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颜色词“红色”与“白色”的认知差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颜色词“红色”与“白色”的认知差异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颜色词“红色”与“白色”的认知差异

2024-07-01 14: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色彩是反映一个民族性格最直观的方式。”颜色如同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子,色彩偏好与审美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及内涵。不同国家间的自然环境、习俗、历史和文化等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国对颜色词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对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颜色词进行跨文化交流。本文以“红色”“白色”为例,探讨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颜色词“红色”与“白色”的认知差异,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文化原因,对跨文化交流中的颜色词运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红色;白色;认知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136;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5-0073-04

一、中西方文化中“红色”的认知差异

(一)中国文化中“红色”的起源和象征意义

所谓“朱明盛长,敷与万物”,“红”被视作高贵和吉庆之色,在传统色彩中运用最为普遍和广泛。“红”要从炎帝的传说谈起,炎帝又叫作赤帝。“赤,赫也,太阳之色也。”生命蓬发,谓之五色之荣,故赤为盛阳之色。由此可见,我国人民对红色的偏爱,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对日神虔诚的崇拜。而由于太阳代表着永恒、繁盛、温暖与希望,红色从此也具备了代表太阳的意义。古代人们认为血液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用红色施行与灵魂有关的巫术,于是红色就渐渐与巫术、鬼怪联系在一起,经常出现在各类祭品上,以此来代表权威、庄严肃穆以及对权力的尊重和祈祷。到了汉朝,高祖皇帝以“赤帝之子”自居,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红色正式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颜色。

中国红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喜庆、福禄、尊贵、团圆、成功、忠诚,此外还有勇敢、兴旺、浪漫、性感、热烈,并寓意着万事顺遂、祛病除灾、逢凶化吉等。从原始时代的彩陶,到战国二汉时代的漆器,再到唐宋时期的彩绘以及清明时期的瓷器刺绣,从红墙碧瓦到朱漆门楼,从铭刻权力的印泥到记录功勋的旌旗,从过年时悬挂的红灯笼到家家户户的吉祥桃符、窗花,中国红的文化内涵深深印在中国人的灵魂里面。例如,人们常常提到的“红娘”(媒人)、“走红”(遇到好运气)等;中国古代风流雅士常称女性知己为“红颜”“红袖”。唐朝时“红楼”用来指女子的闺阁:《红楼梦》里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也曾用“红”来指代风情万种的女儿家。“红”字取自妆品或衣裳,延续到后来的口红与婚服,仿佛所有和“红”词组合在一起的词汇中,都莫名多了一种绮思与几许缱绻。在近代中国文化中,红色旗帜和军队制服中的红色标志着军队的力量和英勇。无数革命先辈用红色的鲜血拯救了国家,因此红色渐渐有了政治含义,象征着革命与政治觉醒,如“又专又红”(政治上先进,同时专业上也优秀)。

(二)西方文化中“红色”的起源和象征意义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是个略有贬义的词,是对“火”与“血”的联想,它既代表了激情、性感、权力、自信,同时又代表着疯狂、暴虐、血腥和死亡。在罗马神话中,它是战神马尔斯的颜色。古罗马士兵都穿红色的长袍,他们的将军穿着鲜红色的斗篷,他们会在身上涂满红色来庆祝胜利。在这之前,红色与生命、健康和胜利联系在一起,埃及人会在庆祝活动中把红色赭土涂在身上。查理曼大帝则把他的宫殿漆成红色,作为他权威的明显象征。红色被看成流血、危险和恐怖的象征色,因为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许多警告标记都使用红色的图形或文字,如交通信号灯用红灯来表示停止。在肖像学和流行文化中,撒旦经常被描绘成红色。到了20世纪,“红衣魔鬼”已经成为传说和故事中的民间人物,更多地出现在动画片和电影中。在现代背景下,红色的使用也有很多,如罪犯被当场抓到时是“red-handed”(现行犯);一个酒鬼被称作“red nose”;但西方文化中的“红色”也并不全是表示贬义。他们用“red carpet”红地毯来欢迎别人;“red letter days”指的是纪念日等。

(三)中西方文化中“红色”产生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人类从红色出发,首次体验到色彩,首次制造出色彩,最终建立起一个彩色的世界。红色的这种优先地位在日常生活和世俗文化中也有所体现。无论中西方,很久以前,在房屋、建筑(砖石、瓦片)、器物(各类陶器、瓷器)、纺织品、服装、珠宝首饰甚至是随葬品上都有红色的身影,这既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趋吉避祸的手段。与此类似,在文艺演出及宗教典礼上,红色也常与威严、圣洁相关联,有时还表示超自然的力量。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红色更是有著非常广泛的意义:八卦中离卦也对应为红色,大概除了喜爱白色的元代外,历朝历代普遍宣称自己继承西周正统,尊崇红色。在古代,由于人类在自然崇拜中,基于本能对太阳的原始敬畏,红色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崇拜色彩。它代表了希望、吉祥、幸福与繁荣。在中国人尊崇的儒家文化中,“红”是首个被确认的正色。在中国,许多重要建筑,如宫殿和庙宇,墙壁通常都是红色的。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具代表性的古色古香的皇宫,整个宫墙都是红色的,宫内的柱子都是红色。民间很讲究的本命年及逢九所穿衣物也以红色为主,一方面求个平安顺遂,更有驱逐邪祟的目的。在当代中国,更多的是将红色作为一种具有浓厚的政治性的符号,是象征热血、革命等意义的符号。中国色是基于对世界的微妙感受,寻找山河风月的感悟,是由心而发的观念色,是对天地感悟的缩写与提炼。比如合欢红,中国传统色红色系之一,是合欢花的颜色。合欢,亦称夜合树、马缨花。淡粉红的颜色可由苏木染出。俏不争春,淡而不寡。“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人们对古韵古朴的追寻之情溢于言表。落霞红,也是中国传统色红色系之一,也称晚霞红,是晚霞辉映的颜色。如“人与两州俱不见,一江残照落霞红。橹声中。汀花苹草六朝空。”覆盆子红,是树莓的深沉色调,有一种冷艳的感觉。如“朱红野实堆盘裹,粉白诗牌满壁间”。红色因民族崇尚而渗透到传统习俗中,已然从审美层面上的曼妙观感,变为历史长河冲刷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上闪烁的结晶。发展至今,中国红已经是民族意志与信仰的一种象征,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灵魂与鼓舞。

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红色的内涵从最开始让人喜爱慢慢地发展成了一个让人厌恶的色彩。在《圣经》中,耶稣在与十二门徒吃最后的晚餐时,他拿起斟满自己鲜血的杯子让门徒们喝,并称之为立约的血,可以替世人赎罪。最后他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献祭,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众人生命。因为《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英文中的“red”便常常与流血、牺牲,或恶劣的、可怕的动作联系在一起。天主教用红色作为象征基督信仰与基督教殉道者鲜血的标记。君主们随后也将红色作为权位的象征。富商阶层会用红色来彰显其社会地位。到了20世纪,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红色被用来表示革命。

但中西方对于“红色”的认知也有相同的地方。红色被用来表达激情和爱的感情,红色鲜花、红色情人节礼物和红色婚礼装饰都是常见的元素。红色还被认为是一种充满动力和活力的颜色。它传达了力量、活跃和决心的意义,通常与运动和竞赛相关联,例如红色运动鞋和红色体育队服。除此之外,在政治上红色经常用来象征左派、革命和共产主义。中世纪时期,在共产主义的故乡欧洲,就有了被围城时,如果城上亮出红旗表示不投降的传统。代表着流血、热情、英勇的红色受到庄园主和贵族的喜爱,后来逐渐也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信仰的颜色。

二、中西方文化中“白色”的认知差异

(一)中国文化中“白色”的起源和象征意义

“白”是一种只有亮度、没有色度的颜色,大多数辞书对“白”的释义首先是“像霜雪一样的颜色”。白在中国的古代色彩概念中,具有多义性,可表现为所有的亮色、浅色颜色。《说文解字》曰:“白西方色也。指天阴用事,物色黑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者所属地皆曰白。”“五行”说把白色与金色相对应,同时对应“五方”中的西,又因为西方的神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杀神,主肃杀之秋,中国古代军队常在秋季征伐不义者,而处决的罪犯又往往是在秋季。又因西方是在日落时分的方位,代表着萧瑟、衰落、破败和死亡。因此在古代白色就代表着凶丧之色。随着时间推演和文化传承,白色成为中国的忌讳色。

丧服的白色很可能出自我国商朝,因为商朝服饰普遍尚白。《礼记·郊特牲》中:“素服(白衣),以送终也。”自古以来,若亲属死亡,家人都要着白色丧服,并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卷幡,撒白卷钱,所以我国民间也俗称丧事为“白事”。除此之外,白色还用在許多贬义语境,如“白色恐怖”即是指当时那种肃杀、衰败的社会气氛;“白吃白拿”是指只管享用而敛去一切花费的生活方式;“一穷二白”指基础差、底子薄;“白眼”表示轻蔑。白色的象征含义在中国文化中是有些对立意义的,很多白色的动物是祥瑞的代表,如白鹿、白狐、白燕。白色单纯、洁净,同样为人们所喜爱,象征着朴素、清纯、典雅,如“洁白如玉”“清白无瑕”都形容一个人品质高洁。

(二)西方文化中“白色”的起源和象征意义

西方文化中,代表光的白色因其和代表罪恶的黑色的极端对比,而成为圣洁与公正的代表颜色。天使和圣人一般都被认为身穿白衣,在中世纪的魔法中也称为“白魔法”,“白魔法”通过向上帝和圣灵祷告来赋予人类能力。牧师们在祷告时也穿白袍。施洗约翰形容基督是上帝的羔羊,因此白色的羔羊成为在人类代表中基督的牺牲象征。白色也由此成为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19世纪后,西欧人民因为对希腊古典主义建筑的热爱而追求白色。白色也因它无法保持洁净、需要被人仔细照顾的特性,被认为是社会地位高贵的标志。

西方文化中的白色概念主要关注于白色事物的本身色彩,也因此更直接地加强了对于对白的正面认识,如刚下过的新雪、新鲜的牛奶、百合花以及羔羊的颜色等。白色通常被视为干净、无辜、高雅、神圣等象征意义。如“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House”(白宫)。早期的基督教堂采用了白色在罗马的象征意义:纯洁、牺牲和美德。如“white soul”(纯洁的灵魂)、“white spirit”(崇高的品质)。西方婚姻中的主旋律色彩就是白色,象征着圣洁的真爱。此外,在医疗领域,白色被用以表示无污染和卫生,如“white room”(无菌室)。白色还经常被用于商业和市场中,以展现清洁和现代感。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并不总是积极的象征,也可以是负面的,如:“White as a sheet”(苍白如纸)表示恐慌;一根“white feather”(白羽毛)是懦弱的象征等。

(三)中西方文化中“白色”产生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在中国古代,西汉以后,人们将白色视为不祥之兆,避之唯恐不及,将其视为一种卑贱的颜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宋年间,白色的社会地位曾发生好转,以至在唐代制度中,新进士登第都着白袍,被称作“白衣公卿”。然而,自宋代起,官制将白色定为“凶”色,长久以往,白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便演变为一种禁忌色。中国颜色体系注重色彩意向和情感,在对自然的想象中寻找感悟。因此白色也不是单一的白,而是有“五光十色”的关于白的分类。霜色,是指我国古代对于霜雪之时白色的形容,是纯净之白,如“肌肤销进雪霜色,罗绮点成苔藓斑”;玉色,一般理解为玉的色泽,为略带淡青的莹白。除去形容颜色,玉色也常被用来比喻女性姿色。如“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银白,“枝英秀发亦擅场,银白金黄细细香明”;银,《说文解字》谓之“白金也”,即指像银子一样的颜色,象征着高贵、雅洁,很受上流社会崇尚,故其色彩充满“富贵气”;月白,是如月光一样澄澈、洁净的颜色,如“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与中国相反,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白色被视为最完美的颜色。在西方人看来,白色很少有负面意义。西方色彩是基于缜密观察和分析,在不断实验中寻找光的规律,是科学色,是用来记录客观事物的符号。因此西方人对白色的认识从最基本的事物上产生,如洁白的鸽子、白色的羔羊。白色在西方现代设计中被广泛使用,因为它可以传达简约、纯粹和现代感,还可以让空间看起来更明亮、更干净。在西方社交场合,白色通常被看作是正式和庄重的颜色,如在正式的晚宴或重要的聚会中,人们可能会选择穿白色礼服显示对场合的尊重。

同“红色”相同,中西方对于“白色”的认知也有相同的地方。白色在中西方文化中都经常被视为纯洁和清洁的象征,它传达了纯净、清洁和无暇的意义,可以用来代表美好的品质和道德,同时也反映在家居、医院和食品等行业中作为标志的常见使用。白色在中西方文化中都与和平和宁静相联系,是传递和平与人们内心平静的标志。

三、跨文化交流中颜色词的运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人们无法从跨语言文化交流中发现文化共通点。因为一般人与人间之间的跨语言文化交往主要局限在表面的日常交往上,极少有人会触及有关双方的民族传统、社会意识及其文化层面的内涵。中西方在颜色词上的认知差异,能够让民众在使用同样的颜色词时,感受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内涵差异,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差别,继而推动文化间的交流。西方颜色词虽然与中国颜色词在含义上具有一定差异性,但也有相同之处,如“白色”在两种文化中都与纯洁相关,“红色”也都代表着爱情和浪漫。通过对比研究同一颜色词在中西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双方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共融,从而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积极影响。

不同文化对于颜色的理解和运用会存在差异。“红色”和“白色”作为代表颜色,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恰当的挑选和运用。在选择颜色时,我们应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以避免误解和冲突,以实现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首先我们要提升文化敏感度。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敏感度是非常重要的,在使用颜色词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会冒犯或引起误解的词语。了解对方文化中常用的颜色词,并选择与之相近或相符的词汇,以增加对方的理解和接受度。其次,在跨文化交流中还要避免刻板印象。虽然颜色在中西方文化中可能会有一些共同的象征意义,但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纳为刻板印象。另外,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对颜色的理解和运用也会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尽量避免过度推斷或假设对方对颜色的理解和喜好。最后,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扩大词汇范围。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扩大自己的颜色词汇范围是非常有帮助的,学习对方文化中常用的颜色词汇,并且尝试将之灵活应用,可以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意图。

在新时期东西文明大融合的历史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红色”和“白色”也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就颜色词的发展历程而言,对颜色词象征意义的认识也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更新,使人们在色彩中可以感受文明的变迁。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流中,对颜色词的运用要注意尊重、适应和灵活运用的原则,以确保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

参考文献:

[1]石旺君.中英颜色词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04):134-137.

[2]宋萍.中英颜色词文化差异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383-385.

[3]郭丹妹.从跨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方颜色的差异与演变[J].明日风尚,2017(10):359.

[4]李旭.浅析中西方颜色词的文化内涵[J].汉字文化,2018(01):15-16.

[5]杜伯阳.论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反映的文化差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6):213-214.

作者简介:

石迪(1999-),女,汉族,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白色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7年9期)2017-09-12总之就是要选白色米娜·女性大世界(2016年10期)2017-02-16总之就是要选白色米娜·女性大世界(2016年10期)2017-02-16总之就是要选白色米娜·女性大世界(2016年10期)2017-02-16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9期)2016-11-09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新楚文化2023年15期

新楚文化的其它文章中西禁忌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湛甘泉“心物合一”论研究简谈穆孔晖“大学”观浅析中国封建王朝政府组织中的权力制衡陈寿《三国志》“礼”字使用考证宋代“闺思”小令中的“孤独”意象探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