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业神话传说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食盐的起源什么时候发现的 中国盐业神话传说探析

中国盐业神话传说探析

2024-07-09 09: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精神文化遗产中,有不少关于食盐起源的自然神话传说和食盐被开发利用的人文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用丰富的想像、夸张的手法记述着盐业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着食盐生产经营管理者的理想和追求,赞美了劳动者勤劳勇敢的品德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神话传说见证了盐业历史文化之久远和丰富内涵。本文以池盐、海盐、井盐、矿盐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盐业神话传说为范例,探讨分析其特点、内涵及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有关启示。     盐一出现就与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中国最早的盐业神话,有黄帝战蚩尤其血化为盐池和宿沙氏煮海为盐等。在古代立陶宛的神话中,记述有圣火女神加比娅获得往烈火中撒盐的荣耀;在叙利亚神话中,有关于神教人如何使用食盐的记述;在《圣经•创世纪》里,记述有罗得的妻子变成盐柱的神话。春秋战国以后,中国道教学派对盐亦十分钟情,不仅记载流传下来许多含有食盐原料的灵丹妙方,而且记载有许多服用这些灵丹妙方成仙的神话传说。由此可见,盐业神话传说遍布地域广大、产生年代久远不言而喻。     从理论上讲,神话和传说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神话是人类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象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和支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任何神话都是在用想象并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⑴传说由神话演变而来,是长期流传下来的既带有“神”性又具有历史性的故事。有的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并包涵了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真实记述和评价;有的则纯是幻想的产物。因此说,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这里,笔者将盐业神话盐业传说联系在一起,探讨其特点、内涵及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启示。 一、盐业神话传说的种类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地域辽阔,盐业资源十分丰富,各类盐业神话传说比比皆是。按盐资源类别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池盐神话传说;二是海盐神话传说;三是井盐神话传说;四是矿盐神话传说。 (一)池盐神话传说     池盐也称湖盐,是最早被先民发现并开发利用的一种盐类,其文字记载最早可上溯到5000多年前“炎黄”时期。关于池盐的神话传说,史书有不少记载,流传地区也比较广泛。最著名的是黄帝战蚩尤其血化为盐池,麒麟、神牛造盐池的神话传说。 黄帝战蚩尤其血化盐池神话传说,是古代文献典籍中最早的关于盐池形成的神话传说。综合古代多种文献资料记载,大致情节这样:     远古的时候,南方九黎部族有一个酋长,名叫蚩尤。蚩尤兄弟81人,个个生得铜头、铁额、石项,而且身子极像猛兽,有八肱八趾,手像虎爪,掌有威文,凶恶无比。甚至于飞空走险,无所不能,抟沙为饭,以石作粮。     那个时候,炎帝做天子,能力薄弱,没有方法制伏他,只好封他做个卿士,专制西方,管理百工之事。谁知蚩尤贪得无厌,一定要夺取帝位,带兵来打炎帝,炎帝敌不住,弃了帝位,逃到涿鹿地方去。那蚩尤就袭位自称炎帝,行起封禅之礼来。     当时黄帝在有熊,德高望重,其它诸候和炎帝都来归命于他。黄帝为了用威信去感化别的诸侯,只好和蚩尤打仗。但是无论如何,总打不过他。因为蚩尤的兵器都是极犀利的赤金铸成;黄帝的兵器都是些竹木巨石之类。况且蚩尤氏又善于变幻之术,待到危急之时,或是暴风扬沙,或是急雨倾盆,或是大雾迷漫,或是浓云笼罩,黄帝无奈之间,他却乘势攻击,因此黄帝屡战屡败。有一日,又败下来,退在泰山脚下,由于心中忧愁焦急,加上连日战争劳累,黄帝长叹几声后,在帐中昏昏睡去。正是这几声长叹,感动了天上的西王母。她知道黄帝有难,就叫九天玄女和身边一素女下凡,帮助黄帝制伏暴虐的蚩尤氏。     九天玄女拿着西王母赠的狐裘和灵符,交给黄帝,此后指使黄帝派人到昆吾山挖铜制造了剑、戟、大弩和其它兵器,让黄帝造马车、指南车和路程记鼓器。然后到东海取来夔牛皮,制成战鼓,到雷泽取来雷神之骨做鼓槌。过些日子,两军相遇,又交锋起来。这时,黄帝有了先进的武器,又有应龙、旱魃、伍胥的帮助,很快就打败了蚩尤八十一个兄弟。此时黄帝大喜,这一日就将最后四个蚩尤一一斩首,又将他们的尸体肢解起来,流出很多血,后人就把这个地方取名叫解,蚩尤血积的地方就成了盐池。     在山西解池,还有麒麟和神牛造盐池的神话传说。据说,很久以前,人间没有盐。玉帝把一只犯了错的盐麒麟打下凡间,由于麒麟长得似驴非驴,似马非马,怪模怪样,往哪里降落人们都不欢迎,而且恶意驱赶。麒麟想想在天宫人间受到不公待遇,不禁洒下了眼泪,于是就有了解池北面的麒麟岛。此后它向南走着,到了中条山下卧了下来,风伯雨师同情它,一个想帮它消消汗,一个想帮它洗个澡,结果把盐麒麟给融化掉,就成了盐池。另一个神话传说,有一头神牛,看人间百姓常年没有盐吃,个个面容憔悴,有气无力,借助给玉皇大帝去盐库驮盐的机会,偷吃许多食盐,随后吐到人间。结果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便把它贬到人间。这天它飘到黄河之滨的中条山上,当地百姓对它十分热情,感动得它热泪不停的流。后来它的身躯就成了卧牛岭,眼泪就汇成了盐池。     如果认真阅读,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两个神话传说的不同点,一个是玉帝善意让盐麒麟服务人间,一个是玉帝恶意把神牛打下凡间;这两个神话传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盐池与眼泪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前者表明了人们在对待玉帝信仰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分岐;后者则说明一个道理,食盐的确来之不易,它是用辛勤的汗水和辛酸眼泪换取来的。 (二)海盐神话传说     海盐是最早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盐种,时间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的“五帝”时代。海盐的神话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是宿沙煮海为盐、孙悟空盗盐砖、詹打鱼煮盐等。 根据文献记载宿沙氏是海盐生产鼻祖,有关他的神话传说,情节大致如下:     早在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属下有一部落居住在今胶东半岛。部落里有位少年叫瞿子,他天性活泼,聪明伶俐,勇敢坚强。在一次不期而至的狂风暴雨中,瞿子的母亲和许多乡亲被海中的恶龙夺去了生命。为替母亲和乡亲们报仇,瞿子决定把大海煮干,制伏海中的恶龙。 以后,每天清晨,瞿子用陶罐舀海水来煮。时间一久,瞿子发现每次把一罐海水煮干后,罐底总要留下些白色、黑色、红色、黄色、青色的颗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烧的燃料不同,煮出的颗粒就不一样。红松木柴煮出红颗粒,芦苇煮出白颗粒,青枫木煮出青颗粒……这些柴草燃烧时,烟灰裹在蒸气之中沉入罐底,形成不同颜色的颗粒。但咸涩的味道却一样。人们给它起名叫龙沙。自此之后,部落首领带头,安排大量人力专门煮海。过了许多年,这个部落的首领年纪大了,他任命瞿子担任首领。炎帝知道此事后,详细询问了瞿子煮海夙兴宿眠的经过,封瞿子所在的部落为夙(宿)沙氏。夙就是早,宿则代表晚,意思是这个部落从早到晚煮盐十分辛苦。因此就赐这一氏族名夙(宿)沙。夙(宿)沙氏族的首领瞿子就被封为臣,专门负责煮海制盐。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为什么能煮成盐?孙悟空盗盐砖的神话传说,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很久以前,盐,只有人间才有,天上是没有的。玉皇大帝到东海边的九喀啦山做客,地方山神、土地设宴款待。玉帝发现这里的菜肴鲜咸可口,赛过了天上的龙肝凤胆。就问山神、土地是什么缘故。山神、土地告诉他,除了葱、韭、姜、蒜类之外,主要是放了盐。当玉皇大帝见山神、土地捧出一颗颗晶莹雪亮的盐粒让他看时,他心里打起了主意。我如此至高无上,怎么就享受不到食盐,而世上普通人,比我还有福分。于是,玉帝回到天宫后,下的第一道御旨,就是命太阳神将世上的盐烤成盐砖,带回天宫供自己享乐。孙悟空听说后,心里十分恼火,就决心到天宫替百姓夺回食盐。悟空在玉帝厨师那里,看到确实放着一块四角方正,晶莹剔透的盐砖。厨师每炒一菜,就用小刀在雪白的盐砖上刮点屑子放进锅里。悟空趁他们不注意,使了个分身法,自己变成了一块假盐砖,抱着真盐砖就跑。此事被玉帝知道后,就命天兵天将追赶。悟空急中生智,将盐砖“扑通”一声扔进海里,托塔天王急令哪吒去捞,盐已经在海水里溶化。从此以后,海水就成了咸的,百姓需用盐时,把海水一煮就成了。     这则神话,如果考证起来,肯定属于后期产生形成,因为孙悟空的形象雏形是在唐朝,确切地说,是在《西游记》问世之后。它反映了孙悟空在对待统治阶级,所持有的反叛精神。这则神话流传在中原地区,从“砖”的一层来讲,有着“矿”盐的含义,但从其最终的结果看,则倾向于“海”盐的来历。为什么这篇神话会是矿盐与海盐的“混血儿”?笔者推断,大概是因为历史上中原地区不生产盐,但与河南是各种食盐竞争的市场有关。 (三)井盐神话传说     井盐是对液体盐卤开发的一种通称。液体盐卤的发现,有史可考约有4000多年历史。关于井盐的神话传说,也随处可见。在这类神话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廪君与盐神、李冰穿广都盐井、张道陵开陵州盐井等。     井盐开发相对池盐、海盐而言时间较晚,但典籍记载有关廪君与盐水女神的神话传说却并不逊色。 伏羲有个后代叫务相,住在南方的武落钟离山。住在这座山中的,还有其他四个氏族,即樊氏、覃氏、相氏、郑氏。这四族人住在一处黑色的洞穴中,只有巴氏一族住在红色的洞穴中。 五个氏族,互不相让,经常发生争斗。后来,他们中一些有威望的人便商定:既然谁也不服谁,那就从各氏族中选出代表比神通本领,谁能取胜,就拥护谁做五族人共同的首领。各族于是选派代表比赛,巴氏族推选务相出场。     比赛的第一个项目是掷剑。看谁能掷中洞穴使剑倒悬穴顶。四个氏族的选手们掷出的剑先后落到山涧里去了,惟独务相的剑掷倒悬在穴顶。比赛的第二个项目是坐雕花土船。看谁坐的船能在河里行驶而不沉没。结果,四个氏族的土船先后沉没在河里,惟独务相驾驶的土船顺着河流一直行驶 ,仍然完整无损。于是务相做了他们的首领,就是所谓的廪君。     务相有了威望,便率领他的部族来到富饶的盐阳。     盐水中有个女神,对英勇的廪君十分爱慕,便亲自来对廪君说:我们这里地方又大,又盛产鱼和盐,希望你和你的部族就留驻这里,不要再东奔西走了。     务相没有答应盐水水神。痴心的女神就变成细小的飞虫,飞舞在天空中。山林水泽中许多同情盐水女神的神灵精怪,也一起变成许许多多的小飞虫,在天空飞舞。小虫越聚越多,甚至把太阳光都遮住了,顿时整个大地天昏地暗,使廪君部族分辨不清东西南北,无法起程。这样一直持续了七天七夜。 廪君万般无奈,只得从头上拔下一缕发丝,派人拿去送给盐水女神,并对她说:廪君送给你这缕发丝,表示和你同生共死,请务必把它带在身上。     盐水女神不知是计,便高兴地把发丝带在身上。     次晨,当她又变成小虫在天空飞舞时,那缕青丝也随着飞舞在天空中。廪君踏上一块阳石,弯弓搭箭,朝着青色发丝一箭射去,盐水女神被射中而跌落在水面上,随即沉没了。刹时,小虫也都飞得无影无踪,大地一片光明。此后,他们顺利的来到一个地方。并在那儿建起了雄伟的都城,名叫夷城。他们的子孙就在那里一代代繁衍下去。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是一部用神话色彩叙述巴蜀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人和事的典籍。其中记载,秦灭周以后,秦孝文王封李冰为蜀守,李冰精通天文地理,识水脉,有目的的在今四川双流县境穿许多盐井,蜀地从此富裕起来。⑵     扶嘉,官为廷尉,是秦汉之交向刘邦献定三秦之策者。关于扶嘉的传说有很多,神话色彩也很浓。旧《云阳县志》载:“汉,扶嘉生一女,一日游于溪畔,恍惚有娠,余年产一物,无手足眼目,嘉怒,劈为九段,投之溪中,须臾化为九龙,嘉异之,示云安人不得于溪中取鱼。嘉临终有记云:‘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殁后,其女示以井脉处,掘开遂得盐井九。民共立嘉为井主,至今为云安井神,封为捐利广济于民王,又封九龙为龙王,今为九井之神。”⑶     明代曹学佺《蜀中广纪》记载,张陵是本沛人。他凿盐井之功实非常人所能建置,当地民众多赖此维持生计,并把他封为井神,凡到为他修建的祠庙内,说起他昔日开凿盐井的事,无人不肃然起敬,好象他的形象就在眼前和左右一样。《太平广记钞》载:“陵州井,后汉张道陵所凿,周回四丈,深五百四十尺。置灶煮盐,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聚人,因人成邑”。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盐业资源多少及开发早晚,决定这些地区盐业神话传说产生早晚及丰富与否。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井盐之都,盐业开发历史悠久,盐产丰富,流传的神话传说相对多彩多姿。在盛产井盐的云南等地,这类神话传说也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不多赘述。 (四)矿盐神话传说     矿盐也称岩盐,有地表和地层深处两种。有关矿盐的神话传说,最具代表性,当属流传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盐姥庙。     很久以前,有位山区农妇,在山中打柴时无意间发现一块石头,色白如玉,晶莹剔透,棱角分明,于是她当成宝物搬回家中,放在灶台之上。自此以后,这位农妇做出的饭菜分外馨香有味。 起初,农妇自己也感到蹊跷,找不到原因。后来经过观察,发现这块石头在灶台上,每当锅中水汽蒸腾,石块表面光滑润泽,有少量津液溶解进锅中。于是,这位农妇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乡邻,百姓纷纷仿效,果然如此。     这位农妇死后,当地人们十分怀念,称她为“盐姥”,给她修了一座庙,起名盐姥庙。 上述传说中盐姥发现的石头,应该说是一种裸露在地表之上的矿盐。据史载,长芦盐区供奉的盐神也是盐姥。宝坻县芦台场即建有盐姥庙。《瑞盐歌》还记有天津盐民供奉盐姥之作:“津门好,礼典纪辉煌,万灶牢盆传圣姥,百年俎豆报贤王,风日祭河旁”。从“万灶牢盆”看,天津长芦盐区所奉“盐姥”,是一位海盐先辈。与以上传说中的盐姥显然不是同一人物形象。通常“姥”指老妇人。笔者推论,天津所敬盐姥,只是发现食盐的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性代表人物。 二、盐业神话传说的特点     神话最初产生在原始氏族时期,但在后期仍有出现,只不过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了解,失去了相对的空间及生长土壤,幻想的成份有所减弱;传说却没有因此寿终正寝,而是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偏重于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地方事物。综合起来探讨,盐业神话传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演变的悠久性     传承和演变,是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盐业神话传说也有不少传承演变的范例,它不仅仅是在原地点、人物、事件基础上血肉更加丰满,而且围绕盐业生产在不断产生新的神话传说。 黄帝战蚩尤其血化为盐池的神话传说,从其产生的时间上看,应该说是很远古的神话之一。首先,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和蚩尤是与中国历史有关联的早期人物;其次,这个神话传说在早期文献资料《孔子三朝记》、汉代纬书《龙鱼河图》、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宋李昉《太平御览》、罗泌《路史》、沈括《梦溪笔谈》、清马骕《绎史》等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字记载。但这个神话传说并非没有传承演变的痕迹。众多史书记述蚩尤之死是被“杀”而死,但杀死的方法有许多,斩“首”只是其中一种。 “身首异处”之说,是在后来的一些典籍中记载的。人死无首神话传说,古代国内外实例众多。如中国早期《山海经》中所载无头女战神刑天;壮族的莫一大王;侗族的吴诚;苗族的吴天半等。如古印度锡克族战神迦尼萨;古巴比伦战神尼甲;古希腊战神兰克;地中海古克思特发现的玻璃瓦无头操蛇女神像等等。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这些神话传说的雷同情节谁先谁后,但也绝不能轻易定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唐宋时期在解州盐池,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神话传说。如关于东西盐池之神、风洞之神、中条之神、武安王之神的神话传说等等。下面我们不妨例举关公(武安王)战蚩尤这个神话传说。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5)五、六月份,按正常年景应该烈日当空,骄阳似火,运城(解州)盐池正是晒盐、产盐的大好时节。可是盐池天天都是乌云密布,阴风四起,飞沙走石。卤水不能蒸发,盐工不能下池。这天,盐官做了一个恶梦,梦见蚩尤掌管了盐池,自己被摘了帽翅,栽到盐池,被淹身亡。 后来盐官将此事禀报皇上,真宗准奏。盐官代真宗亲行大礼,祈求关帝下凡除魔。盐官的诚意,感动了关帝,刹那间,天空电闪雷鸣,金戈铿锵,关公带领天兵天将,来到盐池讨伐蚩尤。关公因时间仓促带来天兵天将甚少,眼看就要败下阵来,这时他往下界一看,许多农民正在地里干农活,随即作了一道法,借了这些农民的灵魂,暂充天兵。说准三日后归还灵魂。     蚩尤眼看寡不敌众,就命妖魔巧妆打扮,换上关公天兵天将的服装,妄想鱼目混珠。关公将计就计,让自己人身上佩戴一枚皂角树叶做为记号;蚩尤见了,也命众妖魔采树叶佩戴做为记号。无奈妖魔不识人间树叶,采槐树叶戴在身上。又战了三天三夜,槐树叶都晒蔫了,而皂角树叶依然青翠。关公天兵天将乘胜追击,将身上佩戴蔫树叶的妖魔赶尽杀绝,将蚩尤重新打回蚩尤城,进入十八层地狱。 关公打败蚩尤取得胜利后,只顾高兴,忘记了去送借来参战农民的灵魂下界复生。农民身躯已经腐烂,无法还魂复生。在运城北边不远有一个村子叫原王庄,据说是掩埋借尸农民的地方,即“冤枉庄”。蚩尤被伏魔大帝关羽打败之后,盐池又恢复了正常生产。关羽是运城本地人,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英雄。这则神话传说,表明了当地人民对关公的崇敬。是黄帝战蚩尤神话传说的翻版。     有关四川盐源白盐井的传说,就是在原传说基础上有着新的传承演变。据史载白盐井开发于西汉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到宋代时由于战乱,此地荒无人烟。元代时,一位牧羊的少数民族女子重新发现此处水脉,当地民众又开始置牢盆煮盐。盐区民众称该少女为玉女神。清代又被称为“开井娘娘”。后人在传说中这样记载:“开山姥姥,塌耳山夷女。少韬晦,不自修饰,誓不适人。年及笄,惟司牧羊之役。羊饮于此,迹之,见白鹿群游,尝其水而咸,指以告人,因掘井汲煎,获盐甚佳,而今日白盐井也”。⑸ (二)典籍记录的普遍性     如果我们悉心研究,就不难发现,中国盐业神话传说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基本都有其母体。这个母体是史志中的真实人物事件,尔后被人深化加工而成。中国神话传说,按旧的图书分类法,可以说在经书和史志、诸子和集注各种书里都有。这也是盐业神话传说的一个明显特点。     黄帝战蚩尤的神话传说,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曾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弋,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擒杀蚩尤。”这与秦末汉初出现的奇书《山海经•大漠北经》中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令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正好遥相呼应。     宿沙煮盐神话传说,不仅在上古著作《世本•作篇》、战国鲁仲连《鲁连子》、汉刘安《淮南子•道应篇》等书中有载,而且在宋郑樵《通志•三皇记》、罗泌《路史•后记》、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等书中也有记载。     廪君与盐水女神神话传说,最早记录在上古著作《世本•姓氏篇》中,此后战国鲁尸佼《尸子》、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南朝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宋乐史编《太平寰宇记》等书都有记载。     关于李冰的生平事迹,最初汉司马迁《史纪•河渠书第七》有记载,“蜀守冰凿离碓……百姓多食其利”。后东汉应劭《风俗通仪》、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北宋李昉《太平广纪•李冰》等书开始将其神化起来。     盐姥庙神话传说所述裸露于地表的矿盐,同样有据可查。南朝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岷江上游边远山区汶川县有矿盐露出地层之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引王隐《晋书•地道记》记载,朐忍县(今重庆市云阳县) “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另载“泑泽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地广千里,皆为盐刚而坚,发掘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枕,以次相垒。”唐李延寿《北史•西域》载:高昌“出赤盐,其味甚美。复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⑹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载:“崖盐,生于土崖之间,阶、成、凤等州食之。”     尽管如此,正统史志与文艺杂籍对盐业神话传说人物事件的记载刻画,仍有十分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史志重点以正面介绍其人其事为主,而文艺杂籍等书,则乐于将其人和事加以“神”化。 (三)人物事件的残缺性     早期神话传说很少有完整的篇章,我们现在能阅读到的完整神话传说作品,多是经后人整理、修饰过的东西。这类神话传说,在各种典籍中出现时,除个别篇章比较系统外,几乎都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     廪君与盐神这篇神话传说,《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清代秦嘉谟辑补本《世本•氏姓篇》载:“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锺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覃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各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唐房玄龄、褚遂良编《晋书•天文志》载:“廪君复乘土船,不及夷城,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廪君望如穴状,叹曰:‘我新从穴中出,今又入此,奈何!’岸即为崩,广三丈余,而阶陛相乘,廪君登之。岸上有平石,方一丈,长五尺。廪君休其上,投策计筭,皆著石焉。因立城其旁而居之,其后种类遂繁。”以上三书所载廪君神话传说,如果结合起来,应该说这篇作品相对比较圆满。     黄帝战蚩尤血化为盐池的神话传说,在早期的文献记载中也很零碎。《孔子三朝记》载:“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体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此地为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辨证一》载:“解州盐泽方圆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俗俚谓之为蚩尤血”。     宿沙煮盐神话传说,早期典籍记载也是片断性的。上古著作《世本•作篇》载:“宿沙作煮盐”。战国鲁仲连《鲁连子》载:“宿沙子煮盐,使煮滔沙,虽十宿不能得”。汉刘安《淮南子•道应》载:“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南宋郑樵《通志•三皇纪》载:“炎帝神农氏。诸候夙沙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炎帝”。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煮海》载:“昔宿沙氏始以海水煎乳煮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     盐业神话传说这种支离破碎的特点,充分说明它与中国整个神话传说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神话传说会出现这种片断现象?综合前辈学者的观点,原因不外乎五个方面。其一,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人们靠农耕生存,生活清贫,因而重现实,轻浪漫,没能把古代神话传说完整记载下来。其二,古代封建统治者注重孔子以礼教治邦,从不倡导荒诞神怪之说。其三,新的神话传说不断出现,旧的神话传说受到激荡而僵化,造成两败俱伤。其四,古代书写记录不便,从遗留下来的多数史志和典籍看,内容虽然博大精深,但都属于纲目式的。其五,古人记录时,观点和趣味不同,所选择的标准不尽相同,既是有长篇神话传说一类口头文学,也会有意无意被他们割裂开来,成了片断。 三、盐业神话传说的内涵     盐业神话传说的内容大致上可分自然神话传说和人文神话传说两大类。前者主要指自然现象和人类向自然做斗争的内容而言,后者主要指社会生活与文化构成现象以及人类集团间斗争的内容而言。如宿沙煮海为盐、李冰斗蛟龙穿盐井等就属于前者。如黄帝战蚩尤、廪君与盐神等就属于后者。仅按自然和人文两类法划分,难以涵盖丰富多彩的盐业神话传说内容。经过梳理,笔者将盐业神话传说的内容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反映重大事件;二是反映偶像崇拜;三是反映赞颂劳动;四是反映社会生活等。 (一)反映重大事件     所谓重大事件,指历史上发生在历代有影响的政治事件、社会变革或民族斗争等事件,在盐业神话传说中地留下的烙印。这类神话传说占有相当比例,如早期黄帝战蚩尤、宿沙煮海、廪君与盐水女神,中后期盐贩黄巢起义、张士诚造反等等。     黄帝战蚩尤,在众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无论从历史学宽泛的高度出发,还是从盐文化相对狭隘的角度来讲,它属于标准的两个集团斗争史。不同之处是前者注重以正史为依据进行阐释,后者多是以臆测或神话传说的内容为论据。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其两大集团斗争的根本所在。     在当时,中华大地百氏部落繁多,但从方向上分,仍有其核心。《周礼•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惜诵》云:“令五帝以析中兮”。⑺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瑞,中央为黄帝”。这里所写的“五帝”之神,应该说就是当时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部落的首领。若按地域划分,大体上可划分为华夏(西方河渭地区),东夷(东方海岱地区),苗蛮(南方江汉沅湘地区),百越(苗蛮之南闽、粤、桂、滇、黔广大地区)等几个大部落。蚩尤与炎黄二帝大战之前,炎、黄二帝两个部落也曾发生过几次大战。据《列子•黄帝》篇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清马骕《绎史》卷五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之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说到底,这些均是不同部落之间相互争夺地域及资源的战争。蚩尤形象被丑化,不仅是“胜者王候败者贼”的观念所致,更重要的是后来华夏的文化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主,与历史由炎黄子孙撰写有关。云南楚雄师专已故学者夏阳先生搜集整理出版的以神话传说为内容的叙事长诗《苗族古歌》,记述苗族有五位民族英雄,其中一位就是格蚩(即蚩尤)爷老,他们曾与炎黄二帝发生过多次大战,而且均是以胜利者的形象出现在其民族历史中。为什么蚩尤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能广布威灵,备受推崇?既是神话传说随芈楚族南下的缘故,也是当时民族信仰不同的结果。     大战争必然带来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汉刘安《淮南子》和南宋郑樵《通志》载:“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判析,宿沙当时也是一个氏族,而且与炎帝神农氏族曾发生过种族矛盾。盐业神话传说中的廪君(即少昊),属东夷族团,后来由于东夷族团其中一支西迁,“秦襄公既侯,居西垂(陲)自以为主,少皞(昊)之神,作西峙,祠白帝”。⑻廪君与盐神神话,实质上记述的就是以少昊为主的民族大迁徙中,两个部落间斗争的某些历史片断。我们在盐业神话中,称蚩尤八十一个兄弟,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里写道:“九黎族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械斗……结果蚩尤斗败被杀。九黎族经长期斗争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族俘获,到西周时还有‘黎民’的名称。”⑼     在中国历史记载中,曾发生过不少农民起义。这其中,出现了唐代盐贩黄巢、元代盐贩张士诚等领导盐贩武装暴动起义成功的典型。在这些农民领袖的背后,社会上流播许多关于他们的传说。如张士诚造反,说由于当时他领导的起义队伍兵多械少,他们在夜晚攻城的时候,就用扁担扎上刚出水的鱼,在月光照射下,鳞光闪闪,犹如利器,以此震慑并打败了守城的官兵,夺取了战争的最终胜利。这则传说,不仅记述歌颂了张士诚聚盐丁起义的事实,而且刻画出了他率盐民用妙计反抗统治者暴政智勇双全的形象。 (二)反映偶像崇拜     谈起每一个行业,人们总不免追问起行业的祖先,换句话说,也就是行业的偶像。行业偶像的产生,应该说与早期的宗教有关。中国最早最原始的宗教崇拜是自然崇拜,即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雷电风神等万物有灵的崇拜。据《尚书》、《礼记》、《周礼》等书记载,自然崇拜在夏、商、周巳经不复存在,但遗存的崇拜之风,转为对祖先灵魂的崇拜,这些被崇拜的灵魂,多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对照。崇拜者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先人的恩德,并希望这些在天之灵能时刻保佑后人福祉永驻。盐行业崇拜的偶像有两种:一种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一种是现实生活中对盐业有某种突出贡献的人物。 夙沙又作宿沙,一说为黄帝臣,一说为炎帝时的诸侯,还有一说为齐灵公时的奄人夙沙氏。三种说法中以信奉前两说者为多。两淮盐区,山西解池都是将宿沙作为盐业生产的鼻祖来供奉的。 胶鬲是殷纣王时的贤臣,与微子、微仲、比干、箕子等并称为辅佐君王的贤人。因曾从事过鱼盐之业,故被奉为盐神,享祀于两淮盐区的盐宗庙中。《孟子•告子下》载:“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凭此传说,盐业从业者便将胶鬲视为开业之宗师了。     管仲系春秋时齐国贤相,他为齐桓公殚精竭虑,正盐筴、官山海、设官煮盐,首创盐铁官营,促进了齐国的盐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齐桓公五霸称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管仲既是中国盐政的创始人,又是海盐生产的开拓者。在两淮地区的盐宗庙中,管仲与夙沙氏、胶鬲一起被尊为盐宗奉祀。 四川忠县盐场,将东汉时荆州刺史杨震,附会上一段关于盐业的传说,奉为井神。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涂溪在州东十八里,发源蟠龙洞来经涂井。井神为汉杨伯起(即杨震),井庙碑云,神尝刺史荆州溯江至此,憩于南城寺,谓人曰:‘江北二三里间,安得有宝气耶?’……至深山,见白鹿饮泉,曰:‘宝气在此矣!’士人从指处凿盘石,而得盐泉,庙在治东一里。”⑽     河南历史上不产盐,但也供有盐神。据史载,明代开封城中建有盐神庙,盐神为晋代著名中医大师、炼丹专家葛洪。大概是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述的炼丹术,有以食盐为成份的缘故。     三台盐场奉唐代僧人一新为盐神,据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载:“梓州旧无盐井,有僧一新者,不知何代人,指地教人凿井,咸泉涌出,为利无穷。及卒,士人置寺奉其遗躯,为塔圯之。”⑽ 《嘉庆一统志》载:“唐一新罗汉游蜀至此,指地凿之,盐泉涌出。”⑿ 梅泽是四川自贡富顺盐场的井神。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述:“惠泽庙在监郭下,井地主金川神姓王,井主梅泽神姨梅。梅本夷人,在晋太康元年,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至三百尺,咸泉涌出,煎之成盐,居人赖。梅死,官立为祠。”⒀后因该地井盐产区的变更,盐商们集资捐款,于清道光年间将供奉梅泽的井神祠从富顺县迁到自流井盐场。     四川长宁盐场则建庙奉黄氏、罗氏二神,明代人曹学佺《蜀中广记》记述:“长宁有二溪曰雌雄水,初,人末知有井,夷人罗氏、汉人黄姓者,因牧而辨其咸,佥议刻竹为牌,浮于溪流,约得之者以井归之。汉人得牌,闻于官,井遂为汉有,后人立庙,祀黄罗二神。”⒁     明代刘文征《滇志》中记述:“李阿召,大理人,居七局村,所养之黑牛饮池中,肥泽异常,因得卤泉,报蒙诏开之,是为黑井,赐以官,不受,求为僧,赐紫袈裟。井民立祠祀之。”⒂ 其次,如四川云安盐场供奉扶嘉、陵州供奉张道陵,云南姚安供奉龙女、佤族供奉娅排,天津长卢盐场供奉詹打鱼,陕西籍盐商供奉关公,福建籍盐商供奉天后,贵州籍盐商供玄天大帝,盐业运商供镇江王爷,烧盐工人供炎帝,挑卤工人供华祝等,基本都是由一些神话传说引起。     为什么盐业神话传说中所崇拜的人物较多?这是由于盐行业与其它行业的特点不同。首先,食盐生产种类不同。我们知道,我国食盐生产分池盐、海盐、井盐、矿盐等多种。其次,从事盐业生产、管理、销售的群体庞大。他们有盐官、盐工、盐商等众多为食盐生产提供服务的各种人员。其三,各区域食盐开发利用的时间不同。盐业的开发利用,是随着盐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和人类居住早晚及多少来决定的。第四,食盐被发现的方式不同。有的是被人类某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发现后开发利用起来,而有的则是受自然界动物觅食启发,尔后被人们开发利用起来。其五,食盐对人类生命延续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价值取向不同,而最早发现利用这些价值的代表人物也各不相同。 (三)反映赞颂劳动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人的自身,劳动带动了人类脑髓、思维、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神话传说是早期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此后被文人记录在相关文献资料之中,代代相传,不断丰满。神话传说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它在反映人们思想愿望表达不同阶层生活情感的同时,赞颂劳动也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汉代刘安《淮南子•道应训》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在《门外文谈》一文中说道:“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⒃古代文献《吴越春秋》记载有一首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记录概括了原始人用狩猎工具(弹弓)猎捕鸟兽的情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劳动生活。盐业神话传说也不例外,其中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赞颂着劳动。     《世本》是楚汉之际学者录自古帝王公卿大夫之书。该书原著早已亡佚。《汉书•艺文志•文艺略》记有十五篇。清孙冯翼、秦嘉谟、张澍粹、雷学淇等存有辑本。《世本•作篇》重点记述了古代闻人(神性英雄)的创制发明。如黄帝造火食、苍颉作书、史皇作图、伯夷作五刑等。其中“宿沙作煮盐”,奠定了宿沙海盐生产鼻祖的地位。换句话说,是对宿沙煮盐劳动贡献的首肯。 詹打鱼的传说和盐姥庙传说类似,这两篇传说也是对食盐开发劳作者的赞颂。     传说詹打鱼在渤海湾捕鱼时,到海滩上看见落有一只美丽的凤凰,便想起前辈常说的“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他便将凤凰脚下的泥沙挖了回家,放在灶台上当宝贝来供奉。不几日,灶火将泥沙块烤化后流进了菜锅,詹打鱼一尝,味道格外鲜美。受此启迪,他便常到海边挖泥块、煮海水,终于煮出了晶莹洁白的盐。当地百姓也逐渐掌握了海盐制法,便将詹打鱼尊为盐神。     在山西运城盐池,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中条山北边是方圆百里盐滩,寸草不生,一片荒芜,既荒凉又干燥,盐工们整日晒盐时需要背着淡水,用于往硝板上泼水,口干的时候喝。因此每个盐工都企盼着盐池附近能发现一口甜水泉。晒盐的工人中,有位老汉,他的女孩叫甜姑。一天,甜姑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白发老奶奶对她说,只要她唱着歌,用绣花针挖地,连续一百天,就能在盐池内挖出甘泉。在中条山山洞里,住着一头久占盐池的刺牛怪,它不愿让人们取盐,听说甜姑挖泉的消息后,就出来阻止此事。甜姑与刺牛怪斗争,终于用金针挖出甜泉。其结果甜姑不仅被泉中首先喷出的恶水刺瞎了眼睛,而且又成了哑巴。她死后,人们为纪念她,称此泉为哑姑泉。显然,这个传说是人们为了歌颂当地一位女性盐业劳动者,而特意流传下来的。 (四)反映社会生活     盐业神话传说的题材相当广泛,其中有反映社会生活景像之作,如巫之国神话传说和食盐来自天上的神话传说等;也有反映阶段斗争与男女爱情生活的内容,如中原地区流传的孙悟空盗盐砖神话,描述了孙悟空如何用智谋帮助百姓从玉皇大帝手中夺回失而复得的食盐;四川自贡地区流传的自流井来历的传说,不仅有劳动者与地主斗争的内容,而且有为爱情矢志不移献身的范例。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这段神话传说,描述了远古时期,三峡腹心大巫山地区,一个由盐卤造就人们不用纺织,有衣可穿,不用耕种,有粮可食;鸾歌凤舞,百兽和谐共处的的极乐世界。在河南南阳地区流传着另一个食盐神话。很早以前,人间没有食盐,吃饭菜全是淡的,没滋没味。皇帝的一个马夫随其一起到天上游玩,发现天宫仓库盛着很多不大不小的白色颗粒,他用嘴一尝,味道很美,就在盐库挑了一颗好的扔到了人间。谁知马夫扔下去的正巧是精母,从此天上就断绝了食盐,只有人间才能吃到咸的。这则神话传说,表明人间生活远比天堂要美好。它体现出人类对自己美好生活环境的赞扬。     关于自流井来历的传说有许多。据说,在自流井没有出现之前,当地的土地被一家王姓家族霸占。一年夏季天气大旱,当地百姓决定背乡离井外出逃荒。有位青年叫张大灵阻劝大伙说,与其外出讨饭,不如在家巧干。于是,他就带领大家挖井找水抢救庄稼。当他们在一处山坡上把井打成后,水哗哗啦啦流出来,大伙一尝水是咸的,知道是卤水,以为熬盐同样可以维持生计。谁知地主王三毒听说后,气急败坏,说卤水是他家龙脉的血,张大灵坏了他家的地气。王三毒花钱卖通官府,官兵来要把张大灵等众人抓走。张大灵临走时说:井是俺们挖的,盐是大伙熬的,如果井神有灵,等我们回来后再流。果然,张大灵话音一落,井里的卤水就停止了。这个传说与孙悟空盗盐砖神话,在情节和人物角度上,一个是以喜剧而收场,一个是以悲剧而告终,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反映了劳动人民与不劳而获者两个阶层之间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社会现象。     广大盐业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不仅需要手足亲情,更渴望有真挚的爱情。这样,在盐业神话传说中,有关爱情的内容也有许多。象凤凰谷与姑姑鸟,说的是很古的时候,解州盐池南岸一个叫九姑的姑娘与嫂子一起上山采药为母亲治病,途中遇上险情,被一个过路的小伙子相助,此后两人相爱。由于九姑长得漂亮,盐司恶公子要娶她为妾,就害死了小伙子。九姑为了逃婚,也为了向小伙子表示清白,就在凤凰谷投崖身亡。九姑的嫂子为九姑的死亡感到悲伤,整日口中叫着“姑姑、姑姑”,随后因悲恸过度死亡,化成一种灰色俊鸟,不停在凤凰谷上空叫着“姑姑,姑姑”。这个传说歌颂了九姑不为金钱地位所诱惑忠贞不渝的爱情。     在中条山盐池旁,流传着一个盐郎与仙女的爱情传说,它说的是盐工肖三与仙女在桃花洞相逢相爱,后来天神以违犯天规为由,将仙女封在洞内,使两人再难相见,不能成为眷属。这与流传在四川自贡自流井的另一个爱情传说有点酷似,它说的是两个盐商的儿女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后,男方与一位纯朴勤劳民女相爱,最后无果而终。     纵观这些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爱情男女,多是以悲剧而告终。笔者认为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一、反映了盐业劳动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又不甘寂寞的精神状态;二、以悲剧而告终的神话传说,不仅能震撼人心,让世人铭记不忘,而且具有揭露和批判封建道德及邪恶势力的积极作用。三、美满的爱情,对于长期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盐业生产者来说,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盐业神话传说内涵十分丰富,如果深入仔细的研究分析,我们从神话传说中还可以分解出许多方面内容。如从众多盐业地名的形成中,反映出对家乡及食盐生产的热爱;从诸多动物觅食发现盐源中,反映出动物不仅需要食盐,而且永远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从众多盐业历史名人发明创造中,反映出盐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演进;从医学和宗教对盐的巧妙运用中,反映出盐对生命延续的重要性;从由食盐引起的战争中,反映出食盐在民族政治经济中的杠杆作用;等等。     综上所述,所谓盐业神话传说,主要是指内容含有盐业起源和由盐业生产开发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见印证了盐业历史之古老,而且见证了盐业历史之真实。它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记述了盐业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了食盐生产经营管理者的理想和追求,表现了他们的要求和愿望,赞美了劳动者勤劳勇敢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智慧。它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精神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盐业生产经营者的生活面貌,风土人情,各个阶层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特征。从这些神话传说中,人们能够得到有关盐业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多种经验和启示。它是历史上任何其它行业文化都无法与之媲美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如果我们对它认真加以发掘和研究,则对认识食盐在历史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将起到承前启后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⑴(德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3页。 ⑵(晋代)常璩:《华西国志•蜀志》卷三。 ⑶(清代)江锡麒 陈昆《云阳县志•人物》,卷十。 ⑷ ⑽、⒀(明代)曹学佺:《蜀中广纪•方物志•盐谱》卷六十六。 ⑸(清代)辜培源 曹永贤:《盐源县志•人物•仙释》,卷十。 ⑹(唐代)李延寿:《北史•西域•高昌》卷九十七。 ⑺(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 ⑻(汉代)司马迁:《史纪•封禅书》卷二十八。 ⑼(当代)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9页。 ⑾(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忠州》卷十七。 ⑿(清代)《嘉庆一统志•潼川府•仙释》卷四O六。 ⒁(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六七。 ⒂(明代)刘文征:《滇志•方外志》卷十。 ⒃(近代)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76页。

【编辑: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扫描分享)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