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阁体“祖师爷”的字,胜过99%书法家,不输文徵明,别盲目排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馆阁体书法家作品 馆阁体“祖师爷”的字,胜过99%书法家,不输文徵明,别盲目排斥

馆阁体“祖师爷”的字,胜过99%书法家,不输文徵明,别盲目排斥

2024-06-29 06: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说起“馆阁体”,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僵化”“单调”这类不太好的形容词,书法家听了直摇头,告诫你千万不能学,但是我们也要思考,“馆阁体”真的这么一无是处吗?

田蕴章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味贬低和褒扬馆阁体都有偏激之嫌……以批评馆阁体缺乏个性为由而借机兜售今人丑怪的书风,显然暴露了不健康的心理!”

巧合的是不论是田蕴章的“田楷”,还是“馆阁体”,都曾被网友讥讽为“印刷体”,这有几分同病相怜了。“馆阁体”正式形成于明初,此后逐渐成为科举取士的学子和翰林学士们的“标准字体”。

明清两代庞大的科举团体和文人阶层,使得“馆阁体”使用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书艺欠缺者,这也拉低了“馆阁体”水平的下限。

如果我们欣赏一下“馆阁体”祖师爷沈度的字,就会发现当今书坛99%的大师都不如他,即使把他与文徵明相比,也丝毫不落下风了!沈度,字民则,号自乐,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生于华亭县(今上海金山)人。沈度为人有才,深受明成祖朱棣赏识,又极善书法,常替朱棣拟写诏书。

沈度书学功底扎实,篆、隶、楷、行、草无所不能,他广泛吸收赵子昂、赵构、宋四家、欧阳询等人笔法,进而直入魏晋两汉,时人称其“八分尤为高古,浑然汉意”这样的临帖与创作功力,更让当今的书法家望尘莫及。

沈度传世的“馆阁体”作品较多,《四箴页七律诗页合卷》能代表其绝佳书艺。此卷创作年代不详,正文书写“四箴”,即视箴、听箴、言箴、动箴,对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共21行、179字,单字大小约3厘米。卷后有隶书自跋与其弟沈粲题诗数首。

此帖起笔藏露兼用,以中锋行笔,笔画秀润而不失力道,提按分明,转折温润,一波三折,结字舒展圆润。既有赵孟頫书法的遒媚,又有欧阳询间架的严谨,笔意中含晋人飘逸,真是集历代笔法之大成,这也是为何在当时沈度的字被称为“博大昌明之体”!

明末书法家董其昌这样称赞沈度:“文、祝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所以,不要再盲目排斥馆阁体了,其中那些名家所写的“馆阁体”依然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