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与颐和园,有着怎样的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颐和园里面的地图 圆明园与颐和园,有着怎样的关系?

圆明园与颐和园,有着怎样的关系?

2024-03-14 1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颐和园佛香阁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是乾隆以为母祝寿的名义兴建的,再之前则是陆续有一些水利建设方面的开发。全园面积约290公顷,共有建筑101处,文物陈设为四万一千余件。清漪园建成后,乾隆和其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帝常莅临园中拈香礼佛、祀神祈雨、观阅水操。偶尔亦在此处理政务。

1860年10月,圆明园、清漪园、畅春园等西郊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野蛮洗劫和纵火焚毁。这之后,圆明园仍是皇家禁园,依旧设有总管等官员,清政府对它仍积极管理,但客观环境使这种管理只能是勉力维持。1873年,清廷曾试图部分重修圆明园,终因财力不足等原因而停修。清末,圆明园内的稻田、苇塘租给园户耕种,每年皇室收取一定的租金。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根据民国政府给予清室的优待条件,圆明园仍属皇室私产,但园内遗物却被军阀和权贵们肆意攫取。1914年7月,溥仪命裁减内务府官员,圆明园初次并入颐和园事务所管理,但圆明园总管太监及各处首领太监,依旧带领园户看守。无可奈何花落去,经过侵略者的洗劫、火劫,以及近90年间权贵、军阀、日伪反动势力等对残存古树名木、建筑石材、山形水系的持续毁坏,圆明园逐渐沦为了一片废墟。

△清漪园万寿山佛香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毁

费利斯·比托于1860年拍摄

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未能幸免于难,文物陈设被劫掠,大多数亭台楼阁被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清廷以奉养慈禧太后之名,重建清漪园园林景观(修复工程一直持续至光绪二十一年),取“颐养冲和”之意,将其改称颐和园,颐和园开始成为慈禧主政晚清的政治中心。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自宫中逃至颐和园,后又逃至西安。战乱中,八国联军相继侵占颐和园,盘踞一年之久,园内陈设为之一空,颐和园遭受极大破坏。1902年,清廷再次修复颐和园并大力充实园内陈设。1914年,颐和园曾作为溥仪私产对外开放。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接管颐和园,使其成为国家公园对外开放。民国政府接收颐和园后,曾开展了一些修整与保护工作,但因国家内忧外患的大环境,颐和园衰败的园林景观和维护管理并没有根本改观。

2

功能地位方面

圆明园是清中期即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即见证了清代康乾盛世的荣景,是彼时国力鼎盛的直接成果体现,也见证了清帝国的逐渐衰落。颐和园是清末光绪、宣统时期,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庚子事变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均与此地息息相关,可谓是晚清历史的缩影。圆明园、颐和园继康熙时期的畅春园之后,在国家政治中枢功能方面具有传承关系,当然,这种政治中枢功能是与紫禁城互为表里、两位一体的。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圆明园和颐和园都具有怀柔远人方面的宗藩联谊与对外交往功能。清帝在圆明园更多情况下是接待蒙古、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首领,朝鲜、越南、琉球等宗藩国使节,数十年间,万园之园确实呈现出万国来朝的壮观场景。尽管在圆明园也发生过英国马嘎尔尼使团、阿美士德使团,荷兰使团、葡萄牙使团等涉及西方国家的外交活动,但清帝顶多也就是将之视为传统宗藩模式的延伸而已。相对而言,在真正发挥近代意义上的外交功能方面,颐和园更为明显,光绪和慈禧太后曾多次在此接待西方使节。这是传统宗藩体制与近代外交的差别。

圆明园和颐和园都是清代皇室动用国家物力、财力,汇集能工巧匠,倾心建设、经营的大型皇家园林,堪称东方文化艺术明珠。二者都充分利用了海淀地区特殊地理环境所具备的山水形胜,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炉火纯青和登峰造极,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的代表作。它们所蕴含的山水文化、园林文化,具有显著的生态文明意义和价值。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颐和园作为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圆明园大水法 滕洪亮/摄

△颐和园十七孔桥

圆明园和颐和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仅供游赏的皇家园林,它们集园林与宫廷功能于一身,统治者在此游赏、居住、理政,这类皇家御苑可称之为宫苑,圆明园和颐和园都属此类。对不同的园林主人来说,圆明园和颐和园既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同时也具有类似于生态办公区一样的功能,一幕幕的宫廷悲喜剧在此不断上演。相比之下,乾隆时期的清漪园就不具备这么复合型的功能。正如乾隆所言:“畅春以奉东朝,圆明以恒莅政,清漪静明,一水可通,以为敕几清暇散志澄怀之所,……。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这说明圆明园是居住和理政的地方,清漪园和静明园是养心消闹之所。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清中期皇室子孙和格格众多(这意味着服务保障人员就更多),清晚期皇帝都没有子嗣,所以,圆明园的居住群体是庞大和复杂的,而颐和园的居住规模则相对较小和简约。

在管理体制方面,清中期时,清漪园基本可以说是圆明园附属的园林,这从其园林配套设施和皇帝日常游园活动能够看出。在清漪园成为颐和园后,圆明园事实上也是颐和园的附属园林(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圆明园遗址一定程度上归颐和园管理部门代管)。1949年以后,二者关系相对疏离,颐和园基本属于北京市园林部门管辖(现属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管辖),而圆明园则归海淀区政府管辖。直至2012年,“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被写入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二者才开始被更多的纳入这一概念之下予以审视,有关部门日益致力于探索它们潜在的、可能的融合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于北京圆明园研究会。若来源标注错误,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后台将立即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