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2大气对流运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间隔团块状积云形成原因 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2大气对流运动

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2大气对流运动

2023-09-10 16: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专题02  大气对流运动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2大气对流运动【解析】

【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第6—8题

【母题题文】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6—8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6.C  7.D  8.A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2大气对流运动【解析】

【试题解析】

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故选C。

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8.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

【命题意图】

该本题组以积云为背景材料,通过积云的形态、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的时间为切入点,考查大气对流运动、气温的日均变化等相关知识。

【得分要点】

首先要理解积云的形成原因——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积云是由水滴组成,它主要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下垫面的水汽上升,热带雨林地带气温高,水汽足,因此容易形成积云。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2大气对流运动【解析】[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2大气对流运动【解析】

(2019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被称为“旗云”(下图)。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珠穆朗玛峰7500m以下被冰雪覆盖,7500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读图,据此完成1—3题。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2大气对流运动【解析】

1.“旗云”多在

A.阴雨天出现 B.日出前后出现 C.晴朗白天出现 D.晴朗夜间出现

2.下列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

A.山谷风 B.华北季风 C.湖陆风 D.盛行西风

3.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下倾,不易登山

【答案】1.C  2.D  3.D

【解析】1.珠穆朗玛峰7500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碎石坡面白天升温快,石面温度大于同一高度大气温度,石面区域气流受热上升,受高空西风影响,形成“旗云”,因此“旗云”多在晴朗白天出现,C对;阴雨天、日出前后、晴朗夜间石面温度低,不能形成“旗云”,A、B、D错。故选C。

2.选项中的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盛行西风,因为盛行西风属于行星风带,与下垫面影响无关,D对;山谷风、华北季风、湖陆风都是因下垫面差异形成的,与“旗云”成因相似,A、B、C错。故选D。

3.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是背风坡一侧,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无关,C错;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小,A错;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大,B错;7500m以上由于山坡陡峭,下倾,说明高空风大,不易登山,D对。故选D。

(2019届“超级全能生”高考全国卷26省9月高三联考乙卷)空气在山脉背风坡上空形成的波状运动称为背风波,当风速较大且与山脊垂直时,有利背风波形成,背风波形成时,常可出现波状云,波状云的出现往往表明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某日当风垂直于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时形成了背风波(下图)。据此完成4—6题。

[转载]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2大气对流运动【解析】

4.该日当地风向可能是

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5.图中形成波状云最多的是

A. B. C. D.

6.该日天气

A.山脉西南侧晴朗,东北侧阴雨 B.山脉西南侧阴雨,东北侧晴朗

C.山脉西南侧晴朗,东北侧晴朗 D.山脉西南侧阴雨,东北侧阴雨

【答案】4.C  5.A  6.C

【解析】4.由图可知,该日当地形成的背风波位于山脉东北侧,所以当日西南侧为迎风坡,风向可能是西南风。故选C。

5.图中背风波结构中,处气流在冷凝高度以上的范围较大,所以形成波状云最多。故选A。

6.从该日背风波结构分析,山脉顶部上空气流进入冷凝高度,山脉两侧气流高度都在冷凝高度之下,水蒸气不易凝结,云量小为晴天。故选C。

﹝2019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高考模拟(5月三模)考试﹞蜃景是一种气象景观,是在水面或陆面上空的稳定大气层中,由于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显著差异形成的一种幻景。当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此即“上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而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此即“下蜃景”。遇到大风吹来时蜃景瞬间消失。据此完成7—8题。

7.最易出现“上蜃景”的时间段及地点

A.夏季海洋 B.夏季沙漠 C.夏季柏油路面 D.冬季暖流海面

8.大风吹来时蜃景消失是因为大风

A.带来大雾影响视线 B.扰乱稳定的大气层结构

C.导致水平方向热量差异 D.导致垂直方向对流显著

【答案】7.A  8.B

【解析】7.出现“上蜃景”要求“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即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堆积。夏季海洋与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上层空气密度降低、底层空气密度增大,A对。夏季的沙漠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夏季柏油路面因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冬季暖流海面,暖流流经地区气温较高,三者都因近地面气温较高,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上层空气密度增大、底层空气密度降低,都不易出现“上蜃景”现象,B、C、D错。故选A。

8.蜃景的出现和维持要求大气层“稳定”,大风吹来使原本稳定的大气层结构遭到破坏,B对。大风有利于雾的快速扩散,且大风是使蜃景消失了,而不是被大雾阻挡看不见了,A错;风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同地区间的温度差导致了气压差,即水平方向上的热量差异产生了风,而不是风导致了热量差异,C错;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大风吹来会干扰该地区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使垂直运动减弱、水平运动加强,D错。故选B。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