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明确向上海学习!全国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召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院感防控的关键点 【聚焦】明确向上海学习!全国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召开

【聚焦】明确向上海学习!全国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召开

2024-07-11 11: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吴凡同时谈到,上海能坚持到今天,科学精准防疫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里的“精准”指的就是对密接、密接的密接等人员的确定是“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通过第一时间的发现、第一时间的流调,第一时间的检测筛查,第一时间的管控,在与病毒赛跑中,把病毒扩散传播风险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保障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8月17日凌晨,上海中风险地区清零,全部为低风险地区。

然而就在清零后不久,8月18日,上海松江区中心医院一护士核酸检测阳性,又打破了短暂的平静。该病例居住地仓丰路855号有庐公寓被调整为中风险地区,人员只进不出。

同日,上海召开发布会,除了松江区中心医院已暂停门急诊,实行闭环管理外,该病例流调轨迹涉及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汾阳路、宝庆路、浦江路三个院区均已暂停日常门急诊医疗服务,完成院区内环境采样和终末消杀。

截至8月19日8时,根据上海市防控办发布消息,此次本地病例的密接者18人、在沪密接的密接100人、相关筛查对象9188人,首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相关密接者全部落实集中隔离措施。此外,已采集相关场所的物品、环境等样本610份,其中1份样本(该病例住所卫生间水龙头)核酸检测弱阳性,其余样本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相关场所均已落实消毒措施。

而至9月4日零时起,上海全市为低风险地区。据“上海发布”显示,截至2021年9月18日24时,累计本土确诊病例381例,治愈出院370例,在院治疗4例,死亡7例。现有待排查的疑似病例0例。

回溯上海抗疫历程

自去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在抗击疫情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上海的抗疫经验更是引起不少关注。

据了解,上海与新冠肺炎最早的交集可以追溯到2019年年底,2019年12月2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到了武汉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样本,2020年1月5日,该院曾向有关部门发出过一份文件预警。

而据三联生活周刊一位记者透露,这份文件中提到,武汉这个病毒跟SARS的同源性高达89.11%,认为这种病毒是通过呼吸道传染,建议在公共场合采取防护措施。

上海公卫中心主任朱同玉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也曾提到,12月31日武汉宣布出现不明原因肺炎,1月2日、3日,上海公卫中心就开展了两整天的实战演练。

也就是说,早在1月初,疫情还未全面爆发,上海公卫中心已经在按照人传人演练了,而上海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在近2周后的1月15日。

据界面新闻报道,2020年1月15日,武汉来沪的陈女士因发热乏力,去上海市同仁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随即被收治入院隔离治疗,1月20日正式确诊。4天后,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对疫情实行最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首例确诊患者陈女士同日治愈出院。

1月24日,上海新增13例确诊病例,确诊人数首次为两位数。上海迅速启动道口防输入和社区防扩散等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2月19日,上海首次报告“零确诊”;20日,上海实施疫情防控发热筛查“零报告”制度,实现新冠病例“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目标。3月2日,上海本地每日新增病例清零。

自3月5日,上海报告首例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开始,上海疫情防控工作由此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阶段。3月22日,上海市卫健委发布消息称,全市在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增设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5月下旬社区发热哨点扩容至200家。

之后,上海分别于3月、5月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调整为二、三级响应。

据了解,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上海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疑似病例在各家医疗机构集中收治,确诊后全部送往公卫中心,在这里住院,接受救治,而这里,也曾被称为上海小汤山模式医院。

此外,据悉,时隔数月后,去年11月9日,上海还通报1例新增本土病例,该病例为机场货运相关工作人员,为尽快查明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随即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经过72小时,流调团队确定了首发病例的感染来源,这个过程中共筛查了病例相关人员9600多人。

对此,上海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主任潘浩曾表示,发现确诊病例的最早期,快速隔离确诊病例、查明传染源非常重要,实际上是跟病毒抢时间,早发现一分钟、早排查一个人,就多掌握一份主动权。

据界面新闻报道,截止2020年12月31日24时,共有1412名患者在上海治愈出院——这是上海7.8万名医生、9.7万名护士、近3000名疾控人员和2400万市民众志成城书写的成绩单。

疫情常态化下的上海举措

疫情之后,不论是对上海,还是对国内其它地区来说,疫情防控常态化似乎已是定局,而上海作为防疫典型之一,政府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也在持续关注疫情防控进展,并为此献计献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了解,此前上海专家组发表的《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就为全国乃至全球新冠肺炎救治提供了“上海经验”。

据悉,2020年5月,国家卫健委还发布通知,推广上海市发热门诊建设管理工作经验,供各地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中学习借鉴。此后,上海又发文,提出应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基础科学研究,以人际传播、人畜共患等环节作为重点,推动病毒等病原体传播、进化和致病机制等基础研究。并出台《上海市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办法》,保障医务人员权益等。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上海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持续开展对六千余家医疗机构的常态化、专项、紧急等多种形式的全覆盖督导检查,抓紧、抓实、抓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

截止今年8月,上海相关监督机构已对全市127家发热门诊、225家发热哨点诊室进行了10多个轮次的全覆盖督查。据统计,今年以来对771家医疗机构进行了行政处罚,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850分。

此外,近期,上海更是动作频频。8月底,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正式发布的《“疫情新常态”下的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为国内第一个医院感染专业领域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共识,旨在加强医院感控管理,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9月2日,上海市两部门又联合发布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加强本市医疗机构院感防控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并指出医疗机构院感防控人员是医疗机构内从事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人员,是监督指导各项感控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同时要求保障医疗机构院感防控相关工作有序有力开展,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同时,《通知》还明确,要落实补齐短板、提升能力,完善机制及医防融合等四项基本原则,到2022年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感控队伍建设基本完成,到2025年底,实现医疗机构感控水平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与上海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的定位相匹配。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于9月6日在检查港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水路口岸也是上海重要的“入城口”,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麻痹松懈,要严而又严、实而又实、细而又细地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全面扎紧港口闭环、扎牢海上防线,全力以赴守卫好国门、守护好城市。

而自9月8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机场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则明确,要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体系,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设立上海市空港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市政府对机场地区的管理职能,而机场地区各驻场单位和境内外航空运输企业应当按照“四指定”“四固定”“两集中”“两分离”等要求,对“人、物、环境”实施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

此外,临近中秋、国庆,近日,包含浦东新区等在内的上海多个区纷纷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本区疫情防控等工作,并提出要坚持主动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综合防控,从“防”“查”“改”“种”四方面着手,紧盯关键点关节点,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加强监督检查,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