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哥”泼墨向天歌(上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华国画山水价格 “苇哥”泼墨向天歌(上篇)

“苇哥”泼墨向天歌(上篇)

2024-07-10 17: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为穷人家的孩子,他稚嫩的肩膀过早担起打苇柴的负重。可苇子是造纸的重要原料,政府只允许割“瞎苇”,就是散长在苇荡边上,国家不收割的苇子。而入冬和开春打“瞎苇”,甚至要驾冰排,那很危险。但对陈华民来讲,也很刺激,用现在时髦的话讲:痛苦着欢乐!

一回首,伴着芦苇的一青一黄,陈华民已经七十有七了,他一直生活在东港,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又都生活在苇荡,除了那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这芦苇荡里的村落、人文、亲情、乡恋,悲伤,还有那埋葬亲人尸骨所竖起的石碑等,就成了陈华民的根,深深地扎在芦荡中,他感慨万千地说:“我与芦苇共命运,我就像芦苇荡这大家庭的成员一样!”

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而陈华民则感觉:自己能生在苇荡,那是得天独厚;自己能开创芦苇风光画,也获得于芦苇荡的积淀,更是自己对芦苇荡的回报。都说“绘画的功夫在绘画之外”,陈华民苇荡的生活,大约就是个精彩的诠释。

二、他于画坛断然转向,开宗立派出芦苇风光画。

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总和大时代相连。原本像根芦苇一样平凡生长的陈华民,唱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歌曲,从一个农家子弟,凭借绘画的天赋,竟被县文化馆招为“以农带干”,又被转正为美术文化干部,并当上东港市文化馆的美术部主任。

陈华民画国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等他都画,什么具象、写意、工笔,几乎无不涉猎。他的写生画稿,就画出千幅之多。而且,正儿八经画出点名堂,他的年画“生在富中”获第五届全国年画展二等奖,他的山水画“家乡情”被中国国家画院收藏、“江山多娇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他还被全国六届美展特邀为评委等,还在俄国、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举办画展。如此顺风顺水地画下去,陈华民在画坛上的名利双收,当有不俗地表现。

画作不断获奖,可陈华民总觉得心中有点郁闷。他看着自己获奖的画,总觉得在中国的画坛,多几张不嫌多,少几张不嫌少。咋能跳出天下山水的“千人一面”,这是他长久的困惑。

2008年7月的一天,他在文化馆推窗远眺,看到夕阳下一抹芦苇特别抢眼,由此想到自家老屋四周已不见一株苇子,心弦突然被重重拨响。或许,这是一种呼唤,让他猛然感到“天降大任于斯”的悲壮,若能画出传递思想的芦苇,这不仅是对山水画的开拓,也是对家乡保护生态的宣传,更能画出属于陈华民的自我。

为此,陈华民重起锅灶画芦苇,戛然于画坛沉寂一年,再现“江湖”时,他拿出创作的40幅芦苇画“试水”,意想不到《中国书画报》竟以“陈华民首创中国芦苇风光画”为题发表。“你若花开,清风自来”,一时画坛引起强烈反响,他也被誉为画坛的“苇哥”。

作为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事的薛永年这样撰文评论“苇哥”:“陈华民以一个北方人的文化视角,聚焦在‘北国风光不入画’的无人问津的芦苇风光世界里。他以芦苇风光的题材,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陈华民独特的芦苇风光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艺术模式。”再直白点说,就是陈华民给中国的山水画开宗立派出芦苇风光画,这应是画坛的开疆拓土!

(文中配图,忠新自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