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王曙光《谈谈田野调查方法》中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问卷调查算不算定量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北京大学王曙光《谈谈田野调查方法》中篇

北京大学王曙光《谈谈田野调查方法》中篇

2024-07-08 09: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应该指出的是,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体系中,方法论是居于统帅地位的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和哲学基础,不同的方法论观点不仅影响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选择,同时更直接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

举例而言,具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社会研究者,通常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定量的文献研究的方式,以凸现研究的规范性、精确性和客观性。从建立研究假设、变量操作化、数据资料收集、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直到依据结果的解释和假设的检验,其中每一个步骤都尽可能严格按照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而具有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学者,则更经常地采用实地研究的方式,以及定性的研究方式,以凸现研究过程的特殊性、深入性和主观性,在研究思路上更多地依赖研究者的主观体悟,方法上更多地依赖研究者的参与和对情景的分析。

在农村金融学的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方法都是可以应用的,而且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就实证主义方法而言,问卷调查、访问调查、观察调研、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比较新的计算机应用分析技术等,都可以应用。这些方法,尤其是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是农村金融学的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比如要了解农村信用社的运作情况,我们可以采用问卷的方法,设计出一套比较简明而有效的问卷,对所在社区内的农民和农户进行调查,了解其在农村信用社存款和贷款的情况,了解农户参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情况,也可以了解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支持情况。访问方法也很有效,我们可以访问一些比较典型的农村中小企业,了解它们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的看法,也可以访问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和管理者,了解农村信用社的运作过程和经营理念。至于统计分析等方法,更是农村金融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对农村信用社存款、贷款、不良贷款等指标的统计分析以及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农村信用社的基本业务状况和素质,判断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

一些人文主义方法,在农村金融学的研究中也是有用的,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一些对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社会关系的研究。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我们对于农村社会及其文化根基的感性的认识,对于理解农村社会运行是非常有益的。比如说,民间金融的研究就不能脱离对于传统农村社区风俗文化的影响的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米塞斯语),而人类社会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一个比较具有持久性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种规范和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因此,经济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于文化的研究,农村研究也是如此。

当我们分析和考察一个村落和农民的借贷行为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将这个村落里的农户和农民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体去看待,更要将它看作是一个巨大文化群体的一员来看待,农户和农民的借贷行为更多地受到群体文化的影响,这也决定了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村信贷行为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场主的借贷行为不一样。文化人类学的一些重要著作,已经成为我们研究传统社会的必须参考的经典,比如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等著作也可以看成文化人类学的著作。一个经济学家,必须是一个眼界开阔的研究者,而不能只是囿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对其它的领域的优秀成果和方法采取封闭的拒斥的态度。

五、农村调查的意义

在暑期或者周末,带着一帮学生,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几乎成为这几年我的学术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研究是一个很有魅力的领域,其魅力也许更多地来自于接触土地与人民的亲近感与真实感、一种经验与理论相互交融观照的学术快感。

在《草根金融》一书的序言《作最本土的草根学问》中,我曾经强调了田野调查在乡村研究乃至于在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我说:“一个作乡村研究的人,是不能仅仅蜗居研究室构造模型的,他们的位置,应该在乡村的田野里。对于那些“用脚作学问”的人,我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

前几天有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过来看我,他是讲金融的,他说这么多年来讲的东西,都是按照课本和文献来讲的,从来没有机会到任何一家银行、证券公司、农村金融机构去做过调查。我想他很诚实,他说的是大部分老师的情况。做经济学这个学问,大部分老师是从书本到书本,构造模型,发表文章,这样的做法在经济学界和大学实属正常。做社会科学,有一部分当然是可以用模型来做的,不用出去做调研,是一些纯理论的东西,很难做实证研究。但是,大部分经济领域是必须做调查的,做企业研究,做关于资本市场研究,做银行研究,做人口、收入或贫困问题研究,如果没有田野调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得到正确的符合实际的结论呢?如何才能把感性的认识跟理性的认识结合呢?我的这位朋友讲到,他现在正在研究互联网金融,但是讲了两年,一直在照着别人的文章和书本来讲。我说你搞互联网金融怎么不到互联网金融企业去看看呢,不但要看他们的企业,而且要看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客户,包括城市的和农村的客户,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是怎么服务的,从供方需方两方面来探讨,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田野调查的意义就在于,第一,它能够给我们一些感性的认识。你到了真实的场景之后,你的认识比在图书馆当中,比在实验室当中所看到的文献、数据更为真实,更为真切,更接地气。

第二,通过田野调查,你可以获得大量真实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帮助你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很多人说,研究农村金融,我直接用农业部的数据不就行了吗?直接用人民银行的数据不就行了吗?那个数据是经过很多技术处理的数据,不能说它完全没有用处,但是如果能接触到真实的数据,也许更好,能弥补那个数据的不足。我今天不讲那个数据为什么不好,这么多年以来,我写文章从来不用他们的数据,我几乎全部的文章都是用我们自己田野调查所获得的问卷的数据。这个数据尽管样本量比较小,尽管也存在一些偏差(因为只要是社会调查,一定会有偏差的),但是相对来讲它能锤炼我们对于现实的真实感,有一种接地气的感觉,能把你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对于真实世界的感觉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自己田野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理论的分析,你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体悟也许更深。有些经济学家买别人的数据进行研究,这在农村研究方面是不太可取的。

六、田野调查的三个疑惑

我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农村研究者的田野体验。尤其是参与式调查,你生活在真实的农村当中,与真实的土地和农民在一起互动,你的感受会十分鲜活而丰富。但是,这仅仅是乡村研究的方法论的一部分。接触真实的土地,获得丰富而多元的田野体验,从而在学术研究中更多了一份学术直觉与敏感性,这还不能说是完成了乡村研究。

有同学在跟随我做农户调查之后,谈到几点困惑:第一个困惑是,我们的语言系统和思维系统跟农民差别太大了,他们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我们也摸不清他们的话语逻辑,访谈了半天,如同火星人见到了地球人,两个人交谈,总感觉如在云里雾里一般!

第二个困惑是,在与老农谈了半天之后,发现我们课堂所学的东西,在这里简直毫无用处!那些模型,那些理论,突然显得很苍白,很无力,好像与乡村的真实生活根本不搭界!

第三个困惑是,要回来写调研报告、考察随笔或者学术论文了,发现自己在笔记本上记录的东西杂乱无章,理不出一个头绪,难以从这些芜杂的现实素材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论出来。材料一大堆,而且都是第一手的数据和材料,可是如何进行理论升华,却令人挠头!

这些疑惑和苦恼,在初次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者而言,都是非常常见的感受。这其实涉及到乡村研究中田野调查与理论梳理的一些核心的方法论问题。

关于第一个感受,我的体会是,我们一定要熟悉农村里生活的人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要抛弃我们在课堂上或者学术论文中的话语习惯和思维习惯,重新回到生活中来,回到真实的土地上来。用一种书呆子式的、文绉绉的方法、夹杂着生僻的学术名词、用很蹩脚的书面语言跟农民交谈,是大部分初习田野调查的大学生们普遍的毛病。

在《爱情呼叫转移》这部戏中,葛优扮演的农村青年以这样的口吻问一个老农:“大爷,您家今年的GDP是多少?”老大爷满脸困惑:“什么……P?”让人忍俊不禁。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田野调查中并不少见,绝对不能仅仅当笑话来看。最好的田野调查,是调查者完全融入到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中,把自己当作乡村生活的一部分,当作农民的一部分,以他们熟悉的语言发问,以他们认同的方式行事。这是一种最高明的调查,可以称为“参与式访谈”。只有使调查者自己成为乡村的一部分,我们才能不以一种“鸟瞰式的视角”(a bird’s eyeview)而是以一种“蚯蚓式的视角”(a worm’s eyeview)来看待乡村和农民,才可以获得最真实的学术感受。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于我们获得真实的信息是一种最大的妨碍。所以,我经常对我的学生们说,到了乡村,你首先要抛弃你的优越感,抛弃自己是外来人的旁观感。

关于第二个感受,涉及到理论与真实世界的关系问题。如果你发现现成的理论与乡村的真实境况存在着矛盾、隔阂与疏离,这实际上是一件幸运的事。这就表明,这正是我们对现有的理论进行反思式梳理的开端,同时也须是新的理论创新的开端。很多伟大的理论就是在反省现实与既有理论之间的巨大反差与鸿沟中诞生的。所以,在真实的乡村场景中,不断地映照和反思既有的理论架构,不断地以一种质疑的眼光来审视主流的理论模式,是一个乡村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学术姿态。唯有如此,他才有可能获得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乡村与农民的现实逻辑与理论相悖,不要怀疑现实逻辑错了,因为现实总是有一套自洽的逻辑,而是应该反省既有的理论(包括前提假设、预设条件、推论进路以及具体时空环境)。

关于第三个感受,实际上涉及到如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和学术创造。这是一个核心的命题,关乎田野调查的最终成果。田野调查获得的素材必然是零碎的、开放性的,它从真实的乡村生活中获得,未经理论的耙梳,好像一块待琢的璞玉。要把田野调查获得散乱材料进行一番理论的梳理,最后有进行理论的升华,这才算完成了田野调查的任务。这个问题下面细讲。

七、问题意识与田野调查

做农村调查的第一步,是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相当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调查对象的一种敏感性,调研者并不是带着空洞的头脑来进行田野考察,而是带着一种敏锐的问题意识进行田野考察(当然并不是带着理论的成见来进行考察);在考察中,调研者也并不仅仅被动地接受芜杂的素材,而是围绕自己内心的疑问与困惑、围绕自己敏感察觉到的问题展开田野调查。没有问题意识,在考察中提炼不出有价值的理论命题,我们的田野调查就是失败的,就是一堆没有用的素材,没有雕琢的璞玉就是石头而已。问题意识浓厚的调研者,会处处发现调研的乐趣,调研的结果无论与现有理论是相悖还是相合,都可以引起他的理论思考,或触类旁通地对既有的理论有崭新的认识与理解,或者根据自己的困惑提出新的理论假说。

当然问题意识的产生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空穴来风,我天生就知道这里面存在什么问题,不是这样的。你要获得对一个事情的问题意识,要经过详尽的文献调查,包括对现实和历史文献的深入考察。通过对这些文献调查,通过思考相关的资料,你能梳理出一些基本问题。当然要注意,这个问题跟现实问题有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也有可能跟现实比较贴近,这都有可能。

假定研究中国的土地问题,你就要把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脉络做一个梳理,从古代到近现代以来土地问题的演变大体搞清楚,然后把最近以来关于中国现实土地问题的争论做一个梳理,看看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假定你梳理出来十个问题,比如说土地流转问题、土地确权问题、农民被征地之后的福利问题、集体土地的所有权问题等等。当你把问题梳理出来之后,你就心里有底了,这些问题可能是中国目前土地问题当中最关键的一些问题。我只是说“可能”,因为你还没跟现实碰撞,碰撞之后你会接触到你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但是这个梳理的过程很重要,培养这种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其实我们课堂学习是干什么?课堂的学习就是培养大家的问题意识,通过课堂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知道这么多问题是很重要的,哪方面问题应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要迫切加以解决的,这是农村调查的第一步。

八、调查提纲和问卷的设计

在做一个农村调查之前,首先要确定一个调查提纲。如果是进行数据的抽样调查,还要拟写一个问卷。你去做一个调查,比如关于土地问题,关于农村借贷问题,关于民间金融问题,关于中国的合作社问题,关于农村医疗问题等等,需要根据你所研究的问题列一个调查提纲,这个提纲是根据你在读文献过程当中的思考和梳理而写出来的,一般来讲,代表着你最感兴趣的若干问题。如果是一些定性的调查或者访谈,或者是参与式观察,写调查提纲就够了。如果要搜集系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研究,那么就非得进行问卷的调查,这就要针对不同的人来确定调查的问卷。

设计问卷当然要根据你要研究的主题来展开。比如你要研究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的服务,你就要了解关于利率制定的问题,金融供给规模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问题,以及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等等。比如你要研究农户的信贷需求问题,你就要了解他心目中的合意的利率水平的问题,他的信贷需求的期限的结构,他的抵押物和担保的问题,他的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他参与民间借贷的情况,以及他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不同的看法。当然你也可以针对乡镇政府和村政府设计问题,来了解一个乡镇和一个村的金融需求和供给情况以及那里的产业结构。

你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要回答几个问题:第一,哪些信息是你必须得到的?也就是说你的研究中需要哪些重要的信息,才能支撑你的研究。你要对自己需求的数据有数,你获得的数据是有针对性的,不是漫无边际的。因为你的问卷是有限的,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设计一个几十页的问卷。而且问卷越长,被访问的农民或其他对象就会越不耐烦,所以问卷的长度是有限的,最好是极其精干,要言不烦,只包含最最需要得到的信息,而没有多余的信息。这就需要你在调研实施之前,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很好的把握。切忌问卷做得太长,很多数据又是浪费的。

第二,我向谁了解这些信息?你要了解你的对象,对被访问对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和判断。你要了解你所研究的对象在你研究中的位置和特征。比如你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当地的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你就要特别注意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要考察这些变量或因素对于当地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有些问题,需要向不同的对象询问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公允的答案。比如高利贷,你要问民间金融机构的观点,要问当地正规金融机构的观点,要问地方政府的观点,还要问当地农民的观点,他们的心目中对高利贷的高低的判断以及高利贷的作用的判断,都可能是不一样的。你的问卷要根据对象进行调整,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

第三,我拿到这些信息有什么价值?同学做完问卷,出去调研之后才发现,这个问卷当中,我们本来应该得到的信息反而得不到,该问的很重要的问题没有问,有些问过的问题反而废了,为什么呢?是因为你对信息的未来预期价值还不清楚。你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变量都应该是有作用的,不应该是浪费的。换句话说,每一个变量都应该在未来的文章和理论建构当中体现出来它的价值,如果没有价值的话,说明这个问卷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所以你要预想这个提纲或者问卷的变量,对于将来的调查报告或者学术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价值在什么地方。比如最近我们正在做关于今年夏天西藏问卷的整理,现在发现,有些重要的信息没有问,很可惜。比如说在西藏那边,一般借贷的利率多少呢?这个问题没有问,我们只问人家你们那边有没有农信社,有没有农行,要借贷能不能借到这些问题,结果忘了问非常关键的利率高低的问题。

所以,一张好的调查问卷,是成功的农村调查的基础。问卷的长度要合适,问卷中的问题要简明易懂,问卷所包含的内容要与你的研究目的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不要散漫无章,不要面面俱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