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如湖如海梦中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海湖形状像什么 青海湖:如湖如海梦中寻

青海湖:如湖如海梦中寻

2024-06-30 19: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讲好自然保护地故事

这是保护地故事发表的第56个作品

作者:黄波  刘楠  胡绪垚  

插画:魏明格   设计:林佰川

动效:童亮   音频:机灵  童亮

编辑:黄波

支持单位: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仪仗山川阔,琵琶道路长,跨过重重边关,离家即是重重山,思念家乡的文成公主,拿出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再看一眼久违的长安。不知觉间泪如泉涌,形成了公主泉。

可是,文成公主想到身负唐蕃联姻通好的重任,果断摔碎了日月宝镜,继续西行。宝镜摔成两半,正好落在青海湟源的两个小山包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着落日的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迎接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日月山口,左下角为文成公主塑像©全景视觉

而宝镜落地处闪出一道金光,大地分开,公主泉的泪水经过倒淌河,注入其中,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这是青海湖由来的传说之一,也是笔者认为最动人的一则。关于青海湖,再华美的辞藻都不足以妆点那份无暇之美,而她一切的美好,都已包罗在她的名字之中,静静写在中国西北的大地之上。

青海湖地理区位图©脚爬客/制图

 01 

浅湖何以称海?

青海湖的古今沧桑和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化作广袤高原上牵动白云卷舒的风,在粗砺山石和清凉冰雪的表面滑过,最深邃的故事,由亘古而来的星和月见证。

也许千年前的故事,我们无从考证,但是这里沉默不言的山石和湖底厚厚的沉积物,倒是能引导我们见证青海湖前世今生的一角。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达32.8米,面积4625.6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

中国内陆湖湖泊面积排名©脚爬客/制图 (湖泊面积因自然条件变化存在较大变化,面积数据以丰水期面积和平均面积为参考)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唐蕃古道路线示意©脚爬客/制图 (制图参考于主流观点,节点和路线仅供参考) 唐蕃古道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全长约3000公里,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和西藏5个省区。

早在汉代以前,羌人就在这里游牧。西汉末年,王莽在湖东设西海郡,筑城戍守;南北朝后期至唐初,这里成为吐谷(yù)浑王国活动中心;唐人在这里与吐蕃人大战,诗人杜甫如此描绘:“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节选自《兵车行》)

公元688年唐朝疆域图©脚爬客/制图 (疆域界限可能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唐蕃两个政权的友好交流时期

明代蒙古族头领俺答之子丙兔,在湖边修建佛寺,明廷赐名“仰华寺”;清朝在青海湖区修筑察汉城(又名白城子)等,每年集会蒙藏王公祭海盟会。

具有政治含义的大规模祭海活动始于清代,清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清廷诏封青海“水神”为“灵显宣威青海神”,在湖边立碑,并筑碑亭,派官员祭祀。祭海结束后,便到扎藏寺宴请各王公千百户,席间重定共赋,顺应朝廷,巩固边塞。

竖立在青海湖畔的风马旗,是当地人对于水神的某种祝祷和信仰©全景视觉

而比金戈铁马、生民繁盛的过去更加遥远的古老年代里,青海湖是如何诞生的?地质学家们给出了一些猜想。

现在一般认为青海湖是一个构造断陷湖,孙健初先生1938年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了有关青海湖的论文,首次提出青海湖是因地层断陷、倒淌河倒流而形成的科学论断。

其后,近一个世纪中,许多新的野外考察结果,对青海湖的地质构造形成演化过程,作了描述和分析,并进一步做了新的研究。

青海湖的形成演化受控于完整性差、强度较低的岩石圈。古近纪以前,青海湖地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自上新世出现断陷,于中更新世形成青海湖。

中中新世以来青海湖形成演化示意图©脚爬客/制图   参考自边千韬,刘嘉麒,罗小全,肖举乐.青海湖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形成演化

距今20 ~200 万年前成湖初期,青海湖还是一个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约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印度板块俯冲欧亚大陆板块,使后者不断向上抬升,周围山地强烈隆起,青海湖周围的四大山系也随之向上。

祁连山©全景视觉  祁连山脉呈近东西走向,横亘在青海湖的北部

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更加迅速上升隆起,处于较原始状态的倒淌河经上游水系断流变小变窄,随后,颈状地带受沉降影响增强,由正地形向负地形转变,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流向改为自东向西,这就使得这条河流拥有了“倒淌”之名。

青海湖地区构造单元示意图©脚爬客/制图

由于青海湖外泄通道中断,湖水与外界水体的交换变少,湖水大多通过蒸发的形式损耗。再加上此时气候逐渐变干,蒸发量变大,水量减少,而由河流带来的盐类等成分占比逐渐提高,青海湖也就由淡水湖逐渐变成了咸水湖。

如何判断淡水湖和咸水湖,水的矿化度是主要参考指标之一©脚爬客/制图

如今的青海湖,四周被巍巍高山环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北面是宏伟壮丽的大通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

青海湖周边的大山,连绵巍峨©全景视觉

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米至5000米之间,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恰似一座明镜镶嵌于镜座之上。

山岭间的冰雪融化后,汇聚一汪汪泉眼,接纳每一滴雨水,从四方注入青海湖中,成就了这一片举世仅有的大湖。

青海湖©全景视觉

 02 

青色的海,飞鸟与鱼

“青”是青海湖的名字,也是她的颜色。

青海湖的藏语名字是“错温布”,意为“青色的湖”,蒙古人称她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

青蓝色的青海湖©全景视觉

那么,青海湖为什么蓝得如此澄澈?

众所周知,水是透明的(湖水中的悬浮物、湖底物质等等和湖水颜色本身没有绝对关系),当达到一定深度后,水会将可见光中偏长波的红、黄等颜色吸收,反射出偏短波的紫色、蓝色、绿色等颜色。所以在我们看来,海水是蓝色的,而一般的湖水即使足够清澈,深度不够也一样不会呈现蓝色。

人眼可见光范围示意©脚爬客/制图  人眼接受到的光线中如果减少了红、黄颜色,蓝色就会更加明显

青海湖的水源补给主要是河水,其次是湖底泉水和天然降水。青海湖区有大小河流40余条,主要入湖河流有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较为充足的水量让青海湖平均水深达到21米,也因此造就了其深邃的碧蓝。

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示意©脚爬客/制图

在青海湖畔眺望,远方峰峦聚集,山顶的冰雪闪烁着金色的光彩;青蓝色的湖水波光潋滟,倒映着苍灰的山脉和一团又一团的白云。

夏秋季节的沿湖草原和湿地草甸,覆盖着绒密的青草和各色野花,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珍珠。

湖畔草地上的羊群©全景视觉

到了每年的11月份左右,青海湖便开始结冰,12月中旬进入封冻期,直至次年4月中旬才完全解冻,封冻期历时5个月。封冻的湖面浩瀚碧澄,冰封玉砌,像极了传说中的“日月宝镜”,在阳光下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冰封的青海湖©全景视觉

而到了青海湖解封之时,银瓶乍破,冰镜消融,万顷碧波重现,人们称之为“开湖”,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悄悄融化称为“文开”,反之温度迅速升高,湖面狂风大作,坚冰如被巨灵践踏,破碎涌动,声势骇人,称之为“武开”。

这些漫长的变化,影响着青海湖的两大“宝物”——候鸟和湟鱼。

湟鱼是一种无鳞鱼,学名为青海湖裸鲤,样子和鲤鱼有些相似,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关键物种,大多数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湖周支流。

青海湖裸鲤特征©脚爬客/制图

青海湖裸鲤虽然能在青海湖这种半咸水中生活,但是繁殖必须洄游到淡水河流中,选择砂砾底质的流水河段产卵。每年湖面解冻后,5月~7月都是裸鲤们洄游产卵的季节,其中6、7月是高峰期,8月生殖洄游基本结束返归湖中。

气温、解封期、水温、水量都直接影响着裸鲤的繁衍,加之生长速度缓慢,繁殖能力较低,种群更新时间较长,裸鲤的数量很容易受到外力影响。由于过往不当捕捞等原因,裸鲤的境地一度十分危险,2004年就被列入了《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名单,这也牵动着青海湖整体生态的安危。

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工作和封湖育鱼、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开始逐年恢复,根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2019年10月完成的资源监测显示,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0.04万吨,较保护初期增长了38倍。

水中的青海湖裸鲤©全景视觉

青海湖裸鲤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这里众多生灵的重要食物来源,其中尤以候鸟与裸鲤关系殊为紧密。

由于位处东亚、中亚两条国际水鸟迁徙通道的交汇点,青海湖成为了全球水鸟重要的繁殖地,是国际重要湿地,同时也是全国八大鸟类自然保护区之一。每年春秋两季,途径青海湖迁徙停留的水鸟达20余万只,其中有14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达到或超过了全球分布种群数量的1%。

全球候鸟迁徙路线示意图©脚爬客/制图 可见青海湖处于东亚和中亚两条路线的交汇地带

在青海湖观鸟,每每恍惚如坐云端,天上地上都是透明的苍蓝,仿佛在水面下的白云间有一群群的鸟儿掠过,此处若不是梦中,那便只能是在青海湖。

青海湖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环湖西路边哈河口以北4公里处,分为一大一小两座岛,因候鸟常来此地栖息而得名。

鸬鹚岛©全景视觉

西边的那座叫海西山(又叫小西山,也叫蛋岛);东边的大岛叫海西皮。海西山地形酷似驼峰,岛顶高出湖面7.6米。海西皮则是鸬鹚鸟的王国,栖息的鸬鹚窝一个连一个,像一座鸟儿的城堡 ,所以海西皮又叫鸬鹚岛。

鸬鹚岛上筑巢繁衍的鸬鹚们©全景视觉

来到此地的夏候鸟主要有斑头雁、棕头鸥、渔鸥、普通鸬鹚、普通燕鸥、赤麻鸭等,每年4~6月春夏之交,它们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繁衍后代,丰盛的植物性食物和鱼类等动物性食物成为了鸟儿们补充体力最好的来源。

赤麻鸭©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到了9~11月间,幼鸟羽翼渐丰。这时,北方的寒流渐渐袭来,鸟儿们告别这汪碧水,前往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泰国、新加坡诸地避寒。

秋冬季节,来到青海湖过冬的冬候鸟则主要是大天鹅、凤头潜鸭、绿翅鸭等,它们的陪伴让冰雪中的青海湖也不显冷清。

大天鹅©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鸟类生息繁衍的乐土,1975年青海湖保护区成立,并于1997年晋升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且确定了鸟岛、泉湾等几个核心保护区。鸟岛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第一个以水禽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也是为数不多的加入《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保护区之一。

黑颈鹤©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为保护生态,曾经对外开放的鸟岛和沙岛两个景区先后关闭,沙岛景区的栈道、观景平台等旅游设施被全部拆除,黄沙之上重新长出绿色植被。鸟岛则保留了科普宣教基地及水鸟监测设施,继续坚守在青海湖生态保护的前线。

青海湖之美,在湖,在山,在鸟,在鱼,也在于其作为重要生态屏障的守护之美。

青海湖维系着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凭借着辽阔的水面和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阻挡着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也在不断改善和调节青海湖周边地区的气候,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尾声

出了西宁,道旁的杨树一路延伸到天边,宽大的叶片在阳光下反射着白色的光芒,微风拂动,如鳞鱼跃波,如龙身翻动。湟水河从湟源峡谷流过,滋润着土地和其上的生灵。

一直向西,地势顺着祁连山脉逐渐上升,不久便到达海拔3500多米的青海农牧区分水岭日月山。它的东麓是富饶的湟水流域,清澈的河水蜿蜒曲折,盘山绕岭,滋润着两岸丰腴的田野;而西北方,则是梦的回响——青海湖。

青海湖畔的油菜花海©全景视觉

一切都是如此遥远,闭上眼睛,世界那头的风,干燥而清凉,迎面吹来,剥去心头所有的浮思,生命平静得如同无风的湖面,梦幻降临。

借着青海湖千万年光阴化成的透镜,去看地球的变化、人类的生息,心头即有明悟:敬畏自然即是信仰。

主要参考文献:

[1]万天丰.论六盘山-贺兰山碰撞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20,44(05):845-851.DOI:10.16539/j.ddgzyckx.2020.05.004.

[2]边千韬,刘嘉麒,罗小全,肖举乐.青海湖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形成演化[J].地震地质,2000(01):20-26.

[3]代云川,王秀磊,马国青,侯元生,李迪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多样性特征[J].林业资源管理,2018(02):74-80.DOI:10.13466/j.cnki.lyzygl.2018.02.01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