷,目前只有2栋300米以上高楼,分别是528米的“中国尊”和330米的国贸三期,二者都位于国贸CBD。

  据仲量联行2018年发布的报告称,受北京市整体规划限制,北京CBD核心项目高度被限制在100-180米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京CBD的超高层建设。

  不过,北京CBD虽然超高层不多,但建筑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感是一线城市中最好的,而且建筑品质感较高,给人一种沉稳庄重、大气醇和的视觉效应。

  北京CBD

  北京正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五环内超高层建筑的审批会越来越严格,未来北京的超高层建筑主场很有可能会转移到通州。

  05

  上海300米以上高楼不多,但陆家嘴很震撼

  可能是陆家嘴的高楼效应太过震撼,导致很多人认为上海是中国摩天大楼第一城,这是一个误区,其实上海的超高层建筑并不算太多,目前只有5栋300米以上高楼,分别是浦东的“三件套”,再加上浦西的两栋。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上图就是上海著名的 “三件套” ,三栋摩天大楼根据形态各有一个有趣的称呼:金茂大厦高度421米被称作 “注射器” ,环球金融中心高度492米被称作“开瓶器”,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被称作“打蛋器”。

  陆家嘴的炫酷,可以说在国内绝大多数现代影视剧中都展现过,上海应该是现代题材影视剧取景比较多的城市。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电影“流浪地球”里的超强“植入”上海中心大厦、和开瓶器环球金融中心。

  再说说上海城市封面的硬核数据,陆家嘴的楼宇经济有多厉害,285栋商务写字楼中,税收超亿元的达102栋,税收超10亿元的达30栋,超50亿元的达4栋。

  图片来自:星球研究所

  06

  广州:300米以上集中度最高

  广州对摩天大楼的热衷度一直很高,目前拥有10座300米以上高楼,超过香港、上海,仅次于深圳。

  需要注意的是,这10栋没有包含600米高的广州塔,因为它是构筑物,不是写字楼。

  值得一说的是,广州的超高层数量虽然不如深圳多,但营造的摩天大楼视觉效应比深圳还要好,因为广州的超高层建筑集聚度更高,这10栋超高层,有9栋位于天河CBD这个弹丸之地。

  特别是一平方公里左右的花城广场,两侧分布了7栋300米+、超过10栋200米+,这让珠江新城成为全国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最密集的区域,没有之一。

  广州另一栋300米+位于琶洲(保利天幕广场),亦可视为天河CBD的延伸地带,而其他区域一栋300米超高层都没有,广州CBD的首位度可见一斑。

  珠江新城目前是国内高楼最密集的CBD,有8座300米以上的高楼聚集:

  1、广州利通广场 303米  

  2、广发证券308米

  3、环球都会广场318米  

  4、越秀金融大厦309米  

  5、珠江城309米  

  6、广晟国际大厦360米  

  7、西塔440.75米  

  8、东塔530米  

  还有隔江相望的广州塔总高度600米,天体旁边高度391米的中信大厦。

  珠江新城作为广州的最强城市封面,也常常登上影视剧的画面,一则娱乐新闻是:英国大导演诺兰今年上映的电影《信条》,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其电影海报背景正是广州的珠江新城,珠江新城的建筑和电影人物搭配起来毫无违和感,充满科幻和摩登气息。

  此外古天乐的多部电影,也在珠江新城拍摄过,例如《逃出生天》、《单身男女》等。

  07

  深圳:已取消写字楼容积率上限

  深圳目前拥有17栋300米以上超高层,远远超过香港、广州、上海,以一骑绝尘的姿势领先全国。

  而规划中的摩天大楼只会更多,就连龙岗这样的远郊地区也准备建设600米以上高楼,这做城市正在疯狂向上生长,最有希望荣登全球摩天大楼第一城。

  根据深圳规土委最新发布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和准则》,深圳已基本取消商业、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上限,这意味着在深圳建写字楼,可以尽情地追求技术极限。

  和住宅不同,商办物业对间距、采光不敏感,取消容积率上限,其实是可行的,在这方面,相信深圳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不过,深圳的超高层建筑比较分散,均匀分布在罗湖、福田、南山多个区域,就连福田CBD都只有平安金融大厦这一栋300米以上超高层。也许正因为如此,深圳也一直缺乏一个像陆家嘴、珠江新城这样的超高集中度、极具视觉效应的商务中心区。

  福田CBD平安金融中心(图片来自:南都传媒)

  深圳湾春笋大厦(图片来自:南都传媒)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蒙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