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集成运放电路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集成电路d2915cp电路图 4.3 集成运放电路简介

4.3 集成运放电路简介

2024-07-09 21: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本质上看,集成运放是一种高性能的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尽管品种繁多,内部结构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组成部分、结构形式和组成原则基本一致。因此,对于典型电路的分析具有普遍意义,一方面可以从中理解集成运放的性能特点,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

一、双极型集成运放

我们知道,集成运放有四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分析集成运放电路时,首先应将电路“化整为零”,分为偏置电路、输入级、中间级和输出级四个部分;进而“分析功能”,弄清每部分电路的结构形式和性能特点;最后“统观整体”,研究各部分相互间的联系,从而理解电路如何实现所具有的功能;必要时再进行“定量估算”。 在集成运放电路中,若有一个支路的电流可以直接估算出来,通常该电流就是偏置电路的基准电流,电路中与之相关联的电流源(如镜像电流源、比例电流源等)部分,就是偏置电路。将偏置电路分离出来,剩下部分一般为三级放大电路,按信号的流通方向,以“输入”和“输出”为线索,既可将三级分开,又可得出每一级属于哪种基本放大电路。为了克服温漂,集成运放的输入级几乎毫无例外地采用差分放大电路;为了增大放大倍数,中间级多采用共射(共源)放大电路;为了提高带负载能力且具有尽可能大的不失真输出电压范围,输出级多采用互补式电压跟随电路。

1、F007 电路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F007 是通用型集成运放,其电路如图4.3.1所示,它由 ± 15   V ±15\,\textrm V ±15V 两路电源供电。从图中可以看出,从 + V C C +V_{CC} +VCC​ 经 T 12 T_{12} T12​、 R 5 R_5 R5​ 和 T 11 T_{11} T11​ 到 − V C C -V_{CC} −VCC​ 所构成的回路的电流能够直接估算出来,因而 R 5 R_5 R5​ 中的电流为偏置电路的基准电流。 T 10 T_{10} T10​ 与 T 11 T_{11} T11​ 构成微电流源,而且 T 10 T_{10} T10​ 的集电极电流 I C 10 I_{C10} IC10​ 等于 T 9 T_9 T9​ 管集电极电流 I C 9 I_{C9} IC9​ 与 T 3 T_3 T3​、 T 4 T_4 T4​ 的基极电流 I B 3 I_{B3} IB3​、 I B 4 I_{B4} IB4​ 之和,即 I C 10 = I C 9 + I B 3 + I B 4 I_{C10}=I_{C9}+I_{B3}+I_{B4} IC10​=IC9​+IB3​+IB4​; T 8 T_8 T8​ 与 T 9 T_9 T9​ 为镜像关系,为第一级提供静态电流; T 13 T_{13} T13​ 与 T 12 T_{12} T12​ 为镜像关系,为第二、三级提供静态电流。F007 的偏置电路如图中所标注。将偏置电路分离出来后,可得到 F007 的放大电路部分,如图4.3.2所示。根据信号的流通方向可将其分为三级,下面就各级作具体分析。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输入级 输入信号 u I u_I uI​ 加在 T 1 T_1 T1​ 和 T 2 T_2 T2​ 管的基极,而从 T 4 T_4 T4​ 管(即 T 6 T_6 T6​ 管)的集电极输出信号,故输入级是双端输入、单端输出的差分放大电路,完成了整个电路的对地输出的转换。 T 1 T_1 T1​ 与 T 2 T_2 T2​、 T 3 T_3 T3​ 与 T 4 T_4 T4​ 管两两特性对称,构成共集-共基电路,从而提高电路的输入电阻,改善频率响应。 T 1 T_1 T1​ 与 T 2 T_2 T2​ 管为纵向管, β \beta β 大; T 3 T_3 T3​ 与 T 4 T_4 T4​ 管为横向管, β \beta β 小但耐压高; T 5 T_5 T5​、 T 6 T_6 T6​ 与 T 7 T_7 T7​ 管构成的电流源电路作为差分放大电路的有源负载;因此输入级可承受较高的输入电压并具有较强的放大能力。 T 5 T_5 T5​、 T 6 T_6 T6​ 与 T 7 T_7 T7​ 构成的电流源电路不但作为有源负载,而且将 T 3 \pmb{T_3} T3​ 管集电极动态电流转换为输出电流 Δ i B 16 \pmb{\Delta i_{B16}} ΔiB16​ 的一部分。由于电路的对称性,当有差模信号输入时, Δ i C 3 = − Δ i C 4 \Delta i_{C3}=-\Delta i_{C4} ΔiC3​=−ΔiC4​, Δ i C 5 ≈ Δ i C 3 \Delta i_{C5}\approx\Delta i_{C3} ΔiC5​≈ΔiC3​(忽略 T 7 T_7 T7​ 管的基极电流), Δ i C 5 = Δ i C 6 \Delta i_{C5}=\Delta i_{C6} ΔiC5​=ΔiC6​(因为 R 1 = R 3 R_1=R_3 R1​=R3​),因而 Δ i C 6 ≈ − Δ i C 4 \Delta i_{C6}\approx -\Delta i_{C4} ΔiC6​≈−ΔiC4​,所以 Δ i B 16 = Δ i C 4 − Δ i C 6 ≈ 2 Δ i C 4 \Delta i_{B16}=\Delta i_{C4}-\Delta i_{C6}\approx2\Delta i_{C4} ΔiB16​=ΔiC4​−ΔiC6​≈2ΔiC4​,输出电流加倍,当然会使电压放大倍数增大。电流源电路还对共模信号起抑制作用,当共模信号输入时, Δ i C 3 = Δ i C 4 \Delta i_{C3}=\Delta i_{C4} ΔiC3​=ΔiC4​,而 Δ i C 6 = Δ i C 5 ≈ Δ i C 3 \Delta i_{C6}=\Delta i_{C5}\approx\Delta i_{C3} ΔiC6​=ΔiC5​≈ΔiC3​(忽略 T 7 T_7 T7​ 管的基极电流), Δ i B 16 = Δ i C 4 − Δ i C 6 ≈ 0 \Delta i_{B16}=\Delta i_{C4}-\Delta i_{C6}\approx0 ΔiB16​=ΔiC4​−ΔiC6​≈0,可见,共模信号基本不传递到下一级,提高了整个电路的共模抑制比。 此外,当某种原因使输入级静态电流增大时, T 8 T_8 T8​ 与 T 9 T_9 T9​ 管集电极电流会相应增大,但因为 I C 10 = I C 9 + I B 3 + I B 4 I_{C10}=I_{C9}+I_{B3}+I_{B4} IC10​=IC9​+IB3​+IB4​,且 I C 10 I_{C10} IC10​ 基本恒定,所以 I C 9 I_{C9} IC9​ 的增大势必使 I B 3 I_{B3} IB3​、 I B 4 I_{B4} IB4​ 减小,从而使输入级静态电流 I C 1 I_{C1} IC1​、 I C 2 I_{C2} IC2​、 I C 3 I_{C3} IC3​、 I C 4 I_{C4} IC4​ 减小,使它们基本不变。当某种原因使输入级静态电流减小时,各电流的变化与上述过程相反。 综上所述,输入级是一个输入电阻大、输入端耐压高、对共模信号抑制能力强、有较大差模放大倍数的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差分放大电路。

(2)中间级 中间级是以 T 16 T_{16} T16​ 和 T 17 T_{17} T17​ 组成的复合管为放大管,以电流源为集电极负载的共射放大电路,具有很强的放大能力。

(3)输出级 输出级是准互补电路, T 18 T_{18} T18​ 和 T 19 T_{19} T19​ 复合而成的 PNP 型管与 NPN 型管 T 14 T_{14} T14​ 构成互补形式,为了弥补它们的非对称性,在发射极加了两个阻值不同的电阻 R 9 \pmb{R_9} R9​ 和 R 10 \pmb{R_{10}} R10​。 R 7 R_7 R7​、 R 8 R_8 R8​ 和 T 15 T_{15} T15​ 构成 U B E U_{BE} UBE​ 倍增电路,为输出级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以消除交越失真。 R 9 \pmb{R_9} R9​ 和 R 10 \pmb{R_{10}} R10​ 还作为输出电流 i O \pmb{i_O} iO​(发射极电流)的采样电阻与 D 1 \pmb{D_1} D1​、 D 2 \pmb{D_2} D2​ 共同构成过电流保护电路,这是因为 T 14 T_{14} T14​ 导通时 R 7 R_7 R7​ 上电压与二极管 D 1 D_1 D1​ 上电压之和等于 T 14 T_{14} T14​ 管 b - e 间电压与 R 9 R_9 R9​ 上电压值和,即 u R 7 + u D 1 = u B E 14 + i O R 9 u_{R_7}+u_{D1}=u_{BE14}+i_OR_9 uR7​​+uD1​=uBE14​+iO​R9​当 i O i_O iO​ 未超过额定值时, u D 1 < U O N u_{D1}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