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服饰特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服饰特点

阿昌族服饰特点

2022-12-29 06: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家对阿昌族的服饰好奇吗?阿昌族在古代的时候就非常有本民族的特点,关于阿昌族的浮世殇行的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那么对阿昌族服有哪些特点呢?阿昌族服饰的有哪些特点?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阿昌族服饰特点

  阿昌族服饰特点

  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饰从现有文献看,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相适应,"衣皮服毡","织皮冠之"。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猎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后,阿昌族 阿昌族服饰

  服饰有了新的特点。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说:云龙州"境内多峨昌蛮,即寻传蛮……散居山壑间。男子顶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饰之,上以猪牙鸡毛羽为顶饰。其衣无领袖,兵不离身。"这些明显带有游猎特色的服饰,构了古代阿昌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阿昌族服饰是怎样的

  头饰。阿昌语称之为“屋摆”。是用自织自染的黑棉布缠绕在头上。当地人称“高包头”。这种“高包头”。这种头饰造型高昂雄伟,足有半为高将其展开,长达5—6米。据调查,它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其高度名列首位。这种头饰是阿昌族已婚女性的标志,关于它的禁忌甚多,要包头饰,必须到婚礼时才可。包戴仪式神圣庄重,平时包取,长辈晚辈互相回避,外人不可随意触及。此外,妇女们还佩戴直径为3—4厘米的大圆耳圈,包间上插戳头花棍。

  筒裙,阿昌语为“姆支”。分无花纹的“素筒裙”和有花纹的“抠花筒裙”两种。其制作从纺线印染到制经纬线,再织成布,均采用阿昌族传统手工艺方法。抠花筒裙上用各色蚕丝线抠经织有“阿波花”、“细脚花”、“叉子花”、“香炉花”、“梨翁花”、“节子花”等与阿昌族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花纹图案。传说其中的节子花是当年孔明南征七擒孟获时为阿昌族妇女衣着上制定的图样,它恰似一个手执兵戈的士卒,这是孔明特意鼓励南夷边民手执兵戈,把守边关,保卫好自己的疆土(《阿昌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裙脚上镶有3—5道花纹,意为水沟,代表着祖先的农耕生活。旧时未婚女子也穿筒裙,现在仅限于已婚女。这种筒裙工艺复杂,织成一条筒裙,费时费力,还需要掌握高超的纺织技艺。因此,与之相关的禁忌甚多,如年幼女子不能吃鸡爪,否则织裙时线乱;不能吃鸡翅膀,否则织裙时线束编斜,难织好花纹;男子不能跨越等等,颇具神秘色彩。

  “绞脚”和“绡迈”是阿昌族的两种服饰佩件。“绞脚”为黑底。织有像筒裙一橛的花纹图案,边上钉红羊毛绒线和狗牙、贝壳类饰物。妇女们走亲访友、喜庆节日都要在小腿上系“绞脚”。“绡迈”即围巾,黑底,方形,四有绣花卉并坠有用毛线做成的“蚂蚱花”及彩珠。平时可披围,亦可以用来包裹什物。未婚姑娘多用它作为信物赠给意中小伙子。

星座网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