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起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隋末农民起义图 盘点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起义

盘点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起义

2024-07-16 05: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裘甫起义:859年(大中十二年),裘甫在浙东发动农民起义,并建立政权。由于作战方针的失误,起义军陷入被动,最终于860年(咸通元年)失败。

庞勋起义:咸通九年(868),庞勋率众发动兵变,旋即得到淮浙、山东等地区农民的响应,发展为农民起义,迅速控制了江淮地区。次年,唐政府调集军队,联合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将起义镇压。这次起义连同裘甫起义,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黄巢起义:咸通十四年起,关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874年(乾符元年),王仙芝聚众起义,次年,黄巢起义响应,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爆发。五年,王仙芝被杀,余部北上和黄巢军回合。起义军推举黄巢为领袖,建立了农民政权,为起义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义军控制两广地区后北伐,880年(广明元年)攻陷长安,同年黄巢称帝,建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大齐政权建立后,起义军满足于眼前胜利,未能追击唐朝残余力量和消灭藩镇与中央禁军残余势力。次年,唐军反攻,至884年(中和四年),黄巢兵败自杀,起义至此失败。其残部坚持抗争到901年(天复元年)。黄巢起义的特点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但起义削弱了唐王朝的力量,使唐朝名存实亡;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彻底扫荡了汉魏以来的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削弱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五代和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起义首次提出“平均”“均平”的思想和要求,虽然不是明确的政治口号,但反映了农民的政治、经济要求,表明了农民的认识水平和革命思想已有很大发展;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藩镇之间的均势,藩镇林立局面得以遏制,有力地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辽宋金元时期

王小波起义:北宋时期,四川地区耕地不足,土地问题十分突出。993年(宋太宗淳化四年),王小波率众起义,次年,起义军攻陷成都,建立农民政权“大蜀”,改年号“应运”。同年,起义被镇压,但余部一直坚持斗争。在王小波起义的影响下,1000年(真宗咸平三年)又爆发了王均起义。王小波起义在历史上首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方腊起义:宣和二年,方腊以摩尼教为组织形式,经过长期的准备,率众起义,最终被北宋政府镇压。方腊起义的组织和宣传形式,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新的发展。

宋江起义:政和八年,河北、京东地区黄河决口,加剧百姓生活困难;北宋设立的西城括田所在梁山泊一带强夺田土,百姓不断反抗。宣和元年,以宋江为首的36人起义,波及河朔,横扫十余郡。方腊起义失败后,宋朝转而镇压宋江起义,起义最终被镇压,宋江等36人被招安。

钟相、杨么起义:是南宋初年影响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爆发于建炎四年,由钟相领导,建立了农民政权,改年号“天载”,钟相被杀后,由杨么继续率领起义军进行斗争。绍兴五年,起义军被岳飞镇压。

南宋绍兴时期后的农民斗争:规模小、范围广;参加阶层广泛;南方少数民族的加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末农民起义:①以刘福通、韩山童为首的白莲教起义: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聚众起义,称韩山童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起义军首裹红巾,称“红巾军”。十五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改元“龙凤”,建立了农民政权,次年,红巾军兵分三路北伐。全国各地属于红巾军白莲教系统的起义军还有巢湖地区的彭莹玉、赵普胜率领的起义军;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这支起义军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建立了天完政权;皖北、苏北交界处的肖县李二起义;濠州的郭子兴部,朱元璋由此加入红巾军。②其他起义军中影响较大的有:浙东的方国珍,拥有独立的海上武装,对元朝屡降屡反,1367 年为朱元璋所灭;苏北张士诚,建立大周政权,改元“天祐”,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盘踞在江浙一带,1367 年为朱元璋所灭。

明清时期

明末农民起义:1627年(天启七年),陕西澄县爆发农民起义,由此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明末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均田”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明末农民军主要有两支:①李自成大顺政权:1629年(崇祯二年),驿卒李自成被裁撤,次年投身农民战争,投靠高迎祥部。九年,高迎祥遇伏身亡,李自成继承农民军领导,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口号;十五年,攻陷襄阳,次年,以襄阳为根据地,建立农民政权;十六年攻占西安,次年正月定国号为“大顺”;十七年三月,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进入北京后的大顺军, 对明朝原统治者未加以恰当的拉拢利用、对关外清军实力估计不足、未对军事政策和部署予以必要调整,最后兵败于清军和吴三桂之手,被迫撤离北京。次年,李自成在湖北遭到地主武装突袭身亡,大顺政权灭亡。②张献忠大西政权:崇祯初年,张献忠率众起义。八年,张献忠联合高迎祥部等农民起义军队,攻陷明朝中都凤阳,极大打击了统治者的士气; 十年,由于受到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杀政策打压,起义陷入低谷,但虽被招抚,却仍旧保持部队独立性;十四年,张献忠率军攻陷襄阳;十六年,在武昌建立农民政权,次年称帝,定都成都,国号“大西”。大顺军失败后,清军进入四川,剿杀大西政权。1646年(顺治三年), 因内部叛徒告密,张献忠遇袭身亡,大西政权灭亡。大顺和大西军的余部和南明政权联合,坚持抗清。意义:1)推翻了明王朝,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封建制度的法纪受到一次严重冲击,封建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一次调整,为17C后半期至18C前期经济社会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第一次提出了“均田”的斗争口号i,虽然在客观无法实现,却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与渴望,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进入到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要斗争目标的阶段。3)明末农民战争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当时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出现。但他受到明王朝的严重摧残,农民等提出的“平买平卖”“公平交易”口号,反映了工商业者利益的要求,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

王伦起义: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山东清水教(系白莲教的一支)领导人民反对政府额外加派,发动起义,被镇压。

回族、撒拉族人民起义:乾隆四十六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和撒拉族人民,在苏四十三的带领下,发动反清起义,被清政府残酷镇压;三年后,田五再度率军反清,起义军全部殉难。

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在台湾率众起义,建立革命政权,改元“顺天”。因敌我力量悬殊,内部又遭到清政府的离间,起义失败,林爽文被俘牺牲。

湘黔苗民起义:乾隆六十年,湘黔地区苗民爆发起义,起义军控制了黔、湘、蜀等地广大地区。清政府对起义军采取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办法,1796年(嘉庆元年),起义军首领牺牲,但起义一直到嘉庆十一年才被彻底镇压。

白莲教起义:清朝中期,川、楚、陕、甘、豫五省土地兼并严重,大批流离失所的农民加入白莲教。嘉庆元年,湖北荆州的白莲教众率先起义,得到各地人民的迅速响应,起义历时9年,遍及5省,清政府为镇压起义,调集16省军队,耗费饷银2亿余两,致使清朝中衰。

天理教起义:嘉庆十八年,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爆发天理教(系白莲教支派)起义,由于起义仓促提前,导致各地起义军分散作战,势单力薄,最终被镇压。

[1]今山东、河北及河南的东北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