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受全球变暖影响,「登革热」病例可能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如何识别与防治?一文了解清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革热登能治愈吗 WHO:受全球变暖影响,「登革热」病例可能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如何识别与防治?一文了解清楚

WHO:受全球变暖影响,「登革热」病例可能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如何识别与防治?一文了解清楚

2023-12-13 05: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于感染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而引起的疾病。全球登革热发病率正在上升,自2000年以来报告的病例增加了8倍,到2022年达到420万例。2019 年登革热,病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29个国家有520万例病例。近期,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WHO)警告称,今年登革热病例可能接近历史最高水平,部分原因为全球变暖有利于登革热的蚊子叮咬传播。为提高大家对登革热的认识,本文总结了其临床表现和诊断与防治要点。

流行病学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登革热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人发病。在东南亚等常年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登革热呈地方性流行,发病人群以儿童、青少年为主,我国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发病人群主要为 20-50岁组。

目前该疾病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中流行——主要在东南亚、美洲和西太平洋。境外输入病例常年可传入我国各地,主要来源地为缅甸、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华北以南、夏秋季伊蚊密度较高的季节,可导致本地感染病例发生和暴发流行。但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有从热带、亚热带的东南沿海向温带北方内陆地区蔓延的趋势。

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数5-9天。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骤起高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除发热外,患者还可出现头痛、眼眶痛及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厌食、皮疹等。

少数病例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可能致命,高危人群主要为老人、婴幼儿和孕妇;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哮喘、慢性肾病及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者;伴有免疫缺陷病者。重症登革热可有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等表现,但患者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可以恢复。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登革热临床诊断。根据《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DENV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治疗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清淡半流饮食;

➤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监测神志、生命体征、液体入量、尿量,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及重症预警指征等。

对症治疗

➤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可以用温水擦浴;高热患者不能耐受时可给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慎用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避免加重胃炎或出血。

➤补液:出汗较多或腹泻者,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补液治疗,以口服补液为主。对于有恶心和 厌食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少量多次口服补液来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汤和果汁均可以防止电解质失衡。慎用碳酸饮料,避免引起生理应激相关的高血糖症。对频繁呕吐、进食困难或血压低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可予等渗液如0.9%氯化钠溶液等输注。

➤老年人、孕妇、伴有基础疾病者应及时住院诊治,并给予密切观察及补液治疗。

➤镇静止痛:可给予安定等对症处理。

➤根据患者意愿给予中医药辨证治疗。

预防措施

目前我国尚无登革热疫苗可用。主要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如杀灭成蚊,清除伊蚊的孳生地,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使用防蚊驱避剂等。家中、宿舍内应尽量装置蚊帐,避免在树林、草丛、凉亭等“花斑蚊”出没频繁处逗留。同时及早发现患者(特别是发病5天内的患者),并对患者实行防蚊隔离措施尤其重要。

参考资料:

1. WHO Warns of Dengue Risk as Global Warming Pushes Cases Near Historic Highs.medscape. 2023.July 24.

2. 司晓熙,李晓叶,郑爱华.中国蚊传疾病及其媒介蚊类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23,60(01):1-12.

3. 郑晓燕,张国成,李美媛等.本土登革热287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刊,2023,58(04):394-396.

4.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8,36(9):513-520.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