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了一辈子的隐身衣,到了将饮茶的时候也要抖落下(将饮茶)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隐藏在草丛 穿了一辈子的隐身衣,到了将饮茶的时候也要抖落下(将饮茶)书评

穿了一辈子的隐身衣,到了将饮茶的时候也要抖落下(将饮茶)书评

2024-07-11 14: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方星 20170922草就杨绛:《将饮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这本书和前面我读的《干校六记》同属于三联书店出的“杨绛作品”系列,这个系列还有这样几本书:杂忆与杂写、我们仨、我们的钱瑗、听杨绛谈往事。这套书系的装帧特点就是清新淡雅,封页不如其他书籍那般五颜六色,而好似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配图也是简单的勾勒。书名都是钱钟书先生的题词,据说她们夫妇都是各位为对方题写书名。编辑如此有心的安排,足可见对杨绛先生还是做了细心的了解,也是对编辑事业的一种用心。《将饮茶》,书名原来不知其意,后来通读了序言,这个书名如果白话一点,就是马上要喝孟婆汤了,瞬间明白了。不过似乎就没将饮茶这么含蓄简洁。饮茶与死亡挂钩,在我的文化世界从来没过联系,爱人的家乡有类似的说法叫干杯。(后来有同学讨论说,还有叫吃土、走了)也可能是我对故乡的文化了解不足,我竟然想不起有一种含蓄的说法。中国文化都比较强调含蓄,也忌讳提到“死”字,杨绛的另一本书名叫《走到人生的边上》,季羡林先生曾自信地认为“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全书除序言、后记,正文部分有四篇长文,分别是孟婆茶(胡思乱想,代序)、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隐身衣(废话,代后记)。虽然各篇文章的由来不同,前两篇文章源于中国社科院近史所调查清末中国同盟会而邀请当事人的后人杨绛介绍杨荫杭、杨荫榆等事迹。《记钱钟书与》是因《围城》在国内重印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加之胡乔木也建议她写一篇,以便“能供《围城》的偏爱者参考之用”。无论各篇源自何因,都可归结于回忆,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梳理与作者理解上的“历史资料”。我不清楚也没有去考究杨绛写这几篇文章的时间是否都在序言中所提及的1983年,但我知道这一年她已经虚岁73,按照当时或者现在的一种想法,其实真的到了上路去喝孟婆汤的时候。正如季羡林在书中所言的那样,杨绛先生也不会想到自己还能活三十多年。所以,到了这个将饮茶的年纪,穿了一辈子的隐身衣,默默生活的女子,她还是想在饮茶之前抖落历史的尘埃,留下点私货给后人。如此,我们才得以知道生活中的杨家人,可能他们并非如历史画卷中那般抽象。《回忆我的父亲》一篇,总体而言,可能更多地是留给杨家后人看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杨荫杭,而非宏大历史中的近代历史人物,似乎文中很少提及政治与革命。对于社科院提出的杨荫杭从主张革命转向主张立宪的原因和过程,杨绛只写了一份简历,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解答。在这一部分,杨荫杭的历史伟绩就用了一页,然后就进入了杨绛眼中的父亲回忆。毕竟不是史学研究者,而且还是当事人,必然谈的重点都在亲情以及对父亲为人处世、品的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几个点印象比较深刻,第一,杨绛父母从来不吵架,却有很多共同话题,可以无话不谈,可以是杨荫杭的军师。这关系我觉得可能像诸葛亮夫妇,当然这是我猜测的,我对黄氏并不了解,但影视作品似乎有这个印象;第二,因为杨荫杭在历史中留下来诸多可以留给后辈寻找的痕迹,这让我想起来央视曾经的一个节目《客从何处来》。我竟然自恋地想到,数十年后,是否我的孩子会在某一本书上或网络上看到她们父亲的文字作品。如果他们愿意,也许能借助信息化时代的便利,而梳理出他们父亲的足迹,从而描绘与想象父亲的生活。我愿意做这样的事,也曾想探究我的祖辈,却发现除了我的惊人的记忆力,再也不能在任何地方发现任何消息。信息化这张大网,把我们很多的足迹都留下了痕迹,这也是我为何执着于文字,我想为自己的后辈留下我想留下的文字。诚如杨绛能找到杨荫杭的论文,我想只要学术检索系统不灭,我在上面留下的文字,是可以作为线索。一方面是我系统地有意识地遗留,一方面是信息化的完备,我们比杨绛方便多了,将饮茶到来之时,我们可以不慌不忙地准备留点私货。 第三,“无论中医西医,都归功于我母亲的护理。”可作为一例实例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在中国历史脉络中是母亲的照顾行为,从传统母亲对子女与亲属的照护,发展到社会大众的照护,唯一不变的是爱与责任。故而,无论从母亲角色还是南丁格尔角色,护理从业者都是神圣、伟大的。第四。杨荫杭留给子女的只有为人处世的教育,而不想留给什么遗产,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在杨荫杭看来,经营家产耗费精力,甚至把自己降为家产的奴隶,对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他常说,某家少爷假如没有家产,可以有所作为,现成可吃家当,使他成了废物,也使他不图上进。所以,他明明白白说:“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在生活,他鼓励“劳动教育”,用美国式的鼓励孩子赚钱,而不是教育“劳动光荣”。关于这个观点,我觉得一分为二,有利有弊吧,也就不多说。最后,杨绛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她说如果杨荫杭活到建国后,可能会被红卫兵打死。也许因为杨父倔强、骄傲,所以杨绛说“但愿我的父母隐藏在灵岩山谷里早日化土,从此和山岩树木一起,安静地随着地球运转。”这依然回应了她的后记“隐身衣”,“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回忆我的姑母》读罢有一个感觉,似乎杨绛的姑母和她是陌路人,文字中也看不出一点儿亲情。这或者部分源自于杨绛与杨荫榆互相不喜欢。我们也习惯于被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洗脑,对这个杨荫榆没什么好的印象,经过杨绛这篇文字的发酵,似乎更加坚定了这个形象。但我的初步判断,杨绛只说姑母的怪癖,虽然诸多嫌弃之感,但民国人士似乎都有诸多怪癖,但仍有其可取之处。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她有她的教育理念,也许是纯粹的,也许她不能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但似乎她绝没有害人之心。比如杨绛在文章讲述一件事,日军占领苏州期间,杨荫榆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们纵容部下奸淫掳掠,最后也许因为这样不配合,被日军杀害。《记钱钟书与》,这部分与其说是为钱钟书的《围城》作注解,还不如说是撒狗粮。没错,太多的狗粮,猝不及防就塞到你嘴里,对单身的热恋的甚至是结婚的,都会造成一万点伤害。钱钟书在锱铢积累创作《围城》时,写一部分就给杨绛看,杨绛回忆说:(看后稿子)“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他们不用说笑什么,反正彼此就心照不宣。刚开始我并不太懂,毕竟没有这个经验,后来读后才发现可能小说里的故事情节与人物都是他们生活在共同的经历分享。他们的大笑的潜台词应该是,这个,我懂,嗯,被你看穿了。哈哈……在生活中,杨绛为了让钱钟书专心创作,包下家务,“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回忆里,杨绛竟然如数家珍地知晓钱钟书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我想这是很不容易的。用时下的流行的话说,就是去经历体验我未曾经历你的过往。她们应该如父辈一样,无话不谈,分享过往的生活,才会有如此的了解与深知。夫妻间彼此了解过往的成长,或许会更珍惜当下,体谅对方。另外,钱钟书虽然拙于家务,但却喜欢调皮捣蛋,他喜欢与杨绛、女儿逗乐,他会乘杨绛熟睡,要拿毛笔画大花脸,会在女儿宝宝肚皮上画大脸,会在女儿睡前与她玩游戏,藏各种东西到女儿的被窝,会和女儿捉迷藏一样的玩。应该是钱钟书是一个十足的“女儿奴”,他甚至告诉杨绛,如果再生一个孩子,就对不起这个女儿。当然钱钟书孩子一样的行为还表现在多冷的天,只要听到家里的猫被欺负,他都会从温暖的被我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这样的大学者,有如此孩童般的行为,似乎让我想起来老顽童,但似乎又比正襟危坐的大学者更加让人感到亲切。《丙午丁未年纪事》部分则是记录文革中杨绛夫妇的遭遇,虽然多了很多我们不忍的画面,也比《干校六记》描写的更加直接可怕。但正如标题中所谓的“乌云与金边”,杨绛依然以回首向往的姿态,轻松地叙述这个大革命里的小小侧面。虽然我想多复述当时的惨烈,但还是想摘录一二,让我们未曾经历的人感受下,“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伛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其中造反派有一句话我觉得最能体现他们的革命心理“把你们一家家扫地出门,大楼我们来住。”杨绛面对革命,也许是真心改造。分配给她的任务是打扫女厕所,但她却评价这个分给她的“劳动任务很轻”,并且感叹:“这回我至少可以不‘脱离实际’,而能‘为人民服务’了。”“士可杀不可辱”,从民国走来的不少传统知识分子的确选择了自杀,但杨绛却走出来乌云。我觉得和她穿在身上的隐身衣有关,她在不可逆转的大时代潮流中选择安然面对。分配打扫厕所,那就认真对待,我记得书中提到她准备了各种工具,完全是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完成。厕所洁净后,她觉得可以躲在这个特殊的空间,乐得逍遥、自在。如此这般把自己当作透明人,既不觉得自己多委屈,也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如果反之,觉得郁郁不得志,必然遭到更大的攻击。所以,穿上隐身衣,杨绛可以摘下惹人注目的光环,做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但有时似乎总被人怀疑,应该读过书吧。因为隐身,“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所以,主动离开喧嚣的风暴中心,在路旁才能看到人性的温暖。她看到了“披着狼皮的羊”,那些看似可怕的人,内心其实还是温柔的绵羊,监督他们劳动改造的年轻人会照顾杨绛和钱钟书。这些人让杨绛心上暖融融地感激,我在这一段批注,这些在混乱时代的人性不灭,是未来拨乱反正的希望。杨绛将这段经历比作乌云与金边,虽然那个年代乌云蔽日,但彩云易散,最后停留在我们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最后的后记,杨绛虽然谦虚地称之为“废话”,但隐身衣的隐喻却让我受益良多。我最喜欢下面几句话: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君子进德修业,务求虚名浮云,只需要尽到自己的本分,而不是博得美人的称誉。我们要有“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决心和本事,自我消逝在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在我看来,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想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存在,而经过人生的历练,到了将饮茶的年纪,经历了太多的人事变迁,必然会回归到“愿做钟楼门前的一棵小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