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小敦煌,明代沧海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韩语40音图图片 蜀中小敦煌,明代沧海珠

蜀中小敦煌,明代沧海珠

2024-01-30 14: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一部分:观音寺概览

九莲拱卫,天开胜景

距四川成都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新津县有座九莲山,山如九朵妙莲齐开,地脉极好,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风水宝地,自古即为求仙问道的祥瑞圣地。新津观音寺便盘踞九莲山莲心之下,面临邛水,背负群山,苍松翠柏,清水环绕,故有“莲华接翠”之称,亦有“九莲胜景”的美誉。

图1-1 新津地理位置图(图片来自Google Earth)

图1-2 新津观音寺外景(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千年平盖治,百年观音寺

观音寺渊源最早可追溯至东汉。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始人天师张道陵设立二十四个教区,即“二十四治”,九莲山便为其中一治,名为“平盖治”。传说著名高道吴群、崔孝通曾于此潜志修仙,后羽化飞升,得入仙门。

图2-1 二十四教区分布图(图片来自@大可_新浪微博)

汉晋时期,佛教由中原地区传入蜀地。隋唐时期,蜀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加上统治阶级推崇佛法,蜀地由此寺庙林立,成为全国佛教重地。至宋,因禅门领袖圆悟克勤禅师晚年驻锡成都昭觉寺,成都由此成为全国禅教中心,世人皆言“言禅者不可不知蜀”。新津观音寺建于宋淳熙辛丑年(1181年)。传宋朝丞相、佛门居士张商英故居便在观音寺近侧,当地至今流传着张商英舍宅为寺的故事,现寺内凉亭中立有“宋少保张商英之故里”纪念碑。但据考古学家对比现存寺中碑记和新津县志发现,观音寺创立之时,张商英已作古六十年,可见舍宅为寺之说不可信。

图2-2 新津观音寺张商英故里纪念碑(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2-3 新津观音寺碑亭(唐泽坤摄)

观音寺鼎盛时期规模宏大,殿宇曾达一百零八重,可惜元代末年毁于兵燹(xiǎn)。明弘治三年,原寺废墟上重建十二重殿宇,佛门香火得以接续。明清时期,观音寺几经兴衰,寺内殿宇损毁严重,道光年间经修缮后复为川西著名寺院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仅存清代修建的山门、天王殿、三圣殿和明代修建的毗卢殿、观音殿。

立游林殿宇,览古画塑像

初见观音寺,便见山门正中匾额书“九蓮勝景”四字,两旁挂楹联一副,“地辟奇觀九蓮拱衛;天開勝景七星盤旋”。

山门,即佛教寺院的门户,门三扇,中为空门,东为无相门,西为无作门,象征“三解脱门”,故山门又作“三门”。

图3-1 新津观音寺山门(唐泽坤摄)

图3-2 山门背面匾额(唐泽坤摄)

过山门,拾级而上,便可见天王殿,殿中供奉着未来佛大肚弥勒,殿左右设四大天王护卫。

弥勒,是将接替释迦牟尼佛,作为下一尊示现在人间的佛,因而又称“未来佛”。除“未来佛”外,还有“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以及“过去佛”,即燃灯佛。三者又称“纵三世佛”。

图3-3 新津观音寺天王殿外景(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穿过天王殿,踏着青砖,走过清幽葱郁的庭院,入眼便是挂着“極樂世界”牌匾的三圣殿。殿内塑“西方三圣”像,中为阿弥陀佛,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转至殿后,只见韦驮菩萨手持金刚杵拄地而立。

图3-4新津观音寺三圣殿外景(唐泽坤摄)

图3-5 三圣殿“西方三圣”塑像(唐泽坤摄)

图3-6 三圣殿背后韦驮菩萨像(唐泽坤摄)

拜过三大士,继续前行,白墙黛瓦、古朴斑驳的毗卢殿便近在眼前了。殿中央供奉三身佛佛像,居中为法身佛毗卢遮那,左为报身佛卢舍那,右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像两壁绘有“十二圆觉及诸天等”壁画,生动再现十二圆觉菩萨向佛“次第问法”的场景。三身像屏壁背面绘有“香山全堂”图,壁画前供奉过去佛燃灯佛。

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三种佛身。法身,指佛教真理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即经过修炼而得的佛果之身;应身,指佛为度化众生,在人间而显现的各种化身。毗卢遮那,法身佛,意为“遍一切处”,因此又叫“大日如来”。卢舍那,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又作“净满”。

图3-7 新津观音寺毗卢殿外景(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3-8 新津观音寺十二圆觉菩萨群像图(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3-9 新津观音寺“香山全堂”壁画局部图

毗卢殿的后方便是观音殿了。殿堂莲座上为造型优美、神态端庄的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像,高约5米,左右壁塑五百罗汉,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图3-10新津观音寺观音殿三大士塑像

图3-11新津观音寺观音殿五百罗汉局部图

绕过观音三大士像,背后为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和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全景的深浮雕像。普陀山胜景中足踏鳌鱼的飘海观音像闻名世界,被赞誉为“东方维纳斯”。目前,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正在对其进行修复。

图3-12观音殿深浮悬塑全景图

图3-13观音殿飘海观音像(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二部分:蜀中小敦煌,明代沧海珠

观音寺壁画指的是毗卢殿左右两壁的“十二圆觉及诸天等”壁画以及殿内屏壁上“香山全堂”图。壁画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与北京法海寺壁画合称明代壁画的“两朵奇葩”,观音寺“蜀中小敦煌”的美誉也由此而来。但受制于观音寺偏远的地理位置等原因,如此稀世珍宝却隐于山林,鲜为人知。现在,让我们走进毗卢殿,一睹真容。

毗卢殿

毗卢殿属于我国典型的斗栱抬梁木构架建筑。屋顶为“单檐歇山式”,由一正脊、四垂脊、四戗脊和四个坡面组成,故也称“九脊顶式”,屋脊上饰有镇脊兽。

图4-1 毗卢殿歇山顶示意图(唐泽坤摄)

图4-2 毗卢殿镇脊兽局部图(唐泽坤摄)

整座大殿四柱三间,面阔10.8米,进深11.25米。殿外左右墙壁绘有龙虎图,表佛门乃藏龙卧虎之地。此外,殿外壁仍绘有若干图像,但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

图4-3新津观音寺毗卢殿外景(唐泽坤摄)

图4-4 毗卢殿外龙虎图局部(唐泽坤摄)

图4-5 毗卢殿外龙虎图局部(唐泽坤摄)

图4-6 毗卢殿侧面六斗栱(唐泽坤摄)

步入殿内,仰头便见供奉的三身佛像,佛像及梁枋金柱周围分布八尊飞天童子塑像。三身佛像前,张商英夫妇塑像侍立佛前,以表永久护法之心,还有一座造于明代成化五年的三级镂空石香炉,不同层级主题各异,雕工细腻精美,层次分明。“十二圆觉及诸天等”壁画分列左右两壁,三身佛像后屏壁上绘有以千手千眼观音化现为主题的“香山全堂”图,图前供奉燃灯佛。

一般文献记载,毗卢殿内原有十尊飞天童子像,现存八尊。经项目组实地考察,发现现存飞天童子像实有九尊,其中一尊因年久失修,从柱上脱落,现陈放在香炉后。

图4-7 毗卢殿石香炉(唐泽坤摄)

图4-8 毗卢殿殿内布局(苏美晨绘)

十二圆觉壁画

“十二圆觉菩萨及诸天等”壁画根据唐代西域高僧佛陀多罗所译《圆觉经》创作,壁画幅高三米多,左右两壁各三铺,每铺之间以木柱相隔,柱上饰有彩云,打破空间限制,将分铺壁画连成十米长的通壁画,壁画上绘有十二圆觉菩萨、二十四诸天和十七仙凡供养人像。

一般文献记载,壁画上绘有十三供养人像。经项目组实地考察,发现实为六位供养天女和十一位供养人,共计十七位。

二十四诸天的来历

尊天,意为守护佛法的神祗。早期佛教本无神祗,经不断发展,逐渐从其他宗教中吸纳神祗,以守护佛法。如韦驮菩萨的原型便是印度教神祗室建陀(Skanda)。

佛教中,诸天组合有十二诸天、十四诸天、十六诸天、二十诸天、二十四诸天等多种组合。但正统的佛教仪轨大致当以二十诸天为标准。二十四诸天的组合出现在明清时期,另增四位神祇一般是:紧那罗、紫微大帝、东岳大帝及雷神。后三者为汉地本土神祇,隶属于道教神祇系统,其中紫微大帝也被称为北极中天星主。此外,也有佛教造像以诃利帝南尊天替换东岳大帝形成新的二十四诸天组合,新津观音寺毗卢殿内所绘二十四诸天壁画便是其中一例。

壁画描绘的是十二圆觉菩萨次第离座礼佛问道的场景,布局考究,十二圆觉菩萨画像在三身佛左右两壁展开。主尊两侧,以文殊、普贤为首,各领五菩萨,分列两班,按《圆觉经》出场问法的次第,单数居左壁,双数居右壁,依次呈“之”字形排列。二十四诸天作为护法天神,则按《金光明经》所记载的形式排列,与虔诚的仙凡供养人分列十二圆觉菩萨画像周围。

图5-1 新津观音寺十二圆觉及诸天等尊格分布

第一圆觉——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也称文殊师利,象征智慧成就,引领脱离夙业。菩萨右手持长柄卷头如意,微目沉思,肌肤以珠粉晕染,身披洁白细纱,质感微薄,细如蛛丝,薄如蝉翼,呈雪花形和菱形图案。

图5-2 左壁第一铺文殊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5-3 文殊菩萨画像雪花纹白纱细节图(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二圆觉——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手持青莲花,表示智慧纯洁无染,也表示行愿是般若圆觉成就的基础。

图5-4 右壁第一铺普贤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三圆觉——普眼菩萨

普眼菩萨,为观世音菩萨之异名,佛经称其慈眼普观众生,故谓之“普眼”。菩萨手持宝镜,象征清澄空明的修行境界。

图5-5 左壁第二铺普眼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四圆觉——金刚藏菩萨

金刚藏菩萨,手持金刚杵,佛教说是现在世贤劫十六尊之一,常年侍于佛侧,手中金刚杵象征无坚不摧的修行意志。

图5-6 右壁第二铺金刚藏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五圆觉——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象征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

图5-7 左壁第二铺弥勒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六圆觉——清净慧菩萨

清净慧菩萨,寓意脱离烦恼,六根清净,从而获得般(bō)若(rě)智慧。

图5-8 右壁第二铺清净慧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七圆觉——威德自在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结禅定印。威德自在菩萨内具圆妙之德,外现庄严之威。寓意有大威力足以降伏恶魔,有大慈德可以救助众生。

图5-9 左壁第二铺威德自在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八圆觉——辩音菩萨

辩音菩萨,擅以音声传播佛法、教化众生,手握如意宝珠,象征如意自在,行种种方便利益众生。

图5-10 右壁第二铺辨音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九圆觉——净诸业障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手持宝剑,象征破邪见,去嗔痴,息爱憎,除去诸多烦恼。画面以石绿、朱砂为主,兼用少许珠粉,庄严富丽。此幅中沥粉贴金全图案有花蕾、花果、连环、钱币、凤凰等。

图5-11 左壁第三铺净诸业障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十圆觉——普觉菩萨

普觉菩萨,演化经书,暗示圆觉成就的般若源泉。画工运用刚柔相间的铁线描,线条流畅潇洒,刻画菩萨的丰润肌肤和慈祥面容。

图5-12 右壁第三铺普觉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十一圆觉——圆觉菩萨

圆觉菩萨,结跏(jiā)趺(fū)坐,身披金莲团花红色袈裟,左手胸前持经卷,右手挽束带。手中经书暗示圆觉成就的源泉,寓意满足众生善愿,使人们智慧远大。此外,画工注重光线明暗变化和人物表情刻画,营造出平面装饰艺术的立体感。

图5-13 左壁第三铺圆觉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第十二圆觉——贤善首菩萨

贤善首菩萨手持数珠,寓意大乘救世像佛珠那样流转,永不间断。“8”字形象征着自觉、觉他双圆满。

图5-14 右壁第三铺贤善首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香山全堂

三身像佛龛后壁为《香山宝卷》的经变 “香山全堂”,描绘观世音菩萨凡身一生化现的主要经历。话说观音凡身妙善,为妙庄皇帝三女儿,一心向佛的她违抗父命,不愿招驸马成亲。其父大怒,将其流放至白雀寺,指使僧侣百般刁难。期间妙善虽挨饿受冻,仍不改初衷。其父恼怒至极,后竟命人火烧白雀寺。妙善赤手灭火,毫发无伤。其父惊怕,遣人绞死妙善。妙善死后,得仙人指引,顺利还阳至香山修行。后妙庄皇帝身染重病,妙善舍其手眼为父入药。妙庄病愈方知妙善之举,悔不当初,求其原谅。至此,妙善功德圆满,化作千手千眼观音。

经变,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

图6-1 新津观音寺毗卢殿“香山全堂”壁画全景图

专门以“观音”为题材的壁画,在多以“佛”为主题进行创作的佛教美术中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四川地区对于“观音”的崇拜与信仰程度之深。该壁画原绘制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曾彩妆,但有学者认为由于画者水准平平,致使勾勒走样,上色轻俗,画貌受损。

壁画高四米,宽六米,画面上绘制380多个世俗人物和仙佛鬼怪,另有亭台楼阁、山水草木等。画壁整体呈方形,画面正中心绘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坐像,观音整体呈圆形结构,此种“方圆”结构是典型的藏密曼荼罗艺术图像的表现形式。观音四周,则以连环式构图,在完整的“一铺”上呈现了观音化现的各个情节,情节之间间以祥云,取代传统“打格子”的模式,灵活且具有艺术观赏性。

毗卢殿中的密宗元素

密宗是佛教中的一支流派,信徒相信可通过毗卢遮那秘密传授的深奥大法,承传真言密咒,以求成佛。史料记载,密宗于唐后期开始流传于川西,此后密宗造像在四川地区颇为流行。观音寺毗卢殿的布局和画像配置也尽现密宗元素,天顶饰有大面积的曼荼罗,殿内中央供奉密宗最高神明毗卢遮那,两壁绘密宗崇奉的菩萨群体画像(十二圆觉菩萨),佛龛后屏壁绘密宗六观音之一千手千眼观音。细看左壁第二铺的普眼、弥勒、威德自在菩萨的宝冠金铛中,装饰着金底梵文“种子字”。种子字与密宗相关,是只用一个梵字表述的菩萨亲口宣说的真言咒语。上面提到的“香山全堂”的藏密曼荼罗构图元素,以及毗卢殿壁画大幅采用沥粉贴金技艺,富丽华贵的风格也反映了密宗所追求的艺术形式。

图6-2 普眼菩萨宝冠种子字(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6-3 弥勒菩萨宝冠种子字(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6-4 威德自在菩萨宝冠种子字(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佛教造像需要遵循经轨,但“香山全堂”图却展现了画工的诸多创作。有学者梳理了五部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仪轨经文,发现“香山全堂”图有许多独特之处,包括新增观音手持法器的种类,将四大天王“一行式”排列在观音下方而非分置观音坛场四角,以及为迎合本土文化审美改变人物造型,由此可见,明代佛教壁画的创作突破了佛经记载的固有模式,已经能够自主创新。

第三部分:技与艺

精美壁画的背后是严谨细致的工序和匠心独运的创作,而艺术创作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宗教、习俗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从新津观音寺的“制”与“绘”,我们可一窥明代蜀地的各方各面。

“制”

“制”,指制作“地仗”,即壁画所绘之壁。宋代就已发展出完备的寺观壁画地仗制作模式,所制作的画壁不仅坚固耐久,壁上所敷之彩也可长久保持。宋代建筑学家李诫在《营造法式》中如此记载:“造画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络毕,候稍干,再用泥横被竹蓖一重,以泥盖平,又候稍干,钉麻华,以泥分披令匀,又用泥盖平。方用中泥细衬、泥上施细沙,候水胀定收,压十遍,令泥面光泽。”

《营造法式》,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书。现流传版本为宋代李诫编修成册。

新津观音寺的画壁制作因地制宜,如在“钉麻华”这一步骤中加入花椒,在壁画底部墙体再垫以石条阻断地下水,以应对西南地区湿润的气候。

麻华,又称麻擣(dǎo)、麻捣、麻刀,纤维材料,掺在石灰里起增强材料连接、防裂、提高强度的作用。(定义来自《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有删改。)中泥,宋式建筑泥作中泥的种类之一,以黄土为基料加麦茎合制而成。(定义来自《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有删改。)

“绘”

“绘”,即绘作壁画。画壁处理完后,壁上便可作画。绘作壁画主要步骤有上稿、落墨、敷彩、复勾等。新津观音寺的壁画线描与沥粉贴金相结合,色彩艳而不俗、厚而不重,线条乌黑流畅、线型多样,沥金花纹立体多变、色泽光亮,壁画显得恢弘华贵,绚耀璀烂,成就了观音寺壁画与北京法海寺壁画合称明代壁画“两朵奇葩”的美誉。

上稿

制作壁画,首先需要画稿,行话称画稿为“粉本”。粉本先由技艺精湛的名师绘成,再由画工使用粉本,将画稿“印”,或“漏”至壁上。印,指“印稿”,用“朽子”,如柳木烧成的炭条,于粉本背面描画,再平铺于壁上,用削尖的竹笔,沿着粉本的墨线描传于壁上。漏,则指“漏谱子”,即将粉本固定在纸谱子或皮谱子上,顺着粉本的线条在谱子上密刺小孔,而后在墙上固定好谱子,用“过谱拍子”,即装有红土粉或白土粉的小布袋,拍打带有小孔的谱子,壁上便会透印出画稿的轮廓。

《梵相遗珍》一书认为新津观音寺壁画颇具京师风韵,称其“尊重梵典,结构考究,端严庄重,注重创造,宫廷味十足”,而1980年新津观音寺出土的香炉上所刻铭文“北京御用监匠奉旨来津监工”以及寺内碑记“圆彻、圆历……遂谒去京师寺庙,广结同袍”似乎能解释“京师味”浓的原因。甚至有学者通过分析观音寺壁画的人物造型、仪轨等方面,认为新津观音寺壁画所用粉本极有可能是北京法海寺壁画的粉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津观音寺壁画的价值依附于北京法海寺壁画,观音寺壁画能与法海寺壁画媲美,自是有其独特之处。新津观音寺的画工在使用粉本时,不拘于范式,对人物的眉眼趾足、持剑方位、服饰纹样等进行创新处理,在解释佛法的画面绘制上,结合当时习俗、自身生活体验、绘画特长,生动再现了不少现实生活场景,这正是观音寺壁画对“粉本”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对佛教艺术的独特审美。

落墨

壁上印出或漏出的画稿经过修正补充后,便需要加深线条,将画稿勾勒在壁上,此步唤作“落墨”。平面装饰艺术的表现除了色彩运用外还有线的运用,“线”是寺观壁画之“骨”,不同的线形决定不同的“气”与“势”,因此,落墨一般由技艺高超的画师执笔。

“十二圆觉及诸天等”壁画中的人物身份不同,个性独特,仪轨规定的服饰各异,因此画师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描法。如对圆觉菩萨的勾勒便采用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兰叶描,以表现圆觉菩萨飘逸超脱、觉性圆满的个性特征;对于寓意有“大威力足以降伏恶魔”的威德自在菩萨,则采用粗细均等,刚劲有力的铁线描勾勒,以突出其威仪庄严的德性成就。高古游丝描形似游丝,秀劲古逸,适合勾勒菩萨的脸、手、足,衬出女相菩萨轻盈柔美;钉头鼠尾描粗黑劲利,用此法勾勒雷神大将尊天头部和服饰,最显其气概威猛。

图7-1 兰叶描-圆觉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7-2 铁线描-威德自在菩萨(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7-3 雷神大将尊天

有趣的是,殿内两幅壁画对于线条的运用并不相同。“香山全堂”壁画因其主题的故事性,加之受宋元戏曲绘画的影响,通幅壁画大多为中锋短线条大写勾勒,线条厚重刚硬,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以简练有效的线条,注重表现人物“动态”,叙述故事,与“十二圆觉及诸天等”壁画侧重于“神态”的表达并不相同。

图7-4 “香山全堂”壁画局部图:妙庄王召集三女说驸马

图7-5 “香山全堂”壁画局部图:妙善化僧救父道药方

图7-6 “香山全堂”壁画局部图:妙庄王认女从善释前缘

敷彩

“落墨”后便为敷彩。在此过程中,先由主稿画师决定壁画总体色调,再由画工填色,色“成”后再使用色相相同而色度稍深的线条“复勾”,使轮廓更为突出。

新津观音寺壁画为传统工笔重彩画,即技法工整细致,以石青、石绿、朱砂、黄丹、生漆、和珍珠粉等天然矿物颜料为主,辅以金属颜料,敷设重色的绘画。壁画沿用四川明代佛寺壁画的特殊技术,将生漆调和至颜料中,不仅可使壁画增显光泽,更可隔离空气,因此殿内壁画色彩至今保持浓度和光泽,富丽堂皇,熠熠生辉。赋色上,新津观音寺壁画的选择别具一格。明代佛寺壁画多以工细清丽的青绿重彩画为主,间以朱砂、藤黄等暖色。新津观音寺壁画却采用红、黑、金三主色调,以矿物颜料彩绘,并施以沥粉贴金工艺,壁画色彩绚丽而不失庄重,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图8-1 普觉菩萨画像

图8-2 净诸业障菩萨画像

红色为壁画使用面积最广的颜色。人物造型服饰上,菩萨的座椅、佛光、祥云等位置分别采用粉红、桔红、大红、深红、紫红等色进行晕染,布局巧妙,层次丰富,纯度与明度过渡自然。

黑色的使用一是体现在用于勾勒的密集墨线上,墨线浓淡深浅的变化,使得勾勒对象各具风韵;二则体现在“香山全堂”的墨色背景上,作底的墨色层次变化丰富,用以表现如“祭奠生魂”、“绞死公主”等沉重的情节,烘托出沉稳、庄重的艺术效果,极富张力。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国内尚存的传统壁画中可谓独树一帜。

图8-3 威德自在菩萨画像红色细节图(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8-4 净诸业障菩萨红色细节图(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8-5 “香山全堂”壁画墨色背景:妙善赴刑南城祭生魂

图8-6 “香山全堂”壁画墨色背景:妙善不惧枷锁为行愿

观音寺壁画金色部分的面积仅次于红黑两色。金色非指颜料用色,而是指壁画上装饰菩萨的宝冠、璎珞、服装、首饰以及器物等的金箔。新津观音寺壁画采用明代流行的沥粉贴金技法,将桐油、白垩土、明胶调制的膏状粉浆沥在彩画纹样的线条上,待沥粉线条干至七八成时,再将金箔贴于壁上。在沥粉技艺中,观音寺壁画创新地加入熟漆,使得金箔更坚固耐用。如此富贵奢华的审美取向与当时川内丰富的物产、发达的经济、流行的“黄荃富贵”风格以及密宗所追求的艺术手法不无联系。

图8-7 威德自在菩萨画像贴金细节图(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图8-8 辩音菩萨画像贴金细节图(图片来自新津文管所)

结语

明弘治三年至今,毗卢殿壁画已历风霜五百余年,每一处娴雅绰约的风姿,每一对严密扣合的榫卯,每一抹浓淡适宜的色彩,从未停止叙说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工”与“艺”的极致追求。无数工匠为之苦思,为之求索,终筑起桥梁,联通今古,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得幸亲见时光那头的精美绝伦。这颗百年明珠,至今仍熠熠生辉于成都平原之上,愿各位读者,也能追随这闪耀的光芒,去听那一花一叶舒卷明朝往事,去看那一栗一沙刻画蜀地风光。

新津观音寺期待您的到来!

部分图片来源:

图3-9 新津观音寺“香山全堂”壁画局部图(图片来自刘显成,杨小晋著《梵相遗珍:四川佛寺明代壁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41页)

图3-10 新津观音寺观音殿三大士塑像(图片来自岳森《新津县观音寺渡海观音壁塑艺术研究》,硕士论文第7页)

图3-11 新津观音寺观音殿五百罗汉局部图(图片来自岳森《新津县观音寺渡海观音壁塑艺术研究》,硕士论文第8页)

图3-12 观音殿深浮悬塑全景图(图片来自岳森《新津县观音寺渡海观音壁塑艺术研究》,硕士论文第4页)

图5-1 新津观音寺十二圆觉及诸天等尊格分布图(图片参考自刘显成,杨小晋著《梵相遗珍:四川明代佛寺壁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页)

图6-1 新津观音寺毗卢殿“香山全堂”壁画全景图(图片来自刘显成,杨小晋著《梵相遗珍:四川佛寺明代壁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

图7-3 雷神大将尊天(图片来自刘显成,杨小晋著《梵相遗珍:四川佛寺明代壁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

图7-4 “香山全堂”壁画局部图:妙庄王召集三女说驸马(图片来自刘显成,杨小晋著《梵相遗珍:四川佛寺明代壁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2页)

图7-5 “香山全堂”壁画局部图:妙善化僧救父道药方(图片来自刘显成,杨小晋著《梵相遗珍:四川佛寺明代壁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图7-6 “香山全堂”壁画局部图:妙庄王认女从善释前缘(图片来自刘显成,杨小晋著《梵相遗珍:四川佛寺明代壁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页)

图8-1 普觉菩萨画像(图片来自金维诺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3》,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图8-1 净诸业障菩萨画像(图片来自金维诺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3》,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图8-5 “香山全堂”壁画墨色背景:妙善赴刑南城祭生魂(图片来自刘显成,杨小晋著《梵相遗珍:四川佛寺明代壁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

图8-6 “香山全堂”壁画墨色背景:妙善不惧枷锁为行愿(图片来自刘显成,杨小晋著《梵相遗珍:四川佛寺明代壁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

参考文献

艾世远、邹挺,1982,新津九莲山观音寺壁画和塑像[J],《文物》(01): 92-93。

曹丹,1996,浅谈四川壁画[J],《四川文物》,(03): 21-22。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0,成都市志大事记[M]。北京: 方志出版社。

楚启恩,2012,中国壁画史[M]。北京: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方世聪、车永仁,2013,新津观音寺佛教艺术[M]。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韩秉方,2004,观世音信仰与妙善的传说——兼及我国最早一部宝卷《香山宝卷》的诞生[J],《世界宗教研究》(02): 54-61。

黄金鹏,2008,浅谈中国古代寺观壁画[J],《艺术广角》,(03): 64-66。

简洁,2013,古代壁画[M]。合肥: 黄山书社。

金蕾,2018,古代干、湿壁画制作的技术艺术探析[J],《美与时代(下)》,754(06): 36-40。

金维诺,1988,中国美术全集[M]。北京: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金维诺,2001,中国寺观壁画典藏:四川新津观音寺壁画[M]。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

李雅梅、何丹,2012,新津观音寺壁画的艺术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5(04): 123-127。

李雅梅、张娜松,2012,新津观音寺壁画赋色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04): 129-133。

梁思成,2007,梁思成全集第二卷[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光灿,2016,美术成都[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刘葵,2003,新津观音寺壁画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4(10): 446-447。

刘显成、杨小晋,2014,梵相遗珍:四川明代佛寺壁画[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马继东,2018,新津观音寺《香山全堂》壁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马元浩,2006,莲花接翠观音寺[M]。北京: 文物出版社。

毛志雄,2005,成都年鉴(总第19卷)[M]。成都: 成都年鉴社。

彭肜,2002,中国佛教艺术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

秦岭云,1958,民间画工史料[M]。北京: 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

沈仲常、李兴玉,1980,新津观音寺的明代壁画[J],《艺苑掇英》(09): 36-40。

童汝锷,关于新津平盖治[A],新津年鉴(1993-1995)[M]。成都: 四川省新津县志编纂委员会。

王效青等,1996,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Z]。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展等,2018,新津观音寺明代壁画图像的计算机自动虚拟修复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30(03): 109-113。

魏召,2005,中国石窟、寺观壁画形式语言的研究及对当代重彩画创作的影响[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04): 43-46。

新津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新津县志[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颜开明,1993,道教平盖治与新津观音寺[J],《宗教学研究》(Z1): 24-26。

颜开明,1992,略谈新津观音寺的塑像及其它[J],《宗教学研究》(Z2): 23-25。

颜开明等,2006,新津观音寺: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J],《建筑创作》(04): 175-177。

姚卫群,2008,婆罗门教与佛教神观念比较[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05): 73-79。

岳森,2015,新津县观音寺渡海观音壁塑艺术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美术学院。

曾繁森,1992,四川明代佛寺壁画[J],《美术》(04): 61-63, 75。

曾繁森,1994,四川古代壁画艺术概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03): 58-63。

张承隆,2015,天府之国四川[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张聪,2018,中国佛教二十诸天图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

赵树同,1985,对新津观音寺壁查雕塑的探索[J],《四川文物》(02): 12-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新津县委员会,1986,新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M]。成都: 政协四川省新津县委员会。

周萍等,2011,大漆在四川新津观音寺泥塑保护修复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3(01): 84-88。

周秋良,2011,明刊本《香山记》的剧本形态及演出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06): 181-185。

朱鸿伟,2015,“小敦煌”: 新津观音寺壁画与雕塑[J],《先锋》(11): 60。

声明:

本文为西南交通大学2019“扬华意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成果,图片和文字仅用于学术交流,未经许可不得私自复制、发表、出版或者用于任何形式的商业目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