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IS jr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术后需要休息多久才能出院 LVIS jr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

LVIS jr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

2023-09-22 12: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2]。但宽颈动脉瘤单纯应用弹簧圈栓塞面临着瘤腔内填塞率低,短期易复发及术中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等问题。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使动脉瘤复发率降低,术中载瘤动脉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在一些远端动脉瘤的治疗中,常常面临着支架难以到位、支架内血栓等问题[3]。LVIS支架是一种用于颅内动脉瘤辅助栓塞的闭环编织型支架,目前LVIS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的文献已有很多。但LVIS jr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远端宽颈颅内动脉瘤的文献较少。本研究回顾本中心采用LVIS jr支架(MicroVention,Tustin,California, USA)治疗载瘤动脉直径≤3.0 mm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治疗对象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7例宽颈动脉瘤,载瘤动脉直径≤3.0 mm。其中,男性9例,女性28例;年龄22~79岁,平均(54.1±10.36)岁;动脉瘤37个,破裂动脉瘤13个,未破裂动脉瘤24个;入院时Hunt–Hess分级0级24个,Ⅰ级1个,Ⅱ级9个,Ⅲ级1个,Ⅳ级2个;前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7个,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3个,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1个,椎动脉V4段动脉瘤4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3个,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2个。按动脉瘤大小分类[1-2]:微小动脉瘤6个(直径 < 3 mm),小动脉瘤28个(3 mm≤直径 < 10 mm),中型动脉瘤3个(10 mm≤直径 < 25 mm)。

1.2 治疗方法

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吡格雷片(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3 d。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不予抗血小板药物,支架打开后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0.1 mL/kg)静推,根据体重给予4~6 mL/h静脉泵入,术后使用替罗非班4 h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重叠4 h后停用。术中肝素化,术后立即查活化凝血时间(ACT),并控制患者ACT时间为150~200 s。

常规股动脉穿刺置6或8F动脉鞘,6或8F导引导管,血管迂曲时使用6F navien中间导管(Medtronic, USA),前循环中间导管置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循环中间导管置于椎动脉V3段。行3D-DSA,选取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瘤体、瘤颈的大小及载瘤动脉宽度。将Headway 17(MicroVention,Tustin,California, USA)支架输送导管置于动脉瘤远端。支架释放前将Echelon-10微导管(EV3, Plymouth,Minnesota, USA)送入瘤腔内,选择合适的弹簧圈Target(Stryker USA)进行瘤腔内栓塞,当弹簧圈成功成栏后释放支架封堵瘤颈。支架打开不良时可以回收支架重新释放。本组病例支架最终均成功打开。支架成功释放后继续弹簧圈填塞,收尾。当瘤腔内填塞满意后撤出微导管。术后破裂动脉瘤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个月、未破裂组双联抗血小板3个月,再单独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1年。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术毕即刻造影、术中并发症、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半年来院复查等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操作均成功完成,技术成功率100%。栓塞后即刻改良Raymond分级:1级20个(54.05%),2级6个(16.21%),3a级9个(24.32%)、3b级2个(5.4%);共复查17例(45.95%),均为DSA复查,其中复查时改良Raymond分级较栓塞后即刻比较:1级仍为1级10例(58.82%),2级变为1级4例(23.52%),3级变为1级3例(17.64%),造影级别改善共7个,占2、3级动脉瘤41.17%。2例典型复查好转病例(见图1、2)。出院时MRS评分与半年随访时评分变化0分仍为0分13例(76.47%),2分变为0分1例(5.88%),3分变为0分1例(5.88%),1分仍为1分1例(5.88%),2分变为1例(5.88%)。术中发生血栓事件共3例占8.1%,经术中动静脉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并术后继续替罗非班静脉维持的方法,2例患者无明显神经缺损症状体征。1例患者留有肢体瘫痪后遗症,暂未复诊。

A1为术后即刻DSA示瘤腔造影剂滞留,Raymond分级3级;A2为术后VASO CT显示支架完全打开;A3、A4为半年后复查,瘤腔内无造影剂充盈,Raymond分级1级。 图 1 LVIS jr辅助栓塞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术后即刻与复查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 图选项 B1术后即刻瘤腔内少量造影剂滞留,Raymond分级3级;B2为术后即刻VASO CT显示支架完全打开;B3、B4为半年后复查,显示瘤腔内无造影剂充盈,Raymond分级1级。 图 2 LVIS jr辅助栓塞大脑前A2段动脉瘤术后即刻与复查时DSA影像 图选项 3 讨论

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中,常常遇到支架难以到位、支架打开不良的情况。本中心解决方案是:将微导丝到达动脉瘤远端,交换支撑力更强的微导丝以解决支架导管难以到位的问题。但频繁的导丝导管操作容易损伤载瘤动脉[4]。LVIS jr支架配合Headway17微导管成功的解决了以上问题。Headway 17微导管拥有良好的通过能力。LVIS jr支架本身的闭环编织结构使其拥有了良好的输送能力。部分病例配合中间导管,支架均顺利到位。LVIS jr支架全段显影,良好的可视性配合术中双平板及VASO CT成像,可以确认支架的打开及贴壁情况。在部分支架打开不良的情况下,即使支架释放到80%时仍然可以进行回收并再释放。

本组支架均成功到位并打开,技术成功率100%,优于本中心其他支架。栓塞即刻充分瘤腔内填塞(Raymond 1级、2级病例)共26个(70.2%)。不同中心LVIS jr支架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从36.4%~71.4%不等[5-6]。由于本组动脉瘤为颅内远端动脉瘤,手术难度大。且部分病例为破裂动脉瘤,急诊腔内部分填塞止血为主要目的,术毕Raymond 1级病例20例(54.05%)已为较满意的结果。LVIS jr支架网孔为1.5 mm,栓塞微导管可轻松的穿过支架网孔进行垂直栓塞,为动脉瘤二期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保证。LVIS jr支架有着较高的金属覆盖率,瘤颈处适当推挤可以减少瘤腔内的血流、促进动瘤颈处愈合。37例患者术中并发症共3例,均为术中血栓事件。3例患者术中均及时静脉推入替罗菲班并在术后静脉维持,其中2例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1例患者术后留有肢体活动障碍,出院MRS评分2分,此例患者目前尚未随访。笔者分析术中血栓事件的原因可能与支架释放位置不良,反复回收释放损伤血管内皮,导致一系列的反应致血栓形成有关。对比其他支架的血栓事件(Leo 12%, Enterprise 8.7%, Solitaire AB 1.6%, Neurofor m 1.4%)[7-8]。LVIS jr术中血栓风险可以接受。通过术前规范口服抗聚药物,术中支架精准释放,血栓事件发生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目前国内应用于颅内远端动脉瘤辅助栓塞的支架主要为LVIS jr、LEO baby支架等。国外Ferdi Cay[9]等报道了Neuroform Atlas对于远端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载瘤动脉直径0.8~3.5 mm,术中技术成功率100%。随访Raymond 1级和2级占所以病例的94.1%,且无明显术中的并发症。综合对比Neuroform Atlas较LVIS jr更加的安全有效,该支架在国内应用较少。未来的一段时间内LVIS jr支架仍是国内颅内远端动脉瘤治疗重要的方法。

综上所述,LVIS jr支架在载瘤动脉直径≤3.0 mm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的应用中安全有效,但术中血栓事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组病例的病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短,仍需进一步观察其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