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干货丨如何区分画面的色彩的冷暖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颜色冷暖色怎么分 超强干货丨如何区分画面的色彩的冷暖关系?

超强干货丨如何区分画面的色彩的冷暖关系?

2024-05-24 06: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于色彩最核心的问题,绝对离不开(冷暖、刻画),在画面中牵连也是很广。画面中出现问题一般都离不开这两样,广州度岸画室 度老师教你如何区分画面的色彩冷暖关系冷暖色调在色彩中是作为很关键性的存在。如果色彩里的冷暖处理不好,是会让画面色调分裂,相矛盾。冷暖,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例如在红色系统中,桔红相对于玫瑰红,玫瑰红是偏冷的,桔红是偏暖些。看下图中的作品前者更为冷一些,后者则偏暖。

色彩懂得冷暖关系的归纳与提炼,让绘画的画面变得生动,充满活力。一些有经验的艺术家,运用色彩的冷暖倾向,归纳画面中特定的形和区域,这是色彩概括的过程在写生过程中,冷暖关系是写生色彩最重要的色彩关系问题。色彩的冷暖变化是复杂的,但有规律可循。色彩的冷变化规律大致如下:NEXT 1、就整体而言,亮部冷則暗部倾向暖,反之,亮部暖则暗部倾向冷。(如西红柿)

NEXT 2、物体亮部冷暖关系,除固有色的因素外,主要是光源色起关键作用。光源色暖,亮部则暖;反之,则冷。在画面中,光源色冷暖倾向越明显,亮部色彩所受影响越大反之,则以固有色为主形成亮部色彩的冷暖。

NEXT 3、中间调子的冷暖关系,主要以固有色为主。因物体的受光源色和环境色反射都较弱,但也介于亮部与暗部的色彩冷暖之间。

NEXT 4、高光的色彩冷暖,主要以光源色的冷暖为定向。但高光不甚强烈时,其冷暖为光源色与固有色共同的作用。

NEXT 5、固有色和环境色两个因素也会影响画面的冷暖关系过就代表固有色与环境色的等量相加。究竟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这就需要看固有色纯度的高低和环境色影响强弱。同时,它们之间与亮部和背景的对比。1)、固有色:就是物体本身所呈现的固有的色彩。对固有色的把握,主要是准确地把握物体的色相。一般来讲,物体呈现固有色最明显的地方是受光面与背光面之间的中间部分,也就是素描调子中的灰部,我们称之为半调子或中间色彩。因为在这个范围内,物体受外部色彩条件的影响较少,它的变化主要是明度变化和色相本身的变化,它的饱和度也往往最高。2)、环境色:指在各类光源(比如日光、月光、灯光等)的照射下,环境所呈现的颜色。物体表面受到光照后,除吸收一定的光外,也能反射到周围的物体上,尤其是光滑的材质具有强烈的反射作用。另外在暗部中反映较明显。环境色的存在和变化,加强了画面相互之间的色彩呼应和联系,能够微妙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也大大丰富了画面中的色彩。所以,对环境色的运用和掌控在绘画中是非常重。

NEXT 6、投影的冷暖和暗部的冷暖有统一性。但要具体分析个方面:①、影子着落物的固有色;②、与亮部的冷暖对比;③、光源色与环境色反射的影响;

NEXT 7、反光部分色彩的冷暖,主要以环境色影响为先,固有色次之。反光属于暗部的一部分,但色彩基调是与暗部统一的,在明度上较暗部稍亮,受周围环境色的影响较暗部。

NEXT 8、不同物体固有色相同在同样光照情况下,一般就近较暖,反之较冷;近处冷暖对比较强(前实),远处冷暖对比较弱(后虚)。其冷暖之间的差距有时明显,有时微妙。应视具体对象而定。

NEXT 9、色调的建立方法在绘画的时候建立色调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画家都有自己的方式。对于即将参加美术考试的学生来说,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建立色调。1、从主导色出发建立色调。主导色是指画面里面对色调起到主导作用的颜色,它可能是画面里面最大面积的颜色,也可能是画面里面最纯的颜色。从主导色出发建立色调也是们最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一个协调的画面。比如,我们在绘画的时候,画面出现了一块面积比较大的暖黄色衬布,那么我们在调和其他物体的颜色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捎带一些主导色的暖黄色进去,以达到色调和谐的效果。在绘画的时候要记住在冷色调中寻找暖颜色,暖色调中寻找冷颜色来协调画面,这样整个画面的颜色才会比较“润"。2、从光源色出发建立色调。光源色是影响画面色调倾向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比如我们如果在户外画阳光下的风景,物体笼罩在金色的阳光下,物体本身也笼罩上了一层暖暖的颜色,这就是光源色对于画面色调的影响,这种建立色调的方式一般运用在写生中。需要我们客观真实地去感受整组画面,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再进行艺术处理,对画面的色调、用笔等进行主观归纳。3、习惯色影响色调。很多画家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绘画的时候习惯性地运用这些颜色进行绘画,我们称之为习惯色。这是画家风格形成的其中一个因素,在我们平常的绘画过程中,不推荐以习惯色建立色调,因为在基础学习的时候过多地运用习惯色进行组建色调的话,可能就忽略了真实的观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