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面不寒杨柳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风吹杨柳醉春烟的下一句 吹面不寒杨柳风

吹面不寒杨柳风

2024-07-16 13: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吹面不寒杨柳风 ——简析古诗词中的“杨柳风”       王传学

杨柳风,即春风的形象表述。诗词中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寒食还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山庄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静安宁的环境,屡屡唤起这位宫廷诗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诗集中有不少以陆浑山庄为题的诗作,大多风格清新秀丽,显示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纯朴幽雅气息,也抒发了诗人隐藏在“志深轩冕”背后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 

武则天执政时期,多居于东都洛阳,其近臣文士,亦常随行左右,诗由洛阳起笔,说明这是宋之问任居洛阳,偶返山庄时所作。“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起句先以洛阳的春意盎然与山中的姗姗来迟的春天对衬。“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阳满城飞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发”三字,反衬出山野与闹市之别。一方面山间气候偏冷,花开较迟,另一方面也说明京洛风尘,热烈繁嚣,而陆浑山中,则清幽得多。起笔二句,似平铺直叙,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洋溢在心底的欢欣轻快的感情。

接着,“旦别”句,写诗人清晨离开洛阳时在河桥一望,春风拂面,杨柳婀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融入洛城风光;“夕卧”句,则承第二句而发,补叙陆浑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这一联对仗工稳,“旦别”对“夕卧”,点出诗人朝发夕至的行迹;“杨柳风”、“桃李月”,以都市繁华春色与山中水滨的月色清晖相对,极富诗情画趣;尤其一“月”字,既扣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几分清寂离俗的环境气氛。 

五六两句,以顶针手法,先重复“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发”,具体表现山中迟来的春色。接着“寒食”句回应诗题。清明寒食节,能够远离京洛尘世的喧嚣,在山间别墅中度过春夜,本来已经很使人舒心畅快,更何况还有酒助兴。这两句绘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诗人此刻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自我形象。诗至此全是写景抒怀,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园牧歌风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诗人自称乡间野老,在开怀畅饮之际,歌咏太平盛世。 

这首诗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山庄的不同来对比描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映衬山中明月清晖、桃李花发的幽雅,表现自己对清静山间的喜爱;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现心境,语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极强。后四句主要抒发诗人一旦摆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园的欢欣之情。但通览全诗,风格清秀,语言轻松自然,与刻板冗滞的奉和应制诗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唐末五代词人牛峤的《更漏子》,用“月明杨柳风”,描绘了月下杨柳弄影的清绝之景:

星渐稀,漏频转,何处轮台声怨。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

挑锦字,记情事,惟愿两心相似。收泪语,背灯眠,玉钗横枕边。

这首词抒写一个少妇对征人的思念。上片用“何处”一句,点明事由,其余全写客观环境,用一“怨”字,将景与情统一起来;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为、心理,细腻地描写对征夫的思念。全词语言清丽,情真意切,质朴感人。

星稀漏转,夜已深沉。这时不知从何处传来《轮台曲》的歌声,情调哀怨。《轮台》为边地乐曲,入耳自唤起对戍边亲人相思和惦念之情。

这偶尔一现的幻听、幻觉,一时间给思妇似乎身临塞外、即将见到亲人的惊喜。在迷茫中开门看塞外风光,扑入眼帘的仍然是朝夕相对的江南春色,方知自己依然独处深闺。“香阁掩”三字,从中传出失望的叹息,于是也不难想象她无可奈何地掩门而卧的情态,总之,还是关门睡觉吧,任它杏花红艳,明月融融,杨柳风轻。一切良辰美景,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可是她再也睡不着了。她起来给对方写信以寄相思,同时回忆着两人欢聚时种种快乐的往事,只愿像往日一样两心相印,便可聊以自慰了。“惟愿”两字,可见不敢抱太高的希望,透露出凄咽的悲音。她不敢想象是否还有重聚的一天。

睡不着,起来写信;可是又写不下去,只好再去睡觉。她擦了擦眼泪,懒得灭灯,背着灯光,和衣而卧,一条玉钗从她头上悄悄地滑下,落在枕边。“背灯眠”三字,描摹百般无奈的慵懒情状,如在眼前。“玉钗横枕边”,从虚处传写钗坠鬓乱、首如飞蓬的睡态,微妙地烘托出女主人公恹恹不乐的心理。

这首词词体虽小,却能一波三折。夜深幻听的惊喜,觉来的孤独惆怅,锦字难织,玉钗横枕,思妇心理的波澜迭出,层层演进,曲尽其情。  

全词文笔清淡,上片仅用“杏花红”略作点染,以反衬寂寞心情。“月明杨柳风”,尤是天然好语,可以想见夜风轻拂,柳条参差,月下弄影的清绝之景。虽从北齐萧悫名句“杨柳月中疏”(《秋思》)化出,但是丝毫不着痕迹。结句更是出奇制胜,抓住落在枕边的一根小小的玉钗作为道具,纯用侧笔摹态,十分传神。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里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用杨柳风意象,生动而脱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并不觉得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诗意的春日远足!悠然徜徉在这样的春色里,该是何等的惬意啊!

南宋诗人陈文蔚的《舟行望龟峰》,用杨柳风描绘岸边景色,春意盎然: 

面对灵龟最上峰,舟中活计不为穷。

半春台下桃花水,一霎岸边杨柳风。

天巧此时穷险怪,渊泉终日悟流能。

一生堪笑渔翁拙,卧听潇潇雨打篷。

龟峰景区位于江西省弋阳县有无数形态酷似乌龟的象形石,和整个景区远远看去象一只硕大无朋的巨龟而得名。

诗人乘舟而行,远远望见龟峰奇景,“半春台下桃花水,一霎岸边杨柳风”,展现了龟峰山下桃花盛开、泉水潺潺,杨柳依依,春意盎然的美景。

元代散曲家刘庭信的《一枝花·春日送别》套曲,第一曲中的“杨柳风”,生动地描绘了暮春之景: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这是刘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别》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它“语极俊丽,举世歌之”。全曲先写景而后抒情,由景生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开头四句,作者扣住题中的“春日”,用工细绮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图。风衬杨柳,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杨柳随风,梨花带雨,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这四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   

“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为雨打,更因为风吹;柳条稀疏,因为风拂,也因为雨洗。花落柳疏,也透露出隐隐的哀愁。这种情绪,在“春事成虚”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梨花瓣落,春将归去,故云“春事成虚”。这里的“无奈春归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将远去的“人”;同样,“春归何太速”一语,既是对匆匆而尽的“春”的质问,也是对匆匆离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物。便由怨而转为幽愤了,责问春神不为群花做主,离去太速,亦暗扣了题旨“送别”。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