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一吨生物质(秸秆)大概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多少二氧化硫?多少氮氧化物?帮帮忙,谢谢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颗粒燃烧料多少一吨 燃烧一吨生物质(秸秆)大概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多少二氧化硫?多少氮氧化物?帮帮忙,谢谢啦!

燃烧一吨生物质(秸秆)大概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多少二氧化硫?多少氮氧化物?帮帮忙,谢谢啦!

2024-06-21 04: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Oct04燃烧一吨生物质(秸秆)大概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多少二氧化硫?多少氮氧化物?帮帮忙,谢谢啦!时间:2018/10/04 03:10 | 分类:知识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燃烧一吨生物质(秸秆)大概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多少二氧化硫?多少氮氧化物?帮帮忙,谢谢啦!

有个文献《中国地区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模拟及GIS 分析》采用燃烧炉和烟雾箱系统对中国地区三大主要农作物秸秆-水稻,小麦和玉米-进行了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及中国在2004 年气态污染物(CO, CO2 NOx)总排放量的研究。研究表明:水稻秸秆燃烧排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的排放因子分别为64.2, 791.3, 1.02, 0.79, 1.81 g kg-1;小麦秸秆燃烧排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的排放因子分别为141.2, 1557.9, 0.79, 0.32, 1.12 g kg-1,玉米秸秆燃烧排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的排放因子分别为114.7,1261.5, 0.85, 0.43, 1.28 g kg-1。结合中国各省市2004 年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的产量,我们计算得到了三大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总排放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全国在2004 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总排放量分别为22.59,252.92 和0.28 Tg。排放因子单位是g/kg,也就是kg/t

单位柴油可以产生多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国标柴油的密度范围为0.810~0.855,不同型号的密度不同。常用如:0#柴油0.84密度公用/升+10#柴油0.85密度公斤/升+20#柴油0.87密度公斤/升-10#柴油0.84密度公斤/升-20#柴油密度0.83公斤/升-30#柴油密度0.82公斤/升-35#柴油密度0.82公斤/升。通常柴油密度以0.84计算,这样一吨柴油大约折合1190公升。如果要准确计算的话。35#一吨为1219.5升,0#一吨为1190.5升.

有个文献《中国地区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模拟及GIS 分析》采用燃烧炉和烟雾箱系统对中国地区三大主要农作物秸秆-水稻,小麦和玉米-进行了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及中国在2004 年气态污染物(CO,CO2 NOx)总排放...

A.二氧化硫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碳 D.悬浮颗

C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悬浮颗粒,而二氧化碳不属于此报道内容。

煤燃烧的主要污染物是(  )A.氮氧化物B.二氧化硫C.二氧化碳D.一氧化

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酸雨,会污染环境,是主要的污染物.故选:B.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气体及烟尘,硫化钾,金属氧化物会影响植物

如果没有形成什么酸雨之类的有害物质,不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1吨秸秆焚烧大约产生多少二氧化碳?

很简单,你先查出每KG秸秆中所含蛋白,粗纤维,粗脂肪,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各占百分之多少,而上述六种物质中的碳元素,每种物质都有一个平均值,能知道碳元素的含量,你还算不出能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吗?

燃烧一克硫磺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硫

解:设会产生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S+O2=点燃=SO232 641g X32:64=1g:XX=2g答:燃烧一克硫磺会产生2克二氧化硫。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生物质能源 玉米秸秆1吨产生 多少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氢氧化物 有没有个公式 最好直接给个数据

玉米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碳量大约为40%左右,那么一吨干燥的玉米秸秆含碳大约为400公斤。如果全部转化为一氧化碳,那么可产生一氧化碳为400×28/12=933公斤;如果 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那么可产生二氧化碳为400×44/12=1467公斤。当然这是理论的计算。因为秸秆中含硫和含金属的量很少,产生的硫化物和氢氧化物很少。

本文标题:燃烧一吨生物质(秸秆)大概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多少二氧化硫?多少氮氧化物?帮帮忙,谢谢啦!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xinzhi.com/zs/post/698874.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