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部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中心“传承红色教育精神 团队协作再创佳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陕甘宁边区的金融中心 教育学部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中心“传承红色教育精神 团队协作再创佳绩”

教育学部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中心“传承红色教育精神 团队协作再创佳绩”

2023-08-10 18: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陕西师范大学在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方面有着70余年的悠久历史。70余年来,在以刘泽如校长、李绵书记、张安民教授和栗洪武教授等为代表的三代学人持之以恒的接续传承带领下,以中心为平台,以科研为抓手,凝聚力量,培育人才,相继取得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赢得在全国教育学界广泛认可和赞誉,学者们公认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史研究的突出成果和特色方向,是陕甘宁边区以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并在这一研究方向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追溯陕西师范大学对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可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其前身西安师范学院建院之初就成立了边区教育研究室,由时任副院长李绵先生亲自主持,开始广泛搜集边区教育史资料,但由于之后“文革”运动席卷而来,使这项工作被中断。“文革”结束后,边区教育研究室又改建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室,并在李绵校长的领导下,由张安民教授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于1981年1月完成并出版12册共计300万字的《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这在当时是研究边区教育史较为全面的一套资料丛书。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在李绵先生和张安民教授的支持和带领下,边区教育研究室研究团队接续开展相关研究,先后联合申报获批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和“八五”规划老解放区教育史的科研课题,并完成出版《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陕甘宁边区教育史》《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陕甘宁边区新文字教育运动编年纪事》以及《陕甘宁边区幼儿教育资料》《学校变医院院史资料选编》《边区教育口述史资料》等一批研究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等为代表的专题研究著述的出版,更是开拓了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尤其是在第二个十年中,陕西师范大学又在之前的边区教育研究室的基础上,于2016年重新组建成立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中心,在以栗洪武教授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学人的带领下,一如既往地沿着前辈学者开拓的事业足迹,继续从事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的全面整理和边区教育问题的专题研究。

作为边区教育史研究在跨世纪承上启下的传承者,栗洪武教授自1985年追随李绵先生和张安民老师从事边区教育史料的整理以及相关专题问题的研究以来,长期潜心耕耘,矢志不渝,一干就是几十年,且乐此不倦。尤其自2015年起,他以获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整理与研究》为契机,带领四十余名科研团队成员奔赴各地,历时6年时间编纂完成一部迄今最全面反映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实的丛书——《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通览》

(全书共11卷18册,计1960万字)。作为中国区域教育史研究的集大成代表作

之一,该套丛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全面地收集了1935年10月中共中央抵达陕北至1950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撤销前后近15年间的史料,既真实地记录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及其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工作,也全面再现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各级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为此,《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通览》一经出版,即获得广泛好评,并于2021年先后被评为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陕西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两个一等奖。在整理史料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先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论文10多篇,如《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及其意义》《陕甘宁边区“干校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及其意义》《延安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服务于全面抗战的陕甘宁边区教育》《陕甘宁边区新文字扫盲教育实验与制定》等,极大地提升了对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史的研究水平,在教育史和党史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边区教育研究中心在“十三五”时期还获批另外两项国家级标志性成果:一是2017年3月,栗洪武教授及其团队与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合作,申报获批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延安时期红色教育档案研究”(项目编号:基金办(2017)16号),现已经完成全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丛书名称为《延安时期红色教育档案》,共22卷31册,1300万字,预计2022年底至2023年初出版,是反映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包括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史实较为全面

的一套档案资料。二是2019年10月,栗洪武教授及其团队申报的国家级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陕甘宁边区学校劳动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行列。该项目是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中心在多年对学生进行边区教育史课程教学和科研指导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形成的实验教学项目,近年来一直在教育学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展课程教学,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很有教育意义,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

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伊始,边区教育研究中心及其团队成员秉承先辈的开拓与创新精神,深入挖掘红色教育潜在的研究价值,紧密围绕边区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初衷,相继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有:杨洁教授主持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妇女教育的实践进路与中国经验研究》(课题批准号:BKA210225)、张寅副教授主持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OA210239)、栗洪武教授主持的《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史研

究》(课题批准号:BOA220189)等,获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沈萍霞副教授主持的《延安时期红色教育遗址和文物考察与研究》(立项号:2022P016)、卜学海博士主持的《延安时期学校劳动教育的“三结合”实践路径及其经验研究》(立项号:2022P020)、魏旭朝在读博士主持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立项号:2020P024)等,还获批国家出版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延安时期红色教育论丛》。这些课题既为研究中心在“十四五”时期的科研布局提供了强大的项目支撑,也为教育史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研究活力。

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中心既是一个科研的平台,又是一个教学的平台。长期以来,研究中心以科研为抓手,凝聚各方力量,重视学生培养工作。当年,刘泽如、李绵、张安民等老前辈以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室为教学基地,培养了方俊明、栗洪武、杨洁、迟小芳、孟旭等一批优秀研究生。近10年来,仅教育史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将陕甘宁边区教育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就有20多人,如王哲文的《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组织教学方式研究》、焦彦平的《陕甘宁边区中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研究》、罗菊芳的《陕甘宁边区冬学教育研究》、陈红森的《锤炼革命先锋的熔炉——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的干部教育历史研究》、孙晓云的《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中改造“二流子”研究》、靳雪瑞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西北大学的接管与改造研究》、吕芳的《陕甘宁边区幼儿保教研究 ——“红色摇篮”的历史记忆》、王丽华的《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研究》、马文珠的《人的改造与乡村建设: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樊红蕾的《陕甘宁边区新文字扫盲教育研究》、徐静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研究》、王斌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研究》、张晓晴的《西安解放初期高等学校的接管与改造研究》等,这些研究生还发表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同时,几十年来“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和“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史”,一直作为教育史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而开设;“陕甘宁边区学校劳动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也被学校教务处选定为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计划中而实施。

今后,研究中心将以《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史研究》等课题立项为契机,多项目并举,深化协同攻关,在强化边区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持续加强边区教育史创新成果的培育,探索区域教育史研究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凝练特色研究方向,推进区域教育史特色发展,争取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方面以史为鉴再创佳绩,产出一批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新中国区域教育史研究的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为陕西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早日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添砖加瓦。

(栗洪武 卜学海 供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