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城旅游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州古城景区景点导游词800字 青州古城旅游区

青州古城旅游区

2024-07-16 01: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州古城是至今保存完好、山水城一体、国内外罕见的明清古城。与国内其他古城相比,青州古城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希望各位在游览的过程中细心品味:

  一是历史脉络清晰,城建格局完整。至今仍完整的保留着山、水、城一体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古城内街巷肌理完好,古店铺、古宅院鳞次栉比,2万多原住居民完整延续着古青州地区的传统文脉。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昭德古街,2009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当你穿行在古城的古街小巷中,脚下斑驳的青石板路,两旁古色古香的宅院店铺,可以说是“虽似陋巷有典故,但是长街即景观”,会让你目不暇接,充分感受到古朴沧桑之美。 

  二是历史悠久,地位重要。青州素有“东方古州,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之称。古城的历史可上溯到7000年前,是北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汉初开始在此置郡县,曾为1000多年的省级治所、1600多年的州郡府治所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之前,始终是山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曾是建国立都、封侯封王之地。南燕国定鼎青州古城12年,王朝都城,省内唯一。 

  三是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仅在今青州市范围内,古代就出了王曾、赵秉忠等6位状元,180多名进士,可谓是状元、进士之乡;在此为官、居住或游历过的历史名人,如宋代的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李清照,明代的王世贞、胡宗宪、冯裕、冯琦、钟羽正、邢玠、石茂华、刘珝,清代的冯溥、房可壮,近代的宋传典、宋斐卿、胡可、胡旭、祁天民等,不下百余位。他们在青州留下了大量的园林府邸、景观建筑和诗文著作,增加了青州古城的内涵,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城区内有有回族、满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是全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既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又有天主教堂、基督教。东关真教寺为全国仅存的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多民族和睦相处、多宗教共栖一域,风格各异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会让您流连忘返。 

  游览路线:阜财门—海岱都会坊——天主教堂——尚书里坊——偶园——一门科第坊——基督教堂——大学士坊——古槐树——东门大街——冯府旧址——卫里巷——青州府贡院——石桥子 

古城_副本.jpg

 

古街_副本.jpg

 

  阜财门 

  阜财门是古南阳城的南门。南阳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金、元、明、清为路、行省、府署所在。初为土城,砖城建于洪武三年,城墙高12米,厚6米,长13华里零108步,共有城垛口1777个(《蕉砚录》:城周围十三里零三步,垛口称一千七百七十五,实一千七百七十七。),有海晏、岱宗、阜财、瞻辰四座城门,衙署、庙宇、教堂、书院、府邸、公馆、会馆、商号、店铺、票号、镖局等罗布其中,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第一府城”。礼部尚书冯琦曾对青州古城有这样的评价:地控海邦,万里扫鲸鲵之浪;云开天府,千山当虎豹之关。明代吴斌的《青州歌》中也写到:“青州高城雄九州,城门天上飞琼楼。羽林兵卫若熊虎,剑戟耀日寒光浮。”因古南阳城形似卧牛,故又俗称“卧牛城”。 

  现重建的阜财门及城台是按照历史原貌进行设计复建。城门楼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二层重檐带周围廊歇山式建筑,为砖木结构。南城门城台内设两层,古时作为藏兵洞,城台中部的券洞内两侧各设有三个券洞门进入藏兵洞,通过楼梯可上达城门楼内。城台东西两侧另设东西登城马道。 

  阜财门,之前称作云山门。历史上的南门有二重,头道城门外有跨涧石桥,称“官桥”。据志书记载,青州府城南门“崇宏壮阔,与东、西、北三门迥殊。”这是因为城面南而立,当为正门。进入南门是瓮城,比较宽阔,但当时仅有两家住户。瓮城之内曾有照壁。 

  第二重城门上原来悬有汉白玉匾额,上有牡丹、熊和霸鸟图案,据说,其寓意是青州为雄霸一方的富庶之地。门洞两侧各有藏兵洞三个,别看这洞门小,但里面却又深又宽阔,足以藏兵。旧时,进了南门,东向为隙地,内有一庙宇俗称“疙瘩庙”,人有患荨麻疹的,拜之极灵验。而庙的正名应称“太尉庙”,祭祀的是宋代周氏太尉,本地人。 

  进门向北即是南门大街,街面用条石铺成,长约200余米,尽头处为东西向的万寿宫街,再向北即偶园街。南门大街两侧有东华门南巷、万寿宫街、九曲巷等街巷,有天主教堂、胭脂井、海岱都会坊等。 

古城3_副本.png

 

  海岱都会坊 

  古代青州地处海岱之间,历代为都会之地和军事重镇,曾长期作为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贸发达,商贾辐辏,被誉为“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为彰显古代青州的历史地位,设立了这座牌坊,该坊四柱三门式,总高度9.4米,总宽14.4米。四柱三门式,中间之门宽阔,可以通车马。一般情况下,官员可以走中间,平民百姓只能走两边的小门。 

  一门科第坊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旌表青州冯氏家族而立。这是根据历史资料在原址复建。该坊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2.92米,总高度11.32米。 

  青州冯氏家族自冯裕开始,书香传承,科第连绵,人才辈出,自明正德三年(1508)至明万历元年(1573)冯氏三代65年的时间内,先后有冯裕、冯惟重、冯惟讷、冯子履、冯琦、冯瑗等6人考中进士,冯惟健、冯惟敏、冯子咸等3人考中举人。历史上,冯氏为青州的名门望族之一,声名显赫,被称为“北海世家”,亦称北海冯氏。明清时期,先后出了冯裕、冯溥、冯琦等名人,如:明代,冯裕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冯琦官至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襄;清代,冯溥官至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在过去,牌坊不是随便可以立的,是有明确规定和程序的。这一门科第坊也是经过皇帝批准的。你看,这座牌坊的题额是“一门科第”,顶额有“圣旨”二字;小字右边是“旌褒冯氏进士裕、惟重、惟讷、子履、琦、瑗,举人惟健、惟敏、子咸”,共六个进士、三个举人,左边小字是“大明工部奉敕立,万历丙戌榖旦”;南面抱驻联,上联是“科第连绵,彰显东州文运”,下联是“事功卓著,堪称北海世家”(江玉坤撰联,张诗杰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是“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下联是“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阎金亮撰连,张诗杰书丹)     

  大学士坊 

  始建于嘉靖二十二年,为旌表青州府诸城县人翟銮而立。该坊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5.94米,总高度12.65米。 

  翟銮,字仲鸣,青州府诸城县(今诸城市)人,以锦衣卫籍举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首辅),卒谥文懿。 

  牌坊顶额为“御旨”二字,坊名“大学士”(因为翟銮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坊名右边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石门翟銮”,左边小字为“嘉靖癸卯季春吉旦”;南面抱柱联,上联为“巡边防三万里,雄才大略固关塞”,下联为“秉阁政十余年,远虑深谋为栋梁”(张景孔撰联,沈铁君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体丽声清,廷对分差标法度”,下联为“心和意密,公裁明断顺朝纲”(阎金亮撰联,陈铸书丹)。 

  柱国坊 

  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旌表大学士刘珝而立。2014年,复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2.78米,总高度12.74米。 

  刘珝,字叔温,明代青州府寿光县人,今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明正统十三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明宪宗称其为“东刘先生”,并赐印“嘉猷赞翊”。弘治三年卒,弘治皇帝为之亲撰祭联:“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青州府、寿光县都建祠祭祀。 

  顶额为“敕赠”,题额“柱国坊”,题额右边的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刘珝”。“柱国”是文勋封号。左边落款为“弘治辛酉榖旦”。南面抱柱联,上联为“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下联为“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此联为弘治皇帝御制祭联,刘杰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忠廉立殿堂,史称贤相,功与云山并峙”,下联为“仁孝满乡里,世誉楷模,德同阳水共流”(张景孔撰练,刘葆君书丹) 

  万寿宫街 

  东西走向,因街北有万寿宫而得名。东接云门山路,西至玲珑山南路,又西斜对心寺街,条石铺设。万寿宫为地方官员遥拜皇帝之所,始建于清初,民国前期拆毁。 

  万寿宫街以南分别有:团圆阁西巷,因该路东侧三官庙有团圆阁而名,北起万寿宫街,南至城墙;四井口巷,北接万寿宫街,南抵城墙,因巷内有四井口得名。据传,该井始凿于北魏后期,口阔井深水涌,为安全井上覆有石板,开四口,可同时供多人取水,故曰四井口。以北有九曲巷,因此巷狭窄多曲折而得名,西接玲珑山南路,东连南门大街,北临天主教堂。 

青州古城偶园街牌坊群_副本.jpg

 

      天主教堂 

  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最初规模较小。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法国梅神甫接管后第一次购地扩建。民国二十年(1931),益都天主教堂正式由烟台教区划出,直归罗马教区管辖,设立青州教区,统管益都、临朐、昌乐、寿光、临淄、高苑、博山、博兴、广饶等十县的教务。由法国神甫卫国栋任独立教区的第一任主教。随着天主教的不断发展,1933年又在原址上重建了规模更大的天主教堂。主教堂外型为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大门座西面东,门楼为西洋尖拱式。 

  教堂以南原为修女院,当地百姓称作“老姑院”,解放前教会在此院办过孤儿院,收容社会孤儿数十名。解放后这里由政府接管,院内孤儿都陆续做了妥善安置,少数孤儿于五十年代初随同修女、大姑并入坊子孤儿院。解放前夕,华东局创办的青州建设研究会曾在此办公,原设在弥河镇大关营村的华东局保育院南迁前也曾在此暂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天主教爱国会得已恢复,办公地点暂设在修女院内。1997年,青州市政府拨款在修女院旧址重建天主教堂。新教堂坐西面东,外型仍为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东西长40米,南北宽18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迎面坎山砖雕精美别致,顶部有三座尖塔高耸入云,其中间一座高35.8米。三个红色大门圣洁典雅,正门上方雕有耶稣像,两边门上方有白色和平鸽,继上雕刻着“荣主”、“益人”四个大字。四周墙体青砖到顶。堂内西首设圣坦,四周墙壁挂着数十幅精湛的艺术油画,内容多为救世主耶稣活动的圣迹。堂前院北侧有人造假山,院中有各种奇花异草,环境幽雅,设施完备,是教友们的一处极好的活动场所,礼拜日,有众多教友按时来此作弥撒。现“青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益都主教区”均设于此,辖管西至淄博以东,东至烟台(青岛除外),北至寿光,南至临沂等数十个县市区的教务。近年,本市范围内的上院、辛庄、北枕头等多处分教堂均修复一新,正常的宗教活动常年不断。 

t.webp_副本.jpg

 

  尚书里坊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被毁,后根据史料在原址复建。该坊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3.8米,总高度11.48米。 

  石茂华,青州府益都县人,字君采,号毅庵,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文治武功,政绩卓著。后以养老致仕归家。明万历年间,适逢陕西大歉,朝廷以他曾在此地任职多年,民望很高,又重新起用,命其前去督抚救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石茂华,马不停蹄赶往灾区,为安置灾民日夜操劳,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卒。朝廷为旌褒石茂华的功绩,特下圣旨,赠官太子少保,谥恭襄,遣官营葬祭祀,并将南门里石茂华的府邸附近改名为尚书里,建造了此坊。 

  牌坊的题额是“尚书里坊”,南面抱柱上的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江玉坤撰联,刘三民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筑洪堤明诉讼一方大任”,下联为“平内乱灭倭奴万古英豪”(闫金亮撰联,王建军书丹)。可以说,这两副对联是对石茂华政绩的高度概括。石茂华的事迹除见于史料记载外,还有许多故事和传说,如《聊斋志异》“谕鬼”一篇,说的是石茂华镇鬼的故事。民间还有石家“八把黄伞出南门”的传说。 

  偶园 

  坐落于偶园街中段路东。偶园街全长约1000米,南接南门大街,北至县十字口,是古南阳城纵贯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过去曾称估衣市街、中山街、新民街、民主街、民主北街、东方红路,后因“偶园”改称偶园街。 

   偶园,最早为衡王府的东花园,后为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的住所。冯氏是青州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名门望族,自始祖冯裕开始,世代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诗书文脉代代传承。 

  冯溥,字孔博,又字易斋,青州府益都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冯溥学识渊博,生性刚正不阿,深得康熙帝的重用,康熙皇帝称其为“辅弼重臣”,并赞扬他“端敏通达”、“勤劳素著”。冯溥秉性耿直,敢于直谏,向皇帝提出过许多治国安民之策,为百姓作了很多好事。 

  历史上的冯溥,还曾有一个甘冒杀头之罪的义薄云天之举。那就是冯溥与其子冯协一的故事。清顺治十六年,南方发生变乱,平定之后,当朝官员有王主事明新受牵连,遭受灭门之灾,家人女眷充军。在充军路上行至红花铺时,怀孕的小妾产下一儿。杨姓老仆人说,覆巢之下无完卵,王家血脉寄于此子,我们投奔益都冯家吧,主人曾是冯氏门下。当深夜赶到冯家时,恰逢冯溥在家,冯溥慨然日:“此我事也。”说这就是我的事情,冒着杀头的危险收留了这个孩子。后来这个孩子取名协一,意思是视同己出,长大后为官,历任广州太守、台湾知府,为大清边防发展稳定做出很大贡献。这个故事载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成书的《觚剩》中,作者钮秀,字玉樵,江苏吴江人。 

  冯溥在京城时,曾得元人之万柳园,园内因遍植柳树而得名。康熙二十一年,七十四岁的冯溥告老还乡,购得此园,取“无独有偶”之意,谓之“偶园”。(《清史稿》说此园是康熙帝所赐,近年根据冯氏研究者考证,实际上在冯溥致仕之前就已经购得此园。) 

  偶园北面与古朴宽大的冯氏宗祠、楼台参差的冯宅连为一体,互相衬托,实际上是一组宅第、宗祠、园林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古代建筑群体,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宗祠和宅第大部分都已经被毁,但花园仍保持完好。 

  因为以前是衡王的东花园,因此,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尤其是园内的假山,构思巧妙、手法高超。其艺术构思与叠石风格技巧与中南海瀛台完全一致。据园林专家考证,青州偶园是明代中国造园名家张南垣的之子张然的作品。 

  园内四株明朝的桂花、三株明代迎春花,四百年来花香依旧;园内“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弥足珍贵,当时就有“一两石头一两银”之说,更有园内假山堆砌,精巧别致,小桥流水,古柏参天。                         

  走进园门,一条砖石甬道向东延伸,路旁竹影摇曳,花香扑鼻,四株明朝的大桂花左右对称排列。据记载,这些桂花是明朝衡王府的遗物,至今已经历了四百多年,现仍枝繁叶茂。旁边这个朝北的小门,上书“偶园门”,透过小园门和墙上的漏窗往里看,只见亭台错落,山多林茂,如同国画一般。 

  这是一个独立的院落,又名“石景园”,园内怪石点缀,古梅苍翠,令人心旷神怡。院中坐北朝南的古建筑,叫“佳山堂”,是冯溥待客和写作的场所,也就是会客室和书房了。冯溥在偶园内生活了十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记录了他晚年的悠闲生活,所著《佳山堂集》就是以佳山堂命名的。 

  堂前沿东、南两墙成半月形环列的假山,就是著名的三峰假山了。它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叠石家张南垣之子张然设计,浓缩了九州的山川秀水,被誉为“国宝”。假山取材于四川峨嵋山和青州南山上的花纹怪石,而且山石的堆砌也是按照岩石的固有的纹路,自上而下,有机排列的,确实达到了弄假成真的程度,而且不失天然之美,显示出张南垣家族叠山造园技术的高超。 

  假山分为东、中、西三峰,山上有石涧、石洞、暗道、平台等,形体浑厚多变,充分体现了古代园林假山连、接、拼、挑、飘、透、悬、垂的组合形式,山体不大,但布局得体适宜,给人以一种山峦叠障的感觉。 

  假山西峰比较平坦,上面有水井,井水流下来形成一挂瀑布,注入山下的瀑水池。池北的亭子叫“近樵亭”,游人走到这儿,可以在此稍事休息,观赏水池中鱼儿嬉戏,池中水循山向东流去,水上叠石为桥,名“瀑水桥”,过石桥可进入一个石洞,先往东南走,再往南一折,脚下越来越高,顺势渐进,不知不觉登上山腰,这就是假山中峰的西麓了。中峰最为险峻,向东则登上了主峰之巅,远山近树一览在目,峰东北临水,壁上有石窟,俯身入窟,开始,光线昏暗,辨不清眼前的景物,婉转西行,顿觉豁然开朗,原来是已经进入一座方丈石室了!顶部有一裂缝,阳光自缝中射入,耀人眼目,再往南转,洞顶有一圆孔,孔中窥天,恰似悬在头顶上的一块玉璧,这座暗室给整座假山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走出暗室往东走,就可见山腰处的“卧云亭”了。亭子下临山涧,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泉水自横石桥下流出形成洞泉水,与西南流过来的瀑布水汇合后,沿山根向北流去,注入北边的方池。卧云亭后石径崎岖,盘桓而上,可走假山之东峰,沿石径继续北去,可登松风阁,举目四望,全园景色可尽收眼底。我们随着水流登上了大石桥,桥下池内鱼儿嬉戏,荷花盛开,桥北面的门是楮绿门,出了楮绿门,右边建筑即为“松风阁”,它为全石无梁建筑,结构奇特,冬暖夏凉。 

  偶园内不仅有全国唯一的三峰假山,还有享誉海内外的“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在中国赏石界占有重要地位,深受奇石收藏家所推崇。 

  据传说,这四块奇石是明衡王朱祐楎过寿时,地方官宦贵人赠送的礼品贡石,每一块都玲珑剔透,气度不凡。专家评价,四石“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蕴含着书法篆刻的神韵,并依其形似与神似,分别取名为“福”、“寿”、“康”、“宁”四个吉祥的字,给石头取上吉祥的名字,存于园内,也是象征着家族兴旺,福寿康宁,透出了浓浓的隐逸意识以及博大精深的石文化内涵。 

  前面为牡丹园,旧为冯溥的住宅,现遍植各种名贵牡丹,园中伫立的是“福”石,这块“福”石,高2.4米,宽1.63米,体态雍容华贵,与偶园的牡丹相映成趣,它玲珑剔透,周身多孔,若在石下点燃柴草,那么烟雾穿行各个孔中,缭绕而升,甚为奇观。 

  青州有两“寿”:一是云门山上的大“寿”字,二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寿”石了。石高2.4米,宽1.7米,坐南面北,周身也有很多孔,漏透皆备,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孔。透过石孔,则可看到对面的“康”石了,石高3.7米,宽1.2米,婀娜多姿,形同鹤立。四石中形态最好的就是“宁”石了,它竖立于偶园甬道南侧,高2.3米,宽1.2米,兼具瘦、漏、透、皱之特点,清奇拙怪,气度不凡。 

  关于这“福、寿、康、宁”四大名石,在青州还流传着一个“一两石头一两银”的传说。据说,冯溥去世后,家境逐渐败落,他的后人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有一个南方富豪来冯宅买古玩时,看到了这四块奇石,惊叹不已,请求主人卖给他。于是,商议好价钱是一两石头一两银,称一下石头有多重,就用同等重量的银子来换。富商马上回去筹措资金,准备第二天一早来买奇石。主人这边却一夜无眠,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了。他想,如果把这镇园之宝也卖了,那不是要留下败家子的骂名吗?可君子之定,又岂能说变就变,一直想到天亮,也没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夫人献上良策。一会儿,南方富商就兴高采烈的来了,迫不急待的想交银子取奇石。这时主人说,称奇石时要把奇石下面的石制雕花底座也称上,富商一听傻了眼,因为四块奇石下都有一个底座,这些石制底座比上面的奇石还重,即使再富有,也买不起了,只好告辞。主人既没有食言,又保全了镇园之宝。否则在300年后的今天,我们就无法在此领略到“福、寿、康、宁”四大奇石的风采了。这四块奇石的价值,现在则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了。 

  偶园中,还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就是“大齐碑”,碑高4.45米,宽1.6米,厚19cm,青石石质,碑首作半圆形,高129cm,以高浮雕技法刻两条俯首盘旋的巨龙,中题阳文篆书“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3行12字,字径17cm,中有界格,题额两侧各有一小佛像,碑的正文为阴刻隶书,29行,原文共1635字,现存1500字,碑文记载了北齐青州刺史娄定远重修南阳寺的功德、青州地位的重要以及南阳寺的位置等资料。碑阴刻“龙兴之寺”四个大字,字径67cm,原系唐代李邕书写的龙兴寺寺额,金皇统六年(1146年)摹刻于碑阴。这块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最大的的石碑,文物和艺术价值极高,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偶园规模虽不大,但结构严谨,布局得体,景色小巧而精致,紧缩却不繁琐,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充分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园林建筑艺术。现在的偶园,除去尽量保持它的原貌外,还新添了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以及用“青州怪石”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水石盆景,使古老的偶园锦上添花,风景更加靓丽! 

偶园_副本.jpg

 

  基督教堂 

  187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青州。1879年,英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库寿宁等来青,先在青州市民主街中段路西购置部分土地,建了部分平房,成为青州基督教最早的活动场所。1909年,牧师卜如斯,聂德华等偕英藉工程师,由英浸礼会投资,在原址正式创建了大基督教堂,即现在大家所在的地方。该教堂占地面积二千六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四百多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以欧式为主调,与天主教堂不同之处是,它巧妙的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除大教堂之外,周围还有许多辅属建筑,形成一宏伟的建筑群。包括:大教堂,小礼拜堂、博物堂,牧师寝舍及办公用房等。欧式的尖拱大门坐西面东,门两侧有欧艺铁护栏,护栏两旁为青砖灰瓦西式尖拱门窗的沿街东屋数间。大门内青砖甬道直达月台,月台台基高1.3米,月台之上是主体建筑大礼拜堂。教堂面阔五间,进深九间,面积614平方米,正中不留门,尖顶大坎山两边各有一六角型三层柱式钟楼,曰“恩光楼”,楼高15米,上为六角亭顶,每层周边有拱型修长小窗。楼的底层正面各开一尖拱式大门直通教堂内。教堂内装饰独特,正面西首有一突出的圣坦,上有祭台,台前有一直径二米的圆形地下净池,据说供教友听课前净手净身之用。教堂内两边有东西两排拱式木制框架,更显堂内庄严肃穆。大教堂前月台下南北各有平房十一间,北为办公场所,南为教会原先建的博物堂。 

  据考证,青州博物堂始建于1887年,而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馆建于1905年。因此可以断定,青州博物堂是当今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它比南通博物馆早了8年时间。对此,国家文物部门非常重视,专门到青州调阅了相关资料。博物堂正门设在南屋东山,山尖两旁有尖顶小塔两座,正上方嵌一竖型匾额,阳刻“博物堂”三个大字。大门两侧墙上各嵌两块青石立式石板,上刻楹联一幅,上联为:“飞潜动植群生悉上帝慈悲实验”;下联为:“电磁声光诸学皆下民富强本源。”博物堂面积虽然不大,但内藏展品十分丰富。大到虎狼狐鹰,小到蝴蝶昆虫,实物标本无其不有。还有许多从欧洲带来的显微镜,地动仪、天文图、福音画片等。因是免费参观,全日开放,故每天有众多的民众来此参观以饱眼福。随着形势的发展,1905年,牧师怀恩光又在济南府建了一座规模更大类似博物馆性质的展馆,名“广智院”。该院建成后,便将青州博物堂的大部设备及展品调往济南充实了广智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教堂首当其冲,红卫兵首先将两座恩光楼拆毁。因大教堂当时有益都县印刷厂当作仓库,还内存部队的部分军需物资,才免遭洗劫,幸存下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于1980年对教堂进行了全面整修,除两座恩光楼没进行重建外,其余建筑基本恢复原貌。2010年,又筹资将两座恩光楼按原样复建,使大教堂得以恢复原貌,又显当年雄姿。今已成为基督教民的正常活动中心。2012年,基督教堂建筑群公布为潍坊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19世纪末开始,天主教、基督教陆续传入青州。在传教的同时,他们在青州办学校、办医院,促进了西方文化在青州的传播。青州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宋传典,曾就读于教会办的广德书院,后来他经商办实业,曾当选民国第三届山东省议会会长,后来去了天津,与其子宋斐卿一起创办了天津东亚毛纺厂,生产著名的“抵羊”牌毛线。 

 教堂.png    

  宋代古槐 

  国槐,落叶乔木,蝶形花科,槐属,在青州地区栽植历史悠久,现存古槐400余棵,明代及明代以前的约占一半,树龄最长的为宋代古槐。该树高10米,冠幅10米,胸围4.4米,树龄约800年,为偶园街区内重要的历史标志物。人们一说起城里老槐树,就知道是偶园街这个地方。 

  青州古树名木非常多,前几年做过一个普查,各种古树名木达数千棵之多,最著名的当属范公亭公园里的唐楸宋槐,老树虬枝,依然生机旺盛,枝繁叶茂。现在城区范围之内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00多棵。 

  东门大街 

  说起东门大街,得先说说东门。东门过去称海晏门。原来门洞上方有块石匾,上刻有“海晏”门之旧名“海岱”二字,落款为“大明洪武三年山东都指挥使叶大旺监修”。城墙及城门洞外层为包砖加固,城门洞包砖有生铁汁灌缝,十分坚固。出东门,即东关昭德古街。在六十年代,东门瓮城内尚有关帝庙、少数民族卫生所、著名商号闵家庄“西桂堂”、牛家“同仁堂”等及住户18家。牛家“同仁堂”的主人牛汉武为原国民党益都县城关镇镇长,但此人好善乐施。解放后虽被镇压判死缓,但由于当地百姓联名保释出狱,后以卖菜为生,于60年代去逝。 

  进入东门向西即东门大街。东门大街是青州古城的主要街道,始建于北魏初期。为南阳城内最主要的东西大街,也是当时重要的商业街。这条街道,东段是传统意义上的东门大街,而西段原称卫街,现在统称东门大街,东起东门,西至卫街西口,全长600多米。当时,街内衙署、寺庙、名人府邸、老字号,林林总总,从经济到军事到书院,在这里都有丰厚的遗存。金代山东东西路统军司衙署,明初山东布政分司衙署、山东都指挥使司衙署、青州左卫衙署、青州府贡院皆设于此街。沿街店铺密布,有隆盛糕点、顺和笔庄、仁和堂药铺、义翰斋、泰盛和、天增益帽店等老字号。大街两侧有前局、后司、南营街、北营街、卫里巷、楼里巷、冯宅巷等街巷和凝翠楼、东岳庙、冯府等著名建筑。解放后陆续改为居住和商业。 

  冯府旧址 

  原先为清代大学士冯溥的府第,其宅第规模当时堪称青州第一。大门坐北面南,门前有旗杆、石狮,旗杆顶上是三斗九箍,象征着一品官阶。其宅第有三进院落,外加东跨院、后花园,共计有房屋60余间。其前厅,面阔5间,半人多高的月台,正面出厦亮窗,砖、木、石三雕精美无比,檐下四根朱红柱子,直径粗足两人合抱。厅内陈设一流,厅房之大可容数百人,人称“山东第一厅”。《青社琐记》记载:“冯文毅公之予告归也,清圣祖赐诗、赐玉印,方约寸余,高则忘之,印文曰:“适志东山”。 

     解放后冯府曾为益都县城关镇驻地。历经多年,院落已不成体系,尚存7栋历史建筑,保存较好,在墀头及山墙位置能看到少量砖雕。宅内原有“冯起震画竹石刻”一方,现存青州市博物馆。 

  卫里巷 

  因巷内曾有明山东都指挥使司及青州卫署指挥机关而得名。山东都指挥使司是明代设在青州的军事机构。明洪武初,设立益都卫。洪武三年,改青州都指挥使司,洪武十九年,迁于济南,遂为山东都指挥使司,青州立左、右二卫。永乐四年,移右卫戍德州。现仅存正厅两间。 

  此巷现为回民聚居区。 

  青州府贡院 

  青州府贡院,即考院,是当时科举考试的场所。 

  封建社会实行科举选士制度始自隋朝,当时士子读书以求进取,需经层层考选,博取功名。一般的考试要经过四道关口。 

  一是考秀才,府城考选仅为头道关口,谓之“进学”,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那今天的话来说,算是拿到最低一等的文凭。没能考中的,无论长幼,还是“童生”,要继续考试。二是考举人,秀才有资格参加省里的考试,即乡试,就是参加行省考试,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之为全省大会考,乡试录取的成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三是考进士,成为举人后方能取得进京考试的资格,这个考试叫做会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会元”。四是考状元,会试录取者再统一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排出具体名次,第一名为“状元”。作为进学考试,选拔秀才,一般是三年两次进行,而乡试、会试则为三年一次。乡试是在考试之年秋季进行,称“秋闱”,翌年春季举行会试、殿试,故称“春闱”。科举取士,乃封建时代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措施,从进学到殿试,都有一整套规范严整的制度与措施。贡院设施均按规制设置,明清时期在府州县设立考棚,在京师及各省会城市则设立贡院。 

      青州贡院的前身为明代山东布政司衙署。据记载,明初设山东布政使司于青州,即省级行政区。洪武九年(1376)迁至历城,于青州设布政分司,后废。万历四十年(1612),山东按察副使高第与青州知府王家宾共议,将此处改为书院,按察副使高第为之命名曰“云门书院”,同时,作为学道考选士子之所。当地提学,即管理学道的官员以按察司佥事身份兼管海防道,平日视事海防道,至期便亲临书院,选考士子。清雍正四年(1726),确立考选制度,即成为“学使按临之所,遂专考院之名”,民间俗称其为“考院”。直至清末(1905)废科举。此地作为府城考选各县秀才场所,历史长达数百年之久。《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在这里考中的秀才。民国初年,全省师范调整,青州、莱州、登州、胶州、武定(今惠民)各府所办师范共组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校址就在这里。其治学严谨,名师高徒辈出,成为当时著名学府。建国后,初为山东工农速成中学,1954年为益都第二中学校址,2006年,二中迁入新建校址后,改为“青州市云门双语学校”。 

  青州自古文运昌盛,科举成果蔚为大观。据史料记载,自唐代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有状元名称以来,至清末1905年最后一名状元,共产生了777个文武状元。其中,姓名、籍贯均可考者约440人,今山东地区共有36名,其中仅今青州市范围内就有6人,数量之多,仅次于孔子故里曲阜的7人。这6名状元,即文状元苏德祥、王曾、张唐卿、普颜不花、赵秉忠,武状元丁殿祥。至清代,还有一名状元与青州有关,就是洪钧。洪钧本籍苏州,当年随母来青州给人打工,主人看他聪明,让他陪儿子一起读书,后来高中状元,所以,青州有句俗语“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关于洪钧,大家都熟悉,曾任多国大使,其妻即名妓赛金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的主人公就是以赛金花为原型。 

s.webp_副本.jpg

 

  石桥子 

  东门街与南、北营街的交叉口原有一处石桥,桥下是排水系统,故称此路口为“石桥子” 

  “石桥子”往北是北营街,旧时为青州著名的小五金加工街,盛时剪刀作坊数十家,“家家红炉旺,户户铁锤声”,所产的“大三”牌剪刀,工艺制作精良,闻名全国。街内“森盛”号为清末状元洪钧幼时学徒和读书之所。现由于云门双语学校的东门开于此街,业态多与教育培训有关。 

  “石桥子”往南是南营街,嘉庆年间的武状元丁殿祥便生在此街,这里原有富丽堂皇的武魁府和高唐王府等,现偶园的东门以及清真寺的西门均开于此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