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阴损及阳是指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3-04-10 11: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阴阳的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五个方面。

  1.阴阳交感相错

  阴阳交感相错,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相互感召交合,即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是自然万物得以发生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前提条件。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礼论》)。《素问 ・天元纪大论》也指出:“阴阳相错,而变由生。”这里的“合 ”、“接 ”、“错 ”,就含有交互作用之意。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是以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交感相错,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相互发生作用为前提条件的,诚如《素问 ・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人类生命的形成,也源于阴阳的交感相错,《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易传・系辞传》云:“男女媾精,万物化醇。”不仅新的生命起源于男女之交媾,而且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也有赖于自身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维系。

  阴阳学说对阴阳双方的交感相错十分重视,认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能否正常进行,决定着宇宙万物的生化乃至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易经》有“天地交,泰”和“天地不交,否 ”的论述,指出天地阴阳能进行相互交感,自然万物就通畅、安康、生机勃勃;否则,天地阴阳不能相互交感,就会痞塞、失常、了无生机。《内经》继承了这一思想,指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素问 ・六微旨大论》)。人体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机体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之间,惟有始终发生相互作用,生命过程才能正常。如就脏腑而言,肾属水脏为阴,心属火脏为阳,心肾两脏的阴阳始终处于上承下济、相互交感的状态;否则将导致一系列心肾不交的病变。就整个人体而言,阴阳二气在布达周身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相互作用。一旦交感受阻,就可因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导致厥(或闭或脱)等严重病证。诚如《伤寒论・厥阴篇》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阴阳交感相错,是对阴阳两方面不断相互作用的概括。阴阳两者只有不断发生交互作用,才会进一步呈现出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特性或趋向。因此,阴阳交感相错也是阴阳之间一切运动变化的前提。

  2.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相互联系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差异或相互斗争、互相抑制和相互排斥的关系。阴阳的对立关系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始终处在差异、对抗、抑制、排斥之中。阴阳对立制约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阴阳双方是相对的、有差异的,如上与下、天与地、内与外、气与血等,都具有相对的属性。凡阴阳所指代的事物,其属性都是对应的,没有两相对应的双方便构不成阴阳。二是指某些范畴的阴阳,在属性对应的同时,还存在着相互制约、排斥的趋势,两者呈现出你强我弱的态势,如寒与热、动与静、阴邪与阳气、阳邪与阴液等之间都存在着相互抗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又如以自然界季节气候的变化为例,《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季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既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否则,阴阳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在人体就会发生疾病。若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导致其不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若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则无力制约另一方而导致其相对偏盛,即通常所说的“阳虚则阴盛 ”、“阴虚则阳亢 ”,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

  3.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蕴藏、相互资生,而互为根据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阴阳互根。即阴阳双方相互依存,每一方都以相对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寒为阴,热为阳,没有寒之属阴,就无所谓热之属阳;反之亦然。这些都说明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阴阳的互根是从哲学高度归纳出的结论,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意义。

  其二,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含有阴和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或势力。《类经・运气类》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根据阴阳互藏的道理,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属阳的事物不是纯阳无阴,属阴的事物也不是纯阴无阳。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是根据其所含属阴或属阳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阳中涵阴,是说属阳的事物或现象也含有属阴的成分,但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仍为阳;阴中涵阳,是说属阴的事物或现象也含有属阳的成分,但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仍属阴。一般地说,表示事物属性的成分占绝对大的比例并呈显象状态,而被寓含于事物或现象内部不显露的成分所占比例较小,它虽不能代表事物的属性,但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阳中涵阴,阴是阳的生化源泉;阴中涵阳,阳是阴的化生动力。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就变成“孤阴”、“独阳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随之破坏,“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朱肱《类证活人书・序》),阴阳之间也就失去了相互资生、促进的关系。阴阳互藏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阳中涵阴,阴中涵阳,阴阳才有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可能性,即事物或现象中所含一方在一定条件下成分增多而占据主导地位,其阴阳属性亦随之发生转化。

  其三,阴阳互用。即阴阳双方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云雨的形成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阴阳互用关系。“地气(属阴的地面水湿)上为云”的过程,是借助阳热之气的蒸化,而“天气(属阳的空中水气)下为雨 ”的过程,要有阴寒之气的凝聚。可见,云与雨,天气与地气的往复循环过程,就是阴阳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的过程。所以张介宾说:“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 ”(《质疑录》)。人体的兴奋(属阳)与抑制(属阴)过程也是如此。正常的兴奋是以充分的抑制作为补偿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充分睡眠才会有旺盛的精力;反之,只有充分的兴奋才能有效地诱导抑制,所以人们常说高效劳动才会有高质量的睡眠。再如就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与气而言,精有形而属阴,气无形而属阳。精能化气,精是气的化生本原;气能生精,气化活动促进精的生成;气还能摄精,使精内藏而不妄泄。精与气之间即存在着相互资生和促进的关系。诚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种阴阳互用关系的失常,表现在人体疾病过程中,即为“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 ”,最终导致阴阳两虚甚或离决。

  4.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阴阳的消长,只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引起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由则在于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因此,阴阳消长变化的形式就无非两类:一是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互为消长,或表现为此长彼消,或表现为此消彼长;二是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同消同长,或表现为此长彼长,或表现为此消彼消。

  (1)阴阳互为消长:由于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当某一方增长时,会使对方受其制约而引起消减,即此长彼消,表现为阴长阳消或阳长阴消;或当某一方消减时,则会减少对对方的制约而引起增长,即此消彼长,表现为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如以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为例,从冬入春至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或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或阳消阴长)的过程。昼夜晨昏及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也是如此,白天阳气盛而阴气偏衰,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兴奋为主;夜晚阴气盛而阳气偏衰,机体的生理功能则以抑制为主。其中从子夜到日中,表现为阳长阴消(或阴消阳长);从日中到子夜,则表现为阴长阳消(或阳消阴长)。可见阴阳的互为消长,总是一方的消伴随着另一方的长,或者一方的长伴随着另一方的消。但在具体情况下,有时是长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导致另一方的消,如人体病理状态时的“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有时则可能是消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导致另一方的长,如人体病理状态时的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对此,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阴阳同消同长:由于阴阳双方的互根互用,当某一方增长时,可促进和资助另一方也随之增长,即此长彼长,表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或当某一方消减时,另一方失去促进和资助而随之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