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图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额枋是什么意思 【解读】图解

【解读】图解

2024-06-11 12: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整理修改自

《中国古建筑结构图鉴》

作者:青木丹阳责编:栗子本文总字数约5000+阅读完成时间约8min一,大木作木材与工具选用二,建筑中不同种类“柱”三,建筑中不同种类“枋”四,建筑中不同种类“梁”我国传统审美自古尚“大”,长于大江大河,挺过大风大浪,分辨大是大非。天大,地大,人大,道之大,鲲之大,为人须做大丈夫,王者须得治大国。大英博物馆藏  明 《北京宫城图》

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建筑,将“大”之美尽情展现,在建造中亦是处处皆“大”。山西霍州署大堂 摄影:禹涵建构屋架之结构性构件称为“大木”,其制作组合的木工种与施工为“大木作”。从生灵之树到物灵之材,为柱,为梁,为枋,同筑大木作之基。

伐树为材人是生长于社会的生命,树是生长于自然的生命,心性各不相同,亦各有秉性。传统大木作的工匠们要学习的第一课,就是走近树的内心,充分了解树的特性。

同一座山上的树,生长在山的不同区域,树木的质地就会有很大区别。生长于山南的树木大而柔弱,水分较大。生长于山北的树木偏小,但质地紧密。质地不同,用途便不同。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明显具有差别的地标植被 图源:NASA我国疆域广阔,各地气候差别大,不同地域的树亦不相同。土壤肥沃,雨水丰沛地区的树木生长迅速且高大,但强度不足,难堪大用;随着时间推移,容易发生形变和开裂。云南地区丛林中的树木 摄影:禹涵贫瘠或高海拔地区的树木,生长缓慢,一旦成材则为上等栋梁,不易变形或断裂且历久弥新。

花随四时,树依时令。伐木的季节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通常情况下最佳的伐木季节为农历八月十五到立春之前。除了传统民俗文化及风水理念影响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开春以后树木便开始大量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开枝散叶,这样的树木容易腐朽、虫蛀和断裂,不适合用作栋梁。

春季开花的树木 摄影:禹涵在经验丰富的“掌墨”(即领头木匠)眼中,一棵树的尺寸、强度、水分和长势都决定了其在建筑中所扮演的角色。

施工中的太原首义门木构 摄影:禹涵哪怕树已成材,亦有灵性。一栋建筑的木料要基本出自同一座山,这样的建筑才能拥有更好的质量和寿命。因为生长在不同山上的同类树种,其质地相差很大。用不同出处的木材“拼凑”而成的建筑,其寿命和质量都比较差。

木材通常可分为“软木”和“硬木”两大类。不同的建筑需要不同的木材,大宗用量的木材必须在生长周期、韧性、水分、强度和成本等多因素上相互平衡。

台州府城隍庙选用的木料 摄影:禹涵常见的软木有红松、白松、杉木等等,其主要特点是生长周期短、出材率高、强度低、易加工,主要用于一般大架、非承重性构件和普通的雕刻。常见的硬木有柏木、楠木、楸木等等,其主要特点是生长周期长、出材率低、强度高、难加工,主要用于大架、小木作装修、高端雕刻。

从选材、伐木、运输到加工,每一道工序都殊为不易。据记载,当初营建故宫之时,为寻找支撑大殿的楠木,派遣数十万工匠进入云贵川的深山老林中。里面常有虎豹出没,蜘蛛大如罗盘,工匠们“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死者达到一半。

明初,长陵祾恩殿的巨型楠木 摄影:禹涵好的木材是十分珍贵的,以皇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木材楠木为例,经过唐宋的开采,我国江南地区和中南地区的成材楠木已十分少见。明清以来只得在西南地区大规模采伐楠木。清康熙重建太和殿时已找不到能做柱的楠木,导致清之太和殿规模逊于明朝。

已不能占满台基的清代太和殿 摄影:禹涵正如画家作画需画笔,木匠加工木材需要合适的工具。每一个称职的木匠都有最少一套完整的工具随身,这些工具大部分都由工匠自制,工具的保养和维修也需要亲自操作,他们就像木匠的生命。

木匠的工具种类十分丰富且各司其职,根据功能可大致分为凿子、锛、斧、锯、尺、墨斗、钻等。这些工具在时光长河中有的还产生了文化意义,荀子在《劝学》中说:“木受绳则直”讲的是木材要合乎墨线,蕴含着人须受到约束的道理。中国有句俗语叫“人无尺,不可为官”,当官员接手某个职位时,必须接过一把银尺和一面镜子,表明自己办公时会公正磊落。在古代,人们常常把尺子视作一种神圣的仪器,甚至将其作为贵重礼品来馈赠。

中流砥柱木之成材,只是人之成人,若想“建功立业”,就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一展所长。“柱”是大木作三大核心结构之一,犹如人的脊梁,把无数构件串联在一起。绍兴明代厅堂中的立柱 摄影:禹涵传统建筑选料的过程中,往往选用最好最大的树木做“梁”和“柱”,“枋”“斗栱”“桁”等构件则次之。

解州关帝庙中替换的大殿的备料 摄影:禹涵从严格意义上说,柱的加工并不是直接抛光成圆形木料,而是需要经过以下工序:

1.弹线:木匠根据建筑图纸,用墨斗在圆形木料表面画出参考线。

2.四边:先用大号工具(如拉锯)切割成长方体。

3.六边:使用拉锯一类的中号工具进一步加工,将长方体切割为六边形。

4.八边:细化外形,由六边形切割为八边形。

5.十二边:以此类推,使用手锯和推刨一类的小号工具不断细化到十二边形。

6.圆柱:最终切割为光滑、整齐的圆形柱子。

通常柱子的上部会被削去一部分,称之为“收分”,顶端做“卷杀”处理。收分是一种常见于柱子上的工艺。工匠从柱子中上部开始从下往上削去部分木材,使其整体形态呈曲线且向上逐渐缩小。而卷杀是对柱子的顶部进行弧线倒角加工。

金华天宁寺大殿柱头出现的卷杀 摄影:禹涵柱的种类繁多,位置与功能各不相同:

廊柱:位于建筑檐柱外侧,用于建造附檐,在传统建筑中并不起眼,但功能性极强,可灵活运用于各种传统建筑中。

檐柱:在没有廊柱的建筑中,檐柱位于柱网的第一排。与廊柱不同,檐柱是建筑立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柱:建筑侧面中心最高的柱子就是中柱,中柱的尺寸往往是所有柱子中最大的,木材质量是最好的,它犹如人的脊梁,承载和衔接的构件是所有柱子中最多的。

金柱:位于檐柱和中柱之间,金柱根据进深方向可分为前金柱和后金柱,它们与中柱(一些结构中也可以省略中柱)构建了传统建筑的主要室内空间。

除了常规的圆柱,在很多地方的建筑中还可以看到造型特殊的多边形甚至异形柱。但这类柱子,通常耗费更多木材,对工匠的技艺也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不多见。

蟠龙柱,又称盘龙柱,属于结构柱体系种比较特殊的一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柱身装饰有完整的升龙雕刻或者降龙雕刻。

宁波庆安会馆盘龙柱 摄影:禹涵

这种柱子常见于宫殿一类等级比较高的主体建筑外廊,凸显出主体建筑恢宏的气势。

童柱常用暗榫和角背固定于下层梁上部,起到支撑和连接上下梁架的作用。其尺寸小于檐柱等“大柱”,根据其具体的尺寸和装饰风格又可细分为“侏儒柱”或“蜀柱”等。

与前面介绍的其他柱子不同,雷公柱是“倒掉”使用的,常见于亭类建筑的正中心,或者一些特殊圆顶建筑,比如天坛。雷公柱在结构上是所有角梁的交汇点。

吊柱与雷公柱同为“倒掉”使用,一般常见于民居建筑院落中的厢房,通过大梁和插梁连接于檐柱外侧,用于拓展二层室内空间。

顶柱与前面提到的几种柱子不同,更像是一种纯功能性的柱子。常见于大型建筑的斗栱结构中,对建筑,尤其是屋顶结构起到辅助支撑作用。在清代一些出檐比较深的官式建筑中被广泛使用。

辽代独乐寺观音阁,清代添加的擎檐柱 摄影:禹涵站柱和顶柱都是辅助类的结构小柱,常见于立面装修和木制围栏区域。它与顶柱加工流程和选材要求类似,但用料尺寸较小。

以“枋”连房枋是大木作建筑中另一不可或缺的核心构件。其主要的功能是连接建筑正面各房间,将梁串在一起,根据位置不同也有很多的种类和样式。

总的来说,枋的整体截面大多为矩形。这种类型的枋在民居、宫殿建筑中都属于常见类型,是一种相对经济节约的枋。

楼楞枋为第二层地面的承重构件。它不仅用于连接二楼的木架结构,同时也与腰梁和承重梁一起构成楼板铺设的基础。

普柏枋是承载斗栱的重要构件,其形状多呈扁宽的长方形,就像托盘一样承载斗栱基座,常见于大型官式建筑的外廊额枋上。

雀替是一种常见于建筑正面的小构件,多位于檐柱与额枋之间的90°夹角上。雀替安装好后,能够产生向上的支撑力,当一座建筑正面开间(柱子与柱子之间的距离)较大时,工匠便会选用雀替一类的构件加以辅助。但本质上雀替的结构功能要弱于装饰功能。卢宅过廊上的雀替 摄影:禹涵作为常见且显眼的建筑小构件,为雀替施加精美的雕刻增加其审美趣味和文化寓意是必然的选择。植物纹、瑞兽和神兽是常见的雀替装饰纹样。

牛腿与雀替都属于小木构件,在功能上也很接近,属于辅助抬升构件。在一些使用了吊柱的建筑中,牛腿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承载屋顶的能力。但与雀替单独使用不同,牛腿通常与吊柱结合使用。

与雀替一样,牛腿也是精美雕刻的常见构件。其内容囊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装饰纹样等。多种多样的装饰中,除了抽象的纹样,还有具象的动物和人物雕刻。

卢宅过门上的牛腿 摄影:禹涵斜撑和牛腿在功能上都属于辅助支撑类构件,其加工流程也基本相同。但相比牛腿,斜撑整体尺寸更长且窄,对于木料品质的要求要低于牛腿。此外,斜撑表面雕刻的变化也要少于牛腿。

绍兴民居中常见的斜撑 摄影:禹涵花罩与雀替的安装区域基本相同,即建筑正面两个柱子之间,通常位于明间(一座建筑中间跨度最大的区域),但其几乎没有结构作用,可以视为一种更加纯粹的艺术装饰。

枋的用材也是十分讲究的,一般要采用天然生长的优质风干木材,通常要使用无拼攒、无包镶的完整枋材。因特殊原因必须使用拼攒、包镶或以短接长的方法来制作枋的,就必须要有精准可靠的计算数据和切实可行的施工加固方法。

挑起大“梁”梁是与枋同等重要的结构大件,位于古典木构建筑进深方向的柱子顶端。由于梁的承重作用大于枋,其选材多为质地较好的木料且整体尺寸较大,其种类亦是繁多。

平遥文庙大成殿梁架 摄影:禹涵三架梁是位于屋架最高处的横梁,所谓“三”指的是置于梁上的三根“桁”。

五架梁是位于大屋架中段位置或者小屋架最低处的横梁,其中的“五”指的是置于梁上的五根“桁”。

七架梁是位于大屋架最低处的横梁,“七”指的也是置于梁上的七根“桁”。此外,随着屋架的扩大,如大殿类建筑,还衍生出了“九架梁”等更大的构件。

长治上党门七架门 摄影:禹涵我国古代建筑中,在平面上的度量单位用“间”数多少来表示,在立面上的规模以及房间进深的大小用“架”数多少来表示。架数多的房屋,其进深空间的跨度必然就大。芮城城隍庙元代献殿进深五架梁示意 摄影:禹涵一般而言,使用九架梁的已经是高等级的房屋建筑,使用十一架梁者极为罕见。特别是明清时期因巨木长材的缺乏以及廊屋结构的需要,高等级房屋建筑虽然架数可以多至九架、十一架乃至十三架,但底架大梁往往不采用前后通檐的做法。

新绛元代府衙大堂进深九架梁示意 摄影:禹涵腰梁是位于柱子与柱子之间的“腰部”的梁,一般为中等高度。主要起到增强结构稳定性的作用。

抹角梁常见于矩形建筑的90°夹角处、多角亭的转角处。

插梁位于金柱阵列与檐柱阵列顶部,用于连接两类柱子,形成一个新的空间。普通民居的插梁基本为光面,在富户及宫廷建筑中则常施以雕刻彩绘。东阳卢宅过门的插梁 摄影:禹涵插梁作为大构架的一种,也会根据户主财力和社会等级不同施加不同样式的雕刻。

在插梁装饰中,资金雄厚的户主会要求工匠对插梁中段进行改造。在增加装饰性的同时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图案和文字雕刻其上。借此熏陶家人、子女,同时也向客人展现户主的品味和修养,扇面雕刻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画卷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样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因此也具有崇文、兴文、推崇诗书传家的内涵。在一些插梁上,工匠也会按户主的要求进行雕刻,以表现户主对于诗书传家理念的深刻认同。

东阳卢宅肃雍堂上的月梁 摄影:禹涵角梁是歇山屋顶和庑殿顶一类高级建筑的核心构件,也属于插梁的一种,位于建筑的转角处,从柱顶连接了内侧金柱和外侧金柱,是构造这些高等级屋顶的关键。

晋祠圣母殿上的角梁 摄影:禹涵虽然角梁可装饰的部分不多,但匠人先辈们依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常见于角梁前段的套兽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装饰。套兽的形象大多是狮子和龙头一类。故宫建筑角梁上的套兽 摄影:禹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一直延续着龙和兽头的样式,但其形象发生了诸多变化。总体而言,年代越古老则造型越夸张、粗放和灵动;年代越近则造型更加具体和精细。

月梁又称“乳袱”,是插梁的变种,其主要特征有二:第一是表面特殊的雕刻装饰;第二是特殊的月弧造型,故称“月梁”。

接下来讲到的荷叶墩本质上属于梁的变种,其功能与梁近似,常见于大梁(五架或者三架)之上,通常直接承载“桁”。其外形近似一片面朝下的荷叶,中心往往带有复杂精美的雕刻,故称为“荷叶墩”。

荷叶墩的雕刻纹样非常多,其内容涵盖了吉祥图案、历史人物、典故和神兽等。瑞兽纹在建筑雕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些瑞兽纹样往往反映了户主的财力、地位和身份,而凤凰一类的神兽更是其中上品。

莆田元妙观三清殿荷叶墩 摄影:禹涵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柱梁构架贯穿了我国古典建筑的始终。在木结构主体中,梁柱最为重要,墙起辅助作用,因此有句俗话叫“墙倒房不塌”。

柱、梁、枋、檩等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大木作结构的不同形式,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

义县奉国寺大殿 摄影:禹涵

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称为“抬梁式”。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称为“穿斗式”。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空间似井则叫做“井干式”。

岁月流转,数千年来,仍然存在的,已经湮灭的,千千万万的大木作,都起于那一柱、一枋、一梁。

中国古建筑结构图鉴杨钺老师凝聚八年在中式古典建筑设计和施工一线的实践经验而成一书,为站在古建门口苦苦不得入之人提供一把钥匙。这就是——《中国古建筑结构图鉴》通俗的文字、直观的图片还有古建筑演示动画,细致地全方面解决古建入门难得问题,以最简单的形式打破普通人和古典建筑的壁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