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子特级教学:《瑜伽师地论》六十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静禅瑜伽是什么意思 法华子特级教学:《瑜伽师地论》六十一

法华子特级教学:《瑜伽师地论》六十一

2023-04-23 05: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法华子*2021年3月20日师资班网上学习时解说)

【原典】复次云何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一共十五,第十叫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可以看出非禅坐不可;非修缘起观不可,缘起观是四念处。不禅坐,什么成就也没有。说念念经,念念咒,散散漫漫做功德,功德随时会退,靠不住。若修禅坐,成就时就不易退。心有定力,世上的事不易动摇你;禅里有乐,把你系住了,得到禅乐的人,对世间欲看不上眼,所以不易退。

【原典】当知善故,及无漏故,说名为圣。

当知善故,及无漏故,说名为圣:弥勒菩萨慈悲,一遍遍解释,不怕重复,前面说了,现又告我们。善故名圣,无漏故名圣,没烦恼染污叫善,没执着心叫无漏。圣人没一切恶,远离一切恶法,有清净的善,但不执着。

【原典】有五道支名此定因,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

有五道支:道支,八正道的道,通往涅槃。八正道是八个,现说其中五个,名此定因:五道支是修定的因: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五个,想修定,这五条件要具足。

【原典】具有三种,所谓正见、正精进、正念。

具有三种,名有具,前有因是五条。正见、正精进、正念三种是具。

【原典】此中薄伽梵总说前七道支,与圣正三摩地为因为具。

佛总说前七道支,前七道支与圣正三摩地为因为具:最后正定是圣正三摩地。前七道支是正定的因,是因是具,正定是果。

【原典】随其所应差别当知,谓由前导次第义故,立五为因;于三摩地资助义故,立三为具。

随其所应其中七个道支有因、有具差别应知。谓由前导次第义故:事情的开始叫前导,做事时有五次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是定因。于三摩地资助义故:对得三摩地定时,有帮助力量。立三为具:其余三个是正见、正精进、正念,有帮助得定力量,叫具。具:资助义。

【披寻记: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者: 谓诸圣者所得正定,名圣正三摩地。此三摩地,要以前七道支为因为具,由是说言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当知此中,前七道支,非说见谛诸圣之所修习;谓诸异生,若于是处彼诸道支安立可得,即于是处亦名道支。如是诸义,准下应知。】

圣正三摩地,以前七道支为因为具:因为缘资助义可为因为缘。由是说言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八正道合起来,名之为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当知此中前七道支,非说见谛诸圣之所修习:又一意思,见谛诸圣:一切圣人都见到苦集灭道四谛,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凡夫不知苦是苦,认为苦是乐。非说:不决定这么说。谓诸异生:指凡夫。非诸见谛:非见谛是凡夫.若于是处,彼诸道支安立可得:修行境界上,诸道支,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这么安立可得,即于是处亦名道支:也可这么解释。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通凡圣,已得圣道人这么讲,没得圣道人,也走这条路,成圣人。

卷第十二(16)

【原典】云何正见等前导次第义?

前导次第义:八正道里,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属前导次第义。前导是因,由因才有果,前能引后。次第:先有正见,后有正思惟。

【原典】谓先了知世间实有真阿罗汉正行正至,便于出离深生乐欲,获得正见。

声闻地,解释三十七道品时,八正道属修道位,得初果后所修法门是无漏法,不是凡夫境界。但这里解释,是见道前境界,八正道通有漏,通凡夫。谓先了知:佛弟子发心时,先,世间真有圣人,不是一句空话,正行正至:因修学正行,后得到正至阿罗汉果。正行:不颠倒行,就是修四念处。正是法性,诸法寂灭相,是我空法空。至:到法性那,与法性相契合境界,就是一切烦恼都寂静,叫正至。于烦恼都寂静是断德,与法性相应是智德,有智德有断德相应叫正至。知道真实有圣人后,便于出离深生乐欲;对出离生死,出离烦恼得解脱境界,深生欢喜心,充满希望。有见贤思齐的味道。深:希望心非常强。获得正见:一个信、一个欲。正见时还在凡位。

【原典】次复思惟,何当出离居家迫迮,乃至广说。

正思惟。先得到正见,后又思惟,我也想做圣人,应怎么办?何当出离居家迫迮:何,可,从狭窄的家出来,家烦恼也,烦恼令不自由,处处是苦恼,家是烦恼系缚所,现要从这里解脱出来。

【披寻记:何当出离居家迫迮等者: 谓以正见为依,起正思惟,作如是思: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应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是名出离居家迫迮,乃至广说。】

【原典】从此出家,受学尸罗修治净命,是名正语、正业、正命。

正见和正思惟,从思想意愿上改变。出家后受学尸罗:接受师长教导,学

习戒律,持戒,修治净命:不断修治改正自己,能净命,清净生活。清净生活所需的衣食住是财,财要如法,叫净命。如用妄语得来的财,是不净。修治净命指对治贪心瞋心愚痴发出的身语;叫正语、正业,达到正命。

【披寻记:从此出家受学尸罗等者: 受学尸罗,名正语、正业。修治净命,是名正命。如其次第,差别应知。】

【原典】此正见等,于所对治邪见等五,犹未能断,还即依止此五善法,从他闻音,展转发生闻慧正见。

此正见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五法。于所对治邪见等五:对治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犹未能断:五邪法还没能断掉,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的力量还不强大。还即依止此五善法:还依止这五善法,安住在这里。从他闻音:从善知识、佛菩萨、师长边听闻佛法。展转发生闻慧正见:或从经论边闻,后自己思惟,展转:不读经论,自己去思惟不行;读了经论,听师长说法,自己不思惟,也不行。所以又要听法,又要思惟,这样展转。才能发生闻慧,闻慧叫正见。比前面的正见又深一层。

【披寻记:于所对治邪见等五者:谓前所说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为能对治,如其次第,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为所对治应知。】

【原典】为欲断除所治法故,又为修习道资粮故,方便观察。次依闻慧,发生思慧;复依思慧,发生修慧。

为欲断除所治法故:为除灭对治垢法贪瞋痴邪见、邪思惟、邪语、邪命。需进一步学习思慧、修慧,不能停留在闻慧,因闻慧力量不够。又为修习道资粮故:修学圣道需在修习前准备好资粮。资粮:是因,由因才能得果。方便观察:方便是善巧方便智慧,来观察所治法,观察能对治道的资粮。次依闻慧,发生思慧;依据经典、师长所闻正法,发生思慧,要在闲居静处专精思惟。加上奢摩他,去观察思惟。思惟和打妄想一样,就是想。当然不是尘劳事,不是色声香味触事,是经论上的道理。要积极取得正法,放在心里,心里要有一部经。最低限度,重要的精要之义放在心里,不是打开本才叫念经。

发生思慧:凡夫有欢喜和不欢喜境界,欢喜境界时,自己不大觉悟,好像对的。其实不是,欢喜境界,生欢喜心,去执着,是错误;恼怒不高兴境界,就愤怒,要觉悟这是错误。心有执着都不对。有了专精思惟时,拿把刀杀烦恼贼。发生思慧也是法,法者水也,有烦恼来,就用法水洗一洗。怎么叫出家?时时用闻、思、修慧出家,用思慧来断烦恼。我和某人不对劲,不管他有没道理,我心若不高兴,就不对,先有这样觉悟。用思慧来消灭自己的执着心,主动和他做正常法友。闻慧没降伏烦恼的力量;思慧有力量,常常思熟了,烦恼一来,就能觉悟。次依闻慧,发生思慧:爱烦恼也不对:爱,总是人与人和气,暂时可以保留。恨,就有问题,用思慧来对治自己内心的恨。比如观身无常,受无常,想无常,心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修无常观,可断烦恼。怎样断法?先观察自己色受想行识,像灯光似的,剎那生剎那灭,并没一个常住不坏的光,没常恒住不变的人。恨我的人,骂我的人,轻视我的人,在几天前,已剎那灭了,那个我听到骂我轻视我的色受想行识也一剎那间灭了。静坐时心静不下来,就是打妄想,其实可以想佛法道理,和打妄想一样。思慧力不够,有问题冲击时,我、我所就出来了,叫你贪瞋痴,有我我所的人一定有贪瞋痴。复依思慧,发生修慧:常常静坐,奢摩他修得有力时,再去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力量就强大起来,决定可断烦恼,能帮助得圣道,叫修慧。一个闻慧正见,一个思慧、修慧正见。这个正见和无漏的八正道正见相接近,若断了烦恼,就是七觉支念择进喜轻安定舍的择,择就是这个正见,也是八正道正见。

【原典】由此正见,于诸邪见,如实了知此是邪见;于诸正见,如实了知此是正见;乃至正命,如实知已。为欲断除邪见等故,及为圆满正见等故,发勤精进。

闻思修慧是正见。闻慧是正见根本,没闻慧,不可能有思慧和修慧。闻慧从佛菩萨说的经律论来,心还要思惟,得到正见。闻慧虽没力量,但非常重要,不可轻视经论,不可不读佛教的书。由此正见,于诸邪见,如实了知此是邪见:由闻思修三慧正见,对错误想法,知道是邪见。于诸正见,如实了知此是正见:需要要有闻思修三慧才能知道。不论闻慧思慧修慧,都要读经,在佛菩萨说的经律论正确指导下,有正知正见。乃至正命,如实知已:如实了知这是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如没闻思修三慧,能知这是正命邪命事?不知道。为欲断除邪见等故,及为圆满正见等故,发勤精进:要修行四念处,来断除这些不合法戏论地方,断除邪见乃至邪命。

【披寻记:为欲断除所治法故者: 邪见等五,名所治法。世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名道资粮。声闻地中广释其相。此所治法及道资粮,是所观察。由思修慧为方便故,是能观察,由是说言方便观察。】

卷第十二(17)

【原典】若由此故,能断所治,集能治法,令其圆满,是名正念。

若由此故:此,正精进,能引发正念。由正念能断所治:能除灭所治的邪见、邪思惟等。因正念有种功能,集能治法:四念处集起生起能治邪见等。这些法门能明了现前,就是正念力量。令其圆满:四念处的止观,由正念令它现前,令它圆满。《大智度论》说正念像守门人,好的人可进来,不好的不能进来。能断治杂染烦恼,能断所治,令其圆满,是名正念。

【原典】此念即是三摩地分,故亦兼说正三摩地。

正念范围很广,由凡夫开始修行,一直到成佛都要有正念。此念即是三摩地分:分,因;念是正定的一个因,依此为因成就禅定。有因就有果。故亦兼说正三摩地:说是正念,也兼说正三摩地在内。

【披寻记:此念即是三摩地分等者: 声闻地说:成就如是正精进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无颠倒九种行相所摄正念,能摄九种行相心住,是名正念及与正定。云何九种行相所摄正念?谓念、等念、随念、别念、不忘念、心明记、无失、无忘、无失法。如决择分说。由此九种行相正念,能摄九种行相心住。方便位中,说彼即是三摩地分;圆满位中,亦兼说彼正三摩地。】

【原典】若是时中舍邪见等令不复生,修正见等令得圆满,即于如是方便道中,亦能弃舍邪精进念,兼能修满正精进念。

舍邪见等令不复生:道力增加强大,能弃舍邪知邪见,使不再生起,心里清净,没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修正见等令得圆满:这时四念住道力强了,能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圆满成就。即于如是方便道中:方便道,方便是因,圆满是果,是一种善巧方便的智慧。能精进修行,实以智慧为方便,亦能弃舍邪精进:对放逸事很精进,叫邪精进,现弃舍邪精进、邪念。兼能修满正精进念:断一切恶法,具足修满正精进、正念功德,成就了。是方便位。

【原典】若于是时,于彼诸法能断能满;即于此时,圣正三摩地亦得圆满。

这时于彼诸法能断能满:邪八事完全弃舍,正精进、正见、正念、正思惟八事能圆满。即于此时,圣正三摩地亦得圆满:八正道里最后正定,由前边止观成就,慧成就,定也成就,圣正三摩地定慧都具足。

【原典】此中由慧为导首,于增上戒先自安处。

此中由慧为导首:圣正三摩地由智慧为前导。于增上戒先自安处:由智慧决定,将自己安住在增上戒里。戒是最殊胜一法门,叫增上,有强大力量帮助学定,所以佛弟子学习佛法,先应受戒。

【原典】次闻他音如理作意,及增上戒学并为依止,于方便道中,发生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

次闻他音:听闻佛法,他,指人或经论,自己阅读也在内。如理作意:听闻佛法,放在心里去思惟:什么叫无常、无我、戒定慧等。及增上戒学并为依止:一开始所受的戒,完全作为自己的依止处。于方便道中,发生增上心学:在求圣道方便中,发生,建立,从自己心里引发出增上心学。增上心学是定,奢摩他是心明静而住,叫心学。如常静坐,一念心要明而不昧,寂静不散乱,就是明静而住。常这样用时,力量很强大,外边颠倒错乱事,不易动摇。及增上慧:同时学习见真理智慧。初开始不成熟,是从经论上学习来的文字智慧:闻慧和思慧,观一切法无常,无我,是空,就是智慧。要见真理,学戒受戒,学静坐,静坐中有止有观,就是增上心和增上慧。

【原典】此中正念,名增上心学;正见、正精进,名增上慧学。

此中正念,名增上心学:修静坐时,心里明明了了,就是正念。正念,从增上心(定)开始,念力强的人容易得定。正见、正精进,名增上慧学:就是智慧。和以慧为导首的正见不一样。正见和正精进,属智慧,包括初始学习佛法的智慧,乃至最后得证圣道见到真理的智慧。

【原典】如是三学,于修圣正三摩地时,皆得圆满。

戒定慧三学,在修学圣正三摩地时,逐渐都圆满了,就是得无学道:小乘佛法是阿罗汉;大乘佛法要经十地菩萨到佛才圆满。

【披寻记:由慧为导首等者: 此中慧言,谓彼最初出离正见。由此为先,起正思惟,是故说言慧为导首。正语、正业、正命,名增上戒。于此受学轨则净命不堕亏损,名自安处。闻所成地说:谓有八支圣道所摄,令诸苾刍究竟断结三种修法。谓修戒、修定、修慧。正语、正业、正命,名为修戒; 正念、正定,名为修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名为修慧。今于此中,唯约彼定方便为论,是故但说正念名增上心学。余应准知。】

【原典】复次云何金刚喻三摩地?谓最后边学三摩地。

谓最后边学三摩地:由开始得圣道时叫学,最后圆满叫无学。小乘佛法,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都是学,到四果阿罗汉果,是无学。现金刚喻三摩地,是学的最后,再一剎那向前就是无学。

【原典】此三摩地最第一故,最尊胜故,极坚牢故,上无烦恼能摧伏故,摧伏一切诸烦恼故,是故此定名金刚喻。

此三摩地最第一故:在很多三摩地中,此最第一,它能断惑证真。最尊胜故:在有学,就说其它三摩地不如它。极坚牢故:在一切烦恼法里,金刚喻三摩地最坚牢,其余都不能和它比。上无烦恼能摧伏故:没烦恼能摧伏金刚喻三摩地。高过一切烦恼境界,叫上。摧伏一切诸烦恼故:烦恼不能摧伏它,他能摧伏一切烦恼,所以叫金刚喻,金刚是坚固不可破坏意。

【原典】比如金刚其性坚固,诸末尼等不能穿坏,穿坏一切末尼宝等。此定亦尔,故喻金刚。

比如金刚其性坚固:金刚是宝,体性特别坚固。诸末尼等不能穿坏:摩尼珠不能穿坏金刚。穿坏一切末尼宝等:金刚能穿坏摩尼珠等。能摧伏一切诸烦恼故。此定亦尔:金刚喻三摩地也是这样,喻为金刚。

【披寻记:谓最后边学三摩地等者: 此三摩地,于诸有学最为后边,由此为依,方能无余永断修道所断烦恼故。此永断已,成阿罗汉,即于尔时,名为无学。今说无间道中正断烦恼有学位摄,是故说彼名最后边学三摩地。由此三摩地,于余诸定,名最第一;于诸有学,名最尊胜; 于诸烦恼,名极坚牢。文中五义,次第为释应知。】

【原典】复次云何五现见三摩钵底?

五现见三摩钵底:现见,现前明了观察。无漏无分别智慧现前时,能见到真理,很明了的观察,中间没隔碍。如智慧不现前,就不能观察,也不能说现见。三摩钵底:汉译等至,到禅定境界,叫等至。不散乱,不惛沉,叫等。三摩地译作正定,等持,都是禅定,但有点分别。三摩地是禅定,若心能专注一境时,心力强,做事专注一事,一剎那剎那,可名为三摩地。三摩钵底:指禅定体性说,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非非想定,都叫三摩钵底。另还有三摩呬多定,译作等引,能引发种种殊胜无漏的功德,是就作用说;三摩钵底的禅定,共五种,都有现见作用。

【原典】谓诸苾刍,即于此身等,广说如经。

谓诸苾刍:指放下尘劳出家的比丘。即于此身:在色受想行识,是身受心法四念处努力修行,有五种差别,叫五现见三摩钵底。

【披寻记:即于此身等者: 此中等言,等取受、心,及法。应知念住摄故。】

【原典】已见谛者,修此等至,是故名为现见等至。是诸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断灭对治,及观察断,当知此中总略体性。

已见谛者:佛弟子,比丘,不断努力修四念住,已见到苦集灭道四谛,已见道,得到清净无分别智慧,能见到真理了。虽见谛,但功德还没圆满,还要继续修行,修到等至。是故名为现见等至:现见,观察,和没见谛的人不一样,没见谛的人,有时惛沉,有时散乱,有时业障来了,虽修止观,也不十分正常。但现得圣道人,修止观时现见非常明了,叫现见三摩地。内心观察境界,是诸修道所断烦恼:内容上看,见谛圣人,修学圣道时,继续断烦恼。断烦恼有几种差别,一种制伏对治,一种断灭对治,及观察断。

【披寻记:是诸修道所断烦恼等者: 此中制伏对治,谓观身不净。此有二别,谓内及外。是名初二现见等至。断灭对治,谓观识流转。此亦二别,谓粗及细。是名第三、第四现见等至。观察于断,是名第五现见等至。如是一切为所观察,总为三种,是故名为总略体性。】

制伏对治:观身不净,已见谛圣人,修不净观,见谛得初果须陀洹,也包括初得无生法忍的人,要修制伏对治。此有二别,谓内及外:观内身不净,观外身不净,是名初二现见等至:共五种现见三摩地,观内身不净,是第一现见三摩地;观外身不净,是第二现见三摩地。制伏对治,不断烦恼,是能调伏烦恼,使它不动。断灭对治谓观识流转:观察现前一念心流动的相貌,怎样动,观识流转。二种差别。谓粗及细:识的流转有粗有细差别。是名第三第四现见等至。观察断是名第五现见等至。如是一切为观察总为三种。

【原典】初不净观,方便念住以为依止,为令欲贪不现行故,观察内身种种不净。

初不净观:初果圣人(见谛),开始修行时,修不净观。方便念住以为依止:不净观是方便念住,因不能断烦恼,先把它制伏住,然后再断。为令欲贪不现行故:欲是贪,贪着爱欲心,有障道作用。现令欲贪的心不现行不活动,不在心里出现。观察内身种种不净:性不净、相不净、究竟不净、生处不净、种子不净,各种不净,或青瘀、脓烂、膨胀、散坏各种不净。

【披寻记:观察内身种种不净者: 谓内身中发、毛、爪、齿,广说乃至泪、汗、屎、尿,是名内身朽秽不净。如下声闻地说。】

【原典】第二不净观,即彼念住以为依止,乃至观察骨人之相,为令彼贪不现行故,观察此身种种不净。当知齐此,名具观察一切不净。

即彼念住以为依止:身念住,方便念住以为依止。乃至观察骨人之相:又观察到骨人的相貌。为令彼贪不现行故:目的令贪不现行。

【披寻记:第二不净观至一切不净者: 谓外身中青瘀、脓烂,广说乃至骨锁,是名外身朽秽不净。亦如声闻地说。又复观察假名彩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相,是名观察骨人之相。如是观察别别胜解,名具观察一切不净。】

【原典】最极通达者:是青瘀等观,品类次第,极逾越义。

最极通达者:明白,也是胜解,通达到极点。是青瘀等观,品类:不净观,青瘀观、脓烂、膨胀乃至白骨一类,按照九想观次第。极逾越义:成就极大的超越力量叫极通达。

【披寻记:最极通达等者: 谓观青瘀乃至骨锁,令于外身婬欲婬贪心得清净,是名此中极逾越义。】

谓观青瘀乃至骨锁,令于外身淫欲淫贪心得清净:这样观察时,令淫欲淫贪心清净。是名此中极逾越义:修不净观,超越淫贪心,不现前,叫极通达。修内观不净,外观不净,最后极通达的成果,欲心没,不现前了。

【原典】初不净观,观察内身现前安住种种不净。

显示精要之义。初不净观:观察内身不净,观察内身现前安住种种不净:在定中,一观想就现前。安住,坚固,观察青瘀、脓烂很有力量,叫安住。如没力量就不安住,比如心要观青瘀,偏现不青瘀的相,现出一很可爱相,就是不安住;看膨胀相,偏现不膨胀相,就是不安住。安住是要观青瘀,青瘀现前安住,愿观膨胀就是膨胀。

【原典】后不净观,通达法性,观察此身有如是法,有如是性,乃至广说。

【披寻记:后不净观通达法性等者: 谓观青瘀不净等相,是名有如是法。观彼彼相性所应尔,是名有如是性。如是法性,内身、外身平等共有,当知是名不净共相。声闻地中作如是说:诸若内身,外净色相未有变坏;若在外身,不净色相已有变坏。由在内身不净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发起胜解。能自了知我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若诸有情成就如是净色相者,彼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比如在外不净色相。此中广说,应如是知。】

如是法性,内身外身平等共有:这样的法、性,自己和别人的身都一样平等共有。当知是名不净共相:共有的不净相。声闻地说:诸若内身,外净色相,未有变坏。诸若:很多或内身、外身。净色相:人生存时,四大调和很建康正常形相。未有变坏:没青瘀、脓烂、膨胀、散坏,这些境界没出现。若在外身,不净色相,已有变坏。假设在外身,一人死了,不净色相出现,已有青瘀、脓烂的境界出现。由在内身不净色相:在外身不净色相已有变坏,和内身观察种种不净色相,和外身是平等法性,彼此相似,平等法性,相似法性,发起胜解:不断努力用功修行,能自了知我净色相:不需别人告诉自己,就知现虽没死,身体正常的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也有同青瘀、脓烂的死人境界是相同的。

【原典】观识流转者:观察此识生灭相续。

无始劫来熏习的欲心特别强,不易除掉。入圣道后还要修,一定要成就现前清净心。观识流转者:观察一念心在流动变化。观察此识生灭相续:观察一念心有生有灭,但不断灭,是相续的有生有灭,叫观识流转。

【原典】或观生身展转相续,谓粗观察,行缘识等。

或观生身展转相续:观察生命体的色受想行识,生身,父母所生身体。是展转相续,死后,又得个身体,身体死了,又有个身体。谓粗观察:粗略观察身体。行缘识等: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这样观察。生命怎么来的,后又什么结果,这样变化的一些事,叫粗观察:粗略观察,容易明白有生灭变化。因所缘境不但是心,里有生理组识,有地水火风,行相比较粗显。

【披寻记:谓粗观察行缘识等者: 此中等言,等取名色、六处、触、受。经说此为生身相故。】

【原典】或观剎那展转相续,谓细观察,若有贪心离贪心等品类差别,荏苒过度彼彼日夜、剎那、腊缚、牟呼栗多,于其中间非一众多种种心识异生异灭。

学《摄大乘论》知,心剎那间动时,同时在阿赖耶识里熏习的种子,一剎那会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这样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为什么能生?因有种子所以能生,但一定要变动。灭了为什么还能生?因有种子。种子从那来?心一活动,就熏成一个种子,种子来出现你的分别心,分别心一动就熏成种子,种子再生现行,又生出来分别心。也有外边的所缘境,心就这样生灭,相续不断。谓细观察,若有贪心离贪心等品类差别:如时时注意自己心时,会发觉贪心来了,可能几剎那生灭就过去,不贪了;瞋心来了,瞋心也剎那生剎那灭,或几分钟又灭了;或疑惑心来了,或高慢心来了,或慈悲心来了,各种的心,老是剎那生剎那灭,品类差别。荏苒过度:荏苒,光阴荏苒,展转时间就过去。心剎那的生灭,生命时间就这样过去。彼彼日夜:你的日夜,天上的日夜,鬼神世界的日夜,畜生界的日夜,剎那剎那的变化。剎那是最短促时间,一百二十个剎那,合起叫一个怛剎那;六十个怛剎那是一个腊缚;三十个腊缚叫一个牟呼栗多:汉译须臾;三十个牟呼栗多(须臾),算一个昼夜。一个昼夜二十四小时,用三时来分。于其中间非一众多种种心识异生异灭:在这时间里,不是一,是很多各种分别心,异生异灭:不同的心生起来又灭了。可爱的所缘境生出贪心、生出瞋心,或感觉老虎来了生出恐怖心,各种的分别心、欢喜心,清净心,都一样,都剎那生剎那灭。这么一观察,观心无常,没常就没我,观心无我,这样修行,就得圣道。

【原典】观察有学未离欲者,俱住二世;已离欲者,唯住他世;阿罗汉果,俱无所住,如是名为观察于断。胜处等至,遍处等至,如前已说。

观察于断。观察有学未离欲者:有学,得圣道的人(见到真理)。见到真理的圣人佛给名字叫有学。凡夫也肯这样学,佛不给凡夫这个名字,因不知那一天,不高兴了,不学了,靠不住。圣人一定是继续学,不但生存时,死后来生还学,不须有老师教,还能学圣道。未离欲者:虽得圣道,是圣人了,但还有欲心,还有男女之欲,所以初果、二果圣人有可能是在家居士,也可能是出家人。俱住二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住,爱着。世,世间,世间者时间也。时间是一切有为法,都剎那生剎那灭,都有时间性,主要指生命体,是爱着身体,叫爱着此世。因现在有爱是因,将来还要爱,俱住二世。已离欲者:三果圣人离欲了,初果、二果没离欲,唯住他世:这生虽在欲界,但没欲,不爱着了,将来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但还是有着,不过不着欲,色界天、无色界天境界还有着的。阿罗汉果,俱无所住:若得阿罗汉果,现在世、未来世一切都不执着,因三界烦恼完全清除。心无所住,修四念处,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功。

【披寻记:观察有学未离欲等者: 谓诸有学身生欲界,未得离欲,名住此世。由此因缘,当来果生,名住他世。前说因时,名此世间; 果时,名彼世间故。由是总说具住二世。若不还果已得离欲,于此欲界因性永灭,不名住此世间;唯色无色彼种当生,应名住彼世间。由是故说唯住他世。阿罗汉果诸漏永尽,不受后有,是故说言具无所住。当知此中,意显识住及彼因缘,名之为住。 义如决择分说。】

卷第十二(18)

【原典】复次云何无想三摩钵底?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永出离想作意为先,诸心心法灭。

无想定无想三昧。谓已离遍净欲:非佛弟子是外道,外道得四禅时,能离遍净欲。遍净天是三禅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得三禅后,不高兴在三禅,就修四禅,得到四禅对三禅天就不执着了,叫离遍净欲。未离上欲:对四禅天,无色界的四空定,禅还没能离欲,还有执着。因外道的思想,就修无想定。为什么破除想?因他认为想是生死的原因,所以要破想,喝斥想。永出离想:永久从想解脱出去,认为是涅槃。为先:最初动机。诸心心法灭:经一段时期修行,心和心所法都不现行,不活动,都灭除,叫无想三摩钵底。

【原典】问:以何方便入此等至?答: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入第四静虑,修背想作意,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唯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次离诸所缘,心便寂灭。

以何方便:用什么方法证入此无想三摩钵底。答: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因厌恶想,不高兴心里想东想西。思惟观察内心思想,像人有病似的,病是可憎恶事;像人得了痈疮似的;像为箭所中的痛苦。这就毗钵舍那,后就寂静住,是奢摩他,又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又是毗钵舍那的观察,就这样止观、观止。入第四静虑:入第四静虑里,是四禅。修背想作意:在第四静虑里,不断修习厌背,厌恶想作意。背,违背弃舍憎恶想的作意。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对内心生起种种思想,都弃舍它,安住在无想中。唯谓无想寂静微妙:认为没种种想,是最寂静,最微妙,是涅槃。于无想中持心而住:摄持心安住在无想里,心不愿意住在无想里,但持,控制他叫他在面住。如是渐次离诸所缘:渐次,也不是一下就成功,内心远离了一切的所缘境。心便寂灭:心心所法就不生起,用这样的方便得无想定。

【原典】于此生中,亦入亦起。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便从彼没。

成就无想定的人,最初在人间修,于此:在人间一生中,亦入亦起:也是从无想定里有入有出。时间随意长短,可一天入定又出定,也可两天、三天、七天,不应超过七天。人间死后,往生到无想天,第四禅天的广果天。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只入在无想定里,不从无想定里出来。无想天五百大劫寿命,初到那里时还有想,后就入定,但最后要出定。其想若生:若生起有想,便从彼没:从那里死后可生到三禅天,二禅天,初禅,也可能来人间天上。

【披寻记:于此生中亦入亦起等者: 谓现法中修习彼定,想寂灭故,名之为入;从彼定出,想还复生,名之为起; 是名于此生中,亦入亦起。若生彼天受彼果故,一期生中想不现行,是名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受果尽已,余体当生,于尔所时,想得复生,便从彼天其身殒殁。】

【原典】复次云何灭尽三摩钵底?谓已离无所有处欲,暂安住想作意为先,诸心心法灭。

此修行人一定是佛弟子三果圣人,初果、二果不可能入灭尽定。三果圣人,把欲界烦恼断了,可生到初禅天,又可生二禅天,这样的三果圣人,还不能得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欲:一定修行道力,达到无色界天的无所有处定的欲离,远离无所有处定的欲,不爱着无所有处定。就有能力修灭尽定。 这时这人可能在人间,是比丘,远离无所有处定执着,心里有一个目的,暂安住想作意:暂时心里安住不动,休息休息,有这样的动机。为先:先有这样动机,后去修灭尽定。修成功了,诸心心法灭:无想定前六识心心所法灭了,灭尽定前六识心心所法也灭了,第七识我执也灭,灭尽定就成功了。

【原典】问:以何方便入此等至?答: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于定,或依灭尽相而入于定。

怎么样才能成就灭尽定? 若诸圣者:假设很多佛弟子,已得圣道圣人。已离无所有处欲:已破除无所有处的欲,不爱着无色界天第三定无所有处定。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欲没离,若离就是阿罗汉四果。三果圣人,想要修行灭尽定,怎么修?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入于非想非非想处定,在这定里取,非想非非想处的相,而入于定:入于灭尽定,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或依灭尽相而入于定:灭尽一切相,无相,心里不缘一切相,入于灭尽定。举二所依:或以灭尽相为所依,或以非想非非想处相为所依,入于灭尽定。

(法华子*2021年2月11日星期一恭敬顶礼编制)

(弟子:法华子.跃,依据妙境法师讲话稿整理)

好,今天学习到这,回向……

特别供养回向:全球新冠病毒疫情中去世了的生命灵识,愿他们往生善处;最好再回人道来能修学佛法。供养回向战斗在国内国外疫情防控一线的白衣战士、医护人员,愿他们身体健康,技术精湛地治愈受病毒感染的所有病人;愿新冠病毒早日得到制化;愿新冠肺炎早日消除。愿一起听闻学习《瑜伽师地论》的每一众生,早日明理,背尘合觉,具足普贤菩萨行愿:从此不吃肉、不杀生,不买卖杀食野生动物,海洋生物;愿都能学习佛法,好好受持读诵法华经楞严咒,破迷开悟,早日明心见性,证悟菩提;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吉祥安康。

法华子学佛:爱国、爱教、爱党、爱民;读《法华经》诵《楞严咒》、念佛、讲学《瑜伽师地论》,增修唯识种智,祈祷: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互不侵犯,人们互相尊重,吉祥安宁。

深切至诚祈愿:全法界一个个阿赖耶识:不给你执持的一个个七末那识、六意识五蕴身提供诸如参与战争、拨动武器弹药的业种;不提供感染病毒与及饥饿机会的种子。全法界的每一个七末那识:绝不有战争、疾病、饥饿的起心动念,更不能有发生小三灾的机关命令。全法界的一个个六意识:都安分守己,做好本分事,守护好自己,绝不给别人别国带来战争、疾病、饥饿的一点点危险因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