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亮出来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传承人 绝活亮出来②

绝活亮出来②

2024-07-10 01: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舀起糖浆,或提、或顿、或放、或收,有节奏地浇在钢板上。十来秒钟的功夫,一个椭圆形的背壳就被画了出来。紧接着,腹部、2只钳、8只脚也被依次画在钢板上。把这些部件用糖浆粘结起来,一只耀武扬威的螃蟹便站立在钢板上。整个过程,手艺人一气呵成,没有草稿,没有修改,没有犹疑,仅用时17分钟。

这位手艺人名叫刘贵兵,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糖画代表性传承人。近日,他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勺子就是画笔,糖就是墨,我已经画了41年。”

糖画,亦糖亦画,可观可食。它有500多年的历史,曾广泛流行于巴渝大地的城市乡村。说起它,不少人心中会涌起一阵甜蜜的回忆。曾几何时,在灯会、在集市、在游乐园,年幼的我们总会被糖画摊位深深吸引。

制作糖画的工具十分简单——炉火一盆,锅、勺子、小铲刀、竹签各一把、大理石板或钢板一面。糖画艺人把冰糖、白糖、麦芽糖经比例熬制成糖浆,便可施展功夫,变幻出各种晶莹剔透、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

刘贵兵首次接触这些工具时只有15岁。“那个时候穷嘛。”他回忆,1980年他初中毕业。在二姨的帮助下,他来到重庆动物园,和在这里摆摊的糖画艺人孙朝根学习糖画技艺。师傅告诉他,糖画制作融入了国画、剪纸、书法,不断练习,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个多月学成后,为了过上好日子,刘贵兵开始了摆摊表演糖画的生涯。

上世纪80年代,普通的糖画1角钱一个。重庆糖画艺人们靠着这小本生意尝到了甜头。刘贵兵说,在菊展、灯会等大型活动现场摆摊,一天可以卖几百个糖画,“那时候猪肉才一块二一斤。”上世纪90年代,做糖画的艺人逐渐增多,刘贵兵转行做了几年厨师。他没有放弃糖画手艺,坚持在盘子上画糖画,颇受顾客欢迎。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刘贵兵开始研究立体糖画、镂空糖画、彩色糖画,让糖画从平面变得立体,从单一颜色变得五彩缤纷。用他的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想画得好,就得千锤百炼,就得不断创新,让糖画再上一个台阶噻。”

就这样,刘贵兵的糖画手艺日益精湛。他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活动,还让重庆糖画走出国门,在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广受追捧。“一会儿一个鸡,一会儿一个鸟,不到一分钟就做出来了,观众看了觉得非常神奇。”刘贵兵说。

“只要能做,我还要继续做下去。”刘贵兵说,希望更多人学习重庆糖画,学的人越多,传承的几率越大。他还希望有关部门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多平台,“找到一个能安心的地方,才更有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