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大青岛市发展计划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岛市总体规划图高清图片 1935年《大青岛市发展计划图》

1935年《大青岛市发展计划图》

2024-07-11 02: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35年《大青岛市发展计划图》 作者:青岛市档案馆 徐增娥      形成日期:2019-03-25

该地图为1935 年青岛市政府编制《青岛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时绘制的青岛市城市规划图。

1929 年4 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并将青岛作为特别市,直隶中央政府行政院管辖,青岛成为当时中国五大直辖市之一。这一时期,青岛政局较为稳定,市政当局推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经济获得很大发展。工商业的繁荣,带来人口的增加,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大。1933— 1935 年间,青岛市政府针对局部地段和地区,不断推出扩大市街的工务计划,在政府行政计划中列明开辟浮山所、四方、沧口、湛山、台东镇等处部分路基,说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城市发展带来的现实问题,青岛市政当局还认识到需要为青岛的长远发展进行筹划。1933 年青岛市政府开始制定新城市规划。1935 年《青岛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完成,并绘制了《大青岛市发展计划图》,这是第一份由中国人制定的带有城市总体规划性质的青岛都市计划。

该规划把青岛城市性质定为“中国五大经济区之一黄河区的出海口,工商、居住、游览城市”,人口规模设定为100 万,规划范围。规划还确定实用与美观并重、新旧区域连成一气并尽量避免更动旧区、适合于将来扩充计划之连缀、保存古迹名胜等原则。

规划范围向北扩至沧口、李村,向东展至辛家庄、麦岛,总规划面积为137.7 平方公里,城市布局形成南北带形发展形态。全市分区计划分行政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港埠区、园林区等功能区,各功能区的面积分别规划为50、740、1500、5920、560、5000公顷,占全市区面积比例分别为0.3%、5.4%、10.9%、43%、4%、36.4%。

规划市中心区域安排在台东镇西工厂地一带,将该地的工业用地改为商业建筑用地,计划建为政治机关所在地、商业集中点。新市政府北移至芙蓉山五号炮台山腰上,各机关集合一处,形成新的行政中心区域。

商业区分中心商业区和小商业区。保留大港以南至中山路、天津路一带,北至辽宁路东镇一带为商业区。此商业区沿铁路往北,经辽宁路与东镇及东镇西工厂地相衔接,成为全市的大商业区。大港后海湾填埋地海泊河南岸一带土地开辟为批发商业区,以便于大批货物的转运。规划还提出将蒙古路、昌乐路一带建为上海的南京路,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区。除中心商业区外,为便于较远住宅区及工业区市民购买用品,又规划浮山所亢家庄一带、四方大工业区东侧、沧口小瓮窑头东一带为小商业区。

工业区规划考虑了大工业和小工业之分,认为小工业由于不卫生程度较弱,可以在特许下,部分安排在商业与住宅区内,但大工业“断然不能容许杂入其他区域”。四方东部及向北沿胶济铁路线至沧口一带由于具备运输便利、地势平坦广阔、远离住宅区、地价低廉等条件,规划为工业区,保留四方与沧口之间的孤山山脉,作为区域内生态隔离带。计划在此山四周布置大公园、大森林、大运动场各1 处,以应附近工厂人员闲暇时锻炼身体、休养精神之用。工业区之工人宿舍,以归入工业区附近之丙种住宅区为原则,以附设于工厂内为例外,将来此项工业区不敷应用时,还可向东展开。

青岛体育场(20 世纪30 年代)

住宅区按不同位置分为特、甲、乙、丙4 种。湛山、浮山一带风景优美处划为特种住宅区,荣成路东一带为甲种住宅区,齐东路、莱芜路等处为乙种住宅区,西镇、四方、小村庄、沙岭庄南、文昌阁、莹子村东等处定为丙种住宅区。

港埠区由于小港已发展至极限,规划于四方、大港间海湾外部建筑工业用小港,原有小港则专供商业使用。此工业小港后的陆地规划为港埠区。大港周围500米以内的土地也被划为港埠区。

市区道路设计在市中心区域部分保留原有道路组织形式,在较远部分,如仲家洼、小村庄、吴家村一带,则采用较新式的蛛网形式。在更远的浮山所、沧口等处,则大部采用细胞式。将来人口发展到100 万人以上规模时,规划发展市内高速交通设施,以高架或地下轨路形式。采用路线自市中心向四处放射,互相环绕而呈8字形式,总延长约42 公里;因市中心部分地价高,街面交通拥挤,高架柱脚有碍街面交通顺利,且影响美观和造成噪音;建筑式样拟在市中心部分采用地下式。中心区域外,则可用高架式。

园林空地计划规定凡山地高度离水平线60 米以上的,一律划为森林保留地。对于已有公园决不能改为建筑地。将来市区扩充,规定面积每半平方公里内必须有小规模公园1 处。规划一、二、三、四炮台一带辟为炮台公园。西吴家村北山岗、上四方以北山地及沧口工业区飞机场以东、农场以北均辟为公园用地。另规划运动场、广场等,跑马场规划迁移至浮山所东大平原上。

大港三号码头竣工典礼(1936 年2 月10 日)

青岛水族馆(20 世纪30 年代)

对外交通规划以港口、铁路为核心,公路和轮渡为辅助的综合交通体系,除已有的胶济铁路外,规划延长胶济铁路,经彰德(今河南安阳市)、延长(今陕西延长县)、宁夏(今宁夏贺兰县)、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安西、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直达中亚细亚,再经里海、黑海连通欧洲的柏林、汉堡,将整个黄河流域纳入青岛的腹地范围,并认为“此线乃成为太平洋、大西洋间内陆最优越之交通线”。建设胶徐铁路(自徐州经临沂、诸城等县至胶州)、青烟铁路(烟台至青岛)及海州(今连云港)与青岛间的铁路。在胶州东部平原建一综合车站,以支配数路车辆按时进入青岛市。随着胶莱运河凿通,其河口商埠塔埠头必将形成一繁盛商场,继而沿大沽河北上,与附近工业地相衔接而发展为一大塔埠头市,成为司理青岛与附近城镇供求之中间市场,并分散青岛工厂的过分发展。青岛市区内总火车站转移至大港附近。原青岛站改为客车站。港口为适应将来航运发展,除在大港内增筑码头外,规划在四方附近添筑一工业港,其水运设施与大港相等,可停泊巨大货船,可容纳万吨以内轮船10 余艘。沧口工业区也有筑港垫岸延长的必要,将沧口车站后一带划为将来筑港的预定地。前海沿一带随着市区向东延长至浮山所,规划在湛山、浮山所间突出海中的岩石上建筑第二栈桥。胶州湾内及近海设5 条轮渡航线,分别为青岛至薛家岛、红石崖、塔埠头、阴岛(今红岛)、沙子口的线路。空中交通规划除已有的沧口飞机场外,在塔埠头东南一带海滩填筑大飞机场,并在团岛附近设水上机场。

在这一规划指导下,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除继续完成充实原市区外,青岛城区继续向东、向北扩展,向东扩展至湛山风景区,北进至台东西北和东南。新辟了齐东路——大学路间、登州路—— 西山路间及台东镇东南住宅区,荣城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即今天的八大关地区、湛山以东等住宅区;开辟了台东镇西北工厂地,四方—— 沧口之间大工业区。建成兰山路礼堂、青岛船厂、中山路银行集聚中心、第一体育场、大港三号码头、水族馆、海洋生物研究所、栈桥回澜阁、湛山寺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